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娘娘庙-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傍晚,村长张仲石通知信女,吃罢晚饭去娘娘庙开会。

  共产党的会多,可信女愿意参加。一个大字不识、连名字都没有的庄户女人,能听到那么多道理,她觉得心里亮堂,日子过得舒坦多了。上一回,武工队来了位女干部,拉着她的手说“等赶走了鬼子,咱妇女都上学习班,跟男人们一样当家作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信女激动地不知说啥好,夜里做梦也是这位穿军装梳短发又俊又会讲话的女八路。

  又有几位伤员被抬进了娘娘庙,信女也投入到护理的人群里。区干部问她叫啥名,她笑笑说:俺婆家姓杨,娘家姓李,就叫俺杨李氏吧。当时,那位女八路劝她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名字,她怕人家笑话出风头。姓张张氏姓李李氏,老辈的女人不都这么叫嘛。从此,她告别了“信女”这个叫了二十多年的乳名,改称杨李氏了。

  共产党打鬼子,一心护着百姓,还领着妇女翻身,杨李氏越来越信服。至于将来建设什么主义,她不懂,可她相信那一定是好事。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照例在菩萨面前祷告。不过,除了求菩萨保佑佃泽平安,一家老少壮实之外,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保佑共产党八路军。他们都是些好人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不哭
(八)

  冬日的阳光再明媚,也毕竟不是春天。

  屡遭抗日军民重创的日本侵路者,纠集济南、德州近两万日伪军,对我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其手段可谓残酷至极!

  娘娘庙的男女老少再次躲进大沙河,杨佃泽也在其中,他是昨天特意从县城赶回来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冬天不但寒冷,树木落叶芦苇不存,人多了实在难以藏身。张仲石就让民兵在各路口放哨,鬼子一来赶紧换地方。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人们听到村南又响起一阵枪声。接着,村里就燃起大火,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望着大火哭出声来……

  天亮了,刘三领着两个民兵回来报信,鬼子撤了。

  众男女扶老携幼,扛着被子背着干粮行走在归家路上。

  杨佃泽搀着老娘,还背着病重的佃贵,走的很是吃力。

  杨老倔和杨李氏妯娌俩领着小兴祥跟在后面。到了一片小树林覆盖的沙丘旁,杨李氏给兴祥娘递个眼色,然后向沙丘后面跑去。杨老倔冲儿媳狠狠瞪了一眼,背过身坐在地上抽起烟来。

  不一会,杨李氏抱一婴儿从沙丘上跑来:“爹,俺捡了个孩子。”

  杨老倔赶紧站起来,佃择也凑了过来:“谁家的?”

  杨李氏:“不知道。是个丫头,就一点哭声,像是刚生下不久。”

  杨佃泽登上沙丘冲人群喊:“谁把孩子扔了?不怕冻死吗?那个昧良心的?” 

  众人互相对视,纷纷摇头。

  杨老倔叹口气说:“甭管谁的,先抱回家去。他娘的,这年头!”

  杨李氏紧紧搂着女婴,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大街上死猪烂肉破盆子一片狼藉。村里又是一片哭声。

  杨家人顾不得细看屋内家当,全聚到西屋看孩子了。

  杨李氏说:“刚才俺到各家又问了一遍,也没打听出孩子的来历。怪疼人的,要不咱自己养着吧。”

  杨老倔想了想说:“当爹娘的能给孩子早备下衣裳,还绣上小花两个字,将来一定会来找。看来是被逼无奈才把孩子扔在路上的,心里不定多难受哩。这样吧,咱先养着,按辈分就叫个杨兴花吧。”

  “兴花,兴花,真好听。爷爷给你起名了,爷爷收下你了。”杨李氏摇着孩子,笑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经过鬼子这一番折腾,杨佃贵终于挺不住了。这个从小就病怏怏的年轻人,没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年仅四岁的小兴祥由娘领着,把爹送进坟地。

  老年丧子,杨老倔再倔也经不起如此打击,病在炕上一个多月。从此,胡子头发都成了白的……

  
  杨佃泽这趟回来,给妻子捎回两包草药,说是城南一位老中医给开的方子,专治不孕,灵着呢。

  杨李氏看看兴花,叹了口气,把药悄悄放在了一边。

  吃罢晚饭,杨李氏抱着兴花,依然跪在菩萨面前,含泪祷告道:“求菩萨保佑这孩子好好活着,信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杨佃泽坐在炕上抽烟,此刻接过妻子的话茬说:“其实,为兴花吃苦受累咱倒不怕,就是兴祥这孩子,一旦他娘……”

