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河集-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这幅《高山仰止》,从命名上就透出画家的那份山水之情,而这对于俞振林,不谛是一声长啸。

  看画者不妨将老俞此画与明代沈周《溪山秋色图》对照来看,俞振林的气势别开生面,构图不约而似,笔墨与意境全然不同,一为传统的,一为现代的,一为萧然的,一为盎然的,偏偏沈周作的独行人是驼背踽行,俞振林作的独行人仰面而走,这一俯一仰,皆与各自画境相适。可以说,俞振林这幅画,摆在沈周这幅名作旁边而不愧古人。

  虽是说俞振林作画雄豪,却并不是说他的画无有柳丝花朵之柔美,他所作亭亭独立的《天香第一》中那朵牡丹,真是韵味无比、仪态万方啊。

  
  读陈本肖

  一

  一册厚重的《陈本肖文存》捧在手中,这是老一辈作家陈本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将从中看到一个作家怎样在他的时代社会里思考和尽着赤子的心与力,看到他在其中的挣扎和奋斗以及推动其岁月进入光明的决心,辨认他走过来的顽强而坚实的足迹。他年仅四十一岁就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人世,离开了他所要做好的新社会的工作,也离开了他所执着并完全有可能做出更重要成绩的文学。然而,在这种天地抱憾的失缺中,我们还是庆幸有这一册《文存》能让我们永远地亲近他、了解他、学习他,真是相见恨晚!

  我们早已从陈社的散文《艰难的父爱》中初识他,并且有所理解,读者的泪水会和陈社的流在一起,因为属于人类的共同的情感不知然而然地在心灵中被深深地一触,痛切心扉。陈社以其童年身受父亲的艰难,而以其一生感受艰难中的父爱,这是人间的悲剧,而凝结为笔底的文字,去重新仰望父亲的面庞,去痛悔童年的执拗,去告慰在天之灵,从而如一束血红的花,开放于现在和将来的人间。

  《陈本肖文存》所收录小说的第一篇是《蒙古马》。“蒙古马”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名字,他姓马,同事们就这样称呼他。他是一个从东部“沦陷区”流亡到西部“国统区”求生存求光明的青年,而“国统区”的情况和他的遭际却令他极度失望,他在生活无着、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拿起文学的笔,要跟那旧世界做一种决斗。在小说的结局里,“蒙古马”的未来是未知的,他或者将死于贫困和疾病,或者竟能绝处逢生。但读者已经可以断定,即使他死了,也应该说,他并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精神如“蒙古马”那样昂扬、奔腾,向着光明、向着宽广的新的世界。

  小说《蒙古马》语言严谨,明澈,铿锵有节,力求抵达事物本质的存在,刻划甚深而清新亮丽,虽是写着最沉重的人物故事,却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当年“国统区”的青年如果读到,必生感奋,以至走上新途。今天,我们能从中看到当时“国统区”很糟糕的并且是没有希望的社会情况,从而印证许多青年从那里走向延安的心路历程。这篇小说的认识意义在美学意味中实现,作者的笔始终围绕着对“蒙古马”这一人物精神世界的表现。“蒙古马”举止不凡,有横空出世之概,而出言吐语,则随处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小说文气很旺,我们好像能听到作者叙写这个人物时,疾奋的笔在纸上有力地刷刷作响。我们今天在某个作品中也许不需要这样让人物直接说出他的思想,但我们在明天的另一个作品中,也许就需要这样让作品中的人物随处说出他的思想,这并无一定之规,只要是符合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口声的,只要是符合作品中的特定环境的,就行。我们今天读《蒙古马》,并无任何隔碍,而感到是一个美的作品,是纯文学的作品,原因就在此。至于《蒙古马》所浸润的“五&;#8226;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神韵,则是我们永远不可企及而只能景仰并欣赏之的了,作者又将它与革命文学的内容倾向融和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刚劲有力的艺术的文学的意味,放之四海亦不可多得。

