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幸福宝典-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代圣人孔子的思想强调“入世”,他以为人的应当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大变革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张“出世”,他以为人生苦短,何必过分追求那些过眼云烟般的名利,应该自由而无为一点。我们似乎应该更多地站在老子的角度来认识大千世界,因为老子的洒脱似乎更接近中国人的心里特质。也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杂糅相融,共同磨砺下,造就了中庸之道,也正是这种中庸之道才造成了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性,倘若和外国人比较,由此角度可见一斑,到今天看来这种理念还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舍之中,子路重义轻财,讲的是义气。颜渊的理想很伟大,为天下众生着想。而孔子的理想很平凡,讲的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子路的理想适合有钱人,颜渊的理想适合治国之臣,只有孔圣人的理想最有现实意义,所有有良知的人都应以此为志,身体力行。

    一直觉得孔子就是那种高山仰止的神仙人物。《论语》里那些朴实无华、大智若愚的对话,又告诉我他就是一凡人,一个有大智慧的凡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里孔子讲的最多的是修身,而他的弟子更多的讲治国和平天下。有一次子路讲治国的理想,孔子不但没有赞许,私下里还说子路修身都没做好,谈什么治国啊。说到这里孔子的和谐观已经很明确了:首先,做好自己,所以要修身齐家;进一步,要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朋友之间互相信任。这些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离开这些谈和谐都是空谈。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作为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能够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倡议;所有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持良好心态,坚持锻炼身体,为儿女们祈福,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好生活的每一天。“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这段箴言昭示有志之士晚年更应振作精神,结出坚实芳香的果实,以乐观的心情,笑对晚年生活。努力吧朋友们”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

    。
第三十五章老有所养【三】
    第三十五章老有所养【三】

    当我60岁时,我并不显得苍老,我有把握相信人的生活绝不苍老。79阅首先,最基本的是我老有所养。年青时,我努力学习,不知疲倦;学有所成时,兢兢业业本分做事,所以积累了一笔可观的收人。之后,家庭事业双丰收。活得虽然辛苦,可也有滋有味,有意义,我和妻子都是老师,国家让教师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按规定男性老师满60岁,女性老师满55岁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回家颐养天年,工资和绩效按相关规定执行,对于老教师来说,可算是一桩福音。都说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在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一生之后,很多老师落下了职业病,在我的身边就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有因为长期与粉笔打交道患有肺气肿等的老教师,病痛常常使他们无法长时间站立。尤其是那些在农村基层学校工作老教师,他们在职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有的妻子儿女都还在插田种地,负担很重。我们国家的退休政策为老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保障,促使这些年轻教师也像老教师那样,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当老教师退休之后,年轻教师更应挑起教学的大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成绩搞上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教育事业传下去。

    我实在很难想象我花甲之后二、三十年的样子,也很少担心七老八十岁的事。也许是因为不太年轻,所憧憬的总是一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今天,当我正视10多年后的情景时,我发现那同样也很美好,苦尽甘来——是我对老年生活的概括,我今年60岁多时,我希望远离闹市的喧嚣,在一个返朴归真的“桃源胜境”住下。这里到处是花草树木,没有污染。但这里又绝不闭塞,在属于我的天地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我并不孤单,即使儿孙不多,又在外地各自奋斗。虽然老了,好朋友之间并没有断了联系:有时网上常见,有时电视里现场就可以交谈,交谈中我仿佛来到了桃花源的入口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源美景,美不胜收,东方的天堂,西方的极乐。这一天,闲来无聊,约上了几个好友,一起乘私人直升机从我家出发,飞过海峡,去看台海的澎湖湾。这时的台湾早已回到祖国怀抱,日月潭更加美丽。不仅如此,就连美国佬也再不敢欺负我们中国人了,他们在飞越东海防空识别区时必须规规矩矩的申报,再不敢提什么《台湾安全法》了。如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平相处,并且和他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申遗项目,为了保护地球不懈地努力着。这时,有人提议:飞过克什米尔,买些印巴特产。你别觉得奇怪,克什米尔问题已经和平解决,印巴人民和平相处着。哦,忘了提醒你,那里的土特产可是一等的好啊。说着,又有一个朋友提议:还是去敦煌吧。说到这时要告诉你,祖国的西部大开发胜利了,现在的西部人民已不像昔日那样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富了,和东部一样富……我们谈笑风生,一点儿都不觉得老,我们很快乐。天色已晚,我该回家了,不然的话,儿女们又该发寻人启事了。

    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必须传承老人家们为家庭、为社会进步操劳多年,他们的长寿安康是我们的心愿,同时,给他们津贴,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政府、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心情舒畅,也是我们的心愿。数典不能忘祖,现在我们享受的现代文明,包括和平安宁的生活工作环境,都是老人们在年轻的岁月乃至今天已是高寿的岁月仍然不懈努力奉献社会造福子孙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老人们,不能忘记今天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尊老敬老爱老,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我们的家庭就会其乐融融。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功不可没的。

