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提这些书籍的事情了,太史慈在岛上也是闲得无聊了,后来搭船去了青州。那边已经有锦衣卫购地收拢流民,但是青州还是有黄巾余孽,治安并不太好。锦衣卫组织了一批流民拿起武器防守自己的土地,太史慈听闻这事后就自告奋勇的过去,说是帮忙训练士卒。
王绪知道太史慈的武艺,台湾岛上现在需要处理的都是文职工作,确实太史慈也没事可干,索性就让他去青州发挥下实力,也算是累积战场经验了。
只是老夫人有些不舍,不过王绪现在每天都有陪老夫人说话,偶尔带老夫人出去转转,到也能让老夫人心情愉快,解了不少闷。老夫人的存在也给王绪带来了久违的亲情,他现在真把老夫人当作自己亲生母亲一样的伺奉。
正在王绪为书一筹莫展的时候,罗英传回来个消息。大汉朝有一大家,名曰蔡邕,家藏典籍无数,因获罪而居吴郡,如果王绪能从蔡邕那想想办法,或许书籍就不愁了。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家中藏书无数,他在洛阳的时候官拜郎中,于东观校书。不同于别人只是为了校书而去校书,他在校书的同时还请求灵帝允许他抄录一些书籍,因此蔡府中的藏书量是仅次于皇宫的。
不过对于蔡邕,王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女儿蔡琰,那个被胡虏掠去的悲惨女子。虽然后来被曹操赎回,但是却不得不和亲身骨肉分离,才能做出《胡笳十八拍》这等名曲。这一世不知道有自己介入,不知道蔡琰的身世还会不会像穿越前的历史里那么悲剧。
曾经因为弹劾宦官,蔡邕被流放到朔方。后来恰逢朝廷大赦,蔡邕获释回家。全家大小离开荒凉的雪原,跋涉来到五原地带,不料又得罪了当时的太守王智,只好转道南行,现在正在吴地游历。
王绪着人打探蔡邕的具体下落,然后收拾好行装,带着唐泽李齐两人就登船跑了。待在台湾岛不仅要处理政事,还要默写书籍,有了正大光明出差的机会,王绪当然不会慢了。
中平三年初(公元186年),吴郡,蔡府,王绪站在其门前,示意唐泽上前叩门。
蔡家也是一个士族,虽然蔡邕现在落魄,但好歹还是有余钱买房子,也不至于住茅草屋什么的。
因为蔡邕在如今的时代是超级名人,所以锦衣卫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打听出来了他的住址。王绪带着两个保镖趁夜在吴郡登陆,然后就被人接到了刚在吴郡开业的醉仙楼住下。
可是到了地方王绪却不知道怎么办了,蔡邕好歹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不是谁说想见就能见到的。原本王绪想买下蔡府旁边的宅子,以邻居的身份接近,可是别人也不卖,总不能强行抢过来吧。
在吴郡晃荡了几日,终于还是让王绪想出了办法。蔡邕可是一大书法名家,王绪投其所好,让人准备好空白的拜帖,然后亲自提笔写了几句,然后就带着唐泽李齐上门了。
唐泽叩门后,很快就有门房过来开门,他开门看见一名穿着贵气的公子,带着两个跟班,没有怠慢,礼貌的问了一句:“三位有何贵干?”
