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84年改变的历史-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这么玩命吧?四川可是有好几万军队呢!万一被人家包了饺子怎么办?所以萧智接连给入川作战的部队报,命令他们不得贪功,要稳扎稳打,争取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不要只顾埋头行军,同时严令独立第三师前锋部队从资阳撤回资中,以防止孤军深入被敌歼灭。独立第三师前锋部队接到严令后,在一片的不乐意声中慢吞吞的回撤到了资中,等待大部队的到来。

    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行军,第二师终于到达了西昌,并随后攻占了这个只有一个营把守的小县城,在短暂的修正后,第一师继续北进,并在喜德与留守的第一师一部汇合,在留下一定的留守部队后继续北进,经越西,甘洛抵达峨边县城,而第一师则经美姑,马边,沐川抵达健为,与独立第二师汇合,至此所有入川的的部队都完成了既定的攻击目标,川省府四川,被北伐军三面包围。其后各部又陆续展开攻势,扫清了自己外围的一些清军小据点,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区域。

    北伐军在川南的一系列进攻引起了清廷的的极大恐慌,四川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被占,清廷的唯一一个剩余的财赋中心将丢失,这还在其次,丢失四川也同时意味着长江天险将对北伐军不再有任何的作用,因为其可以利用四川作为跳板北进陕西或者东进湖北,清军的防御体系将被撕裂出一个巨大的漏洞,随时有被北伐军从侧翼迂回攻击的可能,这对于在湖北和川东布防的清军威胁尤其明显,在得知北伐军攻占川南进逼成都后,清军在湖北及川东的部队登时大乱,许多部队开始后撤,湖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原在长江前线的湖北新军第一镇由荆门急赴巴东县城,以保护湖北的西翼防线,同时命令地方巡防营紧急向秭归和兴山集结,以随时应对北伐军的东进,保护自己的侧翼安全。四川总督刘秉章在得知北伐军被伐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他一面加快四川新军的编练,一面调整全川部队部署,将在川东的部队集中部署在重庆,川合及潼南一带,以保证成都东侧的安全,同时在川南及川西收缩兵力,将其集中在眉山,雅安和资阳一线,以重兵护卫成都,希望以优势兵力取得东北伐军决战的胜利。不得不说刘秉章虽是书生,但是战略布局还是不错的,虽然北伐军进军顺利,但是都目前为止并未与驻四川清军生过大规模的战斗,许多地方都是清军主动撤退地,这使得清军保留了近百分之九十的部队,集结在成都及川东的清军即有三个新编镇约四万五千人,约六十个地方巡防营约三万人,还有其他江防营和地方团练武装等大约四万人,再加上总督府新编的一个协(旅)卫队约五千人,清军集结在成都周围的兵力大约在十二万左右,是现在北伐军入川部队的两倍,而且他们依靠城墙和有利地势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大规模修建防御攻势,这都给北伐军入川部队带来了极大地困难。

    萧智得到这些消息后也很难决断――攻,伤亡势必很大,而且清军已经做好了决战的架势,川军战斗力自古强悍,并不比北伐军差多少。那就只能暂时守了,虽然现在清军实力强大,但是相信入川的部队依靠火力优势守住现有的地方还是绰绰有余地,在和参谋处商量之后,萧智命令入川北伐军依托现在的形势,巩固防守,没有命令任何部队不得擅自出击。就这样在四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北伐军和四川军队各有顾忌,谁也不愿意先行进攻对方,大家互相对峙了起来。

    现在清廷对于安南军队的攻势是毫无办法,清军在数量上让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质量上实在不敢恭维,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淮军和部分刚刚组建的新军,可是武器装备奇缺,新式战法的训练也是刚刚起步,战斗力更是低的吓人。反观北伐军则是战斗力极强,但是数量相对较少,虽然可以在局部集中相对较多的兵力,但是作战面却相对较小,只能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地方战斗以利于与清军决战。但这有个缺点,一旦清军分散使用兵力,北伐军的这种战术将失去效用。

