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宣帝高洋,另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测字。
且从被推选为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有生卒年月可考的二百一十二位皇帝中,为绝无仅有的,最著名的测字皇帝。
而其中最著名的测字案例之一,就是他亲自测出自己的年号“天保”,是“一大人只十”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在位只有十年,最后果然应验。
不过,要说他这位二哥,通过测字测出七弟高涣,弄不好就是黑衣人,故而杀之,到也并不全是真的。
这段编入史籍的奇闻是说,民间传言有江湖术士说,灭亡高姓者是穿着黑衣的人。
于是自从高欢当权以来,皇帝每次出行,都避讳遇见沙门,是因为当时的和尚都穿黑衣。
而这北齐文宣帝有一次到了晋阳,也就是太原,让人骑马传诏,叫其弟上党王高涣,前来朝觐。
不知怎么,在这时,高皇帝想起了前面说的这个忌讳,就问身边的人,什么东西最黑?
这是一个很突兀,也很奇怪的问题。
边上的人知道,这位皇帝喜欢玩脑筋急转弯。
一下子搞不懂,但皇上问话,是必须回答的。
于是有人随囗答到,最黑不过漆了。
没想到,这样一句听起来不起眼的话,却引发了高皇帝的测字兴趣:这“漆”和“七”谐音,由此联系到他的七弟高涣。
于是命令改了,变成命令库真都督,叫破六韩伯升的,带邺城之兵,去抓高涣。
这库真(直)是通常是由鲜卑贵族子弟担任,可世袭的皇家卫队参军,而库真都督,应为卫队队长。
不料,这高涣没等到破六韩队长带人来,听到风声,竟把前来传旨的使者杀了,然后逃跑。
有点奇怪的是,这高涣又是怎么知道,他这位二哥来者不善?
看来也会算。
由于知道高涣是往邺城东边跑了,于是下令全国通辑。
邺城内也进行了好几天的搜捕,搞得全城鸡犬不宁,后来这高涣却是在济州,即今山东省济宁市,被抓获的。
当然,说是测字测出来的,只是一个借囗。
高涣,是高欢最喜欢的小儿子,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力大无比,能扛得起宝鼎,常对身边的人说,书是要读的,但不能只顾读博士,其它的什么都不管,那这人就完了,这也应该是现在大多数读书人的心得。
由此看来,他应该是高欢本人的复制版。
这也可能是他被他二哥所杀的原因之一。
不过,直接原因却是:这高涣,犯过错误。
从性质上来说,这个错误是要命的。
史书上说,高涣曾与常山王高演,领家丁攻打过好几座自家的城池,还率部遂聚众到京城邺下挑衅,案发后,经最高法院审理,文宣帝高洋,只杀了高涣手下,把他本人被驱逐到了边远的上党。
这段历史故事,很是令人费解的。
高涣、高演二王,闲来无聊,玩起打家劫舍的勾当,怎么把自己家的院子当成了拍动作片的影视制作基地?
