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真实的情况是:那晚的战斗持续到了第二天凌晨五点。英格兰尼方的前敌总指挥战斗至最后一刻,终因终极圣斗气消耗光后力竭身亡。因海姆的尸体上共计有剑、斧、枪、箭、魔法火球等各类伤痕六十二处。包围圈内的盟军死伤人数高达三万六千,基本上被全歼。相应的,进攻方的伤亡也多达一万九千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斗的伤亡比例在整个战役中是最高的。
为此,E集团军司令多明戈在战斗结束之后遭受了兰特大帝严厉的叱呵。在兰特大帝看来,多明戈发动这次攻击根本就是不必要也极不理智的:既然敌人没有足够的力量前来救援因海姆,那么只需要派一些部队围困住因海姆也就足够了。别说因海姆未必会突围,假如真的突围,那么他立即就会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窘境。遇到这种窘境,大多数部队都会不战自溃。即使作为英格兰尼王牌部队的第五兵团勉强能够保持战斗意念,突围之后的盟军至少不会再拥有任何地利,那样的仗自然会好打得多。
克拉比松战役的第一阶段非常短暂,它的时间跨度甚至不到二十四小时。
至第一阶段结束时,盟军方损失了十二万兵力(死伤五万四千,被俘五万一千,失踪一万五千)以及大量的粮草、箭矢和其它的战略物资(联军设想的是:为了保证“筑垒地域”部队被包围后能够支撑足够的时间,在每个“筑垒地域”里都存留了一定的物资)。而联军的损失则非常微小,损失了兵力只是两万三千余人,也就是说,除去围歼因海姆部队的损失之外,联军在克拉比松战役的第一阶段只损失了四千人左右。
战争学家公认,除去多明戈的表现外,联军在克拉比松战役第一阶段的表现堪称完美。是什么导致了当时大陆公认的军事强国英格兰尼表现得这么糟糕呢?
事后盟军总指挥承认,根据情报部门的结论,他原以为兰特会在9月15日左右发动总攻,因为这种多国部队集结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整合。作为一个军队的最高指挥,他肩头上担负着国家的危亡和部下数以十万记士兵生命的责任,他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以对付敌军可能发动的进攻,哪怕他手下的情报军官跪下来赌咒发誓敌人不会进攻,他也没有权力稍稍懈怠,这是作为一个统帅的责任和命运。没有比一个统帅企图把责任推卸到手下情报军官身上更堕落的事了!
战争学术界中对盟军在战役初期表现得如此糟糕归纳出了四个原因。
原因一:肯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完全不符合英格兰尼军神的尊称。虽然过去在“军神”那无比耀眼的光环背后确实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但是肯洛在这场战役中确实没有水准以上的发挥。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因而我们无法判断出肯洛在战役中表现如此之差的真实原因。一个英格兰尼的少将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们有三种敌人:欧巴尼亚人、盟友、我们的指挥官。”这本日记正是肯洛亲王在战役中的表现大失水准的佐证。
原因二:盟军。一些英格兰尼老兵的回忆,他们都声称即便是欧巴尼亚主力兵团也“畏惧”英格兰尼正规部队的坚强,往往把突破口选在英格兰尼盟军或领主私兵的防线上。这当然是说不通的:一个指挥官如果知道面前某一段敌人的防线是由手无寸铁的平民防守,他理所当然的会把突破口选在那里!因为这是战争!当然,英格兰尼盟友那糟糕的表现也确实战役惨败的原因之一。除了少数特例,大多数英格兰尼盟友在战争中的表现都乏善可陈。
一方面盟友的战斗力确实不如英格兰尼正规军队,另一方面,肯洛亲王将所有的盟友部署在危险的第一线,却将英格兰尼人部署在相对安全的二线,这就大大地伤害了盟友们的士气。或许肯洛亲王在部署部队时并没有什么私心,但是对于肯洛亲王这样的举措,不少盟友都不由产生了“自己是否被当成了炮灰”的怀疑。如果在每个由盟友组成的“筑垒地域”部队之间部署一支英格兰尼主力部队,这样不仅可以鼓舞弱小盟友的士气,还能够及时对遭受攻击的盟友提供支援或是进行指导,那么战役的第一阶段未必会出现那种惨败。
