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要作用。而后,代善又大力支持皇太极的中央集权体制,主动放弃与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力。由于代善不可磨灭的战功,及对皇太极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与诸王拥立世祖福临即位,又集诸王、贝勒、大臣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以调和矛盾,兼顾对立双方的利益,平息了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皇权之争。之后不久,礼亲王家族发生一件惨事: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因被告发“密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将一儿一孙双双处死。
第一章礼亲王府(2)
满族统治者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初,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十一日,代善病卒于北京,年66岁,帝赐祭葬,立碑记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其第七子满达海袭爵,后世袭罔替。代善倾尽自己的力量辅佐了三代帝王,他效力于父皇帐下时军功卓著、开疆扩土,后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继位与巩固政权,晚年亦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并不惜诛灭自己儿孙两代骨肉以挫败篡位的阴谋。代善多次在历史关键时刻稳住大局维护了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因此,在所有的清代亲王中,代善被列为首位。
2。清朝第一王族
礼亲王家族在清初的地位可谓显赫至极,代善共有8个儿子,其中有爵位者7人:岳托、硕托、萨哈璘、瓦克达、玛占、满达海、祜塞。祜塞,初封镇国公,追封惠顺亲王,而满达海袭爵。礼亲王家族共传9代,14位后裔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分别用过礼、巽、康三种封号,仅“八大铁帽子王”中,礼亲王家族就占有三席,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祖孙三代均是世袭罔替,另外,礼亲王家族还有二人被封为郡王,一人封为贝子,一人封为辅国公。代善其后,家族一直兴旺,贯穿整个清朝始终,在后来世袭的礼王中,人才济济,武士与学者辈出。礼亲王家族堪称“清朝第一王族”,其它家族遥不可及。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满达海罪,常阿岱降为贝勒,代善所遗亲王爵由代善之孙杰书(祜塞第三子)继袭,仍沿用原封号康亲王,并在巽亲王府以东新建康亲王府(即今礼亲王府)。代善之孙杰书是清朝名将,在康熙朝曾任奉命大将军,率兵征讨三藩之乱,在征讨耿精忠和防范噶尔丹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杰书与电视剧《鹿鼎记》中以他为原型刻画的康亲王其实不同,并非趋炎附势、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而他真正成名却是在康熙年间。吴三桂和耿精忠叛乱后,康熙皇帝急需在亲族中找一位智勇双全的亲王领兵作战。安亲王岳乐,不仅威望高,而且身经百战,是首选之人。但面对从云南和福建两路杀来的叛军,仅岳乐一人恐怕不能兼顾,这样,康亲王杰书就脱颖而出,被封为奉命大将军,率师###耿精忠。杰书率军抵达金华时,温州、处州已经失守,耿精忠的大将徐尚朝率五万大军强攻金华。战斗一经打响,康亲王的军事才能便显露了出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收复诸多州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杰书率军移师衢州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短兵相接。杰书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奋力战斗,残酷的战斗使双方伤亡惨重,鲜血染红了河水,最终大败叛军。随后,杰书令大军偃旗息鼓,一日夜急行军数百里,攻克江山城。不久,耿精忠无力抵挡清兵的攻势,被迫投降。但是,东南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台湾的郑锦还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率百战之师与刚刚投降归顺的耿精忠部队横扫金、厦两地,将郑锦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率诸王、大臣亲自到卢沟桥迎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亲王杰书病逝。杰书对清王朝的主要功绩是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乱,使清朝的统治得以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嘉庆十年(1805年)袭爵的礼亲王昭梿在官场颇不得志,二十一年(1816年),因凌辱大臣被夺爵、圈禁,二十二年(1817年),嘉庆将其释放。尽管昭梿不适合做官,但他却是清朝著名的艺术家、诗人,他自号“汲修主人”,一生潜心研究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典章制度,学术上颇有造诣,着有流传至今的《啸亭杂录》、《啸亭续录》,两部著作严谨精良、颇有影响,至今仍是史学家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
第一章礼亲王府(3)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在同治年间先后担任内大臣、右宗正等职务,处理军国大事,被赠与亲王双俸。然而,随着英国的入侵,近代清王朝的渐渐没落,礼亲王家族从世铎之子这一辈也开始衰落。民国后,礼亲王后裔沦落至变卖府邸房产,居无定所,销声匿迹。礼亲王家族从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逊位后三年(1914年),辉煌的家族历史共延续了279年。代善自幼征战四方打下的江山,他鞠躬尽瘁辅佐了三代君主的大清王朝,以及他的后代延绵数百年的显赫家族,皆化为历史的灰烬。
代善墓碑
清末礼亲王府大门
拆迁之前的礼亲王府大门
礼亲王府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墙中露出礼亲王府的青砖灰瓦
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
3。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
礼亲王府位置多有变化,最原始的位置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袭为巽亲王,《啸亭杂录》记载此时的巽亲王府仍在缸瓦市,次年,满达海卒,其长子常阿岱袭爵。顺治十六年(1659年),康亲王杰书新建康亲王府。其后,康熙年间亦有大规模扩建,扩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资助,陈设也由各地官员献纳,所以礼亲王府之豪华甲于他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康王府改称礼亲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昭在位时,礼亲王府失火,嘉庆皇帝赐银,命其按照原式重修,重修后的格局保持到了清末。
