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现在应该在李晴的手里面。”
李渊面露无奈,叹了口气道:“既然太子如此顾及兄妹情谊,朕就不在询问那名延禧宫宫人了。至于李玄,暂时关押天牢。容朕考虑后,再放他出来。”
说完,李渊看向了太监总管王德。王德高喊道:“退朝。”
面色阴沉的太子、满面喜色的秦王李世民带领着文武百官们向李渊行礼,恭送李渊离开。
文武百官们都面带诧异,他们都想不明白,太子为什么会为和秦王交好的九公主担保?要担保也是秦王殿下啊,怎么能够是太子呢?莫非这中间有什么隐情?”
秦王李世民则惊喜交加,他没想到自己的九妹竟然如此厉害,一个照面,竟然将太子打败了。
太子建成则恶狠狠的盯着李晴,心中暗道:“李晴,咱们走着瞧,今日之仇,改日我必定加倍还之。”
第四十三章 吴王杜伏威
退朝后,李渊气冲冲的回到了太极宫,异常气愤的说道:“不堪重任,不堪重任啊。朕亲自暗中配合,事情还是让他办砸了。建成比不过世民也就罢了,这次竟然栽在了晴儿的手里,让晴儿拿住了他的痛处,他只能乖乖就范。难道朕的太子就如此不堪,就真的如李玄所说,他不合适吗?难道朕真的错了吗?”
太监总管王德看着李渊心情不好,便拿出了一份奏折,走到了李渊的近前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刚收到的奏折,我大唐吴王杜伏威进京了。”
听到大唐吴王杜伏威几个字,李渊心情逐渐好转了起来。天下义军三大首领,瓦岗山魏公李密、河北夏王窦建德、江淮楚王杜伏威三个人如今或俘或降,都归于大唐了,天下一统就在眼前了。
想到杜伏威,李渊就感到这个人有意思。瓦岗山魏公李密是和洛阳王世充相争,遭遇惨败,手下大将或降或叛,自己孤身一人,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投靠大唐;而河北夏王窦建德也是率领着自己的四十万精锐和大唐决战于虎牢关前,结果兵败如山倒,惨败被俘,也算是一条汉子,拼尽全力搏了一把;而江淮楚王杜伏威拥有江淮三十六郡富庶之地,精兵数十万,却从未与大唐打过一仗,而且从武德二年开始,大唐讨伐占据江都的割据势力——李子通,杜伏威不但出兵出粮,而且亲自领兵擒获李子通献俘于大唐。武德二年,当时大唐建国不到两年,北有刘武周进攻龙兴之地晋阳,东有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步步紧逼,屡屡攻打大唐河南之地,导致整个大唐,函谷关外的城池尽数丢失,整个山西老巢晋阳之地,城池更是丢失殆尽,仅余关中一地,却要面对两方重敌,真可谓四面楚歌,生死未明,可是就在此时,天下三大义军首领之一、拥有雄兵数十万的杜伏威却投靠了实力弱小的李唐,可谓眼光独到,出人意料。而如今,大唐二十万大军仅仅是摆出了渡江的架势,而拥有江淮数十万精兵、手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的杜伏威竟然不战而降了,而且面对大唐征召其入京这个极其苛刻的条件,他也毫无反抗的同意了。李渊感到很好奇,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啊?李渊决定见一见这位大唐新一任的吴王。
杜伏威被王德领入了太极宫。
杜伏威四十七、八岁左右年纪,外表朴实,眼含精光。身穿大唐大红色一品王服,身上却弥漫着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霸气。虽然只有他一个人站在大殿之中,可是他的身后似乎跟着文武百官,金甲护卫似的,所有人都众星拱月般的衬托着他。他似乎犹如天生的霸主,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极其耀眼,引人注目。
李渊看着杜伏威感慨道:“好一位英雄人物。杜伏威,名不虚传。”
