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永乐时代-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春寒,晚上更冷,还是上次那片林子,月光下,看着刘秀珠演示着剑法,王动看的走神了,蓉儿在教靖哥哥武功,看,蓉儿不是从洪七公骗来了功夫,不对,那是轻功,我这个年龄学武功太慢了,练轻功自保逃命,怪不得,对呀,独臂神尼不也是只教韦小宝轻功嘛,对了,韦小宝可是有宝剑,轻功,宝衣,还有暗器,不对还有蒙汉药……有点意思,刘女侠武功居然这么好,侠女十三妹嫁的老公好象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那男上女下,还是女上男下。

    “王大哥,你可记下了吗?”

    “啊,噢,什么,记下了,记下了。”

    “好,你来演一次。”

    “演什么?”

    “你!”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六七节 郑和其人】………

    张科原来对国家大事并不是很关心,他结交官员的目的只是为做好生意,为做好生意,他一边结交官员,一边保持同官员的距离,商人地位太低了,当官的要搞你太容易了。

    但王动却交给了他两个三个任务,盯住安南的战事,盯住郑和的举动,盯住北边的战事。安南的战端已经开了,他能做到的就是第一时间给长沙府第一手朝庭的小道消息,北边的战事,好象并不什么是很紧,其实永乐二年元蒙已经犯边了,因为戍边的大将是窜岗的永乐皇帝,他自己也只能关起门来骂娘,不敢申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两边同时开战,太费钱了。但是郑和,张科此前还真不大了解这个人,当然了,他不了解的重要原因是,郑和这个俗名马三保的太监,是个穆斯林,一个很虔诚的回回,他不喝酒,也不吃大肉,加上又是个太监,张科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而且王动问张科郑和这个名字,他开始还没反就过来,马三保赐名郑和还是永乐二年的事,也就是才改名字才两年,好在人家是内宫监太监,一打听就知道了,内宫监太监是个官名,意思禁城监管所有内宫太监的太监。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历史上原名马三保,后赐名郑和到底是什么样的来头。

    说来头,先从他的祖宗说起,郑和和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有血缘关系,这个来头够牛B吧。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郑和的十世祖名所非尔,说是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的国王或是宗教领袖,此人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宋神宗封他为宁彝候。有点意思,可能是在那边混不下去了。郑和的六世祖名叫赛典赤…赡思丁,此人在史册上留下的痕迹不比郑和少,只是今人看重了郑和下西洋的民族和世界意义,不然,谁更有名,还有的一比。元史记载郑和的先祖从别庵伯尔,这个姓在波斯语里“圣人”、“先知”之意,指的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穆罕,因此郑和的这位先祖自吹“世家同中国孔子宗系”。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赡思丁以文豹白鹘迎降,估计是个罕见吉祥之物,可汗大喜,收为帐下随之征战。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时,赡思丁任达鲁花赤、燕京断事官、燕京路总管等职,要知道,那会,这些地方已经是元蒙的大后方,且是算的上是老巢了,此时的蒙古贵族慢慢已经开始汉化了,更重要的是,那块地方忽必烈活动中心。忽必烈汗时被调到了西南,此后便在那里扎下了根,当上了云南王(皇上封的是咸阳王),不过这位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倒还真是个能人,他在云南重视展经济同时也重视宗教事业,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多种史料证明此人在当时做了不少好事,以至于死的时候,百姓巷哭,他在当时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连交趾王都派使者过来祭祀,这个使者,有文献记载说他当时非常难过痛不欲生“号泣震野”,人才呀,号泣震野,一是会哭,不只是泣还有号,就是边哭泣边喊叫,丧考妣不过如此,震野,可见中气之足,没唱歌剧浪费了。郑和祖宗死后,当时的元世祖明令,云南墨守其规,不可轻改,云南人给他立了宗祠,据说到中华民国时期宗祠才废弃。

    传到郑和父亲的时候,郑和家族已经成了元朝回族人中第一大世家,其父马哈只封滇阳候,另外要说的是,郑和的爷爷和爸爸都去过圣城麦加,这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以此可以知道,郑和对海的认识,并不是真正见到海后才有的。

