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宾客们纷纷起身,向着文家的六衙内行礼问好。
文彦博慢慢的抬起眼,问道:“六哥,你怎么来了?”
文及甫刚刚乘着小舟,从艳阳下来到清凉的船舱中,还是一副汗流浃背的模样。他走进来,与众人打过招呼,在文彦博身边低声道:“大人,汪辅之那厮竟然上书朝廷弹劾大人!”
文及甫怒形于色。富弼当初被李中师所逼,竟然要交免役钱。现在又有人弹劾到自家父亲头上。元老重臣的脸面朝廷都不在乎,竟然让这一干小人欺上门来。
但文彦博不为所动,依然是慢悠悠的问着:“他说了什么?”
文及甫更凑近了一点,贴着文彦博的耳朵要说话。
文彦博瞪了儿子一眼,眼神中的厉色瞪得文及甫向后一仰。探手端起用井水镇过的酒杯,“即是监司弹劾老夫,此等公事,有何不可对人言?”
看着愣住的儿子,文彦博也不免与富弼一般,有着虎父犬子之叹。宾客们十几对在看着,再私下里说话,到外面可就要传出流言了。不过是个转运判官弹劾而已,有什么好好在意的。这消息很快就会传出来,现在弄得神神秘秘、紧紧张张,反而会让人以为他文彦博怕了。
干咳两声,当着宾客们的面,文及甫不便将自己了解到的汪辅之弹章上的内容都说出来,便简简单单的归纳成三个字,“汪辅之说大人‘不事事’。”
“就这个?”文彦博反问一句,毫不挂怀的样子,让竖起耳朵的宾客们都没了探究根底的兴致。
“此必是得当朝之人的授意!”文及甫背对着外人,恶狠狠地说着。
“要是王安石有这么蠢就好了。”文彦博自言自语道声音低得只有儿子能听到,“河北东路的转运判官是该换一个人了。”
“大人!……”
“此事让天子来决断,做臣子的何须操心?”文彦博提声长笑,“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老夫一生栉风沐雨,到也不在乎多沾上一点。”
文彦博说的狂傲,但有谁能反驳,三朝宰辅,元老重臣,本来就有倚老卖老的资格。
说了一句后,文彦博眼一低,见着文及甫的腰上别着一个透亮的圆形琉璃坠饰,是他没有见过的。
“这是什么?”
“水晶阳燧,又叫放大镜。”文及甫忙摘下来,放到文彦博眼前,“不仅可以用来聚光引火,而且透过此镜,能放大对面的东西。听说是韩冈画了草图,而后天子让将作监的名匠打磨而出,奉与二圣。就跟此前传说能分光为七彩的三棱镜一样,才一个月功夫就从宫中传出来了。儿子也是看着大人读书不方便,所以从京中托人带了一个过来。”
“又那个灌园小儿弄出来的东西?”儿子当面表示孝心,文彦博并不理会,但听到韩冈的名字,便皱起眉头。
因为过去种种,文彦博对韩冈成见极深。前日韩冈在琼林宴上,凌逼杨绘,以下犯上,文彦博听了这件事后,便没有半句好话,什么天理自然,哪有朝廷纲纪重要?!后来听说韩冈荐了张载和二程入京进经义局,他才没有再说什么,心中也想看着王安石和韩冈翁婿二人打擂台的笑话。
只是看到韩冈弄出来的东西,天生就是一股子厌恶,扬手示意儿子将其拿回去,“阳燧不是铜镜吗?怎么是透明水晶……以奇技淫巧媚于天子,王安石越来越下作了。”
韩冈发明的放大镜,文及甫虽然不知怎么歪到了王安石头上,但不敢回嘴。讪讪的收了起来,附和的问道:“大人是否要上书天子弹劾?”
“且观其自败即可。”文彦博冷然说着,但一转眼就看到文及甫闻言愣住,问话中带上了一点怒意:“怎么?!觉得为父说得不对?”
“呃……不!没有。”文及甫忙着低头,哪敢说自己是因为惊讶而发楞。
过去在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可是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立刻上书的。文彦博眼下的转变,让文及甫惊讶不已。但他也不敢多问,文彦博在家中亦如严君,丝毫不加以颜色,文家诸子一向是畏其如虎。向着舱中的客人拱手告辞,然后匆匆告退而出,坐着小船,又往岸上去了。
方才父子间的一番交谈,舱中众客仿佛充耳不闻,都是盯着美人歌舞,一点也不分心的模样。
文彦博看着他们,哼了一声。转头透过竹帘,望着亮得发白、闪着阳光的湖面,冷声自语:“且待其自败!”
