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头万里-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石头知道他是在报复刚才在路上的事情,心道这孩子真是睚疵必报,又哪里“正经”过了?但自己的确是在人家读书的地方大声喧哗,也有些理亏,本拟再进一步认个错。可又一想这个老人如此严历,如果自己认错还指不定要受什么处罚呢,再说郑小六两口子还有宋大柱一会儿还等自己回去吃饭呢。

    只好一咬牙,再进前一步躬身又道了个谦,“不知道这里是这么庄重的地方,并不是有意吵闹喧哗的,还请老伯见谅则个!”说罢转身就想跑走。却不想那个叫郑经的像猴子一样精,早已经先一步堵住门口,笑道:“想跑?门儿都没有。书堂就是个安静的所在,容不得一点吵杂,现在我们都读不进去书了,你说怎么办吧?”

    小石头一想这人还真是难缠,不禁暗暗有些后悔街上和他冲撞的事了。但他也不是怕事的人,冷笑一声:“容不得一点吵杂?那你进庙当和尚读经好了,还读什么书啊?”说罢冲老者再次问道:“老伯,我听人说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关心万物、兼济天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是连窗外一点嘈杂都经受不住,又怎么读得进书、读得懂书?不知对不?”

    听得此言,老者惊异的看着小石头,沉吟了一下,并不答话,而是轻轻的开始重复小石头刚才的两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理,有理,孩子,你是从哪里听来的这几句话?”

    “这是顾宪成主持东林书院时写的对联。”小石头现编人名已经来不及,只好实话回复。

    “顾宪成?何许人也?东林书院又在何方?能写出如此对联的人,当非等闲胸怀,其主持下的书院必也应该名噪一时,因何我从未听说过?”老者一时更加惊惧。

    你听说过就怪了,这人还有这书院还有三四百年才出现呢,小石头心里暗道。

    这时耳边又传来一阵嘈杂,只见郑小六夫妇、宋大柱和杏儿一直出现在门口,明白是杏儿回家报的信。

    郑小六快步上前,一揖到地,“十八叔有礼了,您老最近身体可好?”

    老者倒也认识小六,转身问道:“这孩子你认识?”

    “对,是我的一个侄儿,小孩子不懂事儿,做错了什么您别介意,多担待一下。”

    “唔~”老者点了下头,仍旧没有说话。反而在慢慢踱起步来。小石头惊讶的现他走路一高一低,竟有点瘸腿。一转身间,负在身手的双手,紧握着一本书卷,仿佛像是握着一柄斧钺一样有力。



………【第十六节 人求上进先读书(二)】………

    “爹,我也能去读书吗”

    看着那本书,小石头突然有了一股强烈的冲动,仰脸对着宋大柱脱口问道。:ap;文字版

    宋大柱还没答话,那个郑经已经先一步笑了起来,“你个穷小子也想读书,也不洒泡尿照照,你配吗!?”周围的孩子也一起嗷嗷的起哄笑着。

    这个年代,读书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事。虽说朝庭为了教化民众建有乡学、县学,像郑家这样的富户大族还有自己的宗族书堂,但对于宋大柱这样的山林野人,读书仍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他恼羞的一把拉起石头,朝屁股说轻不轻、说重不重地抽了一巴掌:“好好的什么臆症,为什么突然想起读书来了。”这还是他平常头回打这宝贝孩子,在他的理解中,儿子想读书只是看到这里的孩子也在读书,所以羡慕眼谗,就跟很多孩子看到别人家孩子手里有了稀奇玩意儿后会在地上撒娇打滚讨要一样,家长心里再疼,还是要揍两下,不能骄惯的。更何况眼前这位老者,显然是不能得罪的,要想不让别人惩罚自己的孩子,便唯有自己先当众“惩罚”一下,才能交待的过去。

    “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石头昂起小脸反而更大声的回答道。

    老者闻言再次走了过来,严厉的问道:“你刚才说的什么?再说一遍?”