    显赫的家世给郑和带了来无尽的创伤,蓝玉打进云南的时候,家破了,长辈男的几乎杀光,女的卖入勾栏,小男孩割了小做了太监,就这样,马三保这个坚忍而有远大志向的小太监诞生了,19岁时太监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来做了个贴身侍卫。事实证明,马三宝小太监非常能干,本来只是端茶送水,后来传递公文,还是年少时家里打的底子呀,马三保是个有文化的太监,朱元璋是不喜欢太监的,他认为,太监认了字就有可能会祸乱朝纲,因此明朝初年,能数的出的名太监也就郑和一人。牛人就是牛人,老朱目光如炬,其不肖子孙居然后来要请人教太监认字,结果一个自阉入宫的私塾老师,直接把明朝带进了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此役是明朝对北用兵的一个转折点,自此明初对马背上的民族的心理优势荡然全无。转回来,马三保肚子里的墨水和他的胆识,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异彩。

    话说,靖难时局,北军南下,与郑村坝遭遇南军,数十万人激战数日,横尸累地,血流成海,成胶作状,与北军不利,太监马三保进言,径取南军主帅中军帐,趁其挪移之际,以奇兵攻其两翼,燕王擢命其为部将参战,是役大败南军。马三保正式进入朱棣的视野,登上了明朝的历史舞台。

    王动穿越后是1406年也就是永乐四年,而这会是永乐五(1407)年春,此时的郑和已经带着27800人出洋去了,这是他的一下西洋,“原来这会郑和还在海上”张科回到京城后,马上开始刻意打听郑和,结果现自己真的慢了,王动远在长沙府,都能洞察天下事,自己在京城,这么大个事,经王动提醒叮嘱,才现郑和已经下海了。原来,京城是有一个造船厂,但这个船厂也是军事机密,朱元璋在对陈友谅的水战中充份认识到了战船本身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非常重视,而朱棣暗托寻访建文帝和宣扬武功的目的在没成事之前,也不想太高调。因此都是悄悄进村,出声的不要。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从京城龙江港起航,经苏州太仓出海。

    而且张科一打听才现,郑和不是第一次下海,此前还出过一次洋。其实此事张科有听说过,但真的没太在意,此时回想,才记起,郑和此前是还出过一次洋,那次是东洋。记得曾经有几位大人在潇湘记吃饭,大谈倭国,他们笑的是日本国的什么将军抓了几个日本海贼,送来大明朝,皇上没理,让他们自己弄回去审,结果,日本官员居然在回国的路上就把那二十多个海贼蒸杀了。张科就记住了个蒸杀,即将犯人放在一只大甑上,下面燃起柴火,活活蒸死,他当时想的是,那个甑器得多大呀!

    关于郑和去倭国的前前后后是这样的,原来明初时,因倭贼犯境,太祖不喜,断了往来,后建文帝时,倭国使节到大明朝建文帝不理人家,燕王继位后,诏告天下,倭国也正想借这个机会与大明恢复关系,结果在节骨眼上,倭贼犯境,大明朝还折损一位百户,永乐遣郑和为使去倭国交涉。永乐是的思量过的,元朝时伐倭国,十万大军只游回来三人,不过永乐知道,现在的明朝的战船远非前人可比,唐时鉴真东渡,六次才功成,以明朝的实力,小小的倭国,应该是很容易搞定的。当然,永乐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要彰显国力,要让周围这些小国都知道大明天朝永乐上皇。

    永乐二(1404)年郑和将兵两万从浙江宁波府“桃花渡”出海,出使倭国。郑和使团同日本国王源道义进行会谈,会谈气氛良好,郑和宣扬大明王朝威德,同时也强调中、日睦邻友好,希望日本国能约束好少数不良分子的挑衅行为,求同存异,共同至力于区域经济合作。经过谈判磋商,达成了共识,解决了3大问题。

    一、源道义接受了明朝皇帝给他的“日本国王”封号和金印、冠服等,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双方签订了经济条约《勘合贸易条约》(《永乐条约》),推动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展。三、日王承诺积极解决倭寇犯边问题。

