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朝堂上的吕公公从剧辛手中接过状纸,燕王看了一眼,吩咐道:“念!”吕公公便念了起来。
“辽东小民张福等恭请吾王金福万安!
臣闻国之所重者四维也,维者所以持纲,无是则目不张矣!我朝太子以万金之重,镇守辽东,本为辽东万民之所望也。然太子目无纲常,政令荒诞,上下颠倒,四维不张。每日以扰民为能事,社稷有累卵之危,百姓有倒悬之苦。望大王体察民之疾苦,早日将太子召回京城,则辽东万民幸甚!社稷幸甚!大王幸甚!
辽东万民泣血拜上!吾王万岁万万岁!
”
“剧爱卿,此状纸从何而来?”燕王问道。
“回大王,臣手下有一主笔吏名唤张万宝,状纸上的辽东百姓张福便是张万宝的生父。”剧辛回道:“张福把状纸交给张万宝,张万宝托臣转交给大王。”
“大王,”剧辛继续说道:“且不论东胡兵入寇之事是否属实,太子治理辽东已经弄得民怨沸腾,现在再将辽西交给他,实在让臣替辽西之民担忧啊!”
燕王还未作出反应,大夫杜华出列说道:“大王,太子一到辽东,便用毒酒毒死郡守吕况。现在刚到辽西,又刀斩郡守简康。臣以为,太子性情过于暴戾,毫无人主之德。还望大王妥善处置,否则,非大王社稷之福!”
杜华的亲侄子苏举被姬丹处死,一直怀恨在心,见时机已到,乘机落井下石。
朝堂上也不只是姬丹的仇人,还有姬丹的同盟者。昌国君乐闲上前说道:“方才那张状纸不过是张福的一面之词,不可全信。据臣所知,太子到辽东之前,辽东人口不过四万户,如今不到半年时间,辽东居民已达二十万之多!如果真如状子上所说,辽东人口为何不减反增?”
“大王,”乐闲继续说道:“臣以为太子不仅无过,反而有大功于我大燕。如果大王想要了解事情真相,可以暗中派人去辽东探查。”
在燕国,二十万户可不是个小数目。朝堂上群臣一听,顿时惊叹起来。
此时谏议大夫将渠乘机说道:“大王,臣闻:人之有亲,至亲者,父子也;人之有义,至义者,君臣也!太子与大王有父子之亲,更兼君臣之义,请大王勿疑。”
“嗯!将大夫此言有理!”燕王赞许地点点头,说道:“不过这状纸该如何处置为妥?”
“大王可将其交予刑司吏去查个明白。”将渠答道。
“好!”燕王说道:“将大夫乃是谏议大夫,这事便交给你,相信将大夫必能替孤查个明白。”
“大王,”相国栗腹上前说道:“此事真伪难辨,但是太子如此专权,也不得不防。臣以为,在此事弄明白之前,应当加强右北平郡的兵力,以防万一。”
“嗯!相国老成谋国,所言不差。”燕王命令道:“孤命你安排增兵,驻守右北平郡!”
月姬在宫中坐立不安,焦急地期待着朝议的结束。不久,太监来报说相国求见,月姬急忙将他请了进来。
“什么?这次还没扳倒太子?”听了栗腹的报告,月姬大吃一惊,眼中尽是失望之色。
“都怪乐闲、将渠这帮人,不然也不会功亏一篑!”栗腹恨恨地说道。
月姬想了想,说道:“这些人都是太子的爪牙,得像个办法把他们赶出蓟城才行。”
“既然如此,眼下便有个好机会。”
“哦,相国请讲!”
“这次大王命臣负责派兵驻守右北平郡,臣索性请乐闲、乐乘去。如此太子在蓟城少了两大助力,只剩下将渠一人,就容易对付了。下次再有机会,必能将太子置于死地!”栗腹献计道。
“哎,不可,不可!”月姬听了连连摇头:“太子已经有了辽东、辽西两郡,现在乐闲、乐乘再去右北平郡,实力更加不得了。到时候几人联手,我等死无葬身之地!”
“娘娘请放心,”栗腹凑近了压低声音说道:“右北平的郡守费维乃是老臣心腹。到时候,臣给乐闲一批羸兵,再给费维增派精兵,让他找个由头将乐闲、乐乘两人杀了,娘娘便可去掉一个心腹大患!”
月姬眉头舒展,咯咯一笑,说道:“此计甚妙!让相国费心了!”
