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大家都很喜欢刘山这孩子,长得漂亮,聪明谦虚,读书读得用心,算是学校最用功的孩子之一。
奈何这位张坚,张先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连刘山留下,他宁愿辞职的话,也说出口,不是说张坚在学校里的地位有多重要,但为了一个学生,赶走老师的事儿,学校也做不出来。
董婉叹了口气,把脸色苍白的刘山拉到身边,上前两步,走到张先生面前道:“先生,我大体知道您是什么意思了,您觉得这些书都是糟粕,比不上您口中的唐诗宋词圣人文章?”
张坚翻了白眼,根本不屑理会她。
董婉其实自己也觉得论教育意义什么的,武侠小说确实……不过,这会儿可不能承认。
“肖老师,麻烦给我纸笔。”
肖老师也没多问,就直接把纸笔给她翻出来,这位老师和肖女士有点儿亲戚关系,和董婉也相熟,自然是站在她这边。
拿了纸笔,她就挥毫泼墨,直接写下三个字——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首侠客行,让董婉用行书写下,潇洒肆意,老师们一开始还没太注意,等她写完,已经忍不住围过来看,从小声诵读,到后面声音越来越高。
“这首‘侠客行’如何?”
当然好,李白的作品,难道谁还敢说不好?
反正在场的这些老师,没有一个说不好的,连同那位张先生,暗自赞叹不已,但这首诗,同样写杀人,写侠客,他要是称赞,刚才说的话就好像有点儿不对。
偏偏董婉还有点儿咄咄逼人:“张老师,您就告诉我,这首诗好不好,学生该不该读?”
张坚犹豫半晌,终究还是不能睁眼说瞎话,蹙眉道:“这首诗是你作的?确实是好诗,能千古传诵的好诗,但这和那些小说有什么关系?”
刘山张了张嘴,欲言又止,董婉拉了他一下,就笑了:“当然有关系,这首诗,和陆小凤传奇一样,同样是写侠客,表达了作者对扶危济困生活的向往,况且……阿山,把你的书翻开,给张先生看看。”
看了张先生阴沉的脸一眼,刘山走过去,从张坚的书桌上,把自己被对方没收的书拿起来。
难得,这位先生的脸色不好,却不曾阻止。
打开书页,很容易就翻到中间,刘山把书本举高,让张坚看清楚。
里面有一段儿,陆小凤就吟诵这首诗文,只有一部分而已,并不齐全,旁边还有刘山稚嫩的笔迹,他显然极为喜欢,每个字,每个词,都写了自己的理解。
张坚的脸一点点变红,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董婉叹道:“先生,我不是说,孩子在学校里读这些闲书是对的,你放心,我会告诉他,以后做完功课,可以在家里读一读,在学校里就不要读了,但是,我也不觉得这些东西就完全不应该去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山是个好孩子,他能在书里读到勇气,读到信义,我作为一个家长,认为我的孩子该去读这些东西!”
张坚抬头看她,终于还是没有反驳,刘山再一次行礼:“张先生,无论如何,我昨天不应该顶撞您,请您原谅我,我也不会再在学校里看这些书了,但我姨姨告诉我一个故事,外国有位贤人亚里士多德,就对他老师说过——‘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今天,我也想对您这么说!我还是认为,我姨姨写的小说,每一部都很好看,都很有价值,值得更多人来”
一群老师:“……”
董婉:“…………”
要不要这么严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里看闲书的这么点儿小事儿,要不要上升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高度去?
刘山还郑重其事地道:“我会去抄写论语的。”说完,就看着张坚。
张坚让他看得脸皮发烫,忽然就松懈下来,无奈地挥挥手:“行了,这次我就收回惩罚,你都说到这个份上,我哪里还能再罚你?不过,下不为例,快去上课!”
小家伙还是很有眼色,赶紧抱着书包一溜烟跑走。
他溜走了,董婉却走不了,刚才刘山一嚷嚷,在场的老师,都知道她就是董卿。
老师里面,自然有像张先生那般,不喜欢她写的小说的人,也有她的书迷。
再加上一首侠客行,简直造成轰动的效果。
董婉让人围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各种问题,还因为她写的那首诗发起一场争夺战。
其实她很想说,她的字好归好,还远远比不上这个时代的大师们,也还不到吝惜笔墨的地步,要真喜欢,她一口气写个十张八张的,累一点儿也认了。
好不容易哄好了老师们,让一群先生都答应一定好好照顾刘山,董婉从学校里出来,长长地吐出口气。
出了校门,她才不可思议地发现,原来有一日,她也敢如此霸气地在孩子的老师面前‘张牙舞爪’,要是当初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有这么厚的脸皮,这么大的本事,她也不会每次参加家长会都疲于奔命。
晚上,李乔把刘山接回家,孩子挺开心的,忙前忙后围着董婉打转,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殷勤地给她捏肩揉腿。
董婉却多多少少有点儿心不在焉。
她今天放学回家,发现街面上义和拳的揭帖越来越多,谈论的人也越来越多。
肖女士都感觉到不对,在学校叮嘱几个西洋来的教习回家时小心,去教堂更要小心。
他们还只是抱怨,董婉却能感觉到风雨欲来。
她能怎么样?虽然那些西洋人,披着文明的外皮,可战火一起,他们个个都如魔鬼,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难道董婉以一己之力,还能阻拦不成?
一连好几日,学校里本来和董婉关系不错的几个洋教习,都觉得董先生看他们的目光,让他们有点儿幕牛疾恢雷约菏悄睦锏米镎馕涣恕�
其实不应该迁怒的。
她心里也明白,即将到来的战争,好像不应该怪这些人,奈何,他们是外国人,而自己是中国人,谁又真能做到心如止水?
