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临天龙-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中,确是已经步入了由外功转内劲的门槛。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转变,却是由“技”到“术”的差别,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除此之外,场上还有另一个少年的表现非常抢眼。这少年所用乃是一杆竹节长棍,挥舞起来猎猎生风,棍影婆娑,声势之大,甚至无人敢靠近这少年身周数丈之地。

    周侗又说道:“使棍的那少年在这一干弟子当中也算是不错的,这少年名叫做卢俊义,河北大名府人氏,是我一名老友介绍来的。这卢俊义在武功上的悟性还要高过小徒林冲一筹,只是年幼时跟着家中护院学岔了功夫,根基不是很扎实,学成了花架子。眼下先教了他几路棍法洗洗动作上的花哨之气,待毛病周改过来后,再让他从打坐调息的内功学起。”

    周侗正讲解的时候,一名教习靠近那卢俊义,劈手一掌抽掉了卢俊义手中的棍棒,而后严厉呵斥一番。卢俊义受了教训,再捡起棍棒演练起来就变得迟缓认真起来,只是练了片刻后,招式复又渐渐飘忽起来。

    周侗见状后,不免叹息一声,这少年打错了根基,要扭转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凑效。继而他又对赵佶说道:“这一批弟子里面,禀赋天分最好的还不是那三个少年,王爷可看见了最东面那个提石锁的弟子?”

    赵佶循声望去,看到周侗所指的正是场中年纪最大的那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跟别的少年耍练武功套路不同,这壮汉两手各提着一个石锁,凝立在场边,虽是深秋十月,他却袒露着上身,露出一身壮硕贲张的肌肉,且胸背上汗水汇聚成流,汗流浃背。而旁边则站着一名教习,手里拿着一柄前端穿着铜球的棍子,间或出手敲在这汉子周身各处穴道。一旦被击中,这壮汉便禁不住吃痛皱眉,身躯颤摆不已。

    赵佶瞧了片刻,却没有瞧出这壮汉身上有什么玄机。

    周侗解释道:“这汉子天生巨力,根骨也出奇得好,惟有一点缺憾就是年龄大了些,经脉与内息的调养都稳定了下来,若按照惯常的法子去操练,就如一块凉透的铁胚,纵使敲碎了也难锻造出什么锋芒来。旁边那个郑教习不甘心要这样绝佳的璞玉良材荒废掉,这才倾尽毕生功力要打散这汉子凝实的根底为他重塑气脉。若做得成,这汉子的前途无可限量!”

    听到周侗这个评价,赵佶也不由得对这壮汉重视起来,便开口问道:“这汉子叫什么?是什么来历?”

    “这汉子名叫虞收,本是城外一个泼皮,之所以拜进讲武堂来,确是发生了一桩曲折的趣事。这虞收家里老母病重,为了凑钱医病,夜里潜来工地上要偷些材料去卖,打伤了守夜的工匠,被教习们捉了回来,由此才被瞧出自身惊人的禀赋。”

    周桐笑道:“眼下他便是讲武堂里最得看重的弟子,若能重塑了根基,御拳馆中那些高深的外门武功,如丐帮的降龙掌、少林的一些绝技,尽数都能学得。”

    ————————————————————

    感谢书友时空燃点提供的角色素材。。。关于原创角色,我也考虑很久有没有添加的必要,梳理了一下后续的故事脉络,发现添加一两个对于剧情的衔接推动也还有些效果。当然只是限于一两个。
103 假设
    赵佶听到周侗对这壮汉虞收的评价,不禁大感惊讶,不想这讲武堂刚刚建立就招收到这等良材,同时他心中也不乏期待,不知这名叫虞收的弟子日后会不会成长为乔峰那样的大高手。

    周侗见赵佶一脸讶然之色,便笑道:“咱们大宋地大物博,人烟稠密,若真挑选习武良材,也不算多困难的事情。只不过武林中向来有敝帚自珍的传统,但凡精深一些的武功技艺都是秘而不宣,有禀赋者不得传承,得到传承的不得其法,也因此前人创出许多高深的武功都成了断了传承的绝学。以往的御拳馆,还有咱们如今的讲武堂,海纳百川,不拘门户,只要用心经营下去,自然能够发掘出越来越多的良材。”