而杜伏威也看向了李渊,李渊和自己年纪相仿,外貌却苍老了一些,身穿金黄色龙袍,头发花白,面容宽厚,可是坐在龙椅之上,却不怒自威,十分的自然,让人观之,也十分的舒服,好像他就是这天下,老天最宠爱的王者。那把龙椅,除了他,其他人都没他坐的适合、好看。
杜伏威在大殿站定后,对李渊躬身行礼道:“杜伏威拜见陛下。”
李渊微微一笑道:“久闻吴王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杜伏威恭敬的说道:“陛下谬赞了。些许虚名,都是江湖朋友抬举、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李渊疑问道:“吴王兄,雄踞江淮,拥兵数十万,怎么会决心归顺我大唐呢?这是朕一直以来的疑惑,望吴王兄能够为我解疑。”
杜伏威回答道:“大唐从占据关中开始,已经奠定了天下一统的根基。“鬼才”李孝基智谋无双,秦王殿下长于军事,更得关陇贵族集团全力支持。恕臣直言,如果治世,关陇贵族集团或许不如山东豪族、南方世族,可是如果乱世,山东豪族、南方世族联手则也不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对手。关陇贵族集团敢死战,耐苦战,人人以参军为荣,以军功大小排定座次,军事素养最高,军功与家族利益更是联系最为紧密。陛下得关陇军事贵族相助可谓是一步妙棋,也是能够统一天下的实力保障。武德二年,虽然大唐形势危急,可是臣却觉得大唐根基稳固,形势愈是危急,关陇贵族集团的潜力反而是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结果不出臣所料,仅仅用了三年,在秦王殿下的指挥下,大唐相继击败定杨可汗刘武周、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一统天下。而臣起自微末,只希望一生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却无奈为时事所逼,以至于此。故大唐大军所至,臣唯有自保归顺。望陛下能够念臣老迈,保我余生,得享富贵。”
李渊听到杜伏威所说,笑道:“吴王兄,还请放心,些许要求,朕必会予以满足。”
杜伏威大喜道:“臣多谢陛下。”
不久,杜伏威离开了太极宫。在宫门口,杜伏威感慨道:“陛下乃是宽厚大度之人,吾后半生无忧矣。”
而太极宫内,李渊看着杜伏威离开后,感叹道:“杜伏威有帝王之器量,帝王之才华,却无帝王之志向。可惜了。”
夜鹰统领突然从柱子后面走了出来,向李渊问道:“陛下,那对吴王的监控?”
李渊沉吟后说道:“外松内紧。在不能让他察觉的情况下,监控力度要和魏公李密、郑王王世充一样。他毕竟是一代枭雄,他所说的,听听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全信。朕要时刻掌握他的一举一动。”
“属下明白。”说着,夜鹰统领行礼后就瞬间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第四十四章 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夜鹰统领离开后,太监总管王德向李渊禀报道:“陛下,此次护送吴王杜伏威进京的,乃是我荆州大都督、赵郡王李孝恭的副将李飞虎将军。他说他有赵郡王的秘折要亲自呈给陛下。如今李飞虎将军正在太极宫外等候,期待陛下的召见。”
李渊沉吟道:“哦?孝恭的秘折?宣。”
王德又用他那尖利的公鸭嗓喊道:“陛下有旨,宣李飞虎将军觐见。”
李飞虎缓缓的走入了太极宫,对着李渊恭敬的行礼后说道:“臣李飞虎拜见陛下。”
说罢,便将李孝恭的秘折呈给了李渊。
李渊打开一看,竟然是李孝恭保荐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内容。
李渊看着李飞虎说道:“秘折上的内容,你知道吗?”