“我家公子是蔡大人故人,今路过吴地,特此前来拜访。”唐泽边说边把拜帖递了过去,同时还偷偷递了些钱给门房。
门房见王绪三人虽然陌生,但也衣冠楚楚,而且还接了别人的钱,拿不定注意,于是接过拜帖说了一句:“这位公子请稍等。”
王绪见门房没有直接赶人就知道有门,只是不知道蔡邕看到拜帖后会做出什么反应了。
“老爷,门外有一年轻公子送来拜帖,说是您的故人。”门房走进蔡邕的书房,把拜帖递了过去。
“哦?故人?”蔡邕也是交友天下,所以到没有怀疑,他接过拜帖打开一看。
很普通的词句,基本就是久仰大名,特来拜访,落款是王绪,很陌生的名字。可是蔡邕现在的注意力却不在拜帖的内容上,而是写这拜帖的字体。
之前说过,王绪从小学习书法,虽然算不上一个书法家,但也是小有所成。蔡邕在历史上就记载是书法名家,王绪在写拜帖的时候就用上了行书,是为投其所好。要知道行书在这个时期还在草创中,行书鼻祖刘德升还在研究他的纡书,等行书真正大成的时候还要等到王羲之才行。
王绪以前也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于是就厚颜无耻的用上了。
“这字体见所未见,王绪,为何从未听过此名?”蔡邕见到这提前了百多年出现的字体,自然是见猎心喜,拿着拜帖看了很久。
“老爷?老爷?门外之人是见还是不见?”门房见蔡邕久不作答,无奈之下只得出声打断。
“门外之人……见,为什么不见,迎他们进来,上好茶!”蔡邕终于反应过来手上是一张拜帖,立刻吩咐门房去接人,自己则整理了下仪容,然后往主厅走去。
王绪在蔡府门外站立许久,终于在他打了第六个哈欠之后,门开了。
“王公子,老爷请您进府一叙。”门房把府门大开,让王绪三人走了进来。
王绪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得会心一笑,整理了下衣冠,然后跟着门房进了蔡府。快到主厅的时候,王绪见到一名老者迎了出来,面容慈祥,身形也算健朗。
原来蔡邕急于想见到写出这等字体的究竟是何人,所以没有在厅内等候,而是迎了出来。
“学生王绪,表字继安,见过蔡大家。”王绪知道这老人应该就是蔡邕,于是立刻站好躬身行了一个弟子礼(礼仪是跟陈栩恶补的。)
蔡邕见王绪英俊威武,谦逊懂礼,再加上拜帖上的字体,当时就多了几分好感。
寒暄了几句,王绪被迎进了主厅里。
“学生听闻蔡大家文采非凡,今途径吴郡,得知蔡大家居于此,前来拜见多有打扰。”待蔡邕坐定后,王绪先开口说出了拜访的目的。
“不妨事,不知继安师从何人,为何言之为老夫故人?”蔡邕其实曾经见好友刘德升写过类似的字体,他还以为王绪是刘德升的弟子。
“学生自幼随父修习,未曾拜师。故人一说却是学生孟浪了。”王绪脸上有些发热,之前为了见面,想也没想就说自己是故人了。
蔡邕到没在乎是不是故人,他现在就想知道那字体的来源:“不知可否告知令尊名讳?”
“先父王德,想必蔡大家不会听过。”王绪在心里给穿越前那个世界的老爸说了个抱歉,一不小心把他说“死”了。
蔡邕确实未曾听过这名字,也只得遗憾的承认:“确实未曾听过。”
“其实我先祖……”王绪想了一会,决定还是自曝身份,把之前给太史慈的说辞又在蔡邕面前说了一遍。
“老夫曾听闻有关瀛州的传言,没想到这瀛州还真实存在啊。”蔡邕没想到面前这年轻人还有这么深的背景。
不过蔡邕没有对王绪的身份深入探究,他现在还是想知道那字体的来源:“老夫见继安在拜帖上的字体似草非草,字与字之间又有丝微牵连,这写法老夫却从未见过,不知是何人所创?”
第三十章 曲有误,王郎顾
果然上钩了,王绪心里暗笑,但表情依旧恭敬的说道:“此法名叫行书,形似草书,却不如草书那般难以辨认。这书法原是先翁(死去的祖父)所创,后经过先父完善得以成型,学生愚钝,未能学得先父一二。”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了,王羲之,咱都是老王家的,盗用一下你的字体了,别介意啊。
蔡邕终于知道了字体的来源,对王绪家先人的才华也是赞叹不已。
又交谈了一会,蔡邕对这名叫王绪的年轻人更加喜爱,此人见多识广,谈吐不凡,时不时还冒出一些佳句,让人欣喜。
蔡邕却不知道王绪这时候心里也佩服不已,王绪是靠来自后世大量的知识和熟知历史走向才能侃侃而谈,但蔡邕却没有这些便利,但是他依旧目光独具,说出很多让人深思的道理。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古人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王绪这时候也明白了穿越并不是无敌的。要知道自己可是从小学古文长大的,才能引经据典和蔡邕勉强一谈,要换别人,估计早就被各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典故侃懵了。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太阳西斜了,王绪意图告辞,蔡邕却要留王绪用膳。谁知道这正中王绪下怀,不放过任何一个增进和蔡邕关系的机会,最后得到蔡邕的藏书,这是王绪这一行的目的。
