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轮回之见或不见-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底,乾隆皇帝从热河返京后,即刻前往圆明园参观英使团的贡品,对装有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颇感兴趣,询问了许多关于军舰零件及英国造船业的问题。
  当日,乾隆招军机大臣和坤进宫议事。
  “朕观英吉利人谙悉海道,善于驾驭,且其所造船舰皆优于我方,昭然有称霸海上之势。若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大清的劲敌。”乾隆面带忧色地道。
  和坤对皇上的话也深有同感,这些日他一直与英使团打交道,不难发现使团成员中有不少深谙各项技能的人才,而且使团进献的礼品也大都是代表了该国先进技术的军械、机器与钟表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了英吉利国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奴才以为,该国之强悍实在于海上力量,但细观其船舰,于大洋之上可自由来去,却不能进内洋,若我们加强各口岸防守,主客异势,量其也是无计可施。”
  乾隆闻言眉头稍舒,点头道:“和坤,即刻密谕两广总督及沿海各督抚,监视夷人动向,严密防守各口岸。”
  看过英吉利公使递交的国书,和坤沉默了片刻,对公使马戛尔尼道:“公使先生,恐怕这份国书还需要再次修改,否则本官绝不会将其呈报给我们皇帝陛下的。”
  马戛尔尼谨慎地问道:“和中堂认为哪一项需要修改,请明示。”
  “第三项,在舟山划出小岛供英吉利人停泊船只及存放货物,还有第四项,在广州划出一处,任英吉利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贵国不是想在我大清国领土上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和坤平静地问道。
  马戛尔尼连忙道:“当然不是。如果和中堂对此有异议,我们可以再商量。”
  和坤闻言挑眉一笑,“商量?大清国的领土是可以拿来商量的吗?”
  马戛尔尼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之下,不禁涨红了脸。
  和坤见他一副尴尬情状,微微一笑,道:“说到商量,和某倒是有要事与公使先生商量。听闻贵使团成员远涉重洋而来,难免有水土不服者染患疾病,我们皇帝陛下深表关切,着令本官即刻延请名医施治。同时,本官也想与公使先生先行商量,尽快安排贵使团回国。”
  曾代表英女王出使过多国、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马戛尔尼,很快从目前难堪的困境中恢复过来,不由得重新认真地审视起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年纪不大、相貌英俊的大清高官。
  根据使团所收集到的情报,对于自己将面对的主要谈判对象——和坤,马戛尔尼了解得不可谓不详细,从官阶品位、性情癖好甚至到他与乾隆皇帝非同寻常的关系。从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同那些经常围绕在女王陛下身边的年轻公子哥儿们一样,这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中堂大人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弄臣。
  与和坤的第一次见面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认知,一身官服的和坤看上去气宇不凡,风度翩翩,举止潇洒,谈吐优雅。再后来,正是这个和坤,谈笑间就轻易化解了一场使团与大清皇帝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起因是双方都坚持按自己国家的方式行叩拜礼。
  结果按照和坤的安排,使团先行觐见乾隆皇帝,行英国人单膝跪地的觐见礼,而后,在乾隆皇帝的大寿庆典上,使团与所有祝寿之人共同行中国的三拜九叩大礼。这样,觐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双方也都保持了颜面。
  在先行觐见大清皇帝之时,年过八旬的老皇帝在谈话当中不时停下来咳嗽几声,一旁的和坤就会随手取过宫人手中的痰盂递过去。从他那随意的样子,就可看出他对此早已是驾轻就熟,也足可见他与老皇帝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
  正是根据以上发现的种种情况,马戛尔尼坚信自己的眼光没有错,这个和坤确实是一个精明功利、善于逢迎取巧又十分讨人喜欢的家伙,同时也正如传闻所言,他还是朝中大权独揽名符其实的“二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后,马戛尔尼认为,自己只要能投其所好说通了和坤,凭他对老皇帝的影响力,应该不难在谈判中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为大英帝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为此,马戛尔尼可说是做足了功夫,前前后后送了不少贵重的礼物给这位中堂大人,而和坤每次也都是眉开眼笑地照单全收了。没想到刚开始正式谈判的第一天,他就摆出一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架式,居然还笑里藏刀地想马上打发自己和使团滚蛋!