……………………
七月流火,而陇西的六月,就跟放在火上烤一般。
路上的行人也少了,城外的榷场也冷清了不少。连巡视城中的甲骑,也都是将巡班改变时间,以避开了白天的高热。
韩冈自京师回到家中已经有一个月出头了,陆续来拜见他的宾客,也终于少了起来。
穿着一身宽松的袍服,躺在树荫下的摇椅上,悠然自得的看着近日的堂报。云娘旁边为他轻轻打着扇子,。十六岁的她越发的娇艳动人,举止乖巧。
王旖从外面进来,看到她,云娘连忙站起。
“云娘妹妹你做你的。”王旖让云娘坐下,到了韩冈身边,“官人,姑姑说明天冯家叔叔就要到了,要准备着为他接风洗尘。要问问官人,有什么要安排的。”
舅姑,就是公婆,从古到今都是这般称谓。但王旖喊着舅、姑,韩冈一开始听着也有些觉得怪异,现在渐渐才习惯。倒不似云娘,直接就喊爹娘。
“家里的事,你和娘商量就好了,这些事,你们看着办。”
男主外,女主内。主母的作用,本就是主持中馈,让丈夫可以安心处理外事。王旖乖巧有礼,对舅姑孝顺,每日晨昏定省,从不缺礼数。对于韩冈的三名妾室,她也是尽量亲近,并不争夜,一点也没有宰相家女儿的傲气。韩阿李对这个儿媳妇欢喜的不得了,人前人后没有少夸过她。现在家里有什么事,都要跟王旖商量着。
“那奎官和金娘快十个月了,周岁转眼就到,也要准备一下了。”
从礼法上,韩冈妾室所生的孩子,也都是她的儿女。王旖也是善抚如子女,每日悉心探视,让提心吊胆的周南和素心都安心下来。
按照如今的风俗,小孩子不能起太贵气的名字,以防夭折。韩冈的小名自己都不想提。一对儿女的小名,还是韩阿李起的——奎官、金娘,韩冈听着觉得不算坏。
“你们商量着来吧,问问南娘和素心的意见。”韩冈很是放心。
第25章 闲来居乡里(二)
【昨天的第二更,现在才赶出来。看看今天能不能按时完成今天的份。】
见着王旖和韩冈要长谈的样子,云娘又一次起身,“姐姐你三哥哥先聊着,小妹先去看看娘娘那里有什么吩咐。”说着便要避让开去。
“妹妹莫急着走,还有事要问一下妹妹。”王旖拉着云娘不让她走,一起坐了下来说话。
见着王旖越来越有大妇的气度,王家家庭教育出来的结果,让韩冈心中越发的安心起来。要是如沈括的贤妻那般含酸夹忿,这家里就没法儿呆了。
韩冈不想闹得家中不宁,就必须将平衡踩得好,其实很是伤神。也难怪王安石不肯纳妾,说起来,在家中踩平衡,并不比在官场站队要简单。
不过这也是韩冈自找的。不是说他纳得妾室太多——区区三人就算多,让那些随随便便身边就十个八个妾室侍婢的官员笑掉大牙——而是他将云娘她们太放在心上。
如今的世情,少有将侍妾当常人看待。都是如同货物一般,想送人就送人,缺了后就再买。换得勤的,三四年身边人的脸就换光了。有时候生了儿子,或是怀着身孕,照样能遣离家中。
比如名震千古的包拯包孝肃,他的儿子包绶,就是妾室所生。而且这名妾室是在怀孕的时候,就被发遣回家。要不是包拯守寡的长媳崔氏,派人送钱送物,等包绶出生后又抱了回来,包家真要绝嗣了。
包拯去世时,包绶才五岁,因包拯的遗表而被荫封为太常寺太祝——这个从九品京官的本官职位,是专门为宰执官的儿子所准备,用来荫补的官职,王旁身上的官职,便是太常寺太祝——前几个月韩冈尚在京中时,聊天中说起最年轻的京官,正好包绶因覃恩而升为正九品的大理评事,被王雱拿出来当现成例子。
包拯为人正直,世所公认,包青天的名字到千年后依然如雷贯耳。他将妾室遣送出门,不能说他有错,从如今社会的风气和道德上,他也完全没有不对的地方。
只是韩冈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对于周南、素心和云娘,他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关爱。而正妻王旖,温婉坚强的性格也极是让韩冈喜欢。
就是因为挂在心上,自然要为之烦心。只有心无萦怀,才能冷静处理事务,那是无欲则刚的境界了——对自家人韩冈倒是做不到。
幸好四女都很平和的性子,也知道韩冈不会喜欢她们争风吃醋,心中也许各有想法,但为了良人还能做到谦让体谅。使得家中的事情,并没有占去韩冈太多的精力。
