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宁却漫不经心地回答:“万事万物皆有制衡,如果你耐酸,那你不一定耐碱,如果你耐碱,不一定耐酸,如果你既耐酸又耐碱,说不定你的结构复杂,生长速度慢,在生存竞争中也不一定占了绝对的优势。动物中有些很聪明,有些很笨,可是笨有笨的好处,比较昆虫,蚂蚁什么的,完全没什么脑子,按照本能生存,却也能快速繁殖,甚至进化出社会分工。从表面上来看,越聪明的动物应该越有生存优势,可是聪明有聪明的坏处,比如,他们的大脑结构很复杂。哺乳动物很聪明很活泛,跑来跑去,到处探险,像老鼠啊、猴子啊,都是聪明的哺乳动物。

    聪明的动物需要更长的幼年期,以发育它们的大脑,所以不能像卵生动物一样,把蛋生出来就丢一边任其自生自灭,甚至不能像鸟类一样一生生一窝,因为那样营养不够,漫长的幼年期使哺乳动物需要父母带孩子,越大型的哺乳动物越是这样。猴子是相当聪明的,他们需要带孩子很长的时候,而我们人类更这样,幼儿很长时间都不能生活自理,因为所有的资源都用来发育我们强大的大脑。

    猴子为什么聪明?因为爬树这种技能对大脑容量要求比较高,走路和奔跑相对来说容易,可是要在树上高来高去,这个对智力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它不仅要求你会爬树,还要求你会判断树枝的大小、结实程度,两根树枝间的距离是不是能够逾越,所以,猴子聪明,必须聪明,不聪明的都摔死了……

    哺乳动物的智力是动物界的翘楚,而猴子、猩猩等猿类的智力又是哺乳动物中的翘楚。

    猿类进化出了灵巧的双手,这又是一个大事件。这双灵巧的手不仅能用来爬树和掏鸟窝,还能用来制造工具。起先,猿类可能使用捡起地上的石头来扔豹子、狼、老虎等猛兽,起到防御的作用,虽然不能砸死猛兽,可是也能起到骚扰作用,所以这些猛兽也不能轻易进犯猿类的领地。被石头打瞎了眼睛可不是弄着玩儿的。

    有些猛兽是会爬树的,比如豹子,这种动物可不止会爬这么简单,它的速度还相当地快,猿类稍不小心就会惨遭毒手,直到有一天,一只特别聪明的猿折断了一枝树枝,当成长矛来抵挡豹子,这个武器可不简单,豹子一不小心就得被猿戳死。当一群猿拿起棍子的时候,前来进犯的大型掠食动物就望而生畏了。猿类终于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自己赢得了媲美猛兽的军事实力。而这远没有结束,因为猿类的手不仅灵巧,大脑还特别发达,他们不仅能防御,还能攻击,当食物匮乏的年代来临,原本懦弱的猿类豁出去了,主动使用长矛进攻大型动物,甚至猛兽。很快,聪明的猿类就发现大家一起战斗会更容易成功,于是,围猎这种活动诞生了。

    长矛,围猎,猿类的团结和聪明才智最终使它们成了最顶级的掠食者!在围猎过程中,猿类产生了互相配合的语言,这种语言越来越复杂,猿猎人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战斗力越来越强,连凶猛的老虎、狮子都不在话下,只要长矛够坚硬,它们甚至能把成年大象干倒,这是狮群都做不到的事情。

    成为掠食者对于猿类的进一步进化有重要意义,因为素食为主的话,能量是不够的,猿类必须不断地进食,树叶、果子、花朵、野菜,一切能摘到的素食,它们都没什么闲功夫,整天就知道吃吃吃。而成为肉食者之后,能量大幅改善,使猿类有大量的闲功夫,终于有了时间玩耍,打磨更精巧的工具,四处探险,寻找新的领地,说不定晚上还仰望星空,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朋友们,在我看来,这就是第一个人的诞生,会思考人生的猿,就是我们的祖先!”