    这事,倭国国王做的非常之好,应该说是将军,他马上绑了海贼送过来,永乐帝大喜,封其为日本国王。(注意,这斯原来只是个将军,也就是大明皇帝的一纸诏书,他当上了日本国王,这位国王很多人可能并不太熟悉,呵呵,他有个后代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聪明的一休哥)

    时不我待,张科回到京城没几天后,得出了这么一个重要结论,当然,主要还是王动点醒了他,这会,他算是知道,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了,生意上的事其实和官场上的事绑在一起的。早前王动这么说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这会,他算是折服了。好在家里养的鸽子不少,张科足足放了十只鸽子回长沙,才把,郑和出东洋和一下南洋的事说清楚,另外,他还特别交待,静之应近早安排妥当湖广事宜,唯有静之亲赴京师,方可大展拳脚。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六八节 武昌楚王】………

    楚王朱桢这个人王动还是知道一点点的,印象最深的是楚王是个不倒翁,朱桢所在的武昌是拱卫京城重要战略基地,这个楚王也不是吃素的,洪武时期,汤和都是要受他节制的,后来燕王靖难,他适时观望,赢得了燕王的好感。要知道,这个朱桢也是个会打仗的,当年镇压南面少数民族起义,他是把好手,且他就藩武昌的时候,护卫6500人,比燕王5770多了近一百人,可见朱元璋还是很的起他的,燕王南下,他没有去勤王,等于是助了燕王一臂之力。

    武汉的楚王墓是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但这会,这个楚王还没死呢,不知那的风光是什么样的。这个陵园还有段公案,当年楚王朱桢出来打猎,看到狮子峰前唐李邕墓地风水不错,便命人掘去李墓欲为自己营建陵寝,为这事逼死李氏后裔都御史李盛。挖人祖坟毕竟是缺德的事,更何况还逼死了人,自此朱桢心虚而生幻觉,于是在此建干佛殿以镇祟。这次兴工共建僧屋5400余间,又请来高僧无念主持寺庙,大做佛事,调经斋僧。寺中高僧无念禅师很得朱桢欢心,于是荐无念于其父朱元璋。无念回武昌时,带回朱元璋御赐寺额“九峰正觉禅寺”和诗文。后来无念高徒胜学在狮子峰前石崖上开龛,铭勒无念所得御赐诗。无念去世后,弟子又在左方数米处开龛刻其像以为纪念。

    王动一行三人,过了江,让人把行李之类的东西,送去潇湘记,他们倒是一人一马,直奔城东后世楚王墓而去。那寺庙很容易找,主要是规模太大了,不多会他们便游历到无念禅师的坐象,只见一老和尚,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座之上。左上方题诗云:“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原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右上方刻“武昌九峰山无念学禅师口像”字样。另一边是石刻的诗文,“御制喻僧无念”石刻,“御制”为篆书,余皆楷书。石刻周围刻九龙腾跃、祥云漫卷图案。王动不大喜欢这些东西,自然风光更美,这些个要放到百年后,可能有的一玩,这会太近了。一路上,三人倒是很引人注目,主要是三人牵着马,那样子,比读书人又多份英气,比跑江湖的显得又文雅。一行人玩的累了,也就打马回城,去投潇湘记。

    沿着高观山(后世蛇山)王动见识到了楚王府的气魄。城高近三丈,垒石而成,在山上时,王动就远远看到了这座王城,大大的城墙里面亭台楼阁建筑颇多。这会沿着这府墙走,才感觉到王家气派,这比长沙府的谷王府要牛B多了。

    漕帮的船家早早就把大掌柜的行李送到了三湘客栈,知道大掌柜到汉阳了,只是不见他过来,武昌府的两位掌柜也在等,也是有些传言了,都说大掌柜神仙般的人物,结果一看到王动,两位掌柜倒觉得,也是个寻常的公子形象,只是让人感觉到亲近。潇湘记掌柜姓程,一问问起这个楚王,程掌柜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楚王府位于高观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占了半个武昌府城。武昌府城和近城之设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为中心。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楚王种芦取膜为笛簧之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