现在他关心的是如今熙河路核心的巩州,该如何处理屯田方面的事务。夏粮的收获,比起开疆拓土还要重要。而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则更为重要。
只是韩千六能看到的档案,韩冈就看不到。他已经不是熙河路的官员,有些数据必须得靠韩千六给找来。
从韩千六口中,韩冈听到了今年的夏粮产量。比他预计得情况要好得多。自家父亲的确在农事方面有一手——这已经得到熙河路上上下下的认同,甚至还得到了天子和宰相信任——说起来,善于种植的老农所在多有,但有运气得到这个职位的也只有韩千六一人。
巩州今年的粮食收成,已经超过三十万石,往四十万石走。对于正式开发不过三年的边疆州郡来说,这个数字绝对不少了。
只不过这些收入并不是能归入常平仓的数量。其中虽不包括移民们开垦荒地的出产,但即便是官田,也只能拿一半入库,剩下的还要给租佃和屯垦者留着,从没有一口全吞的道理。而且田地开垦虽说越来越多,却因为人手跟不上需要,无法悉心打理,粮食平均亩产量只有一石出头,比起刚开始的时候,还要低了一些。
真正能放入常平仓的口粮,只有十五万石上下。上阵厮杀的军汉,消耗的粮食一年最少也要四百斤。马匹对粮食的胃口是普通士兵的三四倍,此外还需要更多一倍的草料补充。要供给熙河路两万三千名常驻军、三千八百余匹军马的日常消耗,十五万石也就能满足七成左右。
另外不能忘记,这些士兵有四分之一是把家人迁到了熙河来,他们也要吃饭,虽然是用军饷购粮,不是官府免费提供,但吃掉的粮食还是实打实的,都是来自于本路。
这样一算,常平仓每年的收入至少要二十万石才够保底。而要想对灾荒、兵事做准备,必须要达到三十万石。幸好开垦下来的田地,几年后就会变成所谓的熟田,只要管理得宜,日后也许不比关中的白渠要差。
晚上一家人吃过饭,韩冈坐在父母的院子中。喝着冰镇的蜜酒,一边享受着夜中的山风,一边与韩千六一起说着路中农业生产上的事。韩阿李则带着韩冈的四名妻妾都在一旁飞针走线,为两个孩儿准备着秋冬时的衣服——就算是富贵人家,女红也是不能丢的。
“……以孩儿的想法,最好能施行田地轮作,隔上两三年便休耕一次,以免地力不足,最后收成越来越少。”韩冈却不是要继续扩大屯垦的面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也是早就明白的,“休耕的土地也不是任凭其荒着,种上些苜蓿,那是能肥田的草料。”
听着韩冈如此说,韩千六很是惊讶:“不见三哥你下田,什么时候知道田地要轮作的?!”
“从古书上看来的。”接着对眼中有着疑问的王旖补充了一句,“是《齐民要术》。”
轮作制是古法,从上古时起就一直都有施行。将田地分成四块,三年一歇;或分作三块,两年一歇。同时在休耕的地上,种些豆科植物,用来肥田。此乃世间的常识,南北朝时,北齐人贾思勰所编写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之上,便有详细的记载。
豆科植物能肥田的道理,韩冈前世就听说过,而他在京中买来的《齐民要术》也找到了证据。不过贾思勰说‘美田之法’,是以绿豆为上,胡麻、小豆次之,韩冈并不知道在巩州这片地上适不适合种植苜蓿。
如果苜蓿参与到轮种中,不但军马的喂养就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耗,而且对于土地肥力的加强和维持,也有足够的好处。再说,必要的时候,苜蓿还可以充作口粮。虽然味道不会好,但营养不会差太远,还能填饱肚子。
过去由于巩州的田地不足,所以韩冈没有提及此事。但现在情况已经变了,田地超过了目前人员数量照管的能力,这就给轮作制带来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依照《齐民要术》这等权威性的农书来种田,就算看起来田地没能都用在粮食上,但照样能堵上所有人的嘴。
“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