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舍评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潘怡为
申明:本书由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齐天乐(代序)

王惠云、苏庆昌二君撰《老舍评传》填此阕题之

一九八三年八月 叶圣陶

潜思深入人肝肺,英华尽归毫底。

茶馆三场,车夫一传,观者心萦神系。

如君有几,尽题选多方,琢磨唯细。

笔砚朝朝,卷烟徐袅镇凝睇。

庄谐每兼美刺,但逢君启齿,朋好齐喜。

德里遄飞,蒙原纵眺,联袂清游长忆。

呵天甚意!竟容忍沉渊,屈原同例。

静对秋窗,想知交半纪。

启功敬为

圣翁誊稿

第一章 京华岁月(一八九九——一九二四)

苦难的摇篮

十九世纪末,大清王朝已经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然而它的都城北京却依然同往昔一样繁华而又喧闹。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儿市,这些富于北京特色的地方,人所必至;厂甸的风筝,大钟寺的豆汁,白云观外跑马场的赛马,又吸引了多少闲散的市民!而隆福寺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古籍出版社出版。)给古老的京城平添了不少富足景象。年年四月,春日融融,信男信女到妙峰山进香,“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些善良而又虔诚的人们,以自己的愚昧和迷信装点着清王朝末世的一片升平。

事实上,天下并不太平。在它的表面的繁华的内里,隐伏着国力的虚空和衰朽。一八四○年以后,帝国主义用炮舰政策轰开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之门,清朝统治者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好河山已被肢解。在它的富足景象的后面,是穷人的血和泪。满族上层贵戚、权臣,安居“富贵之乡”,轻车肥马,锦衣玉食;上层旗人子弟,坐吃皇粮,不事工商;而广大贫苦市民(包括下层旗人)则辗转于阶级剥削之下,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

北京,它是这样的充满了矛盾:“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注:《老舍文集》第三卷第222页。)

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充满了灾难与耻辱的、历史悠久的名城。

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正当旧历“小年”,北京的千家万户送灶王爷升天的时候,老舍来到了人间。这似乎给人一种慰安,因为这时候呱呱坠地,按迷信的说法,是“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注:《正红旗下》第4页。)这自然是处于窘困之中而又盼望诸事平安的人们的良好祝愿,事实上他这位“神童”转世的孩子在尘世一露面就险些冻死。母亲因为体弱,临产时失去知觉,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才保住了他小小的生命。

幼小的生命,给贫困的家庭尽管带来了新的困难,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温馨和希望。旧历“小年”是一个吉庆的日子,第二天又恰当“立春”,家里人便给他起了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叫庆春。

在那个充满灾难的时代,吉祥的名字当然不能保佑他免遭苦难。他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了北京城。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反洋教斗争的怒火燃遍全国。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以巨大的声威震撼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这使帝国主义分子惊恐异常。他们为了扑灭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焰,并进而公开瓜分中国,悍然组织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罪恶的侵略战争。一九○○年八月初,近两万名侵略军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沿途他们遭到义和团民的袭击,几乎不能前进。八月十四日,野蛮的侵略军攻入北京,那拉氏挟载氵恬和亲信王公大臣,换便服仓皇出逃太原、西安。留在城里的义和团民和清政府部分爱国官兵,对侵入城内的侵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筑起街垒,用枪炮、大刀、木棍,甚至拳头,同侵略军展开了拼死的战斗。

老舍的父亲叫舒永寿,当时他是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虽然处于普通士兵的岗位,但是爱国的热忱和卫护皇城的职责都促使他必须坚守阵地。他同行伍中的伙伴一起,用老式的抬枪抗击着敌人。这种抬枪自然是极为落后的,必须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火药就撒落在地上。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他身边的火药打燃,同时烧着了身上带着的黑色弹药。他全身烧肿,爬到南长街的一家粮店。粮店的人全跑光了,他就那样痛苦地等待着死亡。后来他的表侄(也是旗兵)到粮店找水喝发现了他,当时他已不能说话。他把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交给表侄,这就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一件遗物。在那个随时都可能被八国联军的乱兵杀死的血腥日子里,谁又有办法去寻找亲人的尸首?他是这样忠勇地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他是应该被称作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烈士的,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旗兵。(注:据舒乙在《老舍的童年》中考证:老舍的父亲死于南恒裕粮店,这个粮店座落在南长街上。“现在的门牌号是南长街七号,距西华门很近。……眼下是个焕然一新的副食店。由前门出发通过天安门广场,沿西长安街往西,到第一个南北向的大街,往北拐,大约一共三里路,就到了这个当年的粮店,这条路是当年老舍父亲被烧后痛苦爬行的路线。”)