    要做到老有所养,我们必须用爱心将亲情化的服务渗透到每个细节。现在每个乡镇都有了福利院,老人们都愉快地生活着。健身、娱乐、聊天,丰富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精神格外饱满,心情也十分愉快。不论是健康老人,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里的服务人员都能耐心、细致、周到地进行护理。护理员小丽护理的第一个对象是孤老李世杰。李世杰今年81岁了,患有先天性骨质疏松症,刚入住福利院时神志不清、口齿不灵,大小便失去控制,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小丽从点点滴滴入手对李老头进行全方位护理。老人大小便弄脏的衣裤、被褥,小丽随脏随洗,房间、衣服上从没一点异味。她除了一日三餐给老人喂饭,还为老人早晚洗脸、洗脚,搀扶李老头进行康复锻炼,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亲切,一样精心。为了让老人心情愉快,她坚持每天打开收音机让李老头听音乐,晚上陪着老人看电视,千方百计让老人鼓起战胜病魔的信心。李老头的远房侄女感动地说:“这份真情,让我们做亲戚的都自愧不如呀……”让老年人生活得舒心愉快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养老不再是停留在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且要为老年人创造温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走进迎水桥一个私人投资新建的老年公寓,不论你置身庭院的哪个角落,都会感到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山光水色遥相呼应。这里仿佛四季常青的花园,在花木丛中还整齐排列着运动健身器械。整个庭院在设计上处处都透着对老年人周到的考虑:健身、休闲、观赏、纳凉,让老人们一出房间即能置身于美丽的环境中,呼吸到新鲜空气。年前我和妻子路过迎水桥老年公寓时,顺道浏览了一下老人的“家”,住所里冰箱、彩电、高档家具一应俱全。那天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75岁的高老师,他高兴地说:“几年前我老伴去世后,为了减少儿女们的负担,我试着住进了这家公寓,刚来时儿女们都坚决反对,说什么也不同意我来这里,还说我住在这儿会让他们脸上无光,为了顾全儿女们的面子,我勉强在家里住了下来,可这样一来,由于我朝思暮想,整天望着老伴的遗像发呆,终于一病不起,医生说我抑郁了,儿女们一看后势头不对,经过商量最终决定还是送我到迎水桥公寓住一段时间再说,这一住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里,因为这里环境幽雅,吃得好,住得好,享受的服务更好。后来,我一咬牙,干脆就搬到这里定居,我准备在这里一直住到去见我的老伴……”
第三十五章;老有所养【二】
    第三十五章老有所养【二】

    在旧港镇梨树村,有户受人敬仰的五好家庭,它就是宋四平的家庭。79阅。读。网宋四平老人现年88岁与独生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她的两个孙子都在外地打工,长孙的儿子在长沙上大学;孙女已出嫁,曾外孙女也初中毕业。这是个堪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是在家常住的只有宋四平老人和其儿子黄珊祥、媳妇李三媛三人。宋四平老人身材孱弱,体质很差,尤其是近十年来因患有半身不遂后遗症。说话打咯,走路画圈,加上常年便秘,吃饭拉屎全靠儿、媳调理,由于行动不便,这位昔日的卫生模范,今日却随地吐痰、有时还大小便常常失出控制。尽管这样老人还是健健康康,体体面面,身上干干净净,家庭的卫生也不减往年,原因是老人有一对非常孝顺的儿、媳。她俩无微不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呵护老人,事迹感人。在我们学习贯彻八荣八耻,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宋四平老人1926年12月出生于阳寿县的贫农家庭,其丈夫于1962年病逝。抗日战争她带着独生儿子逃难展转在八方桥一带,生活无来源,靠开荒和做保姆维持日常生活,吃尽了苦头。解放战争时期,儿子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她的生活才有所改善。1953年她被聘为村小学代课老师,1966年因学校停课闹革命,她带头辞职回家,曾任村妇女主任、在工作中她鞠躬尽瘁,与同事团结友爱;在生活中与邻里和睦相处,邻居中出现摩擦总是找她出面调解;在家庭中他以博大的母爱哺育一代又一代后人成长,她几乎包揽了买菜烧饭、洗衣卫生等全部家务。1981年,落实政策时聘为公办老师,继续在乡村小学任教,同年退休,正是由于她以榜样的力量,培养了晚辈的孝顺。宋四平老人的儿子黄珊祥也年过古稀,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媳妇李三媛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长期受到党的培养教育,加上长辈榜样的熏陶,他们孝顺母亲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孝敬半身不遂达十年的老母亲深得居民的称赞。没牙吃饭也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而母亲的牙齿全部脱落,进食困难。媳妇买菜时采购叶子多、容易下咽的软菜;儿子掌厨做菜的火候要适合老人,尽量把菜做得柔软容易吞咽。为了营养平衡,有些难咽的早点、菜类每天每餐都要用筷子剪刀把食物绞烂,让妈妈没有牙齿吃饭也香。半身不遂的病人一般都伴有便秘,吃得进排不出多么急人!药物调理不当拉屎在身上是常事,因此老人天天要吃香蕉水果和蜂蜜,像照顾小孩一样,把老人排便时刻挂在心上。而且摸索到一些经验,现在要几时排便就几时排,并使排便不干不稀。媳妇李三媛不仅负责家庭和老母亲的卫生,而且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