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则离大众愈远,曲为比附则真赏愈迷,良为无益。”文章表达他对当前红学研究的看法,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同年11月19日至25日,俞平伯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三联书店之邀赴港讲演研究《红楼梦》的新观点。仅以“《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一语概括,表现了他的红学研究生涯从灿烂至极到趋于平淡的思想境界。  1988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三联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俞平伯论红楼梦》一书,全书77万余字,全面展示了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历程。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去世前半个月俞平伯神智不清,像是中了魔,常常坐桌前翻看《红楼梦》。睡觉时大声喊:“我要死了。”声音可怕极了。逝世后,他的遗体立即被火化,这是他早年向家人所作的叮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俞平伯小传(4)
一代红学大家、一代文学宗师,去除了一切繁文缛节,带着一身坚韧不拔的傲骨,寂然地走了,离开了尘世。  几天后,《人民日报》报道了俞平伯先生逝世的消息,并评价说:“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先生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七十年来,他不倦地从事学术活动和文艺活动,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报纸也刊登了这一消息,并对俞平伯先生有很高的评价。  1993年11月8日在他的家乡浙江省德清县城关镇建立的“俞平伯纪念馆”隆重开馆。海内外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馆仪式。  1996年在德清县“大家山公园”山巅上建立了俞平伯的铜像。  1998年《俞平伯全集》出版。   。。

作者点评
俞平伯先生是才子,是学者,也是童心常在的文学大家。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才气横溢,又躬逢新文化运动,新旧文化在他身上激荡,于是就成全了他成为一个新文学的先行者和古典文学的探研者。才子的浪漫情怀在他的新诗和散文中得以体现。他作为学者的钻研精神继承了其先人的治学品格,在冷峻的理性中埋首于《红楼梦》和古典诗词的学术研究。他写新诗,写散文,写旧诗词,写红学论文,研究《诗经》,研究李白,注评唐宋词,在许多领域都卓有成就。  从他一生的治学中,我们发现他身上既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精神,又具有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治学态度,这两者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他既与当时专以国故为重的清代遗老不同,也与全盘否定国粹的激进人士不同。他虽出生于封建文人家庭,但并不抱残守缺,也不留恋日见逝去的世代书香,而是对新生事物欢欣鼓舞并且自觉地接受。这种面对新生的事物充满乐观的精神随其一生,所以会有他在新中国诞生时的赞歌,会有他受毛泽东的批评时诚心诚意的检讨,会有他在文革期间下到农村里认真学唱样板戏的举动,会有他在农村写诗来歌咏生活的乐趣:“三椅拼睡南窗下,黄棉袄子暖烘烘。”  他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采不让朱自清,使他成为现代散文大家;他写的《红楼梦研究》,探本求源超越胡适,成为一代红学大家,影响半个多世纪。尽管50年代上半叶人们对他有过不公正的批判,尽管“文革”时期红卫兵再一次将他推上不合理的批斗台,他却以超人的毅力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知识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统人文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展现。  前人曾说中国人的精神中具有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特质,俞平伯先生完全具备了这种特质。他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又是典型的中国新生学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乐观、坚定、宽容、纯朴、执着,而最为重要的是他一生童心不泯。正是有了这颗不泯的童心,他才能永远对新生事物充满关注和追求,又会在出国求学未竟时突然返回故里;他才能以纯真的善意面对一切丑恶的行径而自处不败之地,又会在危难困苦时期乐以忘忧;他才能在摔跤之后又重新站直起身来走自己的路,又会对过去的人和事不计前嫌。俞平伯能做到的这一切,给我们今天的学者和世人以极大的启发。他一生的学问我们可以不知道,他深透的红学我们可以不了解,但他的品质我们却不能不敬仰。  俞平伯以他九十年的生命为中国学人铸造了一个典范,让世人永远怀念,让世界永远注目!  

