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说丧事过后,柴华奉旨来到后宫。皇帝传他柴云轩相见。这甩是机密书房,很少接待大臣。柴华诚惶诚恐,拜见圣驾。赵匡胤摆了摆手.摒退太监。笑道:“此处是内宫,坐下讲话。”
“臣不敢。”柴华谢坐。
“我来问你。去年秋天,朕传密旨让你自立云南王,你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臣……体弱多病,难肩重任。”
“未必吧,我看你是效忠先主。”
“臣亦效忠当今。”
“嘿嘿,把朕的密旨出示给柴宗训,这也叫效忠当今?”
“嗯……”柴华心说,他怎么都知道了?我原先只觉得他好厉害,现在看来,他还好凶险啊!“万岁,臣愿担罪。”
“坐下,坐下。朕要想杀你,你在云南就没命了。柴爱卿,今天传你来,朕的意图不变。等你离京时,朕欲赐你金印一封,銮驾半朝。至于封诰嘛……”
“臣愿死,不愿为云南王!”
“好,不封云南王,朕改封你为‘滇王’。这可是一字并肩王啊,我朝尚无前例。回到云南之后,那位二字王就是你的属下了。对他如何处置,由卿裁决。哼,十年前我免他一死,今日看来,过于仁慈了。养狼养虎,后患无穷!”
“万岁!”柴华二目起红线,满脸铁青色,“你,你,你……”
“回驿馆去吧,休息七天,金殿听封!”
柴华回到驿馆,只觉得天昏地略,五内如焚。一面是亲情,一面是君命,难,难,难!
旗牌来见:“禀侯爷,襄理王告进。”
“请。”柴华不敢拒见。
“王兄,您的气色不太好,莫非水土不服,要请御医吗?”赵光义满面带笑。
“多谢王爷,不必了。”
赵光义看看左右,差官们知趣地遢下。他这才又说:“王兄,听说皇上在紫云轩召见,好大的殊荣啊!”
“这……皇恩浩荡。”
“哈哈哈,是很浩荡。可惜风浪太猛,快要翻船了!”
“臣……臣不懂王爷的意思。”
“你懂!”赵光义压低声音:“皇上对你们叔侄的态度,本王早就摸清了。你若想扭转残局,只有一个办法……”
“王爷教我。”柴华默认了。
“神不知、鬼不觉,让云南王发来五万奇兵。本王手下有八员大将,你我里应外和,围困京师。咱们逼着皇上……”
“收回成命?”
“不,逼着皇上脱袍让位!”
“太子还小……”
“有我!”
“这是造反!”柴华浑身发抖。
“你呀,一辈子成不了大事!”赵光义想得江山快想疯了,他又摸准了柴华的老实脾气,所以才不管不顾,吐露心事。“王兄,成败在此一举,七天之后,听你回音!”说罢,转身而去。
柴华长叹:我不该来!天啊,怎么是是非非全落在我的头上。
第七天清晨,旗牌官发现侯爷死了!
御医检验,柴华吞金而亡。
赵光义害怕,唯恐死者留下片言只字。
皇帝后悔,逼得太紧了。
圣旨传到云南:摄政侯柴华水土不服,病故京师。念其生前功德,追封滇王。并令其嫡系子女及正宣王妃火速进京治丧。
赵匡胤的这道圣旨有点学问:第一,封柴华为一字王,这个“滇”字代表云南。不言而喻,柴华才是云南第一首领。无形中降低了二字王柴宗训的身份。第二,要求嫡系子女及正室王把进京治丧,意思很明显:当侄儿的就别来了。这又把柴亲训踹了一脚。
柴宗训接到圣旨大悲大恸,对赵匡胤更加痛恨。哭归哭,恨归恨,还得打点王妃及小妹柴眉春进京理丧。柴华进京时,眉春才四个多月,现在也刚刚半岁。孩子襁褓之中,随母亲同行。由于她们是“一字王”的妻女,贺皇后亲自接见。女人终究富有同情心,贺皇后一见这孤儿寡母,不由眼圈发红。心中埋怨丈夫:柴华是老实人,当初支持你称帝,治理云南又费尽心血,你何必苦苦逼他!唉,权势之争,残酷无情啊!她从王妃怀中按过眉春,孩子太小,不知悲戚,还冲皇后发笑。贺皇后更加难过了。她见眉春端庄秀丽,一派富舟相,不由暗中赞叹:真是天潢娇女,贵胄苗商,长大之后,福寿无穷。我倒要与皇帝商议,将她收为太子妃。这等大事,暂时不宜说破。
后来,贺皇后还真对皇帝说了。赵匡胤却坚决不允:江山是老柴家的,现在的儿媳妇、将来的皇后卫是老柴家的,柴华死了,现在最恨我的云南王还是老柴家的,赵家和柴家该断了,何必没事找事!