  想到这里,马戛尔尼忽然感到深深的懊悔,枉是自己做了多年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却连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几岁的大清官吏都没能看透,被他扮猪吃老虎将自己耍了个够。方才他说出那句“大清国的领土是可以拿来商量的吗”,当时他眼中清冷犀利的光芒咄咄逼人,那种目光绝不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弄臣所能有的。马戛尔尼不得不承认,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竟然低估了自己的对手,最终败在了这个深藏不露的大清权臣之手。
  离开英国公使驻地后,和坤马上进宫将谈判的内容呈报给皇上。
  “这些夷人所提皆是非分要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需与外夷货物通有无。”乾隆不屑地道。
  和坤犹豫了一瞬,还是忍不住进言道:“奴才以为,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确是可以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可正如皇上所见,英吉利人在航海与器械上有其独到之处,若我们能学为己用,日后又何惧其称霸海上?”
  乾隆不悦地道:“听你所言,莫非是惧了夷人的枪炮?堂堂大清国的军机大臣,竟然口出师夷技之语,实乃举国之耻!”
  皇上这番声色俱厉的斥责本就在和坤意料之中,所以他并未就此畏惧不前,而是继续心平气和地奏道:“师夷所长,补己所短,才能使我大清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互市通商,设关纳税,于国于民皆有利可图,又何乐而不为呢?”
  乾隆冷哼一声,质问他道:“前日你还说只要严守口岸,夷人就难越雷池,犯我大清,今日就改口要屈尊求和,师夷之技,莫非是被那些夷人送去的奇技淫巧之物打动了?”
  和坤面色沉静地道:“严防口岸只是临时应对之计,而非长远之策。事实证明,夷人之奇技淫巧用于军事,已取得远胜我大清的非凡成就,假以时日,让其率先造出可出入内洋的船舰也非不可能之事。若真到了那时,大清国之败亡已成定局。”
  “放肆!”乾隆气得浑身颤抖,指着和坤怒骂道:“你这狗奴才竟敢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朕今日绝饶你不得,你——你给朕滚出午门去跪着,听候发落!”

  ☆、第十四章  如日中天

  午门外,和坤低垂着头,双目微闭地跪在那里。秋日午后的炎阳高高照在头顶,汗水自他额上大滴大滴地滚落,溅在面前坚硬的青石砖地上。
  此时,和睦镆恢痹诨叵胱鸥詹叛牡钌系囊荒弧5彼党龃笄骞芡鲋锸保宄乜吹交噬夏撬埔璩偎楦畹暮薅狙凵瘛;刮蠢吹眉拔约旱拿ё哺械桨没冢噬先赐蝗桓牧擞锲挥新砩舷轮忌绷怂4拥钪型顺鋈ブ埃吠悼戳艘谎郏陨匣噬贤笨聪蛩哪抗猓悄抗庵幸衙涣松逼《氖巧钌畹囊陕恰�
  皇上他在怀疑自己什么呢?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所做的那些贪赃枉法之事皇上就算不是全部都清楚,应该也知道个大概。虽说自古贪者不反,反者不贪,可是自己现在掌着兵权,方才又说出大清败亡的忤逆之言,皇上会不会怀疑自己有了反叛之心?