毛泽东评点冒广生
你们过去提倡革新,我们后来号召革命,大家都是为了救中国,是一条道路上的人。  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  ——摘自邵康编的《毛泽东和党外朋友》第299页,见舒湮著《大家都是为中国》,团结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冒广生小传(1)
冒广生,字鹤亭,号疚斋、钝,江苏如皋人。  提到如皋冒氏,就不得不由人想起明末清初著名人物冒辟疆。毛泽东主席曾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冒辟疆名襄,号巢民,入清后不肯出仕,隐居在家乡,筑建了一片园林,名为水绘园。其园极具匠心,临水而建,不筑围墙,至今仍是如皋著名园林。冒辟疆著有《影梅庵忆语》一书,是一部颇有名的笔记体著作。冒辟疆与爱妾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因涉及顺治皇帝,演绎了一段十分凄怨的历史故事,至今在学人中还是考证的对象。冒姓是如皋大姓,冒氏的书香门第自是源远流长,冒广生就是冒辟疆之后人。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冒广生在广州出生。冒广生幼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11岁那年,他随母亲去探望七外祖父周星誉。七外祖父是冒广生的外祖父周星诒的哥哥,排行老七,时任两广盐运使,居广州。七外祖父能词,写有一本《东鸥草堂词》,冒广生时常诵读,一些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肠荡气,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时家中常有戏曲班子来家演戏,戏曲中的唱词对他影响很大,培养了他对词曲的兴趣爱好。因此,他常试着填写一些词曲。  时光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1890年他17岁时,回家乡如皋参加县试,考了个第一,接着参加州试,又是第一,中了秀才。第二年他回广州,正式师从广东番禺的著名学者叶衍兰学词。叶衍兰是近代学人叶恭绰的祖父,清咸丰六年的进士,曾官军机章京,晚年在广州越华书院教授诗词。1893年冒广生过20岁生日那天,写了一首词抒发感情,词牌为《念奴娇》:  除非明月,问有谁能证,刹那今古。廿载红尘经小谪,添得丝丝愁缕。醉帽寻花,狂筵舞柘,心事书空语。钵池流水,昨宵新涨春雨。  记得银烛湘帘,酣饮拓戟,水绘壶觞聚。二百年来如梦景,莫问骚坛盟主。名士冠裳,美人裙屐,眼底都非故。荒园寥落,不知愁在何处。  词中似有少年不得志的惆怅,也似有对先世遗景与名望如今不再的哀痛,但总还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老成之味。第二年他又回乡参加科考,再一次考了第一名,中了举人,一时名声大噪。此时,即使他心中确有愁苦,也会消减一些了。  1896年,冒广生离开广州北上,先到上海,与梁启超相识。梁启超初见冒广生,见冒广生英姿飒爽,神清气朗,如其先祖冒辟疆,颇为赏识。  不久冒广生离沪来到风景如画的苏州,与外祖父周星诒生活在一起。这次居地的改变对他一生倾心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特别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外祖父周星诒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曾官福建建宁知府,罢官后便归田于苏州,与当时学者如谭献、俞樾、王鹏运、郑文焯、文廷式、曹元忠及书画家吴昌硕等人多有往来,常相聚唱和谈艺。冒广生来到这样一个文人荟萃的家庭氛围里,受到极好的文化薰陶。外公的书斋名叫瑞瓜堂,藏有数万卷古籍图书与金石书画,冒广生如入宝山,在此得天独厚的藏书楼中,研读了大量珍本古籍,并且从外公学习校雠之学。  此时,冒广生已经学会填词了,还集成了一册。一次,执晚清词坛牛耳的谭献从友人处借来冒广生词集,读着读着,感到词中有“幽忆怨断之音”,十分喜爱,打算予以评定,不料友人来信索还,只得归还词集,心中甚为遗憾。后来冒广生编成《小三吾亭词》一集,谭献仍然有了评语,称“鹤亭词格甚成就”。另有当时词坛中临桂派领袖王鹏运也有评语,称其词:“托体风骚,含情绵邈,拟之国朝,当于竹、水云间分踞一席。”