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临战国-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武器,把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和忠君爱国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范雎对盐铁、纺织等行业税收和坊市等进行汇报,暂时他作为掌管财政的官员,对这些颇有造诣,拟定了一些调动市场、与番邦贸易的条例,能使燕国每月获利不少赋税。
  辰凌对水力设备很上心,不过这件事属于高度机密,只能在朝会之后,才能详细询问了。
  这时苏秦又把当前中原六大国形势讲解一番,秦、魏、齐、楚、韩、赵的动静,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齐魏赵楚四国均有大收获,消灭了临近的小国,但是同样消耗巨大,兵员、钱粮都伤了元气,几年内都要进行休养,暂时无力征讨宋国,使得宋国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辰凌听过之后,了然于胸,一腔热血,感慨说道:“几年之后,七雄争霸的日子即将到来,这段时间,我燕国要励精图治,加快经济、国力、军事的发展,等下一次中原烽火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争之世登场,那时候,一场战国的洗牌角逐,才真正上演!”
  
  第0718章 外交之策
  
  辰凌回朝之后,几次组织军机大臣,商议国事,继续推进变革,把法律完善,各种奖罚制度,农耕制度,坊市收租等,有条不紊,番邦诸侯也多来燕国贸易,使得国库开始充盈起来。
  要不是燕国数百年来,历代君王不断积攒,偷偷建了一个宝库,被燕昭王用来变法的基础,否则,没有那些金银珠宝,很难这么快实施。
  战国时代,各国军队虽然有正规军,但大多还保持着春秋耕种收粮,其它时间备战的状态,除了都城禁卫军,地方的驻军更是靠自给自足,闲时回家务农,自备粮食和武器,等到有战事时再归队。
  各国的军队没有俸禄,都是义务兵赋,受伤致残或战死,没有什么抚恤金,只是立功者,可以给家庭赚来土地,靠军功提拔,加封官爵。
  燕国在这方面做出调整,征兵后,可以免除家庭承担的人丁税,给家庭一些农具,还能发放一点薪水,粮草和军械,完全由朝廷承担,有专门的军医院治疗伤病,待遇好上很多。
  农耕开始了,由于今年没有动乱,人口多了不少,在地方官衙组织下,燕国的耕种土地竟比去年多处一倍来,对储备粮仓,很有大作用。
  把朝政捋顺之后,辰凌找来了墨家的端木黎工匠大师,目前任命于科研部门工械院的侍郎,负责工程军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端木先生,水力设备研发如何了?”
  “回君上,目前已制造出四台水力锻造机了,被秘密运往医巫闾山基地,那里有大凌河,水流湍急,山下有义县做坊市,等基地生产的铁器、军工等,可以在义县周转,运往燕国各地……”
  “很好,目前产铁的效率和质量如何?”
  “根据君上的提议,制定了军工标准条例,各种武器的铁质,都是按照统一质量批量生产,在锻造方面,速度提高了一倍,而且铁质均匀,仿佛均出自一人之手,硬度、耐性等各种元素都有很大进步,三尺青锋,可以做到五尺,而不脆裂易折,如果利用这些新铁质,来制作其它水力冲压、切割等设备,把各种环节都用设备来代替,那燕国的军工武器能达到战国第一流的水准,甚至远远把劲韩、吴越的兵器帅在后面,其它诸侯国的武器质量,就更不值一提了。”
  辰凌听后很赞同,毕竟水力设备,可是欧洲工业革命前一个世纪,最普及有效的机械,正是因为有它,带动各行各业的加工制造,都提升一个大档次,才为后面的工业革命诞生,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端木黎又道:“另外,君上,我们还把风箱改造成水力鼓风机,把煤炭烤成焦炭,用来熔化铁石,想不到温度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一大截儿,铁质的品质更高了,比青铜质、普通生铁质要强出很多,铸了几把剑,非常锋利,如果燕军全部使用这样的利器,中原六国,很难是燕军的对手。”
  辰凌闻言一笑:“百炼成钢,很有可能,你们炼制的铁质,已经向更高一级的低碳钢过渡了,那是比铁更结实锋利的铁质,不过需要反复熔炼,工步更多,而且产量会很低,暂时无法普及,普通士卒,使用那些新铁质的武器就很不错,至于钢铁,还是用了打造设备的本身零件,这样一来,设备越先进,质量越好,寿命越长,精密度越高,制造出来的武器也就越高品质……”
  “遵君上意思,臣立即着手去办——”
  “很好,事不宜迟,你们科研院所可要加把劲了,后面还有纺织机、穿梭机等,很多设备需要加工制造,军工和轻工,都要逐渐引入设备来加工。”
  “遵命——”
  端木黎退下之后,不一会,苏秦入宫觐见,辰凌仍在御书房接谈。
  苏秦被赐座后,拱手道:“启奏君上,赵国很快就要消灭了中山国,并且收拢了楼烦、林胡、中山白夷等少数民族,编入赵国的马军中,很快赵国就拥有接近十万骑兵,几乎是战国七雄中,骑兵最多的,赵国与燕毗邻,赵武灵王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枭主,臣担心赵灭中山之后,会屯兵北上,对燕国上谷、渔阳郡平原一带,虎视眈眈!”