    赵佶闻言后不禁微微颔首,其实何止是武功,世间百工技艺也皆有此类问题,大凡有什么秘法技巧,总要当作传承家业的根本,绝不传授给外人。可是一家一户的传承终究太脆弱了一些,而且开拓不足,前人许多智慧都因此而绝传,确是一桩憾事。

    了解了一下讲武堂的近况,赵佶才想起此番来的正事。他请周侗挑选一个位于讲武堂中央已经建造好的院落,而后才请两名和尚下车,将他们安置在了这里。周侗跟玄慈方丈乃是旧相识,不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见面,不免又是一番寒暄感慨。而那智光和尚表情则有些不甚轻松,眼眸转动着观看讲武堂的诸多设置,不知在打个什么主意。

    对于这智光和尚,赵佶并不打算现在就处置,这和尚牙口硬得很,一直跟玄慈方丈待在一处,也不好直接用强撬出他身上的秘密。但只要人在自己掌握中,终究会有一些端倪流露出来。

    童贯这个会武功的太监在讲武堂厮混的比较舒心,这里人来人往,单单气氛上就比苍蝇都少见的内府武备库热闹了不知多少倍。加上有周侗更一干武艺高强的教习们偶尔指点一下,这太监原本胡乱练功练坏的身体也渐渐调养过来。加上讲武堂一些零碎琐事都需要他来处理,令童贯颇有一种被重用的感觉,由是也益发对端王爷的知遇之恩分外感激。

    得知端王爷驾临讲武堂,本来正负责采购食材的童贯丢下手中事,一溜小跑赶来请安。赵佶正不知安排何人看守这两个和尚才好,见童贯到来,恰恰合用,便叮嘱他负责照顾两个和尚的饮食起居并监看住他们的一言一行,最要紧是不要给他们私下里往外传递消息的机会和渠道。

    事情安排好之后,赵佶又返回别院。

    从大相国寺返回后,马夫人并没有再返回马家,而是直接安排进了王府别院,这样在安全方面也有了保障。而且两个和尚已经到了汴梁城,也不需要马夫人再跟那个组织的人虚与委蛇。

    见到马夫人之后,赵佶便问道:“这智光和尚,是不是你们那一路的人?”

    马夫人摇了摇头,说道:“奴家虽然对那个地方情况了解的不多,但也知道一些甄别同伴的方法。我们这里自有一套手势动作,如果笔划出来对方给予回应的话,那自然就是同伴了。王爷跟两位大师谈话的时候,奴家在一边用手势试探了一番,那智光大师根本就认不出,所以应该跟那个地方没有关联。”

    听到这话后,赵佶低头沉吟了片刻。如此看来,这智光和尚背后应该还有主使,他处心积虑要陷害乔峰,且抛出萧远山未死的大秘密,似乎对萧氏父子颇为忌惮,意欲除之而后快。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是慕容博的人?

    脑海中涌出这个念头,结合着当下所掌握到的情况,赵佶不妨又往深处想了一层,做出一个假设。

    萧远山出身辽国奚族,辽国便是契丹族与奚族共天下,奚族便是辽国的后族,萧远山乃是奚族珊军总教头,在辽国应该也有一些身份地位,凭慕容博一个混迹中土江湖的武林人士,就算处心积虑要谋害萧远山挑动辽宋争端,也极难完全掌握到萧远山的动向行踪。可是依照玄慈大师这些与事者的话,他们出了雁门关即刻便遇上了萧远山一行,这时间未免太赶巧了些。在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即时通讯,没有gps追踪,哪怕是双方事先越好会面地点,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而错过。

    那么可不可以假设在辽国也有一群人怀着类似的目的,想要将萧远山除掉,所以跟慕容博勾结,双方合力促成这一桩阴谋?而智光和尚在当年那些中土武林人士当中充当着带路党的角色,引着众人赶赴雁门关,正是因为他对这桩阴谋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所以在武功并不出众的情况下成为幸存者保住性命。

    当然这完全只是赵佶的猜想,没有什么事实佐证。想要搞清楚真相,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前往少林藏经阁去找那两个活死人对质,不过赵佶眼下刚刚软禁了少林寺玄慈方丈,实在不便登门拜访。而且那萧远山和慕容博都不是什么善茬,还是暂时不要去招惹的好。