竹是清代著名词学家朱彝尊,水云是指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王氏将冒词与此二人词作相比,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以看出冒词在当时大词家心目中的地位。  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冒广生入京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其名列于保国会之中。冒广生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极深,林旭被捕前夕,冒广生竟不避杀身之祸,与林旭相伴通宵,以尽同志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冒广生留在北京,当时曾被荐应试经济特科,不料因他在试卷中提到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卢梭而被除名。那次的阅卷大臣正是张之洞,他十分惋惜冒广生才华出众而不能录用,在试卷上批了一句说:“论称引卢梭,奈何!”其后两年中,冒广生来往于苏州、扬州、广州等地,有时助阅童生的试卷。一次在扬州阅卷时,他评选了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刘师培。  1900年,冒广生终于在刑部任了个郎中的小职,恰逢当时名闻遐迩的京都人物赛金花在北京因虐婢致死案,锒铛进入刑部监狱。清代刑律规定主人虐婢致死不用抵命,最重只判个流放的罪名,于是赛金花被判处远戍三千里。冒广生对赛金花深表同情,原来他曾和赛金花有过交情:有一次赛金花约他在陶然亭相会,他兴冲冲赶去亭中久候,却没见赛金花践约前来,事后赛金花还把陶然亭称为“放鹤亭”来取笑他。这次赛金花触犯刑律,冒广生看在故人交谊上,就跟同官商量,把应该充军到东北或西北一千里,如黑龙江、伊犁等地,改为南放一千里,从原籍徽州算起,可以流放到上海。这样,赛金花就来到了上海。后来赛金花在上海租界名声大噪,门庭若市,全赖冒氏当年帮的忙,此是后话。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冒广生小传(2)
两年后,冒广生又兼任北京五城学堂的史地课教习。在五城学堂,他与林琴南同事,又同拜吴汝纶为师,一时三人同处京城,以文章名世,时称“海内三古文家”。其时吴氏已60岁开外,林氏则50许,冒氏仅29岁,可谓忘年之交的文章挚友,齐名京都。也在这一年,冒广生考上了经济特科,从刑部调到了农工商部,仍为郎中。任官之余,冒广生不废词章之学,并着手写词话。1908年,他在《国学萃编》期刊上发表了《小三吾亭词话》5卷。何以名为“小三吾亭”呢?原来在冒氏先祖冒辟疆营建的水绘园中有一个景观名叫“小三吾”,得名于唐代诗人元结三个景观,即浯溪、台、亭,冒广生借此景为书名,可说既是对先祖的一种怀念,也是对冒氏书香颇有渊源的一种自炫。《小三吾亭词话》以晚清词人为对象,对与自己交往颇多的词家作品作了收录与点评,其中也保留了一些难得的晚清词人作品及其行踪、词学思想。  1911年初,冒广生来到天津协助梁启超办报纸。辛亥革命后,冒广生离开天津,又入北京,在北洋政府中谋求职务,1913年先赴温州任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任职期间,冒广生对地方文化十分关心,改建了当地的名胜王谢祠和诗传阁,又网罗温州文献,编成《永嘉诗传》百卷,收入自唐以来两千余诗人的诗作两万余首。冒氏还发挥其对版本研究的特长,刻印了《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保存了大量古代诗文和地方文献。1917年,冒广生又撰写了《戏言》一文,对古代戏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梳理与考证,对戏曲中的角色、器乐、剧具等都作了扼要的介绍,尤其是联系温州地方戏进行考索与评价,使文章成为具有地方戏研究性质的重要文献。这一年,他应聘为财政部顾问,又因曾在清廷任过农工商部的郎中,北洋政府委任其为农工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于是他离开了他十分钟爱的温州,开始了对全国经济资源的调查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