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难挨。真是快乐旅途。
实在无聊还可以伏到船舷看风景。第一次在武汉乘江轮回来,长江给萍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九江过去的小孤山。
长江沿途风光无限,每到风景优美处,播音员总会通过广播提前预告,情提醒旅客们注意观赏,不要错过时机,同时还会介绍名胜古迹的由来。
小孤山流传着两个不同版本的凄美传说,或叫民间故事。其中一个是令人伤感的爱情悲剧——说小孤山原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在久久苦等流浪异乡的情郎不归,而后化身的。
第二天傍晚,晚饭后,无所事事的旅客们渐渐昏昏欲睡。青、明喝了酒,早已“呼”声一片。萍没有他们喝得多,听完播音员的介绍,萍起身走了出去,想看看小孤山的奇美。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江水起伏,波光如鳞,江面犹如铺洒了一层金色的落霞;晚霞把手抚栏杆,伏到船舷看风景的旅客们的脸庞映照得通红。水天交接处有阵阵鸥群飞起,江风拂动,不时从远方传来三、二声高昂的汽笛声。远远望去,高耸在北岸的小孤山已经隐约可见。再近些,可以看见山有几座色彩鲜艳的庙宇,山体陡峭险峻,登山的阶梯仿佛是由天倒悬下来的!至于那山顶的寺庙,萍更惊为天作,非人工所能为!
……
除了安庆,芜湖码头也是安徽境内在长江流域的一个大码头。客轮在芜湖码头下客,青、明岸去买芜湖特产。不知是船在芜湖停靠的时间短了,还是他们太贪玩,忘记时间延误,等他们返回码头,客轮已经开动离岸。萍在船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在岸挥臂高呼,身影渐渐地变小。
经过一天二夜的旅行,到南京天才蒙蒙亮,南京气温正常要比武汉低二三度,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人一时无法适应,下船后,萍冻得只打冷战。
青、明未能船,可害苦了萍。他们俩人的行李非常重,在武汉买的东西实在太多,萍一个人无论如何拿不到。只能在码头等他们。
为看行李,萍一步不能离开。没法吃早餐,只能饿着肚皮,真是“饥寒交迫”——饿得前心贴后心,冻得瑟瑟发抖……
萍在南京下关码头等他们乘下一班船来,足足等了有三四个小时。
这一个隆冬的午,一饿一冻,让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饥寒交迫”!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小孤山简介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南与西江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是万里长江的绝胜,江第一奇景,被益为长江绝岛与彭泽县的龙宫洞、湖口的石钟山、鄱阳湖的大孤山鞋山相距只几十里。小孤山,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小孤山以其独立无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妇女的发髻,山体奇特秀美,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
小孤山山周里许,高达一百余米。山竹木郁郁葱葱,山下江水滔滔滚滚。海潮至此,不复而,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彭玉麟与太平军,均在此地对垒交锋;遂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
自而下,历365级石阶,迂回曲折;沿途可览一天门、龙而洞、弥陀阁、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诸景。东山险峰,可俯看郎君山与一滴泉。绕山麓行,看海眼,拦江石,龙角石,古生物化石诸景,美不胜收。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诗词楹联数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赏。山启秀寺,是佛教名山之一,唐高僧马道一创立。北宋改名惠济庙,祀海神祖。妈祖系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父名林愿,宋初官都巡检。妈祖名林默,生于宋隆元年906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十五岁成道,二十八岁升天。传说妈祖云游长江,觅小孤山这块宝地,化身溺水江中,被当地渔民詹公三在挣中捞起,安于山,威灵显应,香火旺盛。历代皇封天妃、圣母等登峰造极之位。小孤山系妈祖的行宫,小孤山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孤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启秀寺为安徽省重点寺庙。
小孤山得名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诗歌鉴赏: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扩展阅读:小孤山
位于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勒“中流砥柱”于石。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而与之相对的长江南岸的彭浪矶,不知何时起,也改名为彭郎矶。由此,宋代大文豪苏轼便在其诗中写道:“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小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第七十三章 准备过年】………
忙!忙!忙!今天忙中偷闲来更新。更新超快——大耳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武汉坐船回来,萍对余光中的《乡愁》产生新的理解。
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乡愁”最拿手。余先生是江南人,想必他年轻时候一定经常坐船,不然不会写得这么妥贴!
腊月二十七晚到家,萍二十八早到厂里报了个到。
莲让人带信叫萍去拿衣服,萍不想去。自从受到莲的冷遇,萍心灰意冷,没有主动再去找过莲,也没有再去她家,连放在莲家中的衣服也不去拿。萍不想要了。直到萍后来闪电般结婚,莲再次让人带信叫萍去,他才去。
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引江电机厂除了值班干部,工人已经全部放假过年,食堂也早已关门,中午在荣那里胡乱吃了点东西,下午,萍决定正式回家过年。
骑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看见家家户户都在忙过年。回到家,家里也忙得热火朝天。学校早已放寒假,妹妹们正在协助母亲准备“年货”。
这一切,基本没有萍什么事。父亲是“甩手大掌柜”,萍则是“袖手旁观的大少爷”。
“今年过年写对子交给你了,”吃过晚饭,父亲对萍说,“笔墨和红纸放在新屋大桌。”
是中国人都知道,对子就是对联。准确地说,是“春联”。春联只是对联的一种。
往年对子都是父亲写。父亲不仅要写自家的,还要代叔叔家和生产队邻居们写。
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毕竟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而且下放后,一直在农村做“小干部”,可以说从来没有离开过“笔杆子”。萍虽然钢笔字还行,但毛笔字比父亲差得多。小学到高中,只练过钢笔字,没有认认真真写过一天毛笔字,所以往年一直不愿意“献丑”。
分田这几年,父亲比以前多吃许多苦。不仅要种好自家的十几亩责任田,还与人承包了村里的砖窑和二十五亩鱼塘。
农村分田承包以后,生产大队改为村,小队改为组,并且逐步对村组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一大批岁数大的原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队长、会计被精减。也有年轻并且找到致富门路的,嫌当干部报酬少,主动辞职的。萍的父亲因此成为全村年纪最大的小组长。
萍的父亲之所以没有被精减,主要是为人“规矩”。做了二十几年农村“小干部”,从本队到外调,没有一点手脚不干不净的地方,更没有给人留下半句“话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时,领导也还是相信群众的!
再说,萍的父亲也不希望“丢掉这个芝麻官”。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毕竟“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