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熙帝时兄弟分封各赐钱粮23万两的成例,也照数赐给允祥。允祥坚拒不受,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13万两。雍正二年(1724年),允祥因功增亲军。不仅如此,雍正帝还重用允祥的部属,加恩把他兼管的佐领改成属下,还一次赏加三等以上护卫和亲军数十人之多,将他们发展为亲信
势力。
允祥与其它皇子截然不同,他不爱财,不好享乐,生活非常简朴。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雍正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不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此外,允祥体恤百姓,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1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1
万两。
允祥不仅清廉,而且颇有才干。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雍正四年(1726年),京畿被水,雍正于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允祥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在治水过程中,他具体分析了每条河流的状况,采取了清淤、筑坝、分洪、改道等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京郊水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当时京畿的农民可以放心进行生产,也为雍正皇帝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2)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为了表彰允祥对皇上的忠诚和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突出贡献,雍正帝加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允祥再三辞谢,没有接受这份隆恩。雍正帝执意要垂恩于允祥,遂变换方式,于同年八月将他俸银增加万两。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亲笔挥写“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赐给和硕怡亲王允祥,还赞誉他“公而忘私,视国如家”。当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给他本已非常显赫的仪仗增加一倍,这是极高的殊荣。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怡亲王允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允祥便已去世,时年45岁。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雍正帝谕:“怡亲王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诸臣常服,宴会俱不必行。”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避讳,其它皇子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雍正为允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允祥于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允祥是雍正唯一礼遇的同胞兄弟,屡加赏赐,无论生前死后都给予极高的荣誉。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怡亲王始王允祥
八旗文经——明善堂诗集序
八旗文经——怡贤亲王庙碑记
2。贤良寺
怡亲王允祥在世时一直住在王府井,怡亲王府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东安市场。因允祥生前表示死后将宅改为寺庙,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后,王府即被改建为贤良寺,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朝廷为他的儿子第二代怡亲王在朝阳门内改赐新府,即现在的孚郡王府。贤良寺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雍正皇帝赐名并御撰碑文:“贤良寺者,朕弟和硕怡贤亲王故邸也。”碑文中夸赞允祥的功绩:“朕临御之初,晋王藩爵、膺总理之寄,竭忠诚之悃。帏幄于谟,边防大计,以及方田水利,理财用人,皆能区画精祥,赞襄治化,朕用赖焉。八年以来,有如一日。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实圣祖笃孝子,朕之爱弟而纯臣也。是由国家昌运,祖宗景福,笃生我王,畀予一人,显一代之伟人,为本朝之良弼。稽诸史策,概不多见焉。生平巨细皆由至性,虽声容言动,皆能纯挚感人。使接者莫不爱敬。且淡漠于富贵,希阔于声色。崇俭约己,乐善博施。”《乾隆京城全图》绘有贤良寺,东起今校尉胡同,西邻王府井大街,北至金鱼胡同,南起帅府园胡同。中路正门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七间,左右配殿面阔七间,后殿面阔五间。贤良寺在民国时为游人喜爱之处,寺庙地势宽敝,肃静无哗。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则不啻又一桃园也。”“寺中有画壁,画工精致生动,实臻上乘;艺术之佳,洵为近代所罕见。壁上系一罗汉像,左手下隐伏一白额猛虎,右手张一大扇,作飞扬状,盖喻隐恶扬善之意也。”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将贤良寺移建到了冰渣胡同。民国时,在寺配殿内,附设有民众小学校。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3)
新中国成立后,贤良寺为小学所在地,寺中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馆。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冰渣胡同、二十四间房、西夹道并入,统称校尉胡同。冰渣胡同原先有两个出口,西口在校尉胡同,北口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位于胡同路北。后来贤良寺四周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先是冰渣胡同向北拐处改建,北边的出口处被堵,变成东西走向的死胡同;后来寺北边的金鱼胡同拓宽,两旁建起高层宾馆饭店;寺西边的校尉胡同也拓宽,通行公共汽车;校尉小学改建,将贤良寺大部建筑拆除。原冰渣胡同也只剩下路南的几座房子,胡同原貌不存。一代名寺贤良寺,只剩下寺东边的一进小院,孤零零、静悄悄地深藏在校尉小学高楼东边。只有那古庙式的建筑和院中的古树,在诉说着这座小院年代的久远。
怡亲王新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始王弘晓是怡贤亲王允祥的第七子,因府邸改建贤良寺于乾隆年间迁居此地,占地6000平方米。至载垣时两受顾命。慈禧发动宫廷政变,载垣作为主要政敌,被革爵赐死,乾隆年间新补的“铁帽子”王爵也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收府第。同治元年(1862年)改以庄恪亲王允禄四世孙镇国公载泰袭辅国公,另居他所。三年(1864年)复亲王爵,改以宁良郡王弘四世孙镇国公载敦袭怡亲王,仍居宁郡王府,为新怡亲王府。该府则赐孚郡王。这样就形成了怡亲王府两度迁移,共有三处结果:
第一,允祥原住之怡亲王府:即贤良寺,原位于今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地带(现已无存)。
第二,允祥第七子弘晓之怡亲王新府:即现在的孚郡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相关内容见第十二章《孚郡王府》)
第三,允祥第四子弘之宁郡王府:即宁郡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相关内容见第十六章《其它王府》的《宁郡王府》一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