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循什么呢?遵循“礼之用,和为贵”这样一种态度来办事情,先王治理天下,不管什么事都以天下的和睦、和谐为出发点,而实现天下和谐的方法是什么呢?是用礼节来加以限制、协调。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了求得和睦而和睦,不用礼来约束,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为了求得与大家的和睦,我就给大家说,今年期末考试我悄悄把题目全部送给你们,我这个老师对你们多好啊。监考的时候,让你们抄、抄、抄,多和睦啊,一片和谐,结果呢,不以礼节之,求得了表面上的和谐,但这个和谐是违背了原则的,是以“不可行”。放弃礼的和睦是假和睦,不是真正的和谐,这是不行的,这样就乱了。
原则与和睦是分不开的,既要和睦又要讲原则,和睦的前提是遵守原则,而不是放弃原则。这是这句话的关键。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就是我答应你的话,人言为信,但是我答应你的话必须是要符合道义的。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我答应你的事必须是我办得到的,不能乱答应。我答应明天把太阳摘下来送给你,能不能守信用呢?不可能。太阳永远摘不下来,我就永远失信于人。所以答应的必须是办得到的。第二,答应别人的必须是符合道义的。你说,某某,你去帮我把他杀了嘛。好,我答应你,但杀人是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道义的事也乱答应,即使办成了,也违背了义,违背了做人起码的原则,所以这也是不行的。你的承诺一定是要符合道义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就是实现,你承诺的,必须符合道义,你的承诺才能够兑现,才能够实现,这就叫“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对人家恭敬,但是必须要以礼来限制;你只是恭敬而不讲礼,就放弃了原则。比如,某个学生,他亲戚是省长,或者市长,我对他特别恭敬:同学你快喝水啊,你冷了快加件衣服啊,你看不清了,我的书拿给你看,你笔记都不要做了,我帮你做笔记……我是老师,我这样对他,其他同学一看,这个老师简直无耻。没有礼来节制,真是自取其辱。我对大家行礼,给大家鞠躬,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大家的提问,公正地回答,不偏不倚,这才符合我老师的身份,符合老师的礼仪,才叫“恭近于礼”。
。 想看书来
学而第一(13)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当凭借讲,“亲”当亲人讲。一个人行事都要有所依凭,有所依靠,而你所依靠的人要不失其亲,就是要依靠亲近的人。你总不能依靠疏远的人,或者依靠仇人。“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里的“宗”就当可以依靠讲。如果你凭依的人是不能依靠的,就可能会遇到不测。我举个例,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太后要把光绪皇帝的新政废除,这个时候光绪手下没有人,他凭借谁啊?凭借袁世凯。袁世凯从来就和他不亲近,没有特别的关系,结果他被袁世凯出卖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这就是因为他依靠的不是可依靠的人。我们的父母师长,是可以依靠的;我们的同道,是可以依靠的;但如果是一个你从来不了解的人,依靠他是危险的。
就有道而正焉。 四川乐至有百岁硕儒刘克生先生,道德文章,当世难俦,里恒往问道请教,获益终生。李里绘于川师园。
有子的这一段话是讲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你要守信用,但是你的信用必须符合原则;你要恭敬,但是要用礼来约束;你要依靠人,但不能依靠疏远的人,这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不能只讲义气、讲信用,我们两个称兄道弟,我为你两肋插刀,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信啊,但信得过分了,物极必反。恭敬也是一样,你过于恭敬,不以礼来约束,势必自取其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吃东西不求吃饱。意思是什么呢?不贪求享乐,不贪求那些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只要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就行了。“居无求安”,就是不求住得多安适,多舒服,不要求多大的房子、多好的床、多好的沙发。“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就是勤奋地做事,慎于言就是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儒家崇尚多做、少说。你多说就是“巧言令色”,就“鲜矣仁”。“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的意思,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他们身上的美德来匡正自己身上的过失,看他哪些做得好,哪些是自己没做到的。“而正焉”,进而去纠正你自己,匡正你自己。“可谓好学也矣”,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这是儒家对人的要求:重仁义,而轻视物质生活的享受。现在的人,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绝大部分是为了住好房子、坐好车子,为了吃好的、穿好的,为了享乐,道德无所谓,但求物质生活过得好。而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不贪求荣华富贵的,只求完善自己的道德。
孔子最赞赏颜回,为什么呢?因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什么意思呢?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一个破陋的房子里边,人家都忍受不了这种生活,而颜回却自得其乐。这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政》篇里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很少说话,孔子跟他说了一天的话,颜回都是“嗯,对,是这样……嗯,很好……嗯,太对了……”“无违”,就是不说一句和老师不一样的话;“如愚”,表面上看像傻子一样,但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退下去,他把我讲的全部身体力行,用在生活当中,而且做得比我说的还要好。这是不是“敏于行而慎于言”啊?“就有道而正焉”,孔子是有道的人,颜回亲近孔子,按照孔子的德行来修正自己。颜回达到了孔子所崇尚的这种儒家的追求,所以孔子最喜欢颜回。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孔子晚年最喜欢的弟子,聪明颖悟,能说会道。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谄”是拍马屁、献媚的意思,贫穷但不去摇尾乞怜,不到处去讨好卖乖。“富而无骄”,富贵却不骄奢淫逸。我们一般的人,一贫穷了,就没有骨气了,到处去奉承,去献媚;有钱以后就吃用无度。暴发户就是这样子,仗着自己有几个钱就了不起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了。“何如”,子贡问这样要不要得啊,孔子就说,可以。但孔子只是说可以而已,他认为还不足。“未若”就是不如,还不如什么呢?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虽然贫穷却很快乐,纵然富贵却还能够好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程子曰,“礼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礼的核心就是尊敬。一个富贵的人,他还能够对人谦恭、尊敬,这就说明他不骄。贫穷还能够快乐,富贵还能够好礼,子贡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就领悟了,能闻一而知二,举一而反三了,他引出《诗经》里边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指古人治骨、角等,“如琢如磨”指古人治玉、石等。古人用骨、角、象牙、玉、石来制器具,要反复打磨、加工。《三字经》里讲“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制玉就要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其斯之谓与”,是不是就是《诗经》里边这两句话的意思啊?
