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回京后,萧何第一时间前来拜见。他的确是应该来拜见的,一则出于礼貌,二则也要调研一下观众们对这场戏的认可度。

    萧何来了。

    刘邦笑了。

    刘邦歪着脑袋看萧何一会,如同发现了个新大陆,一脸坏笑地说到:“你行啊!竟然抢房抢地,当上了相国竟然会为自己谋福利了!你自己去向百姓请罪吧!”

    萧何是个老江湖,刘邦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又一次顺利过关了,不过嘴上还是要承认一下错误的,既然是演戏嘛,就需要把戏份做足。因此,萧何规规矩矩地磕磕头、认认错,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痛改前非决心。

    萧何这次危机似乎要渡过了,不过这只是似乎而已。

    此时的萧何是兴奋的,真没想到这么个馊主意竟然如此有用,因此他和刘邦一样喜形于色,俩人又默契了起来。

    不过通常情况下,人不能太高兴,高兴的太狠就容易得意忘形,萧何这次就犯了这个毛病。萧何的得意忘形,让刘邦那刚刚缓解了的疑心病,又加重了起来,差点没要了萧何的性命。

    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是做不得假的,这完全是由性格决定。纵然在某件事情上玩玩手段、弄弄假,看似表演的不错,取得了一些短期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暴露自己的本色。

    萧何就是如此,他本身就不是那种抢房抢地的主,虽然在这件事情上表演的很精彩,但用不了几个小时,就能让他的本性暴露无余。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与其违心作假,不如展现本真,纵然见疑,也不会把事情弄糟。萧何这一次作假就吃了个大亏。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他没能弄明白说客之言的精髓,既然让你去抢房抢地,那从此开始,你就不再是原来的萧何,不再是为民请命的萧何,而是一个背弃民意、惹人唾骂的萧何,最起码你不能再按原来的套路出牌了。

    然而,萧何没能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认为做做假混过了关,就可以大摇大摆地、一如既往地做事。事实证明,他错了。

    当然,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说是他错了,更不能说是刘邦错了。他们都没有错,只能说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将要过去了。功成名就之后,的确是需要往后站站,给别人腾腾位置,让别人上台表演表演。你一个人把戏演完了,那些龙套该怎么摆置呀?更何况,还有很多大腕等着上台呢,你总不能死乞白赖地不挪窝吧?

    就如一场精彩的电影,**过后就是结尾,萧何主演的这部电影该收尾了。
第九章日落长河—(三)萧何的痛苦(三)
    实践证明,每逢打仗,刘邦就容易犯病,并且他的这个毛病,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动静大。

    前两次,刘邦做的还是比较隐晦、比较照顾萧何的面子,但黥布造反所引发的这次犯病,刘邦搞的就比较明显、比较直白、也比较不给人面子。这一次,萧何同志被逼得差点抓狂。

    汉十二年秋,黥布起兵造反,刘邦在京城打一阵连环拳,难为一把太子刘盈后,亲率大军前去讨伐。

    好了,至此开始,萧何的好日子到头了。

    刘邦走后,萧何一如既往,踏实的做人,卖力的干活,办出来的事情有板有眼,无可挑剔。但不巧的是,他的行为没赢得老大的赞扬,反而引发了怀疑,这真是难能可贵。

    刘邦这一路过去,不光关注黥布的动向,还很关心萧何的生活。可以说,刘邦这次出差,算是把心给操碎了。

    刘邦离开京城的第二天,就打发使者返回了长安。使者板着脸跑到萧何家里,大吼一声“圣谕!”慌的萧何全家跑出来磕头。

    萧何本以为刘邦有什么重要安排,却听使者憋了半天问了这么一句:“相国何为?”

    我靠,这有些无厘头了。你说他一个相国待在家里能干些什么啊?此地无银三百两,刘邦的这句问话明显是在怀疑自己。

    萧何很紧张,他知道刘邦犯病了。因此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哭笑不得地交代了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只差点记录下一天吃几碗饭、去几趟厕所这种琐碎事情。

    不过还好,听他说完后,使者换了个面孔,笑着向萧何行礼,表达皇上对他的关心,然后拍拍屁股走路了。

    刚把使者打发走,抹了一把汗,屁股还没挨到板凳上,第二个使者来了。这个人进门后,毫无创愿意地把上边的剧情重复了一遍。

    要说刘邦这种搞法,弄个一两次,敲敲警钟,吓唬吓唬萧何就行了,没必要三番五次地搞。

    然而,刘邦不满足这些,他要天天搞,他干脆组织了个慰问团,有秩序、分批次的轮番轰炸,几乎弄成了一天一问。

    这一阵最忙活的可能就是这个慰问团了,来来回回在那条路上跑了好几遭,翻来覆去就问这一句话。到后来,弄的萧何把日常起居背的滚瓜烂熟,逢人就想来两句。

    刘邦的这种举动,傻子都能看明白他在想些什么。

    萧何当然也明白,他现在几乎干不成啥正经事,一天到晚在背台词。按理说,背的多了,心里应该踏实了,可萧何没有踏实。当然,任谁都踏实不了,亏得萧何心里没鬼,要不然早就蹦出来了。