李飞虎回答道:“臣猜出来了,离开岳阳时,又从大都督那里得到了确认。臣知道秘折上的内容。”
李渊又问道:“这是你们大都督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飞虎回答道:“因为大都督认为永安王实在是陇右李氏皇族、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想看到永安王因为政治毁了自己的前途。”
李渊感叹道:“你家大都督有心了,让永安王离开长安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永安王因为朕的两个儿子之争,前途尽毁,朕也舍不得。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朕内心里是同意的,可是此事,朕不能乾纲独断,还需要听一听其他朝廷重臣的意见。你就在长安先呆着,等候廷议的结果。”
“是。”李飞虎恭敬的回答道。
不久,李飞虎就离开了。
李渊一个人坐在龙椅上,喃喃自语道:“李玄离开长安也好。只要他不和世民在一起,朕还是很欣赏他的。他毕竟是孝基的独子啊,孝基对我大唐贡献太大了,定关中,收关陇贵族集团为吾所用,居功至伟啊。李玄培养培养,也定然是大唐朝堂未来的栋梁,可堪重用啊。”
随后,李渊下令道:“召太子、秦王、左仆射裴寂、右仆射封德彝、御史大夫萧禹进宫议事。”
半个时辰后,太子、秦王、裴寂、封德彝、萧禹相继走进了太极宫。
落座后,李渊拿出了李孝恭的奏折,对众人说道:“都看看吧,看如何回复赵郡王?”
奏折在太子、秦王、裴寂、封德彝、萧禹的手中传过。
太子建成一看,竟然是李孝恭举荐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奏书,面色阴沉。
秦王李世民看过后,则面带犹豫,仿佛陷入了沉思。
左仆射裴寂看过后,却看向了太子建成,看到太子阴沉的脸色,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右仆射封德彝看过后,看看太子,又看看秦王,最后则看向了皇帝李渊。
御史大夫萧禹则看过后,直接看向了右仆射封德彝。
李渊收回了奏折说道:“都议议吧。”
太子建成起身说道:“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职位重要,关系到我大唐南方局势的安危。儿臣以为永安王从无从政经验,实在不易担当如此重要的职位。”
李渊不置可否的说道:“哦。”然后,看向了秦王。
秦王李世民依然在沉思,似乎内心里十分纠结,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一直支持太子的左仆射裴寂则起身奏道:“老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永安王年纪不过十五,实在是不能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如此重要的职位。”
听到裴寂如此说,李世民站起身说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左仆射怎可以年龄判定永安王是否适合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职位?我十五岁领军,二十岁做到了统领大唐数十万军队的天策上将,六年来南征北讨,相继击败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如今也不过二十六岁,陛下当初也没有因为我年龄小,就不任命我为天策上将。而如今整个天下,更是没有人敢说我天策上将做的不好。左仆射,乃是朝廷重臣,怎可有如此糊涂的想法,为国家举才?”
裴寂顿时面红耳赤。
李世民则恭敬的对李渊说道:“儿臣同意赵郡王的建议,也举荐永安王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李渊诧异的看着李世民说道:“你真的决定同意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不让他留在你的身边,为你出谋划策?”
李世民回答道:“儿臣同意。永安王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尚可为我大唐建功,而留在长安,只会遭受各种卑鄙的陷害和无耻的攻击,不能得展所才。”
看着李世民如此表现,李渊面带欣赏。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务实,世民做到了。
之后,李渊看向了右仆射封德彝和御史大夫萧禹。
封德彝站起身,奏道:“恕臣愚钝,还请陛下圣裁。”
萧禹亦站起身,奏道:“请陛下圣裁。”
李渊看着封德彝笑骂道:“老滑头。你是右仆射,说说你的想法吧。”
封德彝恭敬的站着,可是脑子却在飞快的运转。
陛下最近一直支持太子,看到李孝恭的奏折应该第一时间予以驳回的,可是如今,他不但没有驳回,还煞有介事的召开内廷会议;如今太子、左仆射裴寂纷纷反对,只有秦王一人支持,局势明显对于太子有利,可是陛下却非要听听我的想法。莫非陛下转变心思了,开始支持秦王了?随即他又否定道:“不可能的,陛下不会没有任何征兆的就转而支持秦王的。那问题就出在李玄身上,或许陛下也十分欣赏李玄,只是不喜欢李玄介入太子、秦王之争,前一任的永安王李孝基应该也是一个原因。陛下心里是同意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封德彝看向了太子,之后对着李渊奏道:“老臣以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职务,目前来说,只有永安王李玄最为合适。”
李渊淡淡的笑道:“哦?为什么?”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