都多大年龄,还玩这种小孩游戏,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对,书是不能读得太多,更不能轻易相信。
然而这高涣,在此后不久,却立过大功。
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涣奉他二哥高洋之命,率众护送被梁王萧明回到江南去,这梁朝实际上已被西魏所灭,让萧明回去,是为了扶持傀儡政权。
太尉王僧辩,还有司空陈霸先,是梁朝前皇帝,梁元帝萧绎的旧臣,在建邺,即今天的南京,已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为丞相,正准备筹建流亡政府。
对于战胜国西魏硬塞给他们的傀儡皇帝,当然不予承认。
高涣手持高洋皇帝的诏书,这王僧辩和陈霸先并不理睬。
但上党王高涣大军已到,且再次王僧辩写书信,再说明利害关系。
一来二往,不止一次,没什么效果,于是,这高涣便有了展示其一身武艺的机会。
两军对阵。
这王僧辩派出心腹大将裴之横。
这人身经百战,为太尉王僧辩手下第一位猛将。
却不料这上党王亲自出阵,手起刀落,裴猛将人头落地,江南兵将见了,无不畏惧。
这王僧辩见了,才请求投降,并遣舟舰迎接。
高涣因此威名大振。
在天保八年,高涣还被高洋皇帝封录过尚书事,虽然这在当时,仅只是多数宗室的荣誉名号,如同现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
有如此功劳,上党王高涣就算犯过严重错误,也不至于通过测字,测出来他这老七,就是老“黑”,而把他杀了。
事情的真象,很可能就是因为高老七确实有本事,才性命不保。
高老二会测字,高老七也应该情报工作搞得好,再不就是身边也有会阴阳八卦的术士,料定此番杀身之祸,就会出在邺城西北五里漳河上的紫陌桥。
看来是高洋回到邺城后,才让破六韩伯升去办这事。
破六韩队长刚出城门走不多远,来到紫陌桥头边,就遇上了大力士高涣。
破六韩队长做为皇帝的卫队长,自然也是一身武艺,但遇见了和当初的楚霸王也有一比的高涣,自然不是对手。
破六韩被杀,高涣却逃跑了。
这又是可奇怪的地方:这上党王高涣,文韬武略,不会打这种只管上半截,没有下文的糊涂仗。
但是,说他跑了,也就只能是跑了。
是向东跑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情节连贯起来。
他跑着跑着,前面却遇到一条拦路的河,这一点,也和楚霸王有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是在于,他身后不见追兵,大概因为他是大力士的缘故,没人愿意先上前受死。
他渡过了这条没有说清名字的河。
楚霸王是不肯过江,那条江叫乌江,这一点,也不同。
楚霸王是在江边自刎了,而这上党王,却是从河里爬上岸,遇见了土人。
他一定跑了很远,但应该没跑出国去,因为土人把他抓住,送给了他二哥,高老二。
高老二念在兄弟的名份上,并没有马上杀他,而是把他用铁笼子装了,与永安王高浚,也就是高老三,一同关进了地牢。
而这高老三,是为了什么事,也进来了?
高老二是皇帝,让他进来,并不见得要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原因总是有的。
要说这高老三,却是一个最让他当皇帝的二哥烦心的人。
此人豪爽有气力,善骑射,虽然喜欢打猎,但聪明宽厚,上上下下的人,对他很敬畏,也很喜欢。
只是在几兄弟年少时,他欺服过高老二。
小时候的高老二,性格懦弱,人长得丑,时常有鼻涕挂在脸上,每次去见老爹高欢,高老三都要对跟在他身边侍奉的人说,把他的鼻涕擦干净。
按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这高老二,是心胸狭隘之人。
且高老二当皇帝,开始干得不错,但后来就变得**,喜欢烂酒如命。
高老三却以当弟的身份劝他,且是一种教训的囗气,话说得难听,什么因酒败德,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此之类的话都说得出来。
兄弟之间,按说也没有什么。
但小肚鸡肠的人,感受不同。
还有就是,这高老二还喜欢赤身**,与宫女嬉戏乱来。高老三当然又看不贯,就又来干涉,并说这不是皇帝干得出来的事,让高老二脸没地方放。
并且还把当时把持朝政的杨遵彦叫来,讽刺他对这种事为什么不劝告皇帝。
高老三这样做,却犯了忌讳。
因为从高欢起,即不允许王爷们与大臣有往来。
这杨遵彦害怕见过高老三的事被发现,就抢先向高老二作了汇报,高老二听后大怒,且不由得骂出囗来:这个小人,真让人难以忍受。
然而这高老三还不识相,对为件事却是不依不饶,回到他的封地,还要不断地上书,耐心地劝告高老二,这当然是在不断地培养出高老二对他的愤恨。
事情不知什么时候,让高老三发现了,当皇帝的高老二,对他的态度恶劣,所以当高老二下诏,让他到京城来时,这高老三终于想明白,这不会是什么好事,于是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脱不去。
他这样做,终于给了高老二机会,把愤恨体现在了行动上:派人抓了高老三。
由于高老三在百姓中名声很好,所以几千人哭着为他送行。
而这种情况,其实对高老三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一到京城,高老三就被装进铁笼子。
由此,高老三与高老七汇合,关在了北城地牢下,吃得是溲饭烂菜,自然是苦不堪言。
过了一段时间,这高老二忽视想起了关在地牢中的高老三,就带了人,到地牢看这两兄弟。还让人唱歌跳舞,这是在故意重演他高老三曾劝告他不要干的事。
意思是说,怎么样,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要干,你现在牢里,还有什么说的?