整座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礼亲王府与豫王府同为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群落。根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礼亲王府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有府门、宫门、银安殿,殿前有丹墀;有两侧翼楼、后殿、两侧配殿;有启门、神殿前出轩、两侧配殿;有遗念殿(后罩楼)、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共有房屋五重、院七进。东路由十二进院落组成,是王爷和其家人休息的房间。西路由花园、屋宇等十一进院落组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设计得十分巧妙。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四百八十余间。
民国时期,1927年,礼亲王的后人经济拮据,将王府前半部售给华北文法学院作为校舍。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华北大学曾租用礼亲王府做校舍,该校为私立学校,经费拮据,无力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故王府得以保护完好。在华北大学租用期间,礼亲王后代金睿铭,全家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日本人市谷留治郎介绍将王府售与“满铁”,金睿铭全家搬迁到吴量大人胡同居住,没过几年就一贫如洗了。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大学收回王府所有权,并且为国家接管华北地区的机关、企业单位培训了大批干部。现在礼亲王府的中路建筑大多保存完好,犹具旧日规模,其余多经改建,面目全非。但仍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公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亲王府现在的位置是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路西9号,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板场胡同,占地广阔,约三十公顷。现在,从西黄城根南街北口可以看到路西侧被一道古老的高墙包围,里面隐约露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南行大约二百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王府东侧的西黄城根北街街道不宽,绿树成荫,车辆行人不多,环境清幽,东侧府墙基本完整。从外侧望去,礼亲王府院内已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辟为停车场。礼亲王府是北京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王府之一,仍存有八进殿堂,但王府南侧应为正门的地方已经被居民楼和门面房占据,看不出历史的痕迹。
此外,礼亲王府还有一个花园在海淀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初花园分前园和后园。前园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无一缺余。后园以叠石假山,将各个景区分隔开来。花园规模很大,占地约五十余亩,全园布局分三部分,即寝居室、山林野景区、园林区。园中主要景物系以叠山取胜,建筑布局以对称为特点。造园手法,有聚有散,散聚结合,前园显得严谨,后园显得活泼,颇有幽趣。园中建有月台一座,四周缭以白石雕栏,台上西部叠置台山一座,高低错落有致,玲珑得体,确为园中之佳品。后来王府日益衰败,后人以府内秘方卖给同仁堂药铺制药,借银度日。到民国前,礼亲王府所欠债银达数万两之多,不得不将花园抵债售与同仁堂,从此成了乐家的乡村别墅。现在这处花园仍保存较完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郑亲王府(1)
郑亲王府小档案
出生时间:顺治年间
出生地点: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始王:济尔哈朗
末王:昭煦
著名人物:端华
今日作用:二龙路中学
直到清末,济尔哈朗的家族仍是舒尔哈齐家族中最强盛的一支。辛酉政变之后,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端华被赐死,这个家族开始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郑亲王后代开始变卖王府地产,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将其收购。其后,中电三厂拍摄了一部恐怖电影,以郑亲王府为背景编造了一个郑亲王后代兄妹乱伦产下私生女的故事。社会的变迁把过去代表着清王朝森严等级的王府插上草标在市场上变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尊严也在媒体泛滥的语言暴力中沦为嘲弄和谩骂的笑料。满清封建王朝的肉体和精神都被埋葬,一座座大殿轰然倒塌,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始。
1。始王济尔哈朗——战功卓著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为舒尔哈齐第六子,出生于明建州左卫的费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母亲姓乌拉纳喇氏,名富奈,是乌拉贝勒布干之女、布占泰之妹,努尔哈赤晚年大福晋乌拉纳喇氏的姑母。济尔哈朗是清初名将,清王朝创建者之一。他战功卓著,是开国元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济尔哈朗“幼育于太祖”,13岁时,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死去,他便由伯父努尔哈赤收养,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自此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因此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努尔哈赤为争取蒙古早日归附,消除来自西北的威胁,决定征伐原来追随察哈尔部林丹汗之蒙古各部,派济尔哈朗等人率领后金大军前往征剿。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济尔哈朗伐喀尔喀巴林部、扎噜特部,使之脱离林丹汗的控制,为清王朝统一漠南蒙古扫清了道路。济尔哈朗因战功受封为和硕贝勒。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采取的对外政策基本一致,除主要对明战争外,对周边蒙古、朝鲜各部既联络结盟,又进行武装征服,使之均成为后金讨明的联合力量。天聪二年(1628年)五月,济尔哈朗偕豪格征伐蒙古固特塔布囊,收其众。天聪六年(1632年)五月,济尔哈朗率领右翼四旗大军,随从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很快占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收复黄河一带察哈尔部千余里疆土。在太祖、太宗这一时期,济尔哈朗在征伐战争中,“出则总军,入则留守”。他的战功与恪守颇受皇室成员与清军将领的称赞,从而得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用。
其后,济尔哈朗独主镶蓝旗。天聪元年(1627年),清军伐朝鲜,朝鲜小国寡民,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朝鲜国王李倧投降乞盟。阿敏对于和朝鲜结盟毫无兴趣,欲攻其国都。岳托邀请济尔哈朗商量,济尔哈朗表示:“吾等不宜深入,当驻兵平山以待。”于是与朝鲜签订了盟约,随即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