  杨李氏起身坐在炕上说:“俺知道你的心思,从打二弟死后,弟媳一个人带着兴祥过日子,才二十五岁,啥时熬到头啊!要不,给爹说说,劝兴祥他娘再走一步吧。”

  杨佃泽:“爹这头不要紧。如今寡妇改嫁又不是丑事,就怕兴祥长大了知道是你劝走的,将来会恨你的。”

  杨李氏:“唉,可也不能为了孩子就守一辈子寡啊!这样,咱这辈子甭要孩子了,把兴祥养大成人,将来他对咱咋样凭良心去吧。”

  杨佃泽放下旱烟袋,下炕洗脚。

  杨李氏递过毛巾,说:“自从你辞了保安团,在城里干起买卖,村里说啥的都有。有的说你不跟着鬼子祸害百姓有良心,也有人说你一个拿过枪的汉子,不去投八路打鬼子是怕死鬼,甚至说得更难听。依我看,你还是把铺子关了去投八路吧。”

  杨佃泽有点烦了:“你以为只有拿枪才算抗日?告诉你,其实俺也没闲着。(略一沉思)算了,老娘们懂啥,快铺炕睡觉吧,明早起还回城哩。”

  杨李氏瞪了佃泽一眼,赌气拉过被子,脸朝里抱兴花睡下。

  过去,夫妻俩很少吵架,即使吵几句也就过去了,可这次不同,一个太要强,一个有理还不能明说,就这样,两个人一冷就是三年,直到小日本投降。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苍天在上
(九)

  杨老倔同意兴祥娘改嫁了,说这兵荒马乱的,再找个人家他也就放心了。

  娘出门这天,兴祥追着喊着哭了一天,全家人陪着掉泪。

  临近傍晚,佃泽娘踮着小脚抱柴禾,该做饭了。

  往常这些活都是兴祥他娘做,如今,他最心疼的小儿子走了,儿媳也走了,平日就少言寡语的老太太,话更少了。

  杨李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抱起兴花哄着兴祥往外走,兴许这样能让老太太好受些。

  也许是闹了一天累坏了,小兴祥倚在门前树墩上睡着了,兴花也摇着小手往家挣,杨李氏不忍心把兴祥弄醒,就把公爹叫来抱了回去。

  晚上不干活。两碗粥一块窝头是杨家多年的规矩。这几年让鬼子折腾得粮食越来越少,窝头更小粥更薄了。

  今天这顿晚饭,老太太没再偷看老倔的脸色,破例烙了两张白面饼,还炒了三个鸡蛋。兴花小,该吃;兴祥弱也该补;老头子这两年的身子骨也大不如从前了,地里的活还都指望他呢!唉,都该吃。可今天大家心里难受,做了,能吃的下去吗?

  说来也怪,不足两岁的兴花今天特别懂事,抓起一块鸡蛋给爷爷吃,给奶奶吃,给娘吃,不吃还不干。娘说还有哥哥呢,都吃完了咋办?兴花小嘴一噘: “哥哥哭,不乖,不给吃!”一下子把全家人逗笑了。

  这顿饭,好歹算吃了下去。

  杨李氏收拾完碗筷,把一块鸡蛋半拉饼给兴祥盖在锅里,抱起兴花回西屋去了。

  拜了菩萨,杨李氏又回北屋看了兴祥一会儿。心里就想,也不知她娘进了那家门槛,现在咋样了。两行泪水又流了下来 ……

  
  兴祥上学了。学校离家很近,可杨李氏总是把他送进大门才放心。

  这天上午,杨李氏哄着兴花正在补衣服,忽然窗外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兴祥快放学了,别淋着孩子。她拿起一把雨伞,对兴花说:“花儿啊,要下雨了,娘去接哥哥,你去找奶奶玩好吗?”兴花懂事地点点头,挥挥小手说“去吧去吧”,自己玩去了。

  学校门口已有几个接孩子的人了。不一会儿,兴祥就和一个跟他一般大的男孩子扭打着出了校门。

  杨兴祥:“俺不是野孩子,俺爹死了娘走了,还有大爷大娘,爷爷奶奶。”

  男孩说:“你大爷也不是好人,见了鬼子低头哈腰,汉奸一个,大人们都这么说,俺就揍你这个小汉奸!”边说边打兴祥的脑袋。

  杨兴祥:“俺大爷不是汉奸,你胡说。”

  杨李氏跑到兴祥跟前说:“别理他,跟大娘回家。”

  杨兴祥一边挣脱一边冲杨李氏喊道:“怨你,都怨你,让俺娘改嫁!把俺娘找回来,俺不是野孩子!”