第二日朝堂上,相国栗腹正在奏事。
“大王,昨日所议增兵一事,老臣已经安排好了一万精兵,随时可以进发右北平。只是,这领兵之人还没有着落。”
“哦?相国办事果然神速!”燕王说道:“这领兵之人最为要紧,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人选?”
“大王,”剧辛出列奏道:“昌国君乐闲乃名门之后,素有将才,臣以为派乐将军前去,定能替大王守住门户!”
“嗯!相国以为如何?”燕王回头问栗腹。
“大王,臣以为剧太守所言极是。只是右北平郡乃是大郡,昌国君一人难免孤掌难鸣,不如请乐乘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两位爱卿所言甚是!”燕王说道:“就依你们!乐闲、乐乘!”
“臣在!”
“孤命你们领兵镇守右北平郡,不得有误!”
“是!”
乐闲、乐乘得了差事,开始高兴,以为栗腹老谋深算,也有失策的时候。第二天校场点兵,才发现栗腹安排的都是羸弱老兵。两人与栗腹再三交涉,栗腹只说无其他兵可派,两人无奈,只好带着一万老兵上路。
与此同时,栗腹的侄子栗建率领一万精兵从间道星夜奔赴右北平。
第五十八章 怪圈
虽然辽西一向比辽东富饶,人口也不过七万户,库存的钱粮也没比辽东多多少,不知道是到了哪个官爷的腰包里了,还是守库房的人监守自盗了。不过对于这些,姬丹都不计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军队抓在手中。
辽西郡的面积与辽东郡差不多,不过这七万户人口跟之前的辽东相比,倒是多出一倍。但是自从姬丹开始充实辽东以来,人口已经增加到二十万户,辽西已经不能跟现在的辽东比了。
在这个年代,人口数量就是实力,就是硬实力!
姬丹本想一到辽西便实行府民制度,但是这里的田部吏报上来,辽西大部分良田都已经有主人了,没有主人的不到两成,姬丹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这便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了!”姬丹心中想道。
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都处于一个怪圈之中,新的国家建立,国家从乱到治。国家进入盛世,盛世的表象下,从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人口越来越多。到最后,土地不够用,百姓走投无路,只好铤而走险,整个社会进入乱世。
于是有怨的抱怨,有仇的报仇。等仇怨报得差不多了,百姓发现还是没吃饱,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于是民心思安。
时势造英雄,英雄适时势。等民心思安,此时出来个“真龙天子”,剿灭群雄,又将国家统一起来。于是新的一轮怪圈又开始了。
虽然辽东、辽西郡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从两郡的情况不难看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姬丹去辽东之前,辽东深受战乱之苦,人口不到四万户,大部分都是荒地。辽西没有战乱,人口达到七万户,但是土地兼并却相当严重。辽西与辽东土地面积相当,如果按照辽东的情况,辽西即便养活二十万也不在话下。现在只有七万户便占了辽西八成的土地!可以想见,以后多出来的人口就要由剩下的两成土地来养活,社会矛盾就会产生。等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乱世。
“如果我真的统一了国家,一定要打破这个怪圈!”姬丹心中想道。
虽然辽西剩下的土地不多了,姬丹还是颁布了府民制度,招募府民。半月之后,虽然还有很多无地的百姓想做府民,但是辽西郡内田地都已经分完,这里的官员只好按照先来先得的方式处理。
经过这次招募,辽西郡的人口增加到了十万户。
与此同时,姬丹的大燕钱庄也开到了辽西。辽西的大户数量远远超过辽东,大燕钱庄的实力也迅速增强。有了资金的支持,姬丹心里有底了,开始在辽西大肆招兵买马。
不久,辽西原来的六千驻军都换成了年富力强的精锐,而各个城池中的守军数量虽然不变,也都换成了青壮精兵。
大事粗定,姬丹没有再留在辽西,带着荀达、干疤赶到了辽东去了。而辽西这里则由田光带领石头、曹永等将在此坐镇。
