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牛气的。可现在刘邦不卖他的帐,甚至连封赏都不愿意给,让这孤儿寡母很伤心,也很失落。

    能享受这么个待遇,问题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刘信老娘身上。

    早在刘邦闹革命之前,经常带樊哙、卢绾等一些小弟来家蹭饭吃,时间一久,大嫂不愿意了。待得刘邦又一次带人来混饭时,这位大嫂很有创意地敲锅刮锅底,发出些噪音,以示“羹尽”。朋友见状只好走人,而刘邦则掀开锅盖一看,竟然还有剩饭,因此非常生气,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这次不满怨恨一直伴随了刘邦的一生。看来刘邦还真是个容易记仇的人。

    刘邦称帝后,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刘邦这次大封亲戚朋友,王的王、侯的侯,连老实巴交的刘仲都封了个代王。轮到刘信一家时刘邦只追封死鬼大哥刘伯为武哀侯,连刘信是谁都没问一句,直接给凉到了一边。刘信也很荣幸地成为皇族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封任何爵位的。

    刘信这一次是失落的。

    最终,寡嫂生气了,这明显是在欺负人,因此跑到老公公面前哭诉了一番,表达了一次自己的不满。

    太公这次毫不客气地端起了太上皇的架子,把刘邦训斥了一番。最终刘邦碍于老爹的面子,给侄子封了个侯,不过这个侯的名字不太好听——“羹颉侯”。说白了这是在骂人,具体骂的人就是他的大嫂,骂的事项就是刮锅底。

    刘信的封号虽然不怎么好听,但他这个人还是做出了一点好事的。他被叔叔赶到肥西和舒城这块封底后,荣幸地当上了水利局局长,开始水利修建工作。率万众于舒城县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修渠建闸,引龙舒水(今杭埠河)灌东北部岗地800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曹泽堰,“灌田三万余亩”。解除了辖地农田遭受干旱的威胁。至今,七门堰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

    刘信生前为兴修水利做了好事,死后还无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刘信死后,由于墓地较大,在四周到处挖土,最终挖出了九个大坑,这九个大坑现在有个称谓——“九连塘”。这九连塘由九个水塘组成,每两个水塘之间有塘埂相隔,呈弧状连接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所以当地乡民又称之为“连心塘”。

    九连塘虽是刘信的无意所为,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好处。当地流传着一则民谚:“上有七门堰,下有九连塘,大干三载不求天,木龙(水车)搅水上干田。”正因为如此,羹颉侯也被百姓尊称为“舒王”。

    刘信的事情也就是这样了,老大唱完就该老二唱了。

    刘仲虽然没有大侄子那么落魄,但也并不怎么畅快。

    刘仲是个老实人,是一个实实在在地一个农民,刘邦闹革命前自己不种地,吃的用的很大一部分都靠这位二哥同志在地里刨,就凭这一点,很得太公赏识,并把树立成标杆,常被作为教育刘邦时的正面教材。太公的这种行为在刘邦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了刘仲的结局。

    要说刘邦对这个二哥还是不赖的,“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刘邦记得很清楚,因此在“白登之围”后,立刻封刘仲为王,不过封的地方却不怎么地道——河北、山西一带,专业名词为“代地”。

    代地北边盛产匈奴,这个大家都是清楚的,刘邦把他封到这里,似乎是在向老爹证明这个“标杆”的作用。

    下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事情虽然不复杂,但影响却不小,因为刘仲这顶王帽没戴几天,就被又被刘邦给拿了去,并且一直到死都没能要回来。

    刘仲是郁闷的。

    如果仅仅是郁闷则就罢了,更关键的是还常被刘邦笑话。

    刘邦迁都长安后,一次聚会,颇为得意的问太公:“尝以某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与仲之业孰多?”待刘邦说完,群臣不失时机地配音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让太公很无奈,更让现场的刘仲很尴尬。不过刘邦很高兴,哈哈大笑,开怀痛饮。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信和刘仲的日子过的这么尴尬,刘交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舒心的。

    刘交是太公小老婆的儿子,和刘邦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这位兄弟和刘邦的关系很好,并且也是他们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最有才华的一位。

    刘交兄弟自小爱读书,多才多艺,还有幸跑到荀子学生浮丘伯门下学习,主修专业——《诗经》,后来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被迫辍学。但这位仁兄虽然爱读书,却不是一个书呆子,还比较喜欢闹腾,和刘邦的关系也最亲近。后来刘邦闹革命,他跟的最紧,刘邦到哪他跟到哪,虽然没有独挑大梁,但也为汉家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刘邦废除楚王韩信后,将领地一分为二,一小块地赏给了刘贾,大部分就封给了这位仁兄,称号为“楚王”。

    在汉代众多藩国中,齐国和楚国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藩国,齐王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位大少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到。楚王就是刘交,可见在刘邦的心中这位兄弟甚至比一些儿子还要亲近。

    刘交的能力也真不是盖的,搞建设、抓经济这方面能力史书里没有提到,但这位仁兄搞学术研究的能力绝对一流。他到楚国后,倡导《诗经》研究,还亲自为《诗经》作注,号称《元王诗》。甚至更夸张的是,他把楚国打造成了《诗》学研究中心,学术氛围极其浓厚,吸引了不少书呆子慕名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家随后众多的刘氏藩王中,刘交最后算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最庞大的一支。

    这一支中人才辈出,而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再后来的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都是他的子孙。更为夸张的是,据传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

