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兰芳对“花衫”发展与完成,有着明显的发展轨迹,有研究认为,是起步于《汾河湾》,成型于《太真外传》,升华于《霸王别姬》,极致于《宇宙锋》。
少年梅兰芳见过老辈名旦陈德霖等人演出《宇宙锋》,“除了几句唱之外,没有什么做工,更说不到表情上去”。梅兰芳在三十岁之后,对这出戏“越唱越有兴趣,可以说是唱上瘾来了”。原因就是他深入人物内心来刻画人物,从而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在方法上,以青衣为本份,吸收花旦的做工。《宇宙锋》经过梅兰芳几十年的加工琢磨,被称为一出“悲得令人痛不欲生,美得让人发疯”的戏,成为“梅派”艺术的巅峰之作。
第二部份:梅香四海
引言:梅兰芳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加上赴当时英管香港的演出,都获得极为巨大的成功,从顶级的行家到普通民众,无不如痴如醉,这样就使得成熟而达于辉煌的中国戏曲轰动了西方,梅兰芳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人们终于发现:在西方戏剧之外,还有中国戏曲。
1,一赴日本,大获成功
日本文学家龙居濑三发表文章说,“梅兰芳的技术高妙不必谈,就他那面貌之美,倘到日本来出演一次,则日本之美人都成灰土”。此言一出,日本国内沸腾。1919年4月21日,梅兰芳率团赴日。在东京帝国剧场,每当梅兰芳出场,就响起震耳欲聋的掌声。剧场所售票价甚高,仍天天满座。京剧《御碑亭》中孟月华的遭遇,让日本女观众无不落泪。东京演出成功后,梅兰芳赴大阪演出,仍是座无虚席,日本人惊叹:“梅的技艺是天斧神工”。梅兰芳在神户为华侨中华戏校义演三场。梅兰芳在日本演出,据日方统计,约有六千万日本人“为之疯狂”。梅兰芳的扮相、手势、眼神、舞蹈动作,许多人竞相模仿,风靡一时。中国《春柳》杂志写道,中国甲午海战败后,“日本人心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今番梅兰芳前去,以演剧而为指导,现身说法,俾使知中国文明于万一。”
梅兰芳在日本时,恰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梅兰芳派人跟剧场交涉,提出5月7日“国耻纪念日”这天停演,剧场因票已售出而苦求,最后以撤去“日支亲善”牌子而达成谅解。这是梅兰芳鲜明爱国立场在关键时刻的第一次显露。
2,再赴日本,家喻户晓
1923年,日本地震,梅兰芳发起义演,将全部收入一万多银元捐给日本红十字会,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友谊。1924年,日本剧场盛邀梅兰芳再度赴日演出。梅兰芳到日本后,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表达对受地震灾难的日本人民的问候与同情。演出按日本习惯中日双方都有剧目登台,日本报刊盛赞梅兰芳,而对本国演员大加讥讽,使他们受尽委屈。梅兰芳此次在日本演出21场,拍摄戏曲影片三部,录制唱片五张。梅兰芳的名字从此在日本家喻户晓,改变了以日语拼法读中国人名的习惯,而用北京语音正确称读。
3,三赴日本,完成使命
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请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梅兰芳虽接受任务,心中却不情愿,周总理做他的思想工作,指出过去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反动军阀,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这次访日演出,为的是沟通情感,促进恢复两国邦交,以利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梅兰芳到达日本后,在东京、福冈、八幡、大阪、奈良、京都、神户、冈山、广岛、爱知、歧阜、名古屋等多处演出,无不受到日本人民热烈欢迎。在福冈,人们成群结伙从三百多里外赶来看戏,在八幡,排队购票的队伍长达一公里。为表达对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慰问,梅兰芳在日本国际剧场举办两场义演,观众过万,其中二千多人没有座位,站着看完全部演出。日本作家小谷说,过去别人看悲剧流泪,我总发笑,但梅兰芳的演出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我竟感动得流泪了。