    他很惊讶!他教的这么多宗族子弟,有的人只是让家长逼着来念书,半点心思也不在书本上,如那个郑经。也有人用功则用功矣,则只是图个将来当官儿,往大里说是光耀门楣,如那个郑雨。望着这帮宗族子侄们,他心里总是有点叹息,但身在其位,总要好好的教导这帮孩子们,心想能出息一个算一个吧,所以总是对学生们分外严厉!但这帮孩子们仍视读书为苦差、或工具,只要他一不在,就会跑出去玩闹,如今天他只是让族长唤去契谈了一小会儿,这帮孩子们就自己放羊了。

    可眼下这个不知名的小子说出的读书理由居然能让他咋舌不已,几乎说不出话来。

    小石头直视着老者的眼睛,如千年后那个清末少年一样坚定而有力、一定一顿的重复:“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字如刻石,天地惊雷!

    宋大柱并不知道老者此时心里翻涌不息的思绪,而是以为对方生气于石头的无理要求。他更不理解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只是心里抑郁的现一向听话懂事儿的儿子今天似乎分外的倔强。

    这也让他分外的生气!

    “啪~”一个响亮的耳光怒不可遏地甩了出去,让儿子那还很稚嫩的脸上立时印上了五个清晰的掌印,一片通红。

    小石头终于不再说话了,而是静静的看着他的父亲,眼中的神态并无丝毫的畏惧,只是伤感,那深深地、犹如千年古潭一样安静的伤感。

    看着那双眼睛,宋大柱突然有些后悔刚才打孩子的举动。跺了下脚,弯腰抱起儿子、也不说话便转身快步奔出了这座书堂的大门。

    郑小六也赶紧弯腰施了一礼,急忙追了出去。

    只留下那老者盯着这几个匆匆闯来、又匆匆离去的怪客们的背影,似是若有所思。

    午饭时,春柳知道了大柱打孩子的事,拉起石头的小手扯到怀里慢慢的哄着,还不停的数落着哥哥几句,宋大柱小心的陪着笑,饭后便早早的领着石头回到了山里。一路上宋大柱不敢再看孩子的眼睛,那里有什么东西让他看不懂。小石头也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得不到东西时就撒娇哭闹,而只是复杂而懂事的向他笑了笑。但那眼神仍让他感到畏惧,或许他并不是畏惧孩子的倔强,而是在畏惧自己的莽撞,和无能为力!任何一个父母都以能满足孩子心愿为骄傲,任何一个男人也都以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为自己不可动摇的,甚至是骄傲的责任。可今天这个孩子要的,是他不该去企求的。孩子一句简单的读书,却让这个即使面对狼、熊也不会退缩的汉子感到一阵阵的无力和羞愧!

    回到家中,菊子很快现了父子两人的异样。里,在媳妇的追问下,大宋把四贯铜钱从怀里掏出来,交菊子收好,然后轻声的把今天的遭遇从头倒尾叙述了一遍。

    菊子听后也是抑郁起来,半晌后叹了口气,他们两口子虽然目不识丁,但再粗再陋也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理,也何尝不希望自己孩子也能识文断字儿?如果每天做完饭后,她依在门口看着孩子挎着书包从学堂一蹦一跳的回来,那她自己也会美的飞了起来——可他们供养不起孩子去读书。他们这一家四口人的花销,还有预备的孩子将来娶媳妇的彩礼、女儿的嫁妆,都已经让这个家庭心焦力疲。每年请先生需要花多少钱?还有书本、纸张、笔砚文具的花费,每次逢年过节对教书先生的谢仪,这些都是这个穷困的家庭所不敢去想像的。他们甚至连半亩田地都没有!

    而小石头也坐在院子中呆,他为什么突然想读书?想识字?可他本来就识字,在前世他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少。想重新体味下上学的感觉?前世一场场的考试经历足以让他头皮麻、望而生畏。那是为了什么呢?想考取功名?他从未愚蠢到认为自己背过几古诗、读过几篇《经》、《史》、《子》、《集》就能蟾宫折桂、得中状元。那么是为了什么呢?