    伯爵府的大宴会厅里响起来热烈的掌声,所有听之信之的科学家们为自己能躬逢盛事而庆幸而激动,仿佛他们见证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人类的诞生。这里没有神迹,却更胜神迹,这个假想是那样的井井有条,攫取了以理性思考为本职的科学家们的心神。

    如痴如醉的科学家们觥筹交错,开始浮一大白,有些科学家甚至喝了两杯之后唱起歌来,有一位科学家竟唱起了挽歌,然后唱着唱着,哇哇大哭,好些个科学家都跟着哭了。

    茜茜莫名其妙,弱弱地问唐宁:“他们为什么哭了?”

    唐宁:“因为,我杀死了上帝。”
第59章 无机之谈
    今天来的科学家里有一位是第一次见面,李比希的好朋友,著名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发明人造尿素那位大神。蛋白质是生物的主要构成成份,而尿素是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由肝产生,称“尿素循环”,它是重要的氮肥,由于固氮的困难,尿素对植物相当重要。这是“有机肥”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来远在500公里之外的哥廷根大学任教,恰逢盛事,逮到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公费跑来慕尼黑大学,成了剑桥伯爵府今天的意外贵宾。

    人造尿素的发明有什么意义?意义大着呢,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挑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线,维勒的观点是无机物和有机物两者并不绝对,你瞅瞅,我不是把绝对属于有机物范畴的尿素给做出来了吗?我厉害吧?其它众多的科学家仍然秉持着无机与有机严格区分的思想,他的老师贝采利乌斯也是位大家,在1806年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认为有机化学当中存在着“生命力”。贝采利乌斯反驳维勒的观点时说:“你说有机无机无绝对界限,好吧,你给我造一个小朋友出来看看。”

    这句话让维勒憋出内伤来,他一直在想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造出小朋友呢?直到48年贝采利乌斯去世时,维勒也憋不出一句有力的反击的话来,值此科学家云集之际,他又把尊师这句“金玉良言”拿出来,征求意见。

    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不过没有什么假想能够跨越生命力的障碍,看来上帝的尊严还是不容亵渎,只有上帝能造得出小朋友,凡人皆无能之辈。

    其实维勒最想听的还是唐宁的意见,就算他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多一个人从科学直觉上赞同也是好的嘛。唐宁提出的微生物致病论目前已经得到所有生物学界的认同,没有消毒措施的医院几乎已经没有科学家和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敢去了。在微生物界的权威就是唐宁无疑,维勒便问出一句:“伯爵大人,造小朋友估计难点儿,但是有没有可能造出微生物来?”

    唐宁的一句话让维勒相当失望:“只有上帝能造出生物,科学家们造不了。”

    唉,原来天才科学家也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天花板,上帝这道坎儿看来是难以逾越的了。

    唐宁接下来的一句话用德语说出来,让所有的科学家失声:“上帝花了几十亿年的功夫才弄出来的生物,科学家们想用几天几年时间造出来,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科学家们死寂了几十秒之后,终于有个科学家怀疑是不是他德语不好说错了:“对不起,您说什么来着?几十亿年?我没听错吧?”

    唐宁在此刻,就像是修禅的高僧忽然顿悟似的,流利地说起了掌握了一千多单词的德语:“没错,我说的是几十亿年。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数字,我是通过地质学的知识猜想的,大概不会错。也就是说,我认为是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第一个最简单的生物,正是微生物。

    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对自然界的考察,得出一个结论:上帝只创造最简单的规则,而不会创造某一个复杂的具体的东西,他不创造地球,也不创造动物,更不创造人。而是最最基本的物理规则,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基本力,就我们现在的知识而言,自然界有多少种力?三种:万有引力,分子力,电磁力。

    那么,这三种最基本的力能不能就构成万事万物呢?我断言——能。

    行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对地球形成的看法吧,在这个尺度上,引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力几乎可以解释一切天体现象。在座的也许有人对天文学比较感兴趣吧,有人知道土星环吗?请举手。”