这么一折腾,等姬丹回到望平已是九月下旬了。一回到望平,便有侍卫来报,说无虑乡的骆博已经来了,现在正在馆驿落脚。姬丹一听大喜,急忙叫骆博过来。
姬丹对骆博寄予了厚望。处于乱世,欲图天下,首先必须把百姓喂饱。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有萧何治理关中,源源不断地给大军输送粮饷。三国时的曹操有幕僚枣祗屯田许都,才能让曹操逐鹿中原而无粮草之忧,最后剪灭群雄,天下三分有其二。
这些例子举不胜举。姬丹有俯视天下之志,首先就要解决这个后顾之忧。如果骆博能让农田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便是姬丹的第一功臣。
不久,骆博由侍卫领着进来了。姬丹急忙迎了上去,姬丹命人端了一把椅子,叫骆博坐下。本以为应该是一个庄稼汉,谁知是个看上去文弱的书生。
“听说先生精于农事,丹想请教先生如何才能让辽东之民每年收成有所提高?”姬丹恭敬地问道。
“回太子,”骆博答道:“想要提高农田收成,无非就是熟悉各种作物的特性,按照它们的特性播种,收成自然就高了。”
“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将你的知识传授与辽东之民?也好让辽东之民都受益。”姬丹问道。
“小民求之不得。”骆博想了想,回道:“不过,小民怕丰收了之后,粮食价格低廉,反而伤农。”
“这点先生不必担心。方今天下兵事不断,农田荒废,肯定有缺粮的地方。”姬丹说道:“这样吧,我任命你为辽东的农事吏,专门负责推广农业技术。以后农民多余的收成,都由郡里出面,以统一价格收购。”
骆博顿首谢道:“既如此,臣替辽东百姓谢太子大恩了!”接着,骆博抬头继续说道:“不过,臣还有一事相求。”
“先生但说无妨!”
“臣听说秦国有一种作物名叫小麦,耐寒耐旱,收成稳定,而且口感好。不知太子能否派人前去,带一些种子回来。”骆博问道。
“小麦?!”姬丹一怔,连忙道:“好,我即刻派人火速前去。能买则买,不能买就是偷也要偷一批来。”
骆博想了想,又道:“臣以为,还是让臣也去,也好看看小麦到底如何种植,回来后好教大家耕种。”
“太好了,那就辛苦先生了。”姬丹大喜道。
小麦是从西亚传到中国的,由于秦国靠近西边,此时的中国只有秦国有。这也是秦国国力强盛的一大物质基础。燕国地处北方,其实也很适合播种小麦。
其实从穿越至今,姬丹一直纳闷为什么没有小麦这种作物。今天,姬丹得到了骆博的帮助,又听到新品种小麦的消息,心中甚至高兴。不久,据新城督造王廉来报,说丹城即将于十月初造完。姬丹更是兴奋无比,真是双喜临门。
这天早上,姬丹在郡守府中召集了一些文武官员,墙上挂着一张图纸。这张图纸上画着各种交通道路、桥梁等,以及一些建筑的位置。剩下的地方都被分割成一块块,每一块土地上面都标明了各种价码。
第五十九章 隗彦
“太子请看,”王廉手中拿着一根小木棍,指着图上各种建筑说道:“丹城总共有七个城门,东、南、西、北正门各一个。东城墙外面就是辽河,臣在东门外面建有一座桥,名叫永定桥。东面还有两个门,分别在靠北和靠南两侧。这两个门前没有桥,但是设有码头,用于南北货物往来。辽河上总共设有三个码头,东面城墙下两个,另外丹城东南面还有一个。南面靠东有个侧门,正是为丹城东南面码头所设。”
“很好!”姬丹点点头,突然目光停在图上某处,奇怪地问道:“这图纸上为什么北门显得特别小?这是因为画得小吗?”
“回太子,这是因为北门比其他城门做得小。”王廉答道。
“这是为何?”
“太子,是臣让王大人这么做的。”王廉没有开口,一边的荀达答道:“北边乃是东胡地界,平时不会有人出入。何况战时如果东胡从北门进攻,城门越小越好。”
“不行,不行,这个一定要改。”姬丹听了连连摇头,说道:“不仅要改,而且要改得比其他城门更大!”
荀达等人疑惑地看着姬丹,问道:“这是为何?”
姬丹答道:“我建此城,一方面是抗拒东胡,保护辽东腹地,另一方面也是要显示我不惧东胡之决心。现在将北门做小,这是示弱于东胡,反而招致东胡刀兵相加。何况,北门做小了,东胡兵照样可以绕过北门进攻西门。”
荀达等人一听,立即明白其中利害,纷纷拜倒在地,说道:“太子所虑,臣等不及也!”
“太子,”接着王廉的弟弟王俭接过小木棍,指着图纸说道:“这个处于正中靠东的建筑是郡守府,这里郡守府旁边是太守府,城内官家建筑主要集中在这一带。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