“万岁,那孩子实在可怜、可爱,我收她为义女吧。”
“不行,你的女儿就是公主了!”
“那,那就让德芳收她为义抹。”
“嘿嘿,那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啊,太子的义妹,可以不封公主呀。”
“随你,随你。”赵匡胤心烦意乱。
柴眉春果然当了德芳的义妹。按照规定,皇上的女儿是公主,王爷的女儿是郡主。由于她父亲被追封滇王,人们便称这个小姑娘为“柴郡主”。她长大之后,八贤王赐号“银屏”,并将她嫁给了杨继业的六朗杨廷昭。这些后话暂且不提。
看官会问:你编的这回书,离杨继业太远了吧?其实不然。第一,杨继业的主要作为,都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称帝时期。若不把赵光义的为人以及他和杨继业的关系交代清楚,往后的书目就不好编了。第二,编演《杨家将》者,大多都说柴郡主是柴荣的女儿、柴亲训的胞妹。那就错了。因为柴荣驾崩时,杨继业和佘赛花还未成婚。即便柴郡主是柴荣的遗腹子,那么杨六郎降生时,她也有十岁左右。女长男十岁,会成夫妻吗?说书说理,她只有是柴华的幼女,才会有将来那段姻缘。因为柴郡主是这部书的主要人物,编书人才详细交代了她的来历。
评书允许评论,评得太多,终究烦人,到此还是止笔吧。
再说襄理王赵光义,由于“柴华事件”,使他惶恐了很久。称帝之心虽未死,却不敢过于表露了。就这样平平淡淡,又过了三年。
开宝八年,赵匡胤五十整寿。他当了十六年皇帝,虽说年年劳累,却也日日威风。这五十整寿操办得惊天动地,差不多摆了一个月的酒席,才渐渐稍停下来。赵匡胤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身体却觉得格外劳累。御医认为:皇上长期不得休息,万寿期间又过于疲惫.精力消耗太大。必须面服药,一面卧床静养。他万般无奈.只得谨遵医嘱。皇宫的西南角有座清静的宅院,取名“未央宫”。他争太监打扫干净,移居于此。并传下圣旨:朕患病期间,由太子监国,襄理王、赞理王辅政。除特大军政要务,一律不准入未央宫干拢。
三个月过去.赵匡胤病态有增无减。
这日近午,圣旨传唤襄理王赵光义来央宫见驾。这是很罕见的事情。因为皇帝养病以来,从未召见过任何大臣。赵光义慌慌张张入宫拜见:“万岁,龙体大安了吧。”说着,他偷眼观看,见皇兄骨瘦如柴,似奄奄一息了。
“御弟,榻前讲话。”皇帝说话力气不足。
“遵旨。”赵光义凑到榻边。
“唉,朕要不行了。临终之际,想和你说几句心里话。”
“圣上不必过虑,龙体很快就会康复。”
“朕自己最清楚,这病不会好了。”皇帝停顿半刻。
“御弟,自古以来,国赖长君。年幼的人当皇上,往往会误大事。如争,太子德芳刚刚八岁,他若即位,恐江山不稳。你我弟兄三人。光美素无大志,为人又有几分糊涂。朕病榻静思,想把皇位传你,你,你一定会欣然接受吧?”
赵光义吓得面无人色,连忙跪倒:“万岁,臣不敢,臣不敢。江山父传子,天经地义。
“噢?”赵匡胤苍白的脸上,带着几分冷笑。“襄理王,你没有称帝之心吗?”
“没有,绝对没有!”赵光义双腿发抖,因为篡位的罪名太大了!“皇上,万一真有差错,臣一定辅佐太子,效忠宋室……”
“嘿嘿,有你这句话……你去吧。”
赵光义退出来央宫,早已吓出一身冷汗,皇上这是防备我了,也许他听到什么风声。如果真是这样,他死之前,会赐我先死!怎么办呀,我得尽快拿定主意。
来到朝房,文武大臣都在恭候。想听听皇上有什么指示。赵光义故做镇静:“皇上怕是不行了,他跟我谈些后事。”说着,微露喜悦。“大家散了吧,久而自明。”
众大臣不解:皇上快不行了,襄理王怎么还面带喜悦呀?说怪.大概不怪。莫非皇位由他继承?不对呀,还有太子呢!噢,一定是太子年幼,皇上不放心……。
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天近二更,乌云遮月。秋风乍起,细雨飘零。未央宫总管太监轻轻走近病榻:“万岁,襄理王爷告进,言说边关急报,番兵入侵,事态万分火急,欲请圣上旨意……。”这个总管太监叫韩明,为人很机警,也很效忠皇帝。他见皇帝不语,又轻轻说道:“万岁,奴才见王爷神色不太好,还是请他明日再来吧?”
