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笥乙允止膊以唬骸巴醺航# 备航#跛彀我曰骶i穑掀渥蠊伞>i鸱希艘笆讛‘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秦始皇帝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27~228页
  荆轲刺秦王不成功,让读历史的人感到遗憾。假如成功,中国历史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景况。学习和研究历史,经常“假如……”一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历史的魅力往往不在于规律性的东西,人类历史中的许多转折,往往有很多非常偶然的因素,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最后取决于某人某天某件事上的一念之差,由于戏剧性的存在,历史才有研究的价值和魅力,都让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一言以蔽之了,那还有什么劲。
  荆轲出场时已被渲染成盖世英雄,但在秦王面前并不如何神勇。
  据《史记》记载,秦国有法令,没有国君和上司的命令,殿堂上的武士不得动武,所以当荆轲手持匕首追赶秦王时,由于秦王情急之下忘记喊“救驾”,一帮侍卫居然傻站着。要不是一个医生急中生智拿药匣子砸向荆轲,秦王连拔剑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严格的法令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真有点儿黑色幽默的味道。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秩序,但这种秩序有相当僵硬的成分。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用此来诋毁法治,嘲笑法律,认为教化才是真正的治理工具。
  荆轲追赶着秦王在殿堂之上团团转的情形,让后来的武侠小说作家和武侠电影导演看得哑然失笑。细细地品味历史,我的结论只能是,荆轲是一个勇敢的人,而不是一个武功极高的人,因为除非像小说里那样,把秦王也确定为一位武功极高的高人,否则一切都不符合常情。
  荆轲一击不中,后来高渐离也有一次机会击杀秦王嬴政,也未中。始皇帝嬴政命大,屡次躲过刺杀,也只能用气数来解释了。
   。。

自污以自保
王贲伐楚,取十余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秦始皇帝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公元前226—前22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28~230页
  秦王嬴政要进攻楚国,应该投入多少兵力?他向年轻的将领李信和年高的将领王翦咨询,李信说二十万,王翦说六十万。李信的报价低,秦王嬴政依据低成本原则派李信将二十万伐楚。李信在与蒙恬进行战略合围的过程中,被楚军尾追厮杀,李信大败。
  秦王嬴政善于总结教训,马上又找王翦,请老将出马。王翦继续坚持他的六十万不动摇,因为楚地幅员辽阔,强攻硬取,非以众临寡不能。秦国当时的军队约在百万之众,王翦率领六十万出征,说“空国中之甲士”,大概不差。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一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接近百万,战事的规模之大,不遑让于现代战争。能供给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这么多的兵员,可以想象秦国的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之强。秦国富强,根本上是得益于商鞅变法,实行军国主义政策。儒家的国家思想用来装点门面、维系僵化的帝王统治或许有用,但在竞争时代,显然无用。秦国此时才可谓“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但可惜的是,这种局面不是按照儒家的方法取得的。
  王翦不仅在军事上有战略眼光,深谋远虑,以必胜之算而克敌国,在政治上也是老谋深算,他知道一人率领国家几乎全部的武装力量出战,是件让国君睡不着觉的事。为了掩饰政治上的野心,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猜忌,重臣们不得不以锦衣玉食、豪宅美女为自污之计。赵匡胤先生就是以己度人,干脆把这个原本是心照不宣的办法公开化了,“杯酒释兵权”,而后才睡得着。王翦为防止秦王的“雄猜”,也只好做贪鄙貌,作践自己。古代中国政治道德的内在矛盾就在于此,贪财好色,广置田宅,恣意享受,往往被认为没有政治野心而可以加以信任。反之,必为人主猜忌,同僚排挤。
  这反映出中国政治道德的困境。伴君如伴虎,做大臣的廉洁也不一定好,贪黩也不一定坏,皇帝判断你的标准随时在变化。《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宠臣将自己咬了一口的桃子递给国君吃,老娘死了,用国君的车子去送葬,国君的态度是,这是一个忠孝的人,吃到好吃的了,马上省下来不吃,孝敬给我,老娘死了,不惜冒砍头的风险,用国君的车子送葬;后来,这哥们儿失宠了,这两件事又被翻出来,自然是罪该万死。
  后来,这一幕又在萧何那里重演了一次。大臣自污以求自保,可见反腐倡廉不过话一句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1)
