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祖师同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班首法师道:“汝是悟了语句。”说完便诘问道:“念佛是谁?”来果禅师应对如流。班首法师接着又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等等问题,来果禅师皆随问随答,了无滞碍。过了几天,班首法师临堂时,遂当众赞叹来果禅师。

  为了勘验来果禅师,一日,慈本老人拿着毛巾,一边作洗脸的姿势,一边问来果禅师:“是甚么?”来果禅师道:“多了一条毛巾,请将毛巾放下。”慈本老人一听,便默然而退。从此以后,来果禅师用功更加精勤、细密和肯切,决不敢轻易自许。

  再看几例:

  
  陆亘大夫,作宣州观察使,参南泉。'1'泉迁化,亘闻丧入寺下祭,却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师与大夫,有师资之义,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无语。亘大哭云:“苍天苍天,先师去世远矣。” 

  
  金牛和尚,每日斋时,自将饭于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道:“菩萨子吃饭来。” 

  
  水潦和尚参马祖。水潦和尚问道:“如何是西来的意?”

  马祖道:“礼拜著!”

  水潦和尚刚跪下礼拜,马祖突然当胸一脚,将他踢倒在地。

  就在这突如其来的一踹中,水潦和尚豁然大悟。

  他从地上爬起来,拊掌呵呵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说完,礼谢而退。

  
  一天晚上,惟俨禅师在月光下经行,不知不觉登上寺院附近的一座高峰。夜色清凉如水,远近的村落尽收眼底,隐约间还能听到一两声犬吠。惟俨禅师突然看到云开月现,便情不自禁地对着长空大笑一声。这一声大笑,声应澧东九十多里。那天晚上,澧阳的人都听到了这一声大笑,都觉得奇怪,都猜疑是从自己东面的邻居家里传出来的。第二天,大家辗转相问,迭互推寻,最后才发现是从药山上传来的。惟俨禅师的徒众都惊愕地相互传道:“昨夜和尚山顶大笑!”当时李翱为朗州刺史,听说此事后,便作诗一首,赠给惟俨禅师,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1'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即礼谢。

16
吃饭睡觉

  
  大珠慧海禅师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

  
  有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一讲到修行,很多人总是拿吃饭、睡觉来讲,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就是非常典型的公案。在灯录里面还能找到几百个类似的吃饭、睡觉公案,可以这样说,这些公案全是用吃饭、睡觉来讲怎么用功的。所以在很多人的感觉里面,修行就是学会如何吃饭,如何睡觉。

  这种修行的方式固然是对的,因为吃饭、睡觉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是说的开悟之后的境界。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千万不要乱对号入座。很可笑的是有些懒的人,就认为修行很简单,从而轻率出家。认为出家多么轻松,只要学会吃饭、睡觉。到了寺院后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结果耽误了自己,也给寺院留下很多的麻烦。

  自己实在是还没有学会吃饭、睡觉。因为吃饭总是希望吃好、吃饱。在无动于衷的掩饰下,遇到美味总希望能多停留一会儿,见到好吃的总希望多要点。只能说是比出家前的贪心少了许多而已;不再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不再挑剔吃什么东西;不再抱怨吃不饱等等。所以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来磨练自己。

  同样,睡觉也是这样。贪睡得厉害,整天总想睡,根本做不到想睡就睡,想起就起。往往是要用酽茶清醒自己,要用各种手段逼迫自己离开床铺。一般的小事能做到不放在心上,到点安稳睡去。遇到大活动,或者什么大点的事情的时候,总要在床上或者座上打妄想,虽然是善法,但这是与道不相应的。

  吃饭、睡觉虽然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修行中更多的是磨练自己身体和心态的时候。比如出坡,如何在累得不行的时候坚持下去;比如打坐,如何在腿子疼得不行的时候坚持下去;比如上殿,如何在站不住的时候坚持下去;如此等等是最好的时机。坚持下去了就把自己突破了,坚持不下去就要想方设法去坚持。蛮不是吃饭、睡觉那么轻松简单。

  自己的体会是修行就是息灭“贪、嗔、痴”三毒。上面所讲,我们的毛病全是在这三毒上。上殿、出坡、坐香是打杀我们比较粗的三毒,过堂(吃饭)是打杀我们比较微细的三毒。所以他们开悟后的人,做功夫就比较微细。而我们初入门的人就要从粗的地方入手。粗的地方都做不到,那么细的地方只能是空谈了。

17
《与祖师同行》文摘17

  ——破五通仙眼喻

  
  《百喻经》中有一则破五通仙眼喻,是这样比喻的,从前有一个人,他上山修道,学得一种法术,能看到埋藏在地下的一切珍宝。这事传入国王耳中,国王听了心中很是欢喜,便对臣子们说∶“我要邀请这个人,长期住在我国,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藏于地下的更多的珍宝。”当时有一个臣子,立刻到这个懂法术的人那里把这个人的双眼挑了出来,拿回去呈给国王,说:“臣已经取来他的眼了,他再也不会去别处,会常住在这里了。”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这个仙人常住在这里,是因为他能见到地下埋藏的珍宝,你今已毁了他的双眼,还有什么用呢!”