“传他进来。”赵匡胤目光暗淡。
“遵旨。”韩明不敢违背圣意,忙将赵光义让进屋中。人家一帝一王、一兄一弟谈论国家大事,当太监的自然不敢旁听。他只好站在窗外,随时等候呼唤。屋中的烛光很亮,把赵光义的人影映在窗户纸上。突然,只见人影矮了下去,烛光只映出一只胳膊和一只手。那只手中好像攫着一把不太大的斧头。斧头渐渐落了下去,屋中轻轻叫了一声。紧接着,又传出赵光义的惊呼:“万岁驾崩了!”
总管太监韩明吓得目瞪口呆!
这段故事,历史上称作“烛光斧影,千古之谜!”
赵匡胤是病死的,还是意外身亡?事隔一千多年,连历史学家都讲不清楚,评书说部也就不必追究了。
次日早朝,赵光义宣布:大行皇帝已于昨夜三更殡天。
大丞相王苞王延龄开读遗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以来,国赖长君。朕察襄理王赵光义,英明智勇,仁义双兼,足可堪当国君大位。特此着其入统,延续宋宅。钦此!”遗诏下也盖有玉玺,还有龙飞凤舞的皇帝签名。
大臣们面面相觑,虽有惊疑,谁敢不信?忽持拉跪倒一大片,山呼万岁,朝贺新君!
赵光义假装谦让了几句,便在内侍太监的搀扶下,更换皇冠龙袍,坐上绣龙墩,心满意足嘿嘿,当皇上也挺容易呀。昨天中午在未央宫还吓得直出冷汗,今天一早就成“万岁爷”了。这才叫“胜者王侯败者贼!”
大臣们见他发愣,还以为他紧张。于是再次山呼万岁。
“众位爱卿,快快平身。”
“谢主隆恩。”大臣们跪得膝盖发麻。
“来呀,传金鞭公呼延赞上殿。”
大臣们又是百般不解。
按照规矩:两代皇上交替时,要先办喜事,后办丧事。这叫“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新皇上登台,千头万绪,要办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往往都是为先帝举办葬礼。如今,皇上传呼延赞上殿,原因何在?让他操办丧事吗?他的资历,地位都差远了。如果说他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也不行,因为还有皇太后的亲儿子、赞理王赵光美呢!怪事,只好旁观动静吧。
呼延赞有爵位、无职位,不经传呼,很少上殿。今日上殿,威风凛凛,背后斜插金鞭。这又是怪事,因为在金銮殿上,不准带寸铁!
书中交代:当初,赵光义巡视边关时,曾和杨继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杨继业深感知遇之恩,一直把他看作贤王。这八、九年来,两个人的交往,包括书信.礼物的传送,大多由呼廷赞承当。因为呼延赞是个“闲差”,京中没他事,他就甘愿两头跑。这位浑金朴玉的豪杰,深受其兄杨继业的影响,也把赵光义看得十分高尚。凡是赵光义的吩咐,他绝对万死不辞。
昨晚天黑以后,赵光义把他传到王府。告诉他说:“本王要夜入皇宫,向万岁禀奏一件太事。但是,皇官戒备森严,很可能引起卸林军的误会。你陪本王同去,在紫禁门等侯。万一宫中发生战乱,你就闯进去解救本王……”
“王爷,根据您的身分,不会有事。再者说,您何必深夜入宫……”
“你不懂,照办就是。”
呼延赞出于对王爷的信任和爱护,他在紫禁门外站了一宿,结果没事。今天一早,去见王爷。赵光义又告诉他:“我要当皇上了,也许会有人不服。今日早朝,你背着金鞭上殿,我让你打谁,打死勿论!”
“王爷,这……”呼延赞心说:你们老赵家谁当皇上都行,怎幺让我打人呀?这有点不讲理。“我,我……”
“你不用紧张。其实,不会有人反对我,我只让你装装样子。”赵光义知道呼延赞尊敬自己,同时又利用他的诚实,来为自己镇压反对者。
这些内幕,别人哪里知道。
赵光义一见呼延赞果然携鞭上殿,不由满心喜悦: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