原因三:兰特大帝对魔法师集中应用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英格兰尼方面仍然将有限的魔法师分配给各支部队,而联军方面却遵循“一切魔法攻击都应该集中使用,不应分散”的魔法压制使用原则,这使得联军在选定的进攻地段上可以轻易地集中近乎压倒性优势的魔法攻击,对于任何一个曾在克拉比松省作战的英格兰尼老兵来说,讨英联军的魔法威力都会给他一种宛如置身地狱般的回忆。
原因四:一支军队是否能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她的后勤保障系统的能力,一个军事行动如果超出了后勤供应的能力之外,很少是会有好结果的。然而,即便是一些被人们所称道的军事家也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在任何国家,后勤军官都丝毫无法引起人们的羡慕。军队打了胜仗,功劳自然是属于前线将士的,谁会想到后勤军官?在世界军事史上有哪个管后勤的军官获得过元帅的权杖?(顺便提一下,即使是人们公认的足够英明的统一大帝兰特,同样没有对为后勤作出杰出贡献的阿拉卡授予与之功劳相对应的勋章)而一旦打了败仗,前线指挥官事后的回忆通常都会有以下的句子“我们部队缺乏粮食,箭矢供应不及时”,“我一再向后勤官提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资数量,但即使是我们的最低需要也没有被满足过!”
事实上,阿拉卡在战争爆发前所准备的箭矢数量是盟军的十七倍!准备的马车数量更是盟军的一百一十倍!
第九部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战役的第一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我方的军队还拥有九十六万人,而敌军则只剩下四十八万军队了。现在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变成了二比一,胜利的天平显然又向我这边倾斜了一些。对敌人来说更为糟糕的是,他们还不能撤退。
这个良好的开端使我军的士气更加高昂了。
最初肯洛摆出一副死守架势的时候,讨英联军中有些人还对胜利抱着怀疑的态度呢。不过这也怪不得那些人。上次我在鸠格保卫战中曾经证明过:只要不是野地浪战,防守方多少可以占据一些便宜的。
可惜的是,肯洛只学会了野战防守的表象,对其中的精髓显然并没有完全掌握。
在规模较小的战斗中,如果防御工事建造得好,例如濠沟挖得足够深、栅栏建造得足够坚固,再加上一点地利,那么防守方所占的便宜就不会比守城少太多。如果战斗的规模在万人以下,想要一举攻下防守方的阵地,那么进攻方的人数必须在防守方的三倍以上才有把握。如果战斗规模逐渐变大,情况就会由量变转换为质变。这时候,防守方就会遇到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防守方很难猜测出对方的主攻方向。如果平均部署兵力,那么如果进攻方集中兵力以雷霆之势从防守方某一地段突破后,防守方就会面临非常困窘的局面。
一般来说,解决这个难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三种:一、获得足够多而且准确的情报;二、依靠统帅敏锐的判断力或者惊人的直觉;三、使用非常的手段。
第一阶段的战斗中肯洛居然将第二道防线部署在三十公里以外其实是非常大的败笔,真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上次鸠格市守卫战的时候我确实利用了对方重步兵和下马骑兵的溃败,以至于一举将肯洛的军队冲溃。难道说肯洛将两道防线之间的距离设置得那么远,是因为上次惨败造成的心理阴影?如果真是那样,那我可要高兴得偷笑了。
在这种规模的战役中,设置两道防线还是有必要的——除非主帅有把握对方绝对无法突破己方的防线,否则万一让对方突破防线而且还无法堵住缺口,那么防线上的士兵多半会进行一次标准的溃败逃跑表演。
假如让我来布置两道防线,除去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多半不会让两道防线之间的距离超过十公里。即使是骑兵(无论是追击的敌军还是溃败的己军),经过十公里的急驰后还能剩下多少冲力?相反,如果我军的哪一段防线出现了危险,在第一道防线中相邻部队抽出支援兵力的同时,第二道防线的骑兵进行支援时大约只需要短短的二十分钟。当然,如果说第一道防线上的受攻击的区域连二十分钟也支持不住,那我也是没办法的。想到这里,我自然免不了对肯洛的部署继续表达不屑。