  辰凌一听大有道理,赵武灵王可是一个闲不住的君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军战力提升,骑兵如果大幅度扩充,能横扫其它六国的步马军团,赵国又挡住了燕国南部半个大门,的确要加以防范,何况燕京城就要落建完成,到时候迁都燕京,南面只有易水相隔,如果赵军骑兵忽然偷袭,以后国门随时都要被轰开的威胁。
  “苏卿家可有良策,解除此忧患?”辰凌虚心发问,毕竟关于纵横之策,他不如苏秦老练和眼尖。
  苏秦顿了顿,好整以暇,然后不徐不疾地说道:“臣以为,当施合纵之策,赵国、齐国、魏国、秦国,疆域国土都在同一横线上,如果四国连横,势必阻挡燕国南下,若要打破赵国与齐国的封锁,必然要合纵,联合秦国、楚国,在外围对赵国、齐国、魏国制造混乱,来减少燕国的威胁。”
  “秦国与燕国世代联姻,其实就是远交的策略,因为国土不直接毗邻,没有领土纠纷,利益冲突就少些,兵马也不会动辄兵戎相见,所以要与秦国建交,在声势上援助秦国,收回函谷关,平定戎狄乱,尽管去年秦国遭受五国联军的压迫,击败秦军于函谷关一带,但是秦国元气未伤,而且商鞅变法后,国家律法稳定,从基层到贵族,全都是实用派,西戎勇武之风盛行,绝对是中原大敌,如果放出秦国这只猛虎,那么赵国、魏国必然会把重兵镇守河东、河西一带,防范秦国崛起东进,而燕国的压力就会减少。”
  “齐国与楚国,没有了鲁国与越国的缓冲,现在疆土接壤,两大战国,都是看似庞然大物,实则根基不牢,朝政黑暗混乱,官员腐败,国人有崇富嫌贫,国力空有表壳,外强内干,如果能挑拨齐国与楚国的纠纷,混战在一起,对两国都是极大的消耗,这样下去,数年内都无法对燕国有企图,燕国可凭借安宁环境,重点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付东胡和草原部落,没有后顾之忧——”
  辰凌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亮,微笑道:“知我者,苏卿也!这些外交纵横之事,就全权交给苏卿来处理了,上兵伐谋,中兵伐交,下兵伐战,如果能用谋计和外交,把水搅浑,给燕国一个良机,可胜过十万雄兵镇守了!苏卿,早些去办吧,以免迟则生变……”
  
  第0719章 文化导向
  
  辰凌回到燕国已经一个月了,天气由春季转为仲夏,各地农耕基本忙完,青苗茁壮,郊外到处是农家忙碌的场面,辛勤劳作,日出夕归,和平的环境,给百姓带来一种祥和安逸。
  燕国暂时没有战事,征兵役也没有那么紧迫,大部分劳动力留在了乡村田野,由朝廷和地方机构组织民力开垦荒田,修筑河堤,铺路修道,把各乡村的山路和大路都连通起来,便于车马行走。
  等农田的活忙完,许多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外的坊市打工,有的是每日结算工钱,有的是三日一结算,农夫们赚取一些闲钱外快。
  和平的环境,使得燕国朝政稳定,经济得以发展,草原与燕地的贸易频繁,以乌兰察布的自由坊市为前沿,自由贸易区的货物交换,使得草原部落上的毛皮、兽骨、牛羊、马匹等,得以向中原输送贸易。
  这样一来,燕国赚取差价和关税,获利不少。
  辰凌督促政治、经济、军事、律法的同时,对文化格外看重,要控制燕人的思想,让更多的民众接受燕国的新政,必须把文化坐起来,形成独特的燕国文化,使万宗同源,趋于向燕国靠拢,这样使天下人都觉得燕文化,丰富而潮流,纷纷效仿,归附之心自然就强烈了。
  等到诸侯国人,都不排斥燕文化,甚至欣欣向往的时候,会自发移民、迁徙来到燕国生活,即使将来燕国消灭其它诸侯国,那些国家的子民,也不会太排斥,这就是文化的同化力量。
