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略轰炸机场方面,则是在北极圈上进行秘密建设。这方面的建设也不是太急,反正还有不少时间。
另一边,高加索联邦的组建却是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高加索地区,因为少数民族众多,这块地区很快就被中华民国划分成了四十多个国家,几乎只要是达到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四十多个国家密密麻麻的分布在南北高加索,然后这些国家又组建了高加索联邦。
高加索联邦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正式宣布成立。这个联邦,有四十多个成员国。每个民族都迅速诞生了统治阶级。
这些国家的民众,可以互相往来,在其联邦内不需要签证什么的。但是户籍归各个国家管理,各个国家也可以出台自己的地方性法律。商品流通,也没什么关税。有点像美国那样的制度。
然后四十多个成员国,联合选出总统,并一起组建国会。
高加索联邦宣布成立,这块地方基本上也就彻底的从苏联那边分裂出来了。中华民国则启动了对高加索联邦的粮食援助。
谁有粮食,谁就掌控了人民。
给粮食,就是帮助这些统治者巩固统治。
另一边,中华民国迅速对高加索联邦进行资本输出,大量的投资迅速出现在了高加索联邦。
矿产开采、农业生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工厂,并对高加索联邦下达大量生产订单。
这让高加索联邦的经济顿时就有了起色。
高加索联邦也是有一些优势的,例如有石油,尽管石油储量如果像苏联那样开采,开采到50年代就要开采得差不多,但数量也是不少的。
铜矿、锰矿开采也可以为高加索联邦创造不少财富。
农业生产方面,北高加索将以生产棉花为主,南部高加索也将以生产经济作为为主,粮食生产将不断减少。
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掌控高加索。
要想完成这样的农业产业调控也很简单,中华民国有大量廉价的粮食,特别是在高加索边上的西域行政区。西域行政区有大量的小麦种植面积,而且是用机械化生产,所以生产成本很低,这些粮食输入高加索联邦,高加索联邦的粮食生产将会不断萎缩。而当地农民的出路,也就是种植经济作物。
没有足够的粮食产出,高加索联邦只能对中华民国言听计从,否则一旦粮食被断掉,他们的统治将会出问题。
这就是粮食战略安全。
高加索联邦成立的同时,那些土地也平均分配给了那些农民,不过很快那些农民就会发现,他们种植粮食是赚不到钱的,只能去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
而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也会发现不如那些工人赚钱,就会把很多人吸引到城镇中当工人,土地则将会在日后被中华民国农垦公司大量兼并。
在高加索联邦当工人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中华民国将会在高加索联邦分包不少产业,并且会给他们不断下生产订单,让高加索各民族民众通过不断的劳动而一定程度富裕起来,从而将高加索联邦塑造成投靠中华民国后成功的典型,从而达到继续肢解苏联的目的。
高加索联邦的成立让苏联根本无力阻止,高加索各个民族现在根本不鸟苏联了。
实在是反差太大了,苏联人统治高加索的时候还要被征收大量粮食,而且还是什么集体制,自己的劳动成果竟然不是自己的。
当然,苏联也是有功绩的,那就是土地变成集体的了。但更是因为如此,所以那些普通民众才更加渴望改变制度,那样他们不就有了自己的土地,而且劳动成果不也归自己的了。
中华民国一来,体制马上就改变了,再次恢复到了资本主义。而且土地都分到他们手上了。再则,中华民国来的时候,不仅不抢东西,还到处发放粮食。
如此巨大的差距,傻瓜也知道要选哪一边。
高加索联邦成立后,中华民国又接着运来大批粮食进行救济,顿时让高加索地区再也没有人饿死。
而且很快高加索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招工,修路、修桥、修电站,各种建设都要劳动力,还有什么学校、医院什么的,大量的设施要修。
高加索联邦很快就向中华民国借了20亿元,用来发展高加索联邦的基础设施和军事国防。
高加索联邦直接上马了几个重要项目,一个是石油开采,以及炼油业,另外就是锰矿开采和铜矿开采。
炼油业方面,中华民国还是愿意给高加索联邦发展的。高加索联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注定不可能太过团结,只要日子能过得下去,不可能脱离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身份,毕竟中华民国也在边上,随时可以平了他们。
所以在产业分包上,可以给高加索高级一些的产业。这样也才能让高加索人有更好的就业环境,才能让他们都有活干。
而高加索联邦通过卖石油,也可以迅速富裕起来。
尽管这个年头石油不值钱,但是石油开采也不需要多少成本的,特别是高加索巴库油田商业化开采条件比较好。所以只要量足够大,就能让高加索联邦有一个稳定的财源。也就能有更多钱用于发展。
至于波斯和阿富汗,待遇则更低一个层次。中华民国对于这两个国家还是防着一手的,所以炼油业还没给他们。
高加索的巴库油田储量有限,所以可以给他们炼油业,等日后巴库油田开采完了,也就没有什么主动权了。
到时候,可以让他们负责波斯方面的石油提炼。
波斯和阿富汗的石油储量比较多,一旦让他们有了炼油业,那么主动权就没那么大了。毕竟原油和燃油的价格可是天差地别。
就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早年做石油起家的时候就意识到,卖原油永远赚不了多少钱,只有做炼油才有钱赚。
高加索地区发展轻工业也非常有潜力的,首先是交通方面也很是便利,东有里海的运输优势,西有黑海出海口。
此时整个里海随着高加索联邦的成立,已经全部纳入了中华民国的势力范围当中。
东边是中华民国的西域行政区,南边是波斯,西边是高加索联邦,北边也是中华民国的西域行政区。
黑海的出口则被土耳其掌控,不过土耳其也就是收取点过路费,不敢拦中华民国的船。
