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仙下凡传-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勇公子已经迷失知觉,陈浩然更觉得自己不能后退,索性坚决地面对。陈浩然说:“我看你也不是真正的神灵,识相便离开我朋友的身体,否则我便对你不留情。”勇公子说:“你是盘古的传人。”勇公子说:“敢在我面前撒野?”大黑天目光一动,一条巨蟒般的火焰便向陈浩然直噬过来,力量之巨如同火山爆发。



  陈浩然使出入圣篇。五轮并转。陈浩然不敢怠慢,连忙运起五轮之力抵挡。可是大黑天的神能何等巨大,五轮一冲便散。不过陈浩然与魔交手多次,最知对方神能非人力可拼,出手留有三分后着。一个翻身闪到另一边。



  大黑天之前浑不把陈浩然放在眼内,想不到对方竟然留力伺机,回头间,陈浩然已经逼到身边。陈浩然使出九库同开,灵电破甲。勇公子说:“好狡猾。”大黑天是西方巨神,虽然入了凡人之体受到了形相上的限制,但是神能还是那样不可思议,身影一下消失。



  勇公子使出无影。大黑天的身影简直快得无法捉摸。



  勇公子使出无量。蓦地如同闷雷滚响的拳头,宛如排山倒海地涌过来。威力之大比得起一百个忿怒明尊的无量灭还要可怕。陈浩然反手一拳还击。只听吼的一声。…



  陈浩然哪里想到天下间有如此快疾的攻击,所有招式内力都被轰得崩溃。陈浩然使出大善如水,莫弱于水。幸好陈浩然身上还有不是神仙临逝前所传的神功。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自然而生地卸去了大半的攻击。勇公子哦了一声。



  勇公子说:“你身上只有少许盘古的力量,盘古不在你身?”大黑天等了万年时间,目的便是要与盘古再度一战,以雪清当年过界被阻之辱。但盘古已经转化到天外,力量寄存于天地之间。与陈浩然之间的维系,就凭着那一身神脉和因缘而生的天器。现在陈浩然身上只有神脉。却没有天器,盘古的力量自然无法显现。勇公子说:“立即召唤盘古前来。”



  现在我们说一下盘古和大黑天的故事。



  盘古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关于其来源有多个说法。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乩仙天地判说》。混沌未开的时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块浑圆就像是一枚鸡蛋。这块浑圆里有着一个巨人。这巨人醒来,用一万八千年把这“鸡蛋”横着劈开,那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降,成了地。盘古渐长大,顶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



  最终天地日远不再合,盘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为月,毫毛成星。吐气成风喘息为云落泪变雨。



  他身躯倒下,*成了山川,骨头成了矿脉,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出本土。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氏,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有学者亦称盘古氏乃是伏羲的音转。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



  亦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自古印度神话。前1500…前1000年间《梨俱吠陀》中创世神灵“阿特曼”创造了原人“普鲁萨”(或译布卢沙),普鲁萨被肢解献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普鲁萨神话或通过佛教转述入华。



  就21世纪而言,最早的盘古记载,就是这战国成书的《六韬》了。《六韬?大明》中有“盘古之宗”的语句。看此句,说的是天道地德人事,也就是国事。若想国事不凶,则不可动“盘古之宗”。因此,此处的“盘古之宗”,必然是一概念,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祭祀盘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么看来,似乎是很有道理。



  可是若是认为这里的“盘古之宗”是祭祀盘古氏。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北宋《通鉴外纪》所引的《六韬?大明》帝系记为:“柏皇氏、栗陆氏、黎连氏、轩辕氏、共工氏、宗卢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倘若《六韬?大明》的“盘古之宗”确是盘古,那这同一篇的帝系为何会将之遗忘?…



  那么这个关系到国家稳固的“盘古之宗”到底是什么呢?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封建诸侯,国土犬牙相交,即可互制,又可互助,皇帝稳坐长安,国家固如磐石。



  盘石盘古字形相似,两者抄写错误并非罕见。如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就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盘石山抄成了盘古山。



  而通过《史记》、《汉书》中的决定性证据,我们则可以断定。《六韬?大明》中的“盘古之宗”乃是“盘石之宗”的讹写。



  因此,《六韬?大明》并不能证明先秦就有盘古。盘古的最早记载,依然是在三国时期。



  那么我们就来看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记载,除了很难作为证据的魏碑外,现存的仅仅只有三条,一个是韦昭的《洞记》。另两个是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



  而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东吴治下的两个人。记录的盘古非常的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约是这一时期盘古神话才被创造出来的原因。



  稍早一点的韦昭所记载的是,说世俗相传盘古一日七十化。虽然他说了世俗相传,但这四个字实在需要商榷。两汉时期,女娲也有所记载的,她的形象是个少妇。直到汉代后期,太一抱羲和常仪图渐渐从龙身演变成了蛇身,爪子没了,名字也变了,成了伏羲女娲。这一时期,民间才渐渐流传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形成规模以后,又被王逸记进了《楚辞章句》,之后王逸他儿子也顺便把女娲蛇身写进了《鲁灵光殿赋》。当时《鲁灵光殿赋》的名气多响自不必说。因此汉末时期,世俗相传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盘古一日七十化。所以我想,大约盘古最初便是由这位仁兄搞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叫盘古,我想或许是因为看了《六韬?大明》一时脑残,又或是看了《尹子?盘古》,又或者是因为纬书人物巨灵胡才取得这么个名字。当然这也只是个没什么根据的意淫,不过就算盘古不是从他而出,也不会比他早多少了。