  皇上应该已经完全确定自己就是莲儿的转世,而且也察觉到自己对这段宿缘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自己不但不愿向他坦白承认,而且还不断做出不利于他的事情来,皇上从自己这些反常行为中能得出的唯一解释就是——自己转世的目的是要报复他及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要令大清亡国。
  其实,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也正在使大清国走上灭亡之路。可是,即使没有自己,大清国就不会亡了吗?自己做过大汉的皇后,大唐和大明的贵妃,当初这些个王朝哪个不都是盛极一时,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改朝换代的命运,谁知道大清国之后又会是大什么国。
  但是,英吉利使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天外有天,外强崛起,也许大清国等不到改朝换代的那一天,就会被外夷侵占,成为一个可怜的附庸。
  可即使预见到了前面的危机,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拼尽一切地苦心经营了这么久,却连改变自己命运的丝毫把握都没有,更何谈去改变整个中国的命运?而且自己目前已经彻底失去了皇上的信任,今后再提出任何关于开关通商的谏言,都会被视为通敌卖国和别有用心。
  天边的红日已渐渐西坠,闷热的天空里忽然刮起了一阵凉风,将他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吹了个通透,起了一阵刺骨的寒意。
  “山雨欲来,大清国就像一艘在风暴中挣扎的破船,所有那些盛世的幻象很快就会在洋人的枪炮下被击得粉碎,变得满目疮痍。”和坤心中深深地叹息。
  不久,一场暴雨突降,天地间顿时成了一片混沌,只有冰冷的雨滴到处肆虐,不断打在他的脸上和身上。
  雨不知是何时停下的,夜已慢慢过去。
  当胡公公将他从地上扶起时,和坤感到自己的双腿已失去了知觉。就这么结束了,让自己在雨中跪了一夜,没有其他的责罚,也没有任何的解释,只有胡公公手中的一道圣旨。
  一大早,和坤召见了马戛尔尼公使,向他宣读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拒绝使团提出的一切要求,并敦促其尽快回国。
  见过马戛尔尼之后,和坤一回到家就病倒了。
  刘全请了京城的名医来看过后,说是风寒入体,开了几副汤剂,并嘱咐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日。严重的是他的膝盖也受了寒,影响到双腿,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下地行走,而且怕是会从此落下病根,以后也会时常发作。
  在家中休养了月余,和坤才开始奉诏入朝议事。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养心殿。
  “朕已决定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初三日于太和殿行册封礼。”乾隆语气平淡地向和坤宣布了立储的重大决定。
  和坤其实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但还是微露惊讶之色地回道:“奴才这就去晓谕司礼监筹备典礼的一应事宜。”
  “嘉亲王处也由你一并知会。”乾隆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和坤。
  和坤微微一顿,忙行礼退了下去。
  派人去通知嘉亲王的同时,和坤送上了一件玉如意作为贺礼。他清楚这就是皇上命他通知永琰的目的所在,给他一个巴结皇太子的机会,同时也给永琰一个更加憎恶他的理由。
  是年九月,和坤管理的理藩院对蒙古台吉重案未先具奏,并有回护,降三级留任。十月,因廷试武举发策对应不实,和坤被批文过饰非,革职留任。
  自立储之后,接连的降职遭贬,和坤猜测到皇上可能已经下定决心,在皇太子登基前就要处置自己,为永琰的顺利继位扫清道路。所以他已做好了一切准备,甚至让刘全将一些金银秘密藏匿他处,一旦自己被革职查办杀头抄家,这些财物将会留给因自己获罪而受到牵连的家眷们,至少可以让他们不至于衣食无着。
  新年伊始,皇太子永琰(为避讳改为颙琰)登基,年号嘉庆,尊乾隆为太上皇帝。太上皇仍居养心殿,并继续训政,经常登殿接受百官朝贺,嘉庆皇帝只能侧坐相陪。实际上,太上皇依旧大权在握,把持朝政。
  在如此微妙的情形之下,和坤的境遇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忽然间一切又都峰回路转,迎接他的竟是再次不断的升迁。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调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调镶黄旗满洲都统。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管理刑部,兼理户部。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晋公爵,封一等忠襄公。
  一时之间,和坤在朝中的权力已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可是他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路就快走到尽头了。太上皇的所谓倚重,不过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从新皇登基的第一日,和坤就看明白了乾隆如此作为的良苦用心,当时他的心中虽仍是难免会感到一丝伤痛,但他又不得不欣慰地想,这一切正是自己一直以来苦心孤诣想得到的结果。
  在此之后,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和坤,不但在军机处呼风唤雨大权独揽,而且还控制了吏部、刑部、户部及理藩院,越发肆无忌惮地贪黩受贿,掌权欺人,以至于令群臣侧目,新主畏憎,除了他自己的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