  杨李氏气得浑身发抖,愣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

  忽然,人群里有人低语:“活该,自己没本事生养,把人家亲娘挤兑走了,两份家产归了自己,可这“蜡”也得自己坐啊!”

  杨李氏终于忍不住了:“谁说这种屁话!哪个挤兑兴祥娘来?你家男人死了不嫁人,守一辈子寡?还有,说俺家佃泽当汉奸,凭啥?拿证据给俺看看!”一边喊,一边流泪。

  这时,刘三媳妇走过来,站在杨李氏旁边:“大伙听着,俺那口子都知道,县大队抗日的。他说佃泽哥是好人,人家在城里做买卖,不是汉奸!你们这样胡说八道,欺负一个拉着别人孩子过日子的娘们,良心跑哪去了?”

  众人面面相觑,悄悄散去。

  刘三媳妇拉着杨李氏说:“走,嫂子。脚正不怕鞋歪,老天爷有眼,让他们说去吧。”回头对兴祥说:“*岁了该懂事了,人家说啥就信啥?你大娘容易吗?!”

  兴祥知道错了,低着头往家走去。

  
  接连几场大雨,大沙河的水又涨了。

  这天傍晚,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娘娘庙村:张仲石和一个民兵护送两个八路军伤员过河,被土匪劫走马匹,还受了重伤。好在对岸派船来接应,才把四个人救下。目前,张仲石在八路军医院里,生死未卜。

  杨老倔听说后,急得直跺脚:“这可咋好,这可咋好!”

  杨李氏心里明白:公爹和张仲石好,张大山和佃泽也好,这时一层;还有一层就是全村老少都指望张仲石哩,这个大梁要是塌了,老少爷们咋办啊!

  其实,眼下着急的何止杨家,全村人都攥一把汗。张仲石自从当了村长,一头要应付鬼子汉奸,一头护着老少爷们,还要偷着给八路军送粮食、救伤员,着实不容易啊!最近几年形势好了,可这土匪又硬起翅来了,到啥时才能过个太平日子啊!

  三天后,张仲石的遗体被抬了回来,全村人都跟着哭……

  *商平县委和军分区领导专程赶来,为这位“不在党的老革命”隆重召开了追悼会。张大山有重要任务在身,没能赶回来为爹送行。

  杨老倔在坟上一坐到天黑,直到兴祥来找他吃饭。老人站起身来,朝东方望了望,口中不断地念叨大山:孩子,快回来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云消雾散
(十)

  “日本人投降了!商平县城解放了!”

  1945年初秋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一支秧歌打头的*队伍,出现在商平县城。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们尽情地欢呼、跳跃,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多年没跳秧歌的杨佃泽,今天甩开膀子,小鼓子抡得呼呼作响,鼓点敲得特别有劲儿。

  张大山和部队的一位首长站在路旁,指着秧歌队员说着什么。

  刘三特意把杨李氏接到县城。此刻,他指着佃泽对杨李氏说:“嫂子,这趟县城你没白来。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佃泽哥这些年明着是做买卖,其实暗中帮八路军办事,这是大山劝佃泽哥投八路不成,特意这样安排的。”

  “做个买卖还能帮八路?”杨李氏疑惑不解。

  “那当然喽!”刘三瞪大眼睛给杨李氏解释:“咱队伍上吃的盐,伤员用的酒精、纱布什么的,都是小鬼子限量销售的东西。佃泽哥利用肖大麻子保安团的关系,卖出多少都没问题。还有,鬼子汉奸啥时行动,佃泽哥没少从肖大麻子嘴里探出消息。你知道吧,鬼子几次下乡扫荡,咱村都能提前撤离,这都是佃泽哥的功劳哩!”

  “怪不得人家说他整天跟鬼子汉奸混呀,原来……佃泽,俺错怪你了!”杨李氏望着丈夫,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欢庆的锣鼓,久违的秧歌,从清早敲到夜晚,从城里扭到乡下。

  娘娘庙的鼓子秧歌也是出了名的棒。自从娘娘倒塌那年起,就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