  我们从陈本肖先生的简介中可以想见,小说《蒙古马》带有自传性,或者说是以自己的经历与灵魂,加上与自己类似的一些有志青年为原型,来写成的。他于1944年赴重庆,其时才22岁,以做小职员谋生,“蒙古马”也正是如此。他后来与耿庸等人一起筹办名为《冲流》的文学刊物,那也正是“蒙古马”在贫病交加中所做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像“蒙古马”那样陷在所租的破屋里奄奄一息,他返回家乡泰州,此后在上海和泰州一边治病一边写作,并结识了共产党地下党员高介子等人,加入了传播革命文学、迎接解放的工作。作者这匹“蒙古马”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出路和归宿——投奔了人民*革命的大潮,但他笔下的“蒙古马”则定格在前途未卜的那一时刻而给读者以永远的深思。

  陈社《艰难的父爱》中的父亲,与陈本肖小说中的“蒙古马”,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艰难的父爱》当作《蒙古马后传》来读,这几乎就让我们认识了陈本肖先生的一生。作为文学前辈的陈本肖先生,现在从历史的雾色中清晰地向我们走来,从此以后,他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并且注视着我们。为此,我们要对搜集并出版了《陈本肖文存》的陈本肖的亲友们,表示文学的敬意和谢意。

  二                 

  《洞内》见于《陈本肖文存&;#8226;小说篇》。它贯彻着“为人生的艺术”,采用着真切的现实主义的写法,脉动着愤激的心情,对旧世界发出抗争的呐喊。《洞内》的“我”,正如作者的《蒙古马》中的“蒙古马”,是抗战背景下的流亡青年,失学失业,接触惨淡的现实,产生革命的倾向。

  如果说在《蒙古马》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一个青年的孤愤,那么,《洞内》则有意把这种苦难与社会人民的苦难联系了起来。“蒙古马”的孤愤虽与当时社会现实也是紧密关联的,并且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一部份,但小说的主要落笔是在青年“蒙古马”身上,重在写一个知识青年在当时的境况与思想,而小说《洞内》的重点却有了转移,虽然流亡青年“我”的境况与思想也是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但小说侧重表现的,却是一个平民妇女的苦难,流亡青年“我”的苦难就这样与人民的苦难汇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比《蒙古马》有了新的拓展,对那个旧社会的批判具有了新的力度。

  还有一个显著不同是,《洞内》不像《蒙古马》那样让流亡青年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虽然也仍有一两处这样的处理,却主要采用了更切合本题材的手法,重在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以期从客观的描写中,自然地显现和产生思想的影响。对不同的题材,作出不同的处理,并且恰到好处,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四次遇到同一个女人,是一条情节。第一次是“我”这个流亡青年身背他的全部财富“一条破棉絮”,在嘉陵江山洪暴发的雨季的一个夜晚,无处栖止,最后与一个流浪的女人共同以路边的防空洞聊避风雨,女人有一个怀抱中的病孩。女人一面担心着警察来驱赶,一面就“寒冷地蜷曲在这块湿漉漉的泥地上。”暴雨中漆黑的溜着水的洞内一夜十分艰难,以至于“我把半湿的破棉絮从身上扯下来,包裹着这垂危的母与子……”。天亮时,这醒来的女人先是误解了这青年,继而发现他倒是个好人,又进而发现“你是个读书人嘛”。于是也就叙说了她的情况:丈夫被抓了壮丁,而她的家也被洪水冲走了。第二次遇到是在“一个欢腾的日子”,抗战胜利了,“我”在马路边上遇到这女人,她的病孩已经死了,而未归的丈夫田根成了她唯一的企盼。放眼人间,有美国兵与吉普女郎的狂笑,有酒楼上的“那些发红的嘴脸”,也有这女人“眼泪簌簌地滴”,还有他自己的饥寒交迫,于是,“我明白了,胜利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第三次是“在饥饿的拧绞中”,晚上我又躺在那防空洞里过夜,同样无处栖止的女人也来了,并且分给他一些食物,于是,“我从这样的女人手中接受了救济”。女人之所以到这路边的防空洞来栖止,因为要守着这条路,好等着归来的丈夫田根。第四次遇到这女人,是在马路上看到这女人被警察绑着拖走,她终于被赶出了她苦苦守着的防空洞,而且被不知带到哪里去受苦。