不仅如此,还让高老三跟着唱,而这高老三现在变了,因为害怕,声音颤抖、悲凉,高老二见了,心中不觉一阵难受,动了善心,要说这高老三,也没什么大错,打算放了他。
没想到长广王高湛,也就是高老九,说了一句话:猛兽安可出穴?是这话让高老二打消了刚才的念头。
这高老九确实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在高老二之后的之后,做了北齐第四任皇帝,却是有名的绿帽子皇帝。
此时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兄弟不和,而是因为他是站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当皇帝的立场上看,这比他有能耐的高老三和高老七,即等同于猛兽。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兄弟自相残杀,可以说是自古少见的。
那牢中的二兄弟,听见高老九说出这样的话,就等于让高老二宣布他们的死刑,就叫他的小名道:步落稽(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名称,源于匈奴,不知为何取这个怪名),老天爷在天上看着呢!
边上的人听见,都很悲伤。
而这高老二要杀了这两兄弟,竟亲自动手用槊去剌在铁笼中的高老七。
怕杀不死他们,又派壮士刘桃枝,用槊朝铁笼中乱刺,那槊每剌一下,这兄弟二人抓住,就把它折断,同时号哭大呼。
见用兵器杀不死这二人,于是高老二就命人向铁笼中投火把和木材,把二人活活烧死,然后又填以石土。
后来这二人尸体被挖出,皮肤和毛发都没有了,尸体烧得象黑色的木炭,天下为之痛心。
而这高老二,还把自己的妃子陆氏和李氏,分别送给执行死刑的两个刽子手刘郁捷和冯文洛
正因为发生了上面这段插曲,竟莫明其妙地让司马消难受到牵连。
牵连来自于上党王高涣。
他当初刚刚逃跑,还没有被抓住时,就有朝中人士议论,说是这上党王逃叛,看起来很象上奔成皋而去的。
说这话的,是御史中丞(监察部常务副部长)毕义云。
因为这人与司马消难的堂弟司马子瑞有矛盾。
毕义云年轻的时候,当过拦路抢劫的土匪,到了晚年,才当官的,看来有点象疯人院的北齐朝迁,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在高欢当丞相时,说这人很称职。
但他却因旧习不改,当了高官,却仍然与地方官勾结,重操旧业,且打劫所获财物很多,因此面被告发,但高欢认为这人性格严酷,能办事,就说这些告发他的事是伪造的,其他的人敢怒骂不敢言。
而这位毕老大,却不放过那些告发他的人,有好几位检举过他的官吏,都被他编个什么罪名杀了,所以这家伙的“威名”日盛。
在高欢受禅让当了北齐皇帝后,这人干起弹劾他人之事来,却能出手不顾对官大官小,是不是公爵候爷。
在他升任最高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后,做这种事就更狠,所以积怨甚多。
因此告他的人很多,尚书左丞(四品,副部长级)司马子瑞,也奏请弹劾此人,但效果仅只是让毕老大被处以罚金,官是照样当。
正因为有以上缘由,这毕某就借机报仇,派御史(地厅级监督官)张子阶,到北豫州地面,搞起捕风捉影的事来。
而这张子阶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司马消难的家人抓了起来。
司马消难知道后,感到灾祸降头,于是派他的亲信中兵参军裴藻(中兵参军即卫戍部队参谋),谎称有私事请假,然后抄小路进入潼关,请求向北周投降,并愿意将北豫州及其所管辖的郡县,做为见面礼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