历史上还曾经这样记载:侵略军攻占北京以后,曾明令抢劫三天。事实上直到联军撤出北京,抢劫始终未曾停止。从公使、各级军官、教士和士兵无例外地都参加了这种可耻的、野蛮的强盗行径:“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注:仲芳式:《庚子记事》第35页。)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无法否认这些事实,他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注: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三册第34页。)

老舍一家,同北京千家万户一样,遭到了侵略军的洗劫。

老舍的家在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一个叫做小羊圈胡同的深处。据胡絜青、舒乙考察,这个小胡同现在叫小杨家胡同,当年老舍家住的小院“现在是八号”。这是北京最窄小的胡同之一,住户大都是赤贫的人们。(注:胡絜青、舒乙:《记老舍诞生地》,《正红旗下·附录》。)即使是这样一个“顶小顶小的胡同”,这样一些贫苦的人家,侵略军的魔爪也不轻易放过。他们成群结伙,一天不知来几趟,如狼似虎,胡作非为。搜抄老舍家时,不满两岁的老舍正酣睡在一只木箱附近。这伙强盗搜捡木箱,把木箱搬起,箱底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然后顺手把箱子扣在了老舍身上。这伙强盗扬长而去,母亲进屋时,老舍还被箱子扣着。酣睡救了他一条命。不然,只要哭出一声,灭绝人性的侵略军就会顺手给他一刺刀。

老舍后来这样追忆:

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多少多少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对于集会到北京来的各路团民的形象,她述说的不多,因为她,正象当日的一般妇女那样,是不敢轻易走出街门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注:《吐了一口气》,《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这样,对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的种子最早播在了他幼小的心田;中华民族的沉重的苦难培育着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旗人之家

老舍一家都在旗籍:父亲舒永寿属正红旗,母亲马氏属正黄旗;他的亲戚中,大姐丈一家也在旗籍,大姐丈名义上是骁骑校(骑兵里的小军官),虽然事实上并不在军中服役;同老舍一家住在一起的姑母也是旗人,虽然幼年的老舍一直未弄清楚姑父的具体身份,但姑父去世以后,姑母每月领好几份钱粮却是事实。

旗人是满人的代称。做为一种军事编制的八旗制,是一六一五年由奴尔哈赤确立的。以旗的颜色组成兵团,有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是为八旗。奴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他以子侄为代,分别统率各旗,称为八和硕贝勒。八旗制把满族的男人都编入兵团终生服役,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军制把满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生产和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这对于满族军事力量的发展,在当初是有重要意义的。这种军制在满族大军攻入关内,灭了明朝,建立清朝以后,并未取消。清朝统治者在北京建立了政权以后,即将其圈占的一部分旗地分配给满族兵丁,同时又规定八旗官兵粮饷制度,按月发给饷银,每年发给饷米,是为“钱粮”。如同任何事物无不包含有两重性一样,八旗制到后来也逐渐地走向了它的反面。清政府为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规定八旗人丁必须聚居京城和其它驻防地,不得擅自远离,更不许参与工商业活动。这些规定,束缚了旗人的手脚,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自谋生计的能力,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加之,旗人分得的份地是固定的,“增丁不加,减丁不退”,八旗兵的编制又不能无限扩大,这样一来,新增加的人丁不能全部当兵领饷,也不可能再度分到土地,清政府又限制他们自由营生,结果迫使大批八旗“余丁”陷入无以为生的绝境。八旗制发展到后来,成为满族人民的一种桎梏,它使一部分满族走向腐化、衰朽,它使大部分满族人丁落入贫困的深渊。

对于旗人荒嬉奢侈的景况,少年的老舍是亲眼看见了的,他曾经在最后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这样记述了他少年时期的印象: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必须看着天空。万一有那么一只掉了队的鸽子,飞的很低,东张西望,分明是十分疲乏,急于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见此光景,就是身带十万火急的军令,他也得飞跑回家,放起几只鸽子,把那只自天而降的‘元宝’裹了下来。能够这样俘获一只别人家的鸽子,对大姐夫来说,实在是最大最美的享受!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注:《正红旗下》。)

当然,给予老舍以深刻印象的不只是旗人的荒嬉,更多的还是旗人的贫困。

老舍一家属于旗人中的下层。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微薄的收入,才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父亲去世之后,按规定寡妇钱饷每月只有一两五银子,加上哥哥还可以领一两五,一共三两银子。这对于四口之家,是太困难了。(注:据舒乙著《老舍的童年》记述:“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