    马夫人见赵佶一脸沉吟之色,不敢打扰,等待了一会儿,才开口问道:“王爷,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控制住了两个和尚,马夫人背后那组织在汴梁城安插的那个据点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而且赵佶也打算打草惊蛇一下,瞧瞧对方在中原武林还有什么图谋和资源可用,同时帮马大元报一报仇。可是目下他手中却没有多少力量可用,丐帮的好手目下大部分都分配去了西夏刺探情报形势,而赵佶今次又是私自回京,官府的力量不好借用,至于讲武堂,如今刚刚草创,诸多事务要忙碌,也不必因此而打乱讲武堂的建设。

    想了一想,赵佶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他对马夫人说道:“且让那些人再多活几日,不过马夫人你也不必要再跟他们有什么消息传递了。对方已经探知了你家的宅院,虽然内外都有布置,不过安全方面总是差了一筹。左右我眼下也不便留在汴梁城里,夫人你暂且安心在别院里住下来。待以后事情解决了,夫人你要做什么,要去哪里,全都随你意思。”

    马夫人面上浮起一丝哀伤,幽幽道:“奴家无根之人,身如浮萍,眼下唯一的愿望就是为先夫报仇雪恨,至于以后要如何,委实不敢想了。”

    赵佶略一动念,又说道:“听夫人你的描述,那个组织私下里似乎有许多隐秘的联络手段。眼下暂时不动他们,夫人你在别院里,我调配一些人手给你,你便负责就近监守这些人,若有什么旁的发现,可直接传递给我。”

    安顿好了马夫人之后,赵佶又召见了全冠清。

    全冠清先前早一步离开汴梁城,前去搜集智光和尚到达汴梁后的行动举止,倒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和尚从南薰门入城,便直接被大相国寺的知客僧引去了相国寺,旋即又被软禁起来,倒是瞧不出在汴梁城有人接应。

    智光和尚的事情且先按下不表,赵佶又着重问了一问丐帮在西夏方面打探到的消息。眼下西夏的形势算不得好,贵戚争权,民众过得也艰苦,也正因为被压迫掠夺得狠了,因此那些横山羌人才想再次投靠大宋。眼下西夏国倒不见太多兵员调动,想来并没有底气跟打算要在横山一线跟大宋开战。

    而在大宋朝堂上,对于是否开战也争执不休,官家自是主张开战的,可是朝堂相公们的反对声音也很大,主要是对北方边邻辽国的忌惮。若只单独应对西夏,大宋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但若辽国也加入其中,两线开战的话,对大宋形势有些不妙。

    这种朝堂扯皮的事情,眼下赵佶也就只有看一看的份,委实没有提出自己主张的资格。他倒是对丐帮搜集来西夏方面的情报比较感兴趣,西夏方面如今颇不宁静,皇族与外戚斗得很热烈。原本这些上层的争斗,凭丐帮这些江湖人士是很难打探到的,不过西夏皇族创建的一品堂大肆招揽武林人士,给了他们以机会,丐帮不乏有人混入其中,倒是打听出许多秘密来。

    翻看着这些消息,赵佶不禁打起了主意,若想进一步瓦解西夏,倒可以在那位皇太妃李秋水的身上打打主意。
104 一阳指
    虽然对李秋水这位西夏皇太妃的过往还算了解一些,但毕竟是深宫内苑的女人,想要接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这念头只是在赵佶心里一转,倒也不必迫切去做。

    大宋与西夏之间的纠缠,赵佶暂时是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丐帮在西夏国潜伏的人手和铺设起的道路,若随便就放弃了未免有些可惜,因此赵佶便着令全冠清传信给乔峰,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在西夏国构架起一个稳定隐秘的消息渠道,着重打听一下李秋水这位皇太妃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力。

    在敌国中要搜罗情报,自然不可能像在汴梁城道听途说这样简单,需要打理门路和经营人脉,单纯江湖上风传的一些事情满足不了赵佶的需要。想要更进一步,钱财之类的打点是少不了的,因此赵佶又在汴梁城多逗留了几天,想要再筹集一些财货。

    不当家不知盐米贵,以往赵佶还以富贵闲人自居,如今摊子铺开了才发现,贵则贵矣,富则未必。首先讲武堂那里便是一个吞钱的窟窿,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钱财支持,钱财稍不到位,以前的布置筹划就要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