    刘交这个人搞《诗》学研究和造人运动方面,都是成绩显著的。
第八章 红霞万里—(五)补充一些小事(中
    栎阳是刘邦的发家地,这个地方在丞相萧何的努力下,给过他太多的支持,让他这么多年来能够放心的在外边闹腾。当然,刘邦也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这么长时间都把全家老小养在这里,不曾挪窝。

    刘邦老爹刘太公最近这两年过的比较惬意,因为从老家跑出来后,在项羽军营被关了几年,后来被刘邦救出送来栎阳,在这里混了个无比响亮的称呼——太上皇。

    事实上,刘太公也并不是获得这个称号的第一人。当初嬴政称帝后,很有兴致地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先王的尊崇,但并未行成制度,类似以后各代帝王给老爹起的庙号一样。

    虽然刘太公没有占住这个第一,但他却争取到了个唯一,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当过帝王直接晋级到这个岗位上的活人,还是开创了个先河,应该说还是比较牛气的。

    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养了一个并不太喜欢的儿子,经过这个儿子的一番闹腾后,混混沌沌地把自己身份提升到了顶点。养儿如此,羡煞旁人。

    早在刘邦刚称帝时,就跑来栎阳住过一段时间。这期间,每五天要向老爹问安一次。儿子向爹问好天经地义,没什么不妥,然而就是这看似合情合理的事情,引来了一些人的非议。

    非议的内容就是各自的身份。刘邦的职业是皇帝,也是大汉天下的主人,但刘太公目前应该是个无业游民,因为他现在连地也不种了。皇帝站在一个无业游民面前鞠躬请安让一些人感觉很不舒服,因此他们对这个行为提出了异议。

    几天后一位家令发话了。简单点说“家令”就是管家,如果说准确点,“家令”在汉代是个官名,专门负责皇家(随后包括诸侯王)日常生活起居的“管家”。

    这个家令的话没有说给刘邦,而是表达给了太公。

    一日,太公闲来无事,正煞有介事的剔牙,家令上前发话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人主拜人臣?”

    家令的话让老刘同志愣登了半天,他还真没想到自己这个爹现在当的还挺尴尬。明明自己是爹,刘邦是儿子,现在弄得似乎刘邦混成了爹,自己反倒像是个儿子。如果只是尴尬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这个家令的话,听起来更像是刘邦的口气,似乎这是刘邦的授意。想到这一层后,老刘同志的心理有些失衡了,真没想到儿子和要自己争着当爹。

    事实上这并非刘邦的授意,也不是刘邦的想法,在这件事上刘邦还是很无辜的。

    可老刘同志归根结底是个农民,农民就没太多奢望,只要能有口饭吃,不会计较、也不敢计较太多有关名份方面的东西。最终,太公在家令的帮助下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解决办法。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位置排序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无敌的,因为在这些方面,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太公在这方面很明显就做到了。

    几天后,刘邦上朝,太公及时地跑过来,拎一把扫帚,在门口扣头迎接。

    多远走来的刘邦一眼看到老爹在向自己磕头,吓了一跳,连忙跑上前把他搀起,很是纳闷地问:“此为何?”

    太公答道:“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句话实际是家令教给他的,但这句话也引发了君臣关系与伦理关系的一段探讨。

    也许你会产生疑问,因为从夏商周一直过来已经几千年,怎么到此时还没闹明白这一关系?

    应该说,也并不是没规矩,而是刘邦太特殊。以往历代,基本上都是爹死儿继位,遇到这种难题的机会并不多。当然,不多也不是没有,比如赵武灵王就给自己起了个“主父”的称号,还让已经当“大王”的儿子给自己磕头。

    不过人家姓赵的先当“大王”再当“主父”,有让儿子磕头的资本。而太公则不然,以往的日子是个农民,现在的日子里是个无业游民,曾经一直是自己给别人磕头,而现在竟然让皇帝给他行礼,这种行为方式的突然转变,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可刘邦最终的处理结果却影响深远,因为在随后的历代王朝中,每次新皇帝登基,首先要排排家谱。自己老爹的职业如果是皇帝那就罢了,如果不是,那就得想方设法地封个皇帝的庙号,显摆显摆。

    为什么说是封个“庙号”呢?实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随后几千年的皇帝列表中,只有刘邦当皇帝时,没干过这个职业的老爹还活着,其余那些人要么是老爹干过这个职业,要么是老爹嗝屁太早,都没有刘邦幸运。

    死后被儿子或孙子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比如后世的曹操、司马懿等等,无论他们活着的时候有多大的成就,但总归死了之后才获得了让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他们都没有太公幸运。

    我们上边这几段话扯得有点远,还是回到刘邦父子身上说事吧。

    刘邦听了老爹的话,也觉得有些道理,但深思起来却又悖人伦,这让他陷入了并不长久的思考,在开了几次辩论会后,他有了主意。

    几天后,刘邦下诏天下:“亲莫过于父子,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归于父……”在很长的诏书结尾,送给了老爹一个称号——“太上皇”。

    他把嬴政赏给死鬼老爹的称呼用到了自己亲爹身上,不失是一次创举,并且他还把这次创举规范了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纷纷效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制。

    这算是刘邦的一次创新。

    刘邦的这次创新,让老爹有了自己的身份,也有了名正言顺享受儿子行礼的资格。

    争取个名份还不算过分,据野史记载,太公后来随着刘邦移居长安后,无所事事,空虚无聊,闷闷不乐,很有点怀念当老百姓时的日子。

    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农民跑到皇宫大院,一日三餐大鱼大肉,虽然吃的过瘾,但时间长了难免会感动腻味;更重要的是住这里既没人谈心,又不能种地,不空虚寂寞才出怪呢。

    刘邦知道老爹的想法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