    科学家果然对天文感兴趣的不少,有三分之一的科学家都举起了手,他们完全被伯爵大人的“讲座”吸引,投入其中。

    唐宁:“哦,不少,记得土星环的中间有一些空缺的轨道吗?这些奇怪的空无一物的环是怎么形成的呢?没有错,是引力在作祟。这种空环现象叫轨道共振。什么意思呢?原来啊,这些空轨道上其实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土星不仅有环,还有卫星,一颗大的卫星恰好跟一个环区域的碎片旋转的速度相同,这就意味着该区域的碎片每绕土星旋转一周就会遇到一次卫星的引力,然后朝卫星运动一点点,经过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上亿年的运动,这个区域的碎片就会被卫星全部清扫光!这就是土星空环的秘密。”

    他的话基本以德语说出,但是碰到不会说的专业术语就会用法语或者英语来讲,一段话讲得杂七杂八,一边说一边比划,但是居然有好些个科学家都听懂了,还有一个觉得这个解释真心精彩,啪啪地鼓起掌来。

    没听懂的科学家看到人鼓掌,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交头接耳地嘀咕起来,然后有些恍然大悟,喜不自禁。

    等大家嘀咕得差不多了,唐宁又继续:“有趣吧?其实很多天文现象都是这样,有些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地方,却是天体间引力复杂作用的结果。我想要表达的是引力也是形成地球的原因。上帝没有必要创造地球,他只需要创造引力。原本整个太阳系都是一大片由小分子组成的超大的宇宙尘埃,引力不断地起作用,宇宙尘埃就聚集了起来。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天体都在旋转呢?而且旋转的速度是那么快。这个简单,因为物体在远处旋转的时候你总是觉得更慢一点,太阳系是一个超大的大球体,当这个球体越来越小的时候,你会就发现它转得越来越快,这就好像龙卷风似的,原本地球自转形成的气旋你不会感觉到它速度快,可是一旦被挤压到了像龙卷风那样大小,那速度可就惊人了。

    简言之,上帝创造了引力,引力创造了地球。下一步,该谈谈我们敬爱的地球了。

    万有引力的工作基本结束了,现在轮到分子力登场。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分子倾向于结合在一起形成成稳定的结构,并不是说分子之间互相吸引,吸引不是分子形成的本质,而不容易被拆开才是分子的本质。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吗?有,巨大的区别。因为只有对这种本质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解释大分子的形成。大分子能否形成,要看它的产物是否稳定,分子间能组成无数种大分子的组合,而只有结构稳定的能在数量上占优势,这个很好理解,大分子在自然界有分有合,稳定的结构不容易解体,于是越来越多。

    请大家注意,好戏要登台了——在几十亿年前,由于在汪洋大海中形成了无数种大分子,而这无数的大分子当中有一个大分子相当相当特别,它竟然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结构大致不差地复制一遍。大家可以想象这么一种情形,两条很长的分子链条,一条是a,一条是b,a链上的一类分子是凸起的形状,而相应的b就是凹进去的形状,a链上有一系列的凸起,也有一系列的凹陷,一一对应b链上的凹陷和凸起,也就是说a链和b链是互补关系。

    白天来了,太阳出来,海洋变热,这个大分子的a链和b链被热能拆开,到了晚上,海洋变冷,可是这个时候原本与a链配对的b链却不知道漂到哪儿去了,a链怎么办?好办,它寻找新的配对的凸起分子和凹陷分子。哇啦,奇迹出现了,一条崭新的跟b链一模一样的c链出现了,大分子第一次完成了自我复制!”

    科学家们听得如痴如醉,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的大分子链条随着白天与黑夜的律动不断地被复制的情景。

    唐宁:“就这样,这个大分子日复一日不断地复制自己,成千上万的个相同的大分子在海洋中诞生。终于有一天,这个大分子的一个后代发生了变异,怎么着呢?嗯,可能是一个浪头打过来,把大分子链拍在岸边的石头上,把它拍成了两段。这两段仍然能够复制自己,可是却跟原来的大分子不一样了。这样一来,海洋中就有了两种能够自我复制的大分子。又过了一些年头,海浪又催生了另一种可繁殖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