  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们,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不知道这样做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

  下面是《百喻经》中,破五通仙眼喻的原文。

  
  昔有一人,入山序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付藏,种种珍宝。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曰;“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馀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毁眼,何所复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山林旷野,冢间树下,修四意止及不净观,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

  
  还有一则寓言我们在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刻舟求剑》,大家一定还有印象。说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他顺着船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佛经里面也有一则类似《刻舟求剑》的公案——《乘船失釪喻》。这个公案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乘了船过海,不小心,把一只银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画个记号,画了后,仍旧乘船前进,心中想:“我已记牢,这银杯是从这里失落到水里的,以后可根据我画的记号打捞起来。”

  经过了两个月,他己走过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狮子国的国界,看见了一条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捞起那只失去了的银杯。别人看见问他说∶“你到水里寻什么呀?”他回答说:“我要打捞失落的银杯哪。”人家又问他:“你失落在什么地方呀?”他说:“我在两月前初入海时失落的。当时我在船面上画过一个记号,并且牢记着。今天,我看到船面这个记号,所以跳到水里去打捞。”大家听了,呵呵大笑说:“水虽没有分别,地已相隔千里,这里怎能捞得到呢?”

  我们来看一下《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坠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中国的文化很多来自佛经,很多的名词等等是从佛经里面来的。这个公案只是一个类似的例子,以后有机会多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18
《与祖师同行》文摘18

  ——鹅护雪与蜡人冰

  
  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

  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

  
  这是庞居士的另一个像“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一样有名的偈子。后者是讲禅堂里面用功,而前者则是讲安居时候的用功。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九十天,是佛陀规定出家人安居的时间。出家人的戒腊是以受戒后参加了多少次安居而算的,参加一次安居,通过了自恣,戒腊长一岁。所以有的时候问一个出家人年龄,他会说“几夏”,就是从这里来的,不像世间是在过年的时候长一岁。

  佛陀规定结夏安居的原因是因为印度的夏天是雨季并且比较热,蚊虫等小动物也比较多。在这段时间里面出家人不出门,集中精力用功修行,小动物也不会因为出家人的走动被踩死,所以还能起到保护生命的作用。所以常常听到“九旬禁足,三月护生,守蜡人冰,怜鹅护雪,起大精进,发大勇猛。”等等语句。

  这里面的“守蜡人冰,怜鹅护雪”是因为古印度的出家人结夏安居结束后,要进行自恣。在自恣的时候,以“蜡人冰,鹅护雪”的标准来验证出家人在安居期间修行的成果。在汉地已经没有这种传统了,但是安居和自恣的仪式保留了很多古代沿袭下来的复杂仪轨,是出家人很注重的一件事情。

  禅宗的结夏安居也是一样,以修行、护生为目的。但是禅师为了破除弟子们的佛见、法见、众生见以及凡见、圣见等,就会有很多的手段来帮助他们。所以就有了开篇庞居士的偈子。我们下面选几个祖师安居法语看看。

  
  灵山密付,少林单传。机机相投,言言相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九旬禁足,三月护生。守蜡人冰,怜鹅护雪。起大精进,发大勇猛。秉智慧剑,一往直前。有学无学,一切皆杀。杀一切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全体恁么来,全体恁么去。总无许多路布葛藤,正恁么时,呼作衲僧本分事得么?万忱悬崖须撒手,大千沙界现全身。

  高超十地,不历僧祗。物我一如,身心平等。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途。全提佛祖大机,独露人天正眼。直居孤峰顶上禁足,却向十字街头垂手。杀活自在,擒纵纵横。且道还有应圣制分也无?良久云:日用无回互,当机有卷舒。

  大机大用,自在纵横。不带千圣机关,不堕诸祖窠窟。净裸裸绝渗漏,亦洒洒无覆藏。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言发非声,和言击碎。色前不物,与物俱融。打开布袋口,击碎铁门关。提吹毛剑,南来北往。田地稳密,步步踏实。且道如何是踏实地底一句?不喜蜡人冰,何怜鹅护雪?

  文殊三处度夏,至自恣日,迦叶欲白槌摈出。才举槌,便见百千文殊。世尊问迦叶:“汝欲摈那个文殊?”迦叶茫然。拈云:三个老冻侬,一人圆陀陀地,一人曲弯弯地,一人黑漆漆地,子细点捡将来,一得一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