    现在是双方各有估计,清军怕北伐军过江,因为以北伐军的战斗力来说,目前的清军根本挡不住,除非调集全国的军队与北伐军作战,但是现在清军还远远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而安南军队虽然远比清军实力强悍,但是现在兵力的运用已经抵达了极限,要维持住现在广大的占领区已属不易,除非萧智等人可以不顾后方的安危,在极短的时间里一举攻占北京,将清王朝的统治者一锅端了,否则,下场将会很凄惨,光是现在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地主武装就能将他们赶回安南去。

    现在是两方都不想先难,所以在北伐军攻占川南后,就停止了北进的步伐,转而开始全心全意地巩固现有占领区了,北京的清王朝廷在见到北伐军停下脚步之后,也松了一口气,也开始积极编练军队,调整自己的部署,已为将来的反扑做着准备,一时间全国似乎风平浪静了,战争的阴云一下子就消散了。

    为了尽量的争取时间,双方不自觉地都想到了拖延时间的方法――和谈。在双方看是默契的要求下,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有意无意的被双方选成了调解人。1896年1o月3号,英法双方同时向在对峙中的中国南北双方出外交照会:同意作为国际调解人调解双的矛盾。英国和法国先希望双方暂停现在的军事行动,以创造较好的调节环境。1o月5号,萧智以北伐军总司令的名义表示接受英法的调解,同时宣布北伐军以现有军事控制线为起点,暂停军事行动,但是同时表示,北伐军海军仍然会维持在长江上攻击态势,任何不经北伐军海军许可的船只不得进入长江行驶,以确保长江防线的安全。1o月7日清廷皇帝下诏,宣布接受英法的建议,有条件地与“叛军”停火,并表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与“叛军”谈判,以尽快结束这场“浩劫”。但是双方就谈判的地点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谈判还未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第六十二章 所谓和谈】………

    安南需要时间,北京的朝廷也需要时间,双方十分有默契地的选择了“和谈”,以“和谈”的名义来争取部署的时间既可以显示自己为了大度,又可以尽可能多的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何乐而不为?同时,由于中国的内战使得现在中国的海关系统近乎处于瘫痪状态,大批的进出口货物堆积于港口无法进出及行销,严重的影响了欧美各国在华的利益,所以英美法等国也急于结束中国的内战,频频会见北京及安南官员以求和平解决之道,最后双方在英美法等国的保证及见证下开始了进行谈判。

    双方在一开始就产生了分歧,关于谈判的地点从一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清廷主张在北京谈判,安南主张在南京谈判,双方各不相让争论激烈,以至于在谈判刚开始就有破裂的危险。在双方看来争论谈判的地点只是试探对方的底线的一种手段,而且在本方的地点谈判即使是虚假的谈判也有利于己方争取有利的结果。对于谈判地点的争论也使得居中调停的欧美各国头疼不已,双方在都不愿让步与妥协,一旦谈判破裂结果还是各国遭殃,尤其是英国,虽然现在实际上控制着中国的大部分海关,但是在中国的海域却没有相当的海军实力存在。由于安南海军的强势,在北伐军宣布北伐时就已经控制了除渤海以外的全部海域,各地海关尤其是南方地区海关已经陷入瘫痪,每日间英国商人在华的损失高达近十万英镑,在欧美各国中,英国的态度是最积极也是最迫切地,在双方无休止的争论谈判地点的时候,英国人先提出可否在中立地点举行谈判,并给出了两个地点以备双方选择,一处是朝鲜,一处则是香港。本来英国人还打算再提出一个地点的,那就是由欧美中的一个国家派出一军舰,在中立海域双方进行谈判,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安南海军的强大是出了名的,清廷未必会接受这个提议,而且在这么敏感的时刻提出派军舰来中国海域,安南也未必会同意。经过调停,南北双方均同意以朝鲜的平壤作为谈判的地点。同时要求,欧美各国必须作为见证方参加双方的谈判。这一要求正中各国下怀,本来各国就在寻求介入中国事务的机会,即使南北双方不要求他们参加这次会谈,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参加。