学而第一(14)
从“贫而无谄”到“贫而乐”,从“富而无骄”到“富而好礼”,是不是一种递进关系呢?孔子是在讲要精益求精。所以子贡说,《诗经》里边讲的这个话是不是教我们求学立德应精益求精呢,孔子一听就高兴了:这个弟子开窍了。为什么说孔子高兴了啊?“赐也”,孔子很少这样叫弟子。赐是子贡的名,我们前面说平辈之间才称名,孔子称子贡“赐”,是一种亲切的表示,是对他的昵称,体现出一种喜爱。老师觉得这个弟子开窍了,很高兴,赐啊,我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啊。意思就是说,你能够通过生活当中的道理来悟到《诗经》当中的道理,看来你已经对《诗经》有所领悟了,我可以和你谈《诗经》了。为什么我能够和你谈《诗经》呢?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诸”字就当“之”字讲,这里做代词,代子贡。告诉你过去的,你就知道未来的了,相当于我告诉你一,你就知道三,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因为你能举一反三,所以我能和你谈《诗经》。这就是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孔子很高兴,因为可以和他谈《诗经》了。这里也反映了孔子对求学能举一反三的高度重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你自己,而是怕你不知道别人。这是孔子讲的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不怕别人不知道你,最怕什么呢?最怕你不知道别人。人家不知道自己没关系,因为我有崇高的境界,我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所以无论你知不知道,我都有道德。但不知道别人就不行了,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性格、兴趣、学问都不一样,如果我不了解他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就不知道怎么和他说话,有时难免会说错,得罪了人家。“不知人”还有一层深意,就是怎么才能够知人。你自己要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你自己有大道,你才能够识人,你能够识人,才能够“泛爱众,而亲仁”。你走到一大堆人里边,连好的坏的都辨别不出来,你怎么亲仁呢?你一看,都长得差不多嘛,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怎么看得出哪个是仁者,哪个是不仁之人呢?你不能够识人的话,你也就不能够亲仁,也许你还会随波逐流,他们都是这样子的,我就跟着混嘛,他们都在一天到晚打麻将,那我也一天到晚跟着他们混就是了嘛。所以知人的目的是为了成己,完善自己,也是为了与人和睦相处。
《论语》第一篇从最开始“学而时习之”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通篇都是讲立志学习人生的大道。所以,“知人”就是什么境界啊,就是“有朋友自远方来”的境界。因为你知人,你有德,所以你才有朋从远方来,才可以和人很好地相处。“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也没有关系。第一篇前后的关联、内在的含义,学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了。
为政第二(1)
按照孔子的思想,为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了书就是要出来为天下苍生做事,就是要为政,因此《学而》与《为政》有很深刻的内在联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孔子讲的治理天下的最高标准。诸子百家都有自己治理天下的理想,儒家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本来“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讲的,但儒家也讲,法家也讲,可是各家讲的内容不一样。“为政以德”,就是说以什么来治理天下?要以德来治天下。什么叫以德来治天下呢?首先就是完善自己。你统治者是治天下的人,你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人生境界,用你的境界来感染天下的人,使天下的人纷纷来归顺,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不是说你统治者要管这样、管那样,整这个、整那个,而是去修炼你自己,你自己学好了,天下之人就会向你学习。“譬如”就是比如,“辰”是指星辰,日月星辰的意思。“北辰”指北极星。“居其所”,指北极星在它自己所在的地方发光。“而众星共之”,这个“共”当“拱”字讲,拱就是两只手捧的意思,“众星共之”,天空中的群星,都把这颗北极星环绕。不是因为北极星要去管这些星星,要求大家来围着我,是因为它自己光亮,群星才来环绕着它。这里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句话了。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空当中有三个大的星系。在黄河上游有一个星系叫“紫微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