  “我”与一个女人同在一个漆黑的防空洞里共同过了两夜,却并未发生什么男女之事,原因一是饥寒交迫到了极点,二是“我”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青年,三是因为这位过得已经像“极其卑微的动物”一样的女人,却也有着她自持很严格的操守,在狭窄的洞里她说,“把你的手臂让开些吧……那般子,我没脸见田根呀!”其实,“她看不见我也不明白我脸上是怎样的一种莫名的苦笑……。”

  洞外嘉陵江的洪流和风雨,洞内的潮湿难居、绝境生存,都反复皴染、交代,描写得细致而真切,到了读之如同身受的程度,这种从生活中得来的白描的文字,是颠扑不破的。作家让我们从这样一个“洞内”,而“洞见”当时的社会。这样优秀的作品,我们固可誉以构思的精巧、取材的智慧,但归根到底却是生活的赐予,而作为生活却是不堪忍受的,作家发出了这样的生活所逼出的呼号和呐喊。陈本肖作这样的小说时,才二十出头的岁数,他的文学才华永远灿烂在我们面前。

  
  晓翁先生

  晓翁先生一辈子做老师,退休之后,可以说,还部份地做着老师。每年,他在图书馆里开几场文史哲讲座,

  晓翁先生最近专门研究绝句。他要把自有绝句以来至清代的所有绝句加以筛选,从中选出情感内容、艺术手法足称独特的作品,加以赏析。这项工作一旦完成,他也就又有了一本著作,他已定其名为《绝句趣谈》。像这样的著作,他已写成三本,皆尚未有出版门路。一本是《古文趣谈》,一本是《古史趣谈》,一本是《古哲趣谈》。等到《绝句趣谈》写成,四本书加起来大约有七十万言。

  晓翁先生不满的事情是双休日。他是每天下午要到图书馆去看书的,他写作的资料,都是通过借阅来获得。所以,双休日使他感到损失很大。他向图书馆提议过歇人不歇馆的方法,但图书馆显然没有他这种紧迫感,他的提议暂时还仅仅是一项提议。

  晓翁先生跟图书馆有奇缘。过去,他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老图书馆正好就在附近,设在明朝本地一位进士的园林式故居里,他走几百步就到了。现在,教育局在他退休时核定他属于离休,待遇上升,给他分配了一套楼上新居,而新图书馆又正好就在附近,他还是只要走几百步就到了。

  岁月流逝,图书馆工作人员换了不少,越来越年轻。但都认得晓翁先生。对于图书馆的古籍和有关藏书,晓翁先生比他们还熟悉。新图书馆是现代化的一座漂亮大楼,座落在花园一样的河滨风景区。河,就是本地的古城河,它一头通江水,一头通淮水,是本地吃水用水的水源。晓翁先生感到高兴的是,随着他的暮年的到来,他的居住和他离不开的图书馆,同时都改善了,使他潜心自己的工作时无形中添了不少劲头,感到活得越来越有意思。

  晓翁先生对绝句研究出了许多新东西。比如,他认为“遥看瀑布挂前川”,当为“遥看瀑布挂长川”;“江枫渔火对愁眠”,当为“枫江渔火对愁眠”。听他说起来,的确头头是道,只不过人们在引用或考试时是否就照他说的把古诗改过来,那当然不一定,因为还是遵照古诗原来的样子保险些啊。

  最近,他为李白的一首绝句费了大事。那是这样的四句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前人对这“思君”二字作过多种解释,但晓翁先生仔细揣摩,认为关键在“半轮”与“夜发”四个字上。他要弄清楚,这半轮月亮是上弦月呢,还是下弦月。由于受天气影响,他到第三个月才有了完整的观察。原来,上弦月在下半夜是看不见的,反之,下弦月在上半夜看不见。他的新解也就有了,“思君”不是思别的,思的是峨眉山月。上半夜还看到的半轮月亮,“夜发”时是看不见了,所以思之。

  当晓翁先生喜不自禁把这个了不起的发现讲给老伴听时,老伴说,“水臭了”。此言令诗境中的晓翁先生大惑不解。老伴拧开水龙头,放水示意,说,城河水臭了。晓翁先生神情放松下来,说,去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