唐泽和李齐自然有人安排了,蔡邕带着王绪到了用膳的地方,王绪却发现有三副碗筷。
“去叫小姐过来吃饭了。”蔡邕对身边的下人说到。
王绪恍然,蔡邕早年丧偶,只有一个女儿那就是蔡琰。又是传说中的人物啊,王绪心情又是一阵激动,不知道是怎样的美女。
不多时,一只八九岁的小萝莉跑了进来,是了,历史上对蔡琰的生卒年记录得不清不楚的,所以王绪还不知道蔡琰这时候其实还是个小萝莉。
“父亲。”蔡琰进屋后先对蔡邕行礼,然后好奇的打量着王绪。
“继安,这是小女蔡琰,琰儿,这是王绪,你叫王叔父吧。”蔡邕一脸慈爱的拉着蔡琰给王绪介绍着。
“不可不可,学生乃蔡大家晚辈,怎可叫我叔父,叫哥哥就好了。”王绪才十六岁呢,可不想被叫老了。
蔡邕哈哈一笑,跟王绪谈了这么久,还真当他是同辈了,现在才发现他面相很年轻:“哈哈,也好,琰儿,叫哥哥吧。”
“哥哥!”蔡琰又对王绪行了一礼。
蔡琰声音轻柔,娇脆,这一声哥哥让王绪是心情大好,全身翻找了一下,拿出一块玉佩递给蔡琰说道:“琰儿妹妹,初次见面也没带什么礼物,这块玉佩就当是哥哥的见面礼了,拿去吧。”
蔡琰没有接,而是看向了蔡邕,蔡邕看了王绪一眼,最后还是点头同意蔡琰接过去。
“谢谢哥哥。”蔡琰得到蔡邕同意后接过了玉佩,然后妥善的收了起来。
“继安,请入座吧。”人到齐了,蔡邕自然是请王绪入座了。
“蔡大家,您先请。”长者没入座,王绪可不敢孟浪。
蔡邕也没推辞,在主座坐下了,并开口说道:“继安,你也别什么蔡大家的叫了,如果你不嫌弃,叫我一声伯父就好。”
王绪心中一喜,当然打蛇随棍上:“蔡伯父!”
“恩,好好……”
只是普通的家宴,味道并不算好吃,不过王绪心中却是高兴了。在三国这种时期,想要得到士族的承认最好就是和一些名人打好关系,而蔡邕却可以算作现在的士子之首,只要能得到他的亲睐,那以后结交其他士子也方便了。要知道以后就算强如董卓也不得不逼蔡邕出仕,并且好好待他来巴结士族。
吃饭的时候没有高谈阔论,王绪讲了讲瀛州的风土人情,又讲了几个雅俗共赏的笑话,逗得蔡琰这只小萝莉开心不已,同时也对瀛州的风景十分向往。
晚饭后,王绪欲告辞离去,蔡邕几度开口,却欲言又止。王绪见这种情况想了下,估计蔡邕好奇行书,于是王绪开口试探道:“蔡伯父一直以诗词书画闻名天下,学生平时也喜欢写写画画,不知明日可否带些拙作来请伯父指点?”
蔡邕闻之大喜,连忙答应:“好好好,继安谦逊了,老夫随时欢迎继安到来。”
“多谢伯父了,告辞了!”
和蔡邕蔡琰告别后,王绪带着唐泽还有李齐飞奔回醉仙楼,然后让人拿来笔墨,准备好绢帛。明天要带作品去见蔡邕,王绪那有啊,只有连夜准备了。
写些什么好呢?李白,杜甫,这些大大们抱歉了,我王绪只能做一回文化大盗了。
就这样,王绪时不时偷盗一些后世的诗词,用行书抄录出来让蔡邕点评,蔡邕也对王绪这青年才俊越来越亲睐。
蔡邕好歹也是一书法大家,触类旁通之下指出了王绪的很多不足之处,短短几天里王绪就发现自己的书法造诣更上了一层楼。
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候,王绪提出了拜蔡邕为师,蔡邕也欣然同意。虽然蔡邕流落吴郡,但好歹也是一名士,王绪拜师礼那天还是有不少人来见礼,蔡邕听从王绪的,没有透露他真实的身份。不过就算如此,王绪的大名也让很多人熟知。
拜师之后王绪就正大光明的进蔡邕的书库看书,很快他就沉迷于其中。蔡邕藏书无数,有很多孤本,好多都是后世只知其名却没有流传的,甚至还有一些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看来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王绪早就被他老爹培养成了个爱书之人,见到这么传说中的书籍自然是爱不释手。当然王绪不会忘了自己的任务,他又把书籍都被一场大火烧掉的剧情讲给了蔡邕,然后说希望能从蔡邕这里抄录一些。
蔡邕本就是爱书之人,曾经多次以前在东观校书的时候也不会忘了抄书,见到自己的徒弟这么爱书,自然也很高兴,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这么多的书籍自然王绪不会一个人去抄录,他叫上唐泽和李齐,还好以前都有教他们认字写字,正好就多了两个帮手。就这样,王绪在吴郡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不是向蔡邕请教问题,就是抄录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