等于说,高加索联邦成立后,中华民国只要在高加索联邦成立工厂,就能将商品很方便的出口到巴尔干半岛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国。
另外,这里也将成为西域行政区的商品出口到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出海口。
中华民国从苏联分裂出高加索联邦,顿时在战略上取得了更加有利的地位,中华民国的商船,可以常年停泊在黑海高加索联邦的港口当中。
第362章 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高加索联邦的出现,让中华民国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殖民地,奶头又多了一头,尽管不会对高加索联邦压榨得太过厉害,但是高加索人所积累的财富,日后依旧可以吞掉,只是把高加索联邦养得肥一点。
高加索各族人民完全不知道这些,在中华民国的怀柔政策下,对中华民国一阵高歌。中华民国国防军在高加索联邦成立后,依旧在高加索地区有部分驻军,兵力在三十多万。并且帮助高加索人成立他们的海陆空三军。
中华民国这一套殖民手段先进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还很少人能看出中华民国对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剥削模式,所以中华民国再次解放了高加索民族,让中华民国的国际形象再次有了提升。
当然,这种提升主要是在那些第三世界国家。
而在欧美眼中,中华民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的了,特别是美国,中华民国已经拥有了勘察加半岛,很可能会对阿拉斯加造成威胁,所以连忙向阿拉斯加增兵5万。
美国在和平时期,军队甚至才十几万人。主要是周边都没什么威胁,加拿大人口少,不可能威胁到美国。墨西哥更不可能威胁到美国,那些南美洲的小国家同样对美国构不成我威胁,所以美国和平时期不需要太多的兵力。
但是阿拉斯加遭到了威胁,美国却是不得不增派兵力。
美国当初从俄国那里购买阿拉斯加,可是动了多少脑子,才成功的欺骗了俄国人,从他们手上用无比低廉的价格买下了阿拉斯加这块土地。
一边美国舆论大肆宣城:美国买了一个没用的冰窖。
然而这些媒体实际上是美国财团操控的,而购买阿拉斯加的背后,却有这些美国财团的身影。
就在这个时候,沈凝云也提出了北美战略。
计划一旦全面战争开打,首先对阿拉斯加动刀。地球是一个圆形,所以从赤道到美国距离很远,但是从勘察加半岛到阿拉斯加,则近的很。
“只要攻占阿拉斯加,我们就可以在阿拉斯加建设战略轰炸机场,对美国的北部工业城市进行轰炸。”沈凝云说道:“美国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财团为主的国家,所以工业比较集中,只要轰炸掉美国的那几个主要的工业城市,美国基本上也就完蛋了。”
这个计划,被列入了最高战略机密,只有高层知道。
当然,中华民国当前也有这个问题,那就是产业太集中了。
财团是垄断经营,进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产业大量集中,尽管这在生产上有规模效益,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集中的产业链,将力量最大程度的集中起来进行发展。但是也就造成了,一旦被轰炸,就容易瘫痪掉的问题。
所以中华民国的重要军工业,基本上没有怎么分布在沿海。也就是海军方面的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
暂时中华民国没有在北极圈有所动作,主要是怕惊动欧美各国,让他们提前有所防备。
至于美国派遣五万兵力到阿拉斯加,那就让那些美国大兵吹冷风去吧!暂时中华民国不在勘察加陪美国佬玩。
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经过一系列的扩张之后,现在已经有八个了。随着高加索联邦接着宣布加入亚盟,亚盟成员国包括中华民国变成了九个。
亚盟正在扩张。
但是眼前这样的经济殖民地规模依旧让沈凝云不够满意。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拿下美国的菲律宾,在击败美日联合舰队后再对英国的亚洲舰队开刀,从而拿下缅甸、马来、印度,甚至是澳洲。想不到我们却把高加索分裂出来了,这也算是意外收获。不过我们之前的计划已久要继续展开。”沈凝云说道。
于是乎,海军已久在继续备战。
此时海军的备战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八艘航空母舰已经初步形成战斗力,但还需要最后进行几个月的训练。
中华民国海军主力华东舰队与美日联合舰队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依旧在进行,美日联合舰队的战列舰数量,此时已经上升到了23艘。
而中华民国的战列舰,此时只有16艘,而且还有8艘是吨位不是很大的杨波级战列舰。
华东舰队当初能打爆日本联合舰队,靠的就是火控系统,以及德国版的观测技术,日本当初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火控系统,其火控系统比较低级,从而被华东舰队击败。
这次美日联合舰队的组建,日本和美国联合完善了火控系统,在战列舰上安装了机械计算机等设备。
然而美日联合舰队怎么都想不到的是,中华民国华东舰队的各个战列舰已经开始使用雷达火控系统了。
此前观测一般都是靠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又分为德国版、英国版,其中英国版观测人员训练不需要那么复杂,但是精度不高。而德国版光学观测仪器,走的是精兵路线,用的是另外一种技术,那种观测模式对高速移动目标比较精准,距离也比较远。不过德国版的观测模式,对于人员来说要求就比较高了。所以英国版的光学观测模式,如果说是需要训练的话,那么德国版的观测人员就需要一定天赋了。
人眼总是有限的,就如德国那种观测模式,一旦长期盯着看,也容易看花眼,所以需要天赋。
英国版的,精确程度不行。
德国人在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