    清廷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为自己争取盟友,要讲求俄国也必须派代表参加,而安南方面则要求美国必须参加。对于双方的要求,英法略有分歧,英国在远东一贯和俄国人不对付,何况双方在中东地区也是争夺激烈,所以十分不愿意俄国人再插足进来。法国则相反,作为俄国最大的债券国,法国希望俄国在中国利益得到保护,这也是在保护法国的利益,所以经过法国的劝说,英国人同意俄国作为调停人参加此次谈判,至于美国,英法两国则没有异议,在两国看来现在的美国从其量也只是一个刚刚展起来的暴户,其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安南拉他进来也只是为自己助助威而已。虽然各国都知道谈判成功的机会很低,但是只要谈了就有可能取得一些进展,最少可以使双方先行停战,以便港口货物的行销和运输,在这么打下去各国的损失可就不是每天十万英镑或则法郎了。

    1896年11月3号,随着清廷北京谈判代表的姗姗到来,早已等得不能耐烦的各国代表们开始了谈判,但是在谈判之初就生了意外。清廷的代表竟然要求安南的谈判代表先接圣旨,竟宣称他只是代表中央来与地方进行和平协商地,而不是对等谈判,所以坚持要安南代表跪接所谓的圣旨。安南地代表冷笑了一声后直接甩袖子走人,第二天安南海军舰队次进入渤海,并在天津外海举行实弹射击,大有炮击天津进攻北京驾驶,同时,驻守长江安南海军舰队炮击安庆等清军营地,做出要出击江北姿态,一时间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清廷的实际掌控者――西宫太后慈禧也是大为惊慌,不明白南方叛军怎么会如此快的又要北进了,至到远在朝鲜的谈判代表的电报方才明白过了,只得在心里大骂蠢奴才不已,浑然忘了当初是自己下的诏旨:在谈判之初就要让安南代表跪接圣旨,以显示自己中央的地位,先打掉安南的气势。但是奈何现在形势比人家差,安南不但没跪接还还回来一堆炮弹,弄得现在京城人心惶惶,就连朝堂上也是一片惊讶与恐惧,许多大臣或是称病不来,或是请求致仕退休,总之是吓得不轻。西宫太后眼见着不是个事,只好装作大度免了“跪拜之礼,遵从各方愿望”。就这样在各方面的调解,妥协,试探和争斗下,双方终于开始了谈判。

    清廷派出的正使代表是礼部侍郎陈宝琛,副使则是礼部满侍郎照祥,安南方面则是派出了外交署副署长郝宜壬作为主要代表,副使则是外交署亚洲局局长西文耿。从双方派遣的代表来看级别都不高,这也可以看出双方都对谈判结果不乐观或者敷衍的态度,本来就是别有目的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呢?只要能拖延下去就可以了。在谈判之初,清廷代表们就狮子大张口狂妄地要求安南立即撤出江南各省,并且交出所有军队,同时又故作大度地表示朝廷可以赦免现在安南的罪行,并且可以诏封萧智等人为亲王爵位。各国代表被清廷代表的条件震得是目瞪口呆,都像看白痴一样看着眼前还在自顾自地说着条件的陈宝琛。郝宜壬看着清廷的代表觉得一阵可笑――这不像是谈判,倒像是宣旨。他倒是也不生气,慢条斯理地喝着茶听着清廷条件,直到陈宝琛将全部条件说完才放下手里的茶杯,慢悠悠地说道:“哦!说完了?”陈宝琛哼了一声算是回答,郝宜壬点点头表示知道了。看到郝宜壬的这一反应,各国代表先是一愣,后是担心,均想:“完了,安南又生气了,马上又要甩袖子走人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安南诸人都没有离场,反而是郝宜壬转过头对西文耿点点头,只见西文耿站了起来,也开说起来安南的条件来了,相对于清廷的谈判条件,安南的条件也很苛刻,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南要求清廷皇帝即刻退位,取消满族贵族统治,交出各地政权有安南全权接管,审判战争罪犯,清算满清历史等,在西文耿宣读这些条件的时候,陈宝琛满脸憋得通红,当西文耿刚刚宣读完安南的条件,陈宝琛就立马站了起来大声斥责,大骂萧智等人是群无父无君的叛逆。郝宜壬也立马站了起来,大骂满清皇帝是刽子手,满清贵族是一群寄生虫,只知道和百姓的血,最后郝宜壬又大骂陈宝琛是汉奸,身为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