  至于他所记的盘古“覆为天,偃为地”之语,我想应该是沿袭当时的世界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河图括地象》)



  所以他这里的盘古,也就是把女娲和混沌元气相结合的产物。颇显不伦不类,因此在韦昭后面的徐整,就把盘古大改特改了一下。八万岁改成了一万八,七十化改成了九变,人首蛇身改成了龙首蛇身——我估计韦昭的记载里还得有盘古人首蛇身的语句,不过没流传下来。



  虽然徐整数体教,但经他这么一改,把女娲的显著特性去掉了,不过他又融合了烛龙的特性和巨灵的特性。烛龙是谁大家都知道,但是巨灵可能就知道的不太多了,这个巨灵不是西游记里的巨灵神,而是一个叫做“胡”的,一般称作“巨灵胡”,他生于混沌,能造山川江河。



  经过徐整的修改,盘古的形象就成了混沌之中第一个生灵,龙首蛇身的巨人以及化万物者,最初的创世神,唯一的君王。身上的特性有女娲、烛龙、巨灵以及伏羲。为什么会有伏羲呢?因为伏羲在东汉时代。也有伏羲龙状,是开辟以后的第一君主。到徐整这儿,就被借用到盘古身上了。…



  在此顺便说一句。《绎史》引的是《帝王五运历年记》,《广博物志》引的是《五运历年记》,前者承袭《元气论》,前文写时我未发觉,总以为说的是一本书。



  虽然徐整完善了盘古神话,但是这盘古神话的流传范围仍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流传。



  饶宗颐通过《益州学馆记》论断盘古图出现在东汉,他上了年纪。老眼昏花,我们自然不能怪他没看到后面的【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但是有些学者或者业余爱好者看到了。从此处推断西晋时候盘古已经在四川流传了。我最初看《益州学馆记》的时候也是如此想的。



  但是,《益州学馆记》是初唐刻的碑文,它的“耆旧云”说魏晋之事,真的可靠吗?



  答案是如韦昭的世俗相传一般不可靠。



  张收画的画很好,他的画名气也很大,不仅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赏。王羲之没听过张收这个人,却听过他的画。但是王羲之听到的这些画,不同于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说张收画的是“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而王羲之所听到的,则仅仅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并没有盘古等人。而汉魏五书中亦记载了张收的画像,同样是说他画了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也没提到盘古等人。



  所以我想,张收所画的,恐怕仅仅只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了。耆旧云,终究只是道听途说。



  而从两晋的志怪小说当中。也可以看出,盘古的流传。只怕还未展开。按我个人想来,盘古的流传,大约是随着东晋后道教的发展传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学馆记》的碑文上说,其时周公礼殿图早已经毁坏。而南宋的楼钥的《秘涧大全文集》里却说“近过刘氏家塾,遂获其本。盖自盘古氏以下,至种仲尼七十第子百一十三人,画极精妙简古,今千有余岁无丝发剥土西衣。”



  很显然,已经毁坏的图画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因此楼钥所看到的盘古图,只是后人重新画上去的。



  因此,唐碑文里说的盘古图,恐怕也是后人重画的。而上古、盘古、李老三者的排列,倒有些三清的味道,想来其图大约在齐梁之间吧。



  南北朝时期的记载,现今仅存述异记一条,而就是这一条,引得诸多学者种种怀疑。一个是因为《述异记》这本书里有记载其冠名作者任昉死后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其中有几个条目与《灌畦暇语》相似。



  而我的观点与李建国相似,这书应当是任昉写的,但是其中有被增补的痕迹。学者们的论述论文我并没有搜到。因此在这里,我只说一说我的一点依据。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述异记》)



  “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灌畦暇语》)



  这两本书的盘古条目乍看之下似乎很相似,我看的一篇论文,学者只注意到了后面,从而断言是前者抄袭后者。但是两书最大的不同,却在这开头的一句话。



  没错,一个是四岳,一个是五岳。



  五岳之名,秦汉虽定,但是魏晋以来的习惯上还是比较常用四岳,五岳直到唐宋才开始大量的运用。若是《述异记》抄袭了《灌畦暇语》,怕是不会将五岳改成四岳,而如果是《灌畦暇语》沿袭了《述异记》以来的说法,经历了初唐,就有极大可能将四岳传成了五岳。因此,单凭这一点,我便可以断定《述异记》并非后人托名伪作。…



  但是,《述异记》还是有过后人篡改,特别是这个盘古条目。从中唐时期的《灌畦暇语》,我们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引用了《述异记》,而它所引用的,并无“秦汉间俗说”、“先儒说”等“说”字样,以及“盘古氏夫妻……”这后面一段。因此我想。只怕这些文字,就是被后人增补进去的。而增补进去的时间在唐元和年间以后。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这种说法。让我想到了南方神话中的大洪水后葫芦兄妹结合繁衍的故事。而经历了唐及五代的战乱,南方部落蛮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流日渐深远,至两宋开始形成今天的南方少数民族,同时两方对各自的神话认知逐渐变得清晰。但在开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