别人怎么想,董婉不清楚,反正她自己没办法做到和那些正在侵略自己祖国的国家的臣民们,关系融洽默契,她最多也就是努力让自己面上不要表现出那种怨怒。
第46章
一转眼,就到了二十六年五月份。
京城的形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报纸上到没有刊载什么太严重的东西,可孙老爷子就提到,前几天英、美、法、德四国公使,再次照会清政府,敦促镇压义和团。
这已经是第四次。
老爷子也说,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让那位老佛爷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可能要出事。
而且不只是那位老佛爷,京城里主战派也不少,都和义和拳有过接触,下面的人不知道,像孙阁老这样的,自然对这些事儿了解的一清二楚。
他老人家把孙悦接回家去,也打算让董婉赶紧请假回家,别呆在学校,那地方太显眼。
不只是洋人值得担心,就是义和拳的人,都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没准儿也会对学校动手。
董婉到没请假,学生们还在学校,肖女士前几日又应她同学的邀请去美国采购书籍,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学校里的事情不少,她也不能说走就走。
只是写小说的时候,就不免多加了几句关于战争的预言,各种注意事项也都提了一提。
该说的话,这些日子已经说了不下千遍,她总在小说报上自己的专栏版块儿下面,发表各种语言战争的言论,连宋编辑都提醒她,还是正正经经写写小说,要不然读者们都要抗议的。
毕竟,人们看她的文章,是想看小说,不是想看时政评论,不过,到是有报纸转载她写的那些东西,转到时政评论的栏目里去,信的人不少,不信的人也就当个乐子看看。
其实董婉心里有数,她写再多也没有用,真正的老百姓不懂这个,只是,也许一千个人里面,有一个注意到,将来能起到一点儿作用,就算她没白辛苦。
时间一日日过去,天气越来越热,很快就到了六月。
董婉的宅子里种了好些高高大大是树,有树荫掩映,到还有些凉意。
赵兰帮自家先生把一个手提箱打开,将里面的十把□□拿出来,分给身边几个同学。
这是董姑娘从洋行里买的,为了买这些,她积攒的钱花出去一大半。
除了高雯和赵兰两个是女孩儿,其他的都是男孩子,说是男孩儿,其实年纪并不小,最小的也有十七八岁的样子,大的得二十五六。
他们都是附近新学堂的学生们,数月前听说董婉办了个读书会,偶尔会给学生们上课,他们就慕名而来。
董姑娘一开始还以为这些小伙子都是为了自家风华正茂的女孩儿们来的,还颇为紧张,虽然没有将他们都拒之门外,毕竟这些学生一个个毕恭毕敬,看着是真心向学,但还是严防死守,就怕自家女学生一不小心让狼给叼走。
这个时代,女子寻求解放,有的追求自由恋爱都到疯魔的地步,完全失去理智,董婉并不希望自家的学生有一日也不小心行差踏错,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但相处了这么久,董婉发现固然有那种心思活泛,为了女生来的,但大部分学生都是一心一意想跟她读书,偶尔聊天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是听过她当日那一篇‘少年中国说’,从此成为董先生的‘粉丝’。
“可惜先生一直在女学教书,想听课也没有门路,如今有机会,当然要把握住了。”几个年轻学子,一脸的真诚,董婉也忍不住高兴起来。
没有感受过的人,大概永远不知道,有学生崇拜你,把你当人生导师的滋味有多么美妙。
“大家把枪收好,这是给你们防身用的,绝对不许乱用。”董婉盯着看,见每个人手里都有了枪和子弹,才稍微放心。
这些学生家都不在京城,本来董婉叮嘱他们离开,结果,听说自家先生会留下来,就一个都不肯走,非要在一起。
董姑娘说服不了他们,只好把人都藏到自己买的大宅,反正房间够用,粮食也足够,只是叮嘱他们不许和外面义和拳的人接触。
到不是说,她厌恨那些拳民们,虽然她对他们的做法,也不完全赞同,却可以理解。
当时外国的教会作恶累累,老百姓们受不了起来反抗,那都是很正常的。只可惜,因为见识不多,所作所为没什么用处,最后竟然还把希望放在所谓的朝廷身上,注定了会彻底失败。
董婉面对义和团的行动,心里很不是滋味,却绝不会恨他们,可自家学生里有好些都决定要出国深造读书的,说不得也会被认为是假洋鬼子,所以还是离得远一些好。
学生们都乖乖答应,还答应董婉这些日子没事儿就不出去,只在‘家里’读书。
董婉分完枪和子弹,交代他们关上门,就回学校去,学校这边也在讨论暂时停课的事儿,好些外地学生都陆陆续续地被接回家,显然,能够感受到风雨欲来气氛的,不只是上面。
人家外**舰都杀到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来了,那些经商的,还有高官显贵们,怎么可能不害怕?
学校里的学生,多是富家子女,家里头消息更灵通,一个个都被接走,剩下的到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来回一趟不容易,路上也不安全,到还不如留在学校。
董婉先去了一下学校的藏书室,跟校方领导商量了商量,分批将那些书籍运走,藏到隐秘的地方去,连他大宅的地下室都藏了一部分。
她和肖女士的关系好,在学校里也有点儿威望,而且学校的先生们都比较单纯,又重视书籍,既然她做的都是保护书本的举动,他们也就不会反对。
只是学校停不停课的问题,迟迟无法决定,好些先生性子倔强,总认为京畿要地,肯定最安全,学校的安危根本不必担心,面对这些老先生,董婉他们这一小波主张停课的教习,肯定是一碰面就败下阵来。
他们也没办法,只能慢慢磨。
董婉都下了决定,万一战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