将较为弱小的盟友部署在第一线倒也罢了,可是肯洛居然在整个第一道防线只放置了一个英格兰尼本土兵团,而且在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之间部署的本来就不多的“筑垒地域”部队,竟然全部都是战斗力较弱的盟友部队,这简直是对我的污辱!如果肯洛能够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与盟友的部队间或部署,如果他在第一道防线的后面部署几支战斗较强的快速反应部队,我军在第一阶段自然也就无法取得那么辉煌的战果。
至于说现阶段,如果肯洛能够完全放弃骑士的作法,命令所有的部队隐瞒自己的番号,那么我军在进攻前就需要发动几轮试探性的攻击来查明敌军的防线弱点;如果肯洛还能够经常命令部队在夜间偷偷轮换防区,那么我军寻找突破口就会更加麻烦。当然,如果命令萨弗斯的黑衣兵团强行突击,我估计黑衣兵团无论将哪一段地区当作突破口都会成功——只不过如果运气不好正撞上敌人的王牌部队,损失可能会稍大一些,而且这样蛮干也失去了战争的美感。
战争进行到现在,敌军的损失虽然巨大,可是除了英格兰尼第五兵团外,英格兰尼自身的实力倒也没有太大的伤筋动骨。而且,敌军剩下的部队,战斗力比第一道防线要强上一些。说到英格兰尼第五兵团,我多少点有惋惜的感觉:作为一个影剑士,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因海姆不应该被普通的士兵杀死——多明戈就是打着这种冠冕堂皇的旗号,将当时已经是生命垂危的因海姆击毙的。
真是个混蛋!堂堂的影剑士被普通士兵杀死固然是一种屈辱,可是被黄金骑士击毙难道就不委屈了?!让因海姆增加我的武勇之名不好吗,我还从来没有杀死过圣骑士、影剑士和魔导师这种顶级的强者呢。
“大纵深”突破的战术已经被证明是大型战役中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的有效手段,所以这一次,我仍然打算采取这一战术。问题是,担任尖刀任务的部队应该换一下了。
D集团军虽然没有进行过什么激烈的战斗,但是急袭过程中马匹却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敌人两道防线之间虽然只有三十公里的距离,但是黑衣兵团并不是走的直线,因为途中遇到敌方的营寨时,黑衣兵团为了完成任务通常都是绕道而行——除非面前的敌人完全堵死了前进的路。也就是说,D集团军的士气可能比战斗之前更旺盛了,可是突击能力却有所下降。当然,让D集团军继续担任尖刀部队的任务也不是不行。别说只是急袭了四十多公里,就算连续行军了一百公里,黑衣众还是黑衣众。虽然未曾亲眼见过玛哈亚的峡谷一战,但是仅仅只是听了夏默的转述,我仍旧不免对黑衣众肃然起敬。既然能够攻破配置了强弩、连弩甚至是雷神弹的马车防线,那么黑衣众还有什么防线攻不破?!
还没有将改换尖刀部队的问题摆上桌面,凯森就主动来找我了。
我知道凯森对萨弗斯一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竞争情节,只是没想到他向我要求任务时情绪居然会那么激动。如果当时有旁人在场,他肯定会产生这样一种鲜明的印象:凯森圣骑士对我将第一阶段的突击任务交给萨弗斯非常吃醋。
飞熊兵团本来就有善穿插、能奔袭的美名,而且草原边缘族人有行动迅速诡异、战斗力强悍的特性,最为适合完成这种突击、穿插的任务。虽说草原马比内陆的高头大马看相差一些,负重差一些,短途冲刺差一些,可是草原马的忍耐力和长途奔跑能力在整个大陆首屈一指。另外,凯森的军团是清一色的骑兵,而且每个骑兵还拥有两匹以上的坐骑。仔细说起来,凯森的军团比萨弗斯的军团更适合完成这类任务。
既然凯森强烈要求,我也就顺水推舟将突击任务交给他了。其实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这一次肯洛倒是学精了一些。他在一线的背后部署了相当多但人数少得可怜的“筑垒地域”部队,层层叠叠,厚达五公里。所以说,上一次的防线好突破些,而这一次的防线难穿透些。古人不是说过吗?请将不如激将。如果第一道防线就交给凯森,待他发现第二道防线是块硬骨头时,他就不会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