    此时萧何的状态,可用一个词来形容——抓狂。他现在挠墙的心都有。

    要说这也怨不得刘邦,他此次的行为是有一些理论依据的。

    萧何经营关中多年,声望很高,民心所向。按理说这是好事,对萧何本人来说他是有这个资格的。但不幸的是,这个好事却给萧何带来了天大的危险。

    事实上这很好理解,刘邦很重视自己坐的那张板凳,最怕有人来抢。当然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对他的这张板凳是无缘消受的,而那些民心所向、声望极高的人却容易染手,因此他对那些想尽办法搜罗人心的家伙,通常是不会手软的。不管这些家伙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让刘邦察觉到危险,就会毫不客气地要了他的命。幸运的是,萧何同志中奖了,他很符合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在“易储”事件中,萧何的表现差强人意。按理说,皇帝想干成点事,如果遭到反对,那丞相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要学会替领导被黑锅,帮助老大实现梦想。然而,萧何没有背锅精神,不但没站出来帮忙,还带头和自己搞对峙,完全是在帮倒忙,这使刘邦很生气。生气之中隐藏的是一丝恐惧,因为有一个词语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吕党。

    从古至今,党争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点刘邦很清楚。但他没想到吕家的势力会有这么大,连大汉丞相也归其麾下,着实让人恐惧。

    “吕党”这个词,我在前边没有提过。事实上,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吕家已枝大根深,气候已成。但吕雉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刘邦一直不愿意向吕家动手。虽然没动手,也并不代表自己怕他们,后来那个樊哙正因为此而差点掉了脑袋。

    当然,“吕党”这个词,也是刘邦挖空心思要“更易太子”的一个因素。

    刘邦虽然疑心重,但忍劲还是太大,心肠还是有些软。正因为他的忍让,差点葬送自己的百年基业,这是他不曾想到的。如果让朱元璋和他换换位,相信吕家的人早就死绝了。

    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让刘邦那个本就很好的职业习惯更是大放异彩,他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对待每件事,审视每个人。

    刘邦这次对萧何的问候,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萧何不傻,因此他很害怕。但除了挠墙外,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下去,毫无意外,萧何很快就会玩完。

    但幸运的是,有人及时站出来替萧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有些损。

    就在萧何痛苦地挠墙时,一个说客跑来了。这个人并没能留下名字,但他却想到了个看似很扯淡,却很实用的办法。

    说客开口了。

    这也是一个说话不绕弯的人,他的开场白很直接,和前边那个召平如出一辙:“君灭族不久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很有些意思了:你全家快死了!

    萧何很无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跑来把自己全家诅咒一遍。可自己还很不争气,总给别人提供这个机会。日子过到这个份上,他这个“相国”也真够无奈的。

    萧何还是脾气好,要是碰见脾气暴躁点的,管你说的有理没理,二话不说先抓起来砍掉了事,相信就没人敢在他面前这样说话了。

    不过,幸亏萧何没把说客砍掉,要不然,自己可真就玩完了。

    说客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内容却很有用,他先替萧何分析了一下时代背景,讲的很透彻,也让我很省气,无需再搞研究、做分析,多费口舌。

    说客的话是这样说的,“君贵为相国,功第一,有何封赏可以复加?然君久留关中,深得民心,十余年矣,此不可久也。今圣上屡问近况,畏君以威望而倾动关中。君危矣。”

    事实上,说客说的这些东西,萧何自己也很清楚,刘邦这段时间的行为,傻子都能看明白,何况是混了这么多年的丞相。可不幸的是,他看到了这一层,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得不信服“当局者迷”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对了。

    萧何问道:“该当如何?”

    说客一挤眼,笑着说道:“相国何不多置田产,低价赊贷,玷污名声。如此,圣上定将释疑也。”

    要搁在以往,谁要在萧何面前出这种骚主意,肯定会被结结实实地打一顿,而现在,萧何却没那份闲心。这个办法虽然损了点,但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名声太好让老大怀疑,那就把自己搞臭。管他那,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反正现在的萧何也没什么好办法,与其挠墙还不如挠人。

    萧何开始挠人了。他挠的有声有色,和老百姓争房争地,搞的如火如荼。

    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看来名声太好还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适当时候干点坏事,可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九章日落长河—(二)萧何的痛苦(二)
    至此以后,每逢刘邦出差,萧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时间夹起皮包,屁颠屁颠的跟在身后,老老实实地搞服务工作。

    这些人有没有干活我不敢下定论,但他们在老大面前的晃荡还是颇有成效的,因为刘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拿萧何说事。

    也许会有人说,老萧家真是人才匮乏,萧何那么牛气,竟然没有一个兄弟子侄在战场上露脸,除了成功地当了段“人质”外,似乎什么都没干。

    事实上,没成绩就是最大的“成绩”,别说这些人没敢怎么表现,纵然想表现刘邦也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只是个“保障机制”,如果放他们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丧了命,就不太好向萧何交代,也会让这个保障机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萧何坐镇老营,权力已经大的没边,如果让他的家属们接触到兵权,那简直是在玩火。刘邦没那么傻。

    这种套路,一直持续到刘邦称帝。大封天下时,这些人都混到了封赏,甚至都有了自己的“食邑”。老萧家真是成绩斐然,让同时代的很多人羡慕非常。看来常在老大面前晃荡还真是件不错的事情,最起码能混了个脸熟,多少都会有些收获。难怪一些人热衷于领导的行踪,生怕跟不上老大的脚步,原来如此。

    刘邦称帝后,几次出差旅游,没再叫这些人来陪。既然没有了保障机制,就容易让刘邦犯病。

    刘邦的疑心病就又犯了。

    汉十一年,陈豨造反,刘邦亲率大军赶去了邯郸。在这里,刘邦按照惯例打了一阵连环拳。

    就在刘邦勾着脑袋表演时,韩信的不地道行为暴露了。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成功地交出了性命。当然这些事情我们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及时地向他表达了感谢——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甚至还调拨五百护卫随身保护。

    在很多人观念中,相国和丞相是一回事,事实上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丞相”这是个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