    他又仰起小脸望着天空中慢慢飘过的浮云。天空那么高远、一与自己所降生的这个民族浩瀚的历史般无边无垠。他闭上眼前去感受着盛夏阳光的热烈与温暖,脑海中浮现出如枪戟般阳光下那老者背负的双手,它那样有力的握着书卷,像是一个君主握着权仗、一个将军握着他的宝剑一样坚定而自信。仿佛握住了手中的那个事物,便也有了指点天下的豪气似的。

    是了,他忽然理解自己想要读书,是因为他想要了解这个的世界、想要融入这个世界、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一切,打猎、耕田做不到,像他父亲一样劳苦一辈子再生十个八个儿女一样也做不到。唯有读书,才能做到。他能因此全面的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价值观念,而不是只是知道个年代表象;他也能更好、更有力的去充沛自己、去与这个时代融洽、去用哪怕自己再增强一点点的力量来改变这个家庭、甚至这个时代的际遇。他深深的相信这一点!

    可是,他理解他父母们的苦衷,没有物质基础的理想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作者絮语:相信人人都能知道那个清末时说出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是谁。在这里引用,特向那位故去的好总理致敬。



………【第十七节 人求上进先读书(三)】………

    晚饭时,家里的气氛有点沉闷。(本书转载网。)自打把饭菜端上桌后,大柱和石头便耷拉着脑袋有一筷子没一筷子的慢慢叨着,全没了往日狼吞虎咽的劲头儿。菊子低吁了一口,便待说些什么来打破下这令人压抑的气氛,还没张口,屋外依稀传来一嗓子熟稀的喊声:“大舅哥、菊嫂子,在家吗?来开开门!”

    是郑小六?他怎么大晚上的上山来了?大柱第一反应就是春柳出事了。不待菊子起身,他便自己一个虎步先奔了出去。到了院门一瞅,反而愣住了。

    随着郑小六前来的,还有白天时在郑家学堂里的那位老者。

    随后出来的菊子和小石头也呆住了,直到经郑小六的提示,才慌张地把老者请进屋里。老者也不客气,扫了一眼屋里的情形,笑问道:“原来主人家尚在用饭,我一个老头子半夜上山,不知能不能也讨碗饭菜吃?”菊子急忙端来一幅碗筷,然后有些局促的搓着手,家中清寒的四壁和吃食让她颇有些难为情。老者却似并不在意,夹起一块腌制好的野菜端详了一眼,说道:“无妨,当年千里行军、一日两夜粒米未进我也都忍受过,相比下来这些已经是蛮好的了。”然后面不改色的送入了口中。看到众人奇异的眼神,郑小六便主动开口把老者介绍了一番。

    原来,这老者名唤郑知庆,是当前郑家族长郑知芳的党兄,因排行十八,族里间多以十八叔相称之。郑知庆自小聪明,不管是学识还是用功劲都远于同辈众兄弟,于是众人也对之期待甚高,当作家族振兴的一颗新星来培养。这郑知庆也确是不负众望,仅十七岁就轻取县里的童试,取得贡举秀才资格,二十岁在举人考试中得中解元,并解送当时宋朝的京师开封,眼前着参加会试,得中进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却逢上金兵南侵,靖康国耻。郑知庆在一片兵荒马乱中,从昔日同窗的尸体堆中爬将出来,面对着一片断壁残垣禁不住的失声痛哭,无数的少年意气、美好梦想在一刹之间化作了荒凉满目,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后来,他潜回南方家乡,却无意汲汲于功名,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定**承宣使韩世忠的抗金队伍。因为敢打敢拼,又有学识,在军中倒也升迁极快,累功作赞军校尉。但后来在一次战役里受到重伤,而辞官回家休养,调养了多年,一身伤病才得以恢复,只是腿部某处长成了死筋,落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族长知其学识,所以请动他出山担任本族学堂的教书先生。郑知庆为能在子侄辈中多挑选培养些俊杰之才,也就概然应允下来,这一干,就转眼又是十八年了。

    郑小六说道这里,郑知庆像是回想起了当年四处戎马的岁月似的放下手中的竹筷,望着窗外沉寂的星夜出神,时而托起已经开始灰白的胡须喟叹了口气,缓缓吟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