确实,梅兰芳是一个以美感动着世界的人。
梅兰芳此次在日本演出期间,日本、台湾敌对分子几次闹事,散传单说“抗日的梅兰芳为何来到日本?”甚至在花束里藏了炸弹。梅兰芳临危不惧,显示了大美大勇的崇高风度。日本报纸称赞说,“撼山易,撼梅兰芳难!”如潮如海的人民保护着梅兰芳,当帝国饭店的酒会灯光突然熄灭时,一些日本友人立即以身护卫。周总理高度评价说,“此次访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艺术打开了日本人民的心扉,搭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桥梁。”
用美战胜了恶,这正是梅兰芳的伟大之处。
4,访美演出,赢得盛誉
梅兰芳早就有访美演出的念头,有两位美国驻华公使也曾提出这项建议。鉴于北洋政府不热心,梅兰芳决定以民间途径联系。1926年,由中美学者组成的“华美协进社”出面邀请梅兰芳访美。当时许多美国人只知唐人街中国餐馆,而说到中国戏剧之类,不但茫然无知,而且感到发笑,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吸鸦片烟和聚赌。
访美演出,资金自筹,三年过去,旅资无着。友人为梅兰芳在北京上海发起募捐,得十万元。但美国消息说,正值经济危机,赴美还得多带钱,如果演出不成功,连回头的路费也没有。众人犹豫,梅兰芳说,必须冒这个险,要相信世界能欣赏中国的艺术!朋友们再筹资五万元给梅兰芳备用。这次访美演出,真有着悲壮的意味。
当时美国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风暴中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猛增。这对梅兰芳来说,好比迎面一阵寒气,更添如履薄冰的心情。适逢华盛顿有一个招待会,出席者五百人,皆为政府成员、各国大使、社会名流,梅兰芳不辞辛苦赶去演出,让五百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中国戏曲艺术。总统胡佛听说后,让外交部传告,要挽留梅兰芳在华盛顿演出两天,这是梅兰芳访美所得到的第一个好反映。因有合同在身,梅兰芳不能在华盛顿停留,遂表示歉意。
首场公演在纸醉金迷的纽约。演出之前,一言九鼎的《纽约时报》喝倒彩。情况并不乐观。但梅兰芳的艺术征服了美国观众,“绣幕落下,疯狂鼓掌,人声嘈杂,戏院顿时变成了棒球场。曲终灯亮,为时已是深夜,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他们赖着不走,同时没命地鼓掌”。
美报评论员惊讶京剧与希腊古剧、莎士比亚戏剧十分相似。“相比之下,我们的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根本没有根基,缺少想象力。”
于是,梅兰芳轰动了美国,将抵旧金山时,市长正在开会,立即休会,与警察局长、商会会长、各界代表前往迎接,沿途群众夹道欢迎。盛誉之下,梅兰芳与卓别林会见,许多教授、学者邀请梅兰芳参加茶话会,大学校长请他参观学校图书馆,博物院请他参观收藏,多家电影公司请梅兰芳参观。洛杉矶波摩那学院、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衔。这一切标志着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为中国戏曲、为祖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梅兰芳访美演出,历时半年,先后访问了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城市,演出七十多场,与美国文化界频繁交流,成为1930年美国“戏剧季”的高峰,也是多年以来美国“戏剧季”的最高峰。
5,访苏演出,收获巨大
梅兰芳原有访欧、顺访苏联的打算,苏方获此信息后,即正式发出邀请,并成立了“招待梅兰芳委员会”,成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戏剧界著名人士与相关政界要员。演出戏票预售一空。梅兰芳到达莫斯科次日就敬谒列宁墓。在莫斯科演出六场,在列宁格勒演出八场,掌声如潮,经久不息。临别演出在“莫斯科大剧院”,政治局多数委员和高尔基等众多文化名人观看了演出,最后谢幕达十八次之多。莫斯科成了梅兰芳的世界,许多人从早到晚守在剧场门口要看梅兰芳,小孩看到中国人就追着喊“梅兰芳!”