  辰凌找来太学院一些教授,还有文华殿的一些学士,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第一是简化复杂的燕篆体,向隶属过渡,笔划繁多的字,要削减一些,文字太繁杂,不容易全面接受和应用。
  第二,以训诂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注音和反切,解释每个字的来意、寓意等,做成‘燕氏字典’,对常见字和生僻字统一按照音韵或笔划的形式,进行编辑成典册。
  第三,撰写太学报、大燕日报等,对于学术、国家建设、诸侯大小事进行报道,然后印刷发放,以燕国的视角来解读诸侯战乱,把燕国自身美化,把燕人进行思想教育,控制民众思想,紧紧围绕在朝廷的核心利益上。
  有句话说的好,民众是愚昧的,也是盲从的,国家大小事,民众无法看透,也不可能所有细节都解释给他们听,只有官方言论,掩饰事实,把民众的目光和思想,全部引导在朝廷希望看到的方向。
  这几件事交代下去,整个太学院、文华殿的文人墨客们,开始了编撰整理,一场文化学术的改革随之开始了。
  一段时间后,大街小巷都在热销着新闻报刊,对热点事件、诸侯战乱、燕国发展、草原风情、学院文化等,进行多方位、多视角地铺开撰写,解放燕国人单一、枯乏的思想束缚,营造了全民读书的文化氛围。
  如此一来,原本偏远的燕国,与中原文化逐渐脱轨,过着相对落后、古板、僵化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经过这番冰器炭烤的方式,打破固有狭隘习俗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知识,在影响着燕国每一个人。
  ……
  六月流萤,正是暑夏,燕王大婚封后的消息传开,不止在燕国,就是六大诸侯国也都接到了消息,纷纷派出使者,带着丰厚贺礼,前往祝贺。
  毕竟燕国也是七大战国之一,又是迎娶王后,据说还是墨家的圣女,顿时让各诸侯国,对这件事都高度重视起来,毕竟墨家这庞然大物,传承一百多年的老门派,不断学术精湛,堪为显血,最主要墨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游侠无数,剑客超群,即便各国王室,也不愿意轻易得罪。
  燕王大婚封后,意义重大,因此燕朝廷早已积极筹划起来,丞相、九卿、外交官等,都不敢怠慢,另外下诏,举国上下,三日同庆。
  一番声势浩大的婚礼,比秦国公主远嫁时候,规模还要大,这次诸国使节来得更全,贺礼也更加隆重。
  燕王辰凌在礼官的陪同下,履行了春秋遗留到战国时期,全部新婚礼仪,盛宴款待群臣与诸国使节,颁诏大赦天下,又祭祀燕国祖庙,宣布册封王后的诏书,墨妃暄从今日起,就是燕国的王后了。
  这场浩大、繁琐的婚礼,直至日落西山,喧闹的王宫才寂静下来。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宫内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一般。
  宫中嫔妃乃至上下寺人、侍女,都应以面君之礼拜见新王后,不过这些礼仪要待君王王后大婚之夜后,于次日清晨才能施行,此时墨妃暄被迎入了乾宁宫,是燕王与王后合住的寝殿,燕王大部分时间都要住在王后这的,其它享乐时间,可去滋润别院王妃。
  乾宁宫是后宫主殿,占地最大,除主宫外,尚有左右偏殿院落,一为养心殿、一为雨花阁,宫外御花园往前,便是一条贯穿内宫和外宫的大道,两旁缀以花石鱼池,小桥流水,长廊苑亭,参天古树,富丽堂皇。
  辰凌应付完群臣朝贺,斟饮一番,眼看时辰不早后,孤身前往后宫,要与王后同寝交欢了。
  他迈入主殿,八扇有窗漏的朱漆大门都敞开着,代表着八面来风,八方来仪。
  一进殿门,便是一座平坦的石桥,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