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31~232页
  燕国灭亡了,司马光判定燕太子丹是第一责任人,起码是他加速了灭亡的进程,所谓“速祸”是也。
  司马光的“臣光曰”几乎全都是“高论”,所谓“高”者,不着地、不接地气之谓也,也就是不那么脚踏实地,从理论到理论。先不说儒家正统的理论含金量有多高,单就这么运用理论,也肯定是不大行的。请看,“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侵略者已经到门口了,还在讲选什么人做官,以什么理念治国,采取什么福利政策、外交政策……诚然,官员选择、治国理念等等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考虑的深层次问题,但问题是,时间、场合对吗?大而无当的大道理误国太深,中国人对此要有共识。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之间已经没有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和秩序。没有规矩,一切都以实力说话。在此条件下,安全是第一问题,不被吞并,不被入侵,甚至延迟入侵的时间,都是当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燕太子丹想通过刺杀行动阻止和推迟燕国灭亡的下场,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不胜一朝之忿”的断语不确切。以中国的实情而言,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的话,秦王嬴政当时还很年轻,如有儿子,也还是个孩子,秦王一死,秦国马上就是“主少国疑”的局面,是否还能继续扩张,殊难预料。没有秦王嬴政,秦国是不是还会在统一的漫长道路上继续摸索?
  燕太子丹在家国危亡之际,不像其他六国贵族那样醉生梦死,反而勇敢地承担起自己救国救亡的责任,论者谓之贤,不亦宜哉。
  什么条件下可以起来反抗?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世界的潮流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毛泽东还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出和平。和强权斗争,最后还是武器说了算,因为强权也只相信武器。
  司马光不赞成搞恐怖主义,他除了要荆轲承担燕国灭亡的责任外,还对什么是“勇”发表了看法,他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看法。
  司马光用漂亮的排比句说,“刎首、决腹,非勇也”。布什在9·11后也说,拉登分子用飞机撞世贸大厦,是懦夫的行为。9·11恐怖主义分子开着波音飞机,眼睁睁地撞向钢铁大厦,顿时化为齑粉,不是勇士,能做到吗?
  勇和怯,要在一个平台上讨论才有意义,价值观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往往是以此为勇,以彼为怯。为了既定的目标,不惜牺牲自我,此谓勇也。至于这个目标对不对,那应该是另外的问题。所以,撞世贸大厦的是勇士,救助大厦里的人的警察和消防队员也是勇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和职责奋勇向前。
  

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2)
如果非要给“勇”加上什么前提条件,比如只有正义的“勇”,符合道德的“勇”才是真正的“勇”,那么就会给懦夫临阵脱逃提供口实。克林顿没有服兵役去越南,尽管他可以和拳王阿里一样,有正义的理由,但在美国主流的价值观里,他仍然被视为怯而不能被视为勇。阿里拒绝去越南,但不拒绝囹圄,他为他的正义和价值付出了代价,对他的评价就大不相同了。
  勇敢和勇于牺牲是值得敬佩的。战争可能是无谓的,没有意义的,但战争中的勇士不能被蔑视,所以,不管战争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给予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士以褒奖和尊重,否则世道人心就要崩溃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了。
  司马光说荆轲是为了豢养之恩而去冒险的,真是诛心之论。人如有私,生命是最大的私,未尝听说有舍掉自己的生命去谋什么私利的。按照司马光的价值观,为了保存七族,就不要有任何反抗。观宋一朝,边患不已而军旅不振,先半亡于金,后终亡于蒙古,可能就是因为人人为了保存七族,而不能舍身以赴国难。民心颓废不振,士大夫教化之功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抵抗主义的结果
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33~234页
  齐国是六国中最强的,距秦国最远的,也是最后灭亡的。
  弱者不能团结起来,结果就是被强者一一蚕食鲸吞终至全部灭亡。
  六国灭和秦一统四海,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司马光认为三国分晋是大事,他是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判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