梅兰芳在苏联一个半月,演出之余,参观工厂、戏剧学校、电影学院、苏联戏剧艺术展,观看歌剧、话剧、芭蕾舞著名作品演出十六场。爱森斯坦邀请梅兰芳拍摄《虹霓关》“对枪”一节,拍了五个多小时,梅兰芳坚持着到达极限的体力,并且动员大家配合到底,“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来处理”的导演构思遂得以完成,此片后来被称为“伟大的爱森斯坦拍摄的伟大的梅兰芳”。
梅兰芳先后拜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丹钦科等苏联大戏剧家,交流切磋。在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地的艺术俱乐部,梅兰芳作中国戏曲的学术报告,边讲、边示范,人们惊叹梅兰芳是“戏剧大师中的大师”。德国布莱希特恰好在场,后来写道:“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西方有哪位演员比得上梅兰芳,身着日常服装,在挤满专家和评论家的普通客厅里,不用化妆,不用灯光,当众示范自己舞台艺术的各种要素而能如此引人入胜?”第二年,布莱希特就写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等重要论文,说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在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声名卓著(称为“戏剧性的戏剧”),布莱希特正在摸索和形成自己的戏剧体系(称为“史诗性的戏剧”),而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曲(称为“写意性的戏剧”),比起它们,是古老、独特而成熟的,也是毫不逊色的,这不能不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梅兰芳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到海外的伟大功劳由此可见。
梅兰芳结束访苏,即赴波兰、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抵香港,回到上海。在英国会见了萧伯纳、毛姆等文学家、戏剧家。在伦敦时“每晚必至一剧院看戏,不致有所遗漏”,可见梅兰芳博大的艺术胸怀和追求精神。
6,梅宅外交,传为佳话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梅兰芳在自己家中接待的国外政界、实业界、文艺界、教育界名人,多达六、七千人,当时北洋政府并不给他支付交际费用,梅家佣人说,“这样下去,梅大爷早晚要被吃穷”,但梅兰芳对此从不计较。
梅兰芳在家里接待过的著名外国客人有:美国威尔逊总统夫人,意大利公使夫人、美国大使、西班牙大使、瑞典大使及他们的夫人和子女,英国公使和夫人、女儿以及参赞等人,瑞典王储及王妃一行,这位王储即后来的国王古斯达夫斯六世,他将梅兰芳所赠的重达二两的田黄古印及其他文物珍藏瑞典皇家博物馆。
美国驻华商务参赞在1926年11月发表文章称赞梅兰芳:“在过去十年或二十年旅居北京的外藉人士,满意地注意到梅兰芳乐于尽力在外国观众当中推广中国的戏剧,……他在教育外国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戏剧……他在帮助西方人士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化艺术方面所尽的一切力量,都有助于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1924年访华,赠梅兰芳一柄纨扇,题诗为: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学者说,这首在汉语看来亦有韵味却不算复杂的诗,是极为精湛的孟加拉语即兴短诗。
2
第三部份:梅骨铮铮
引言: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际,梅兰芳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峥峥铁骨,因拒演而中断艺术青春八年之久。梅兰芳以其大美对抗着大恶,于无声处唱响一曲中华正气歌,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
1,排演新戏,号召抗日
“九&;#8226;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击鼓抗金兵来号召抗日。梅兰芳又编演了《生死恨》,表现民女韩玉娘沦为金兵俘虏的悲惨遭遇。上海社会局的日本顾问黑木逼着社会局禁演此二剧,梅兰芳以观众不同意停演为理由坚持演出。票房门窗都被挤破,反映了人民抗日情绪的高涨。这两部戏后来都成为梅剧经典。
2,义正辞严,蔑视伪满
伪“满洲国”在日寇扶植下成立,派人以重金游说梅兰芳,要他前去演戏“庆祝”,梅兰芳加以拒绝。来人摆出遗老身份,说你梅家三辈受清朝恩典,请你去就跟唱一次堂会似的,为何不去?梅兰芳说,溥仪受日本人操纵,成立伪政府,我怎能前去给他演戏?想起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