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当初主持、创议“建威”级军舰项目的大臣裕禄因为在庚子事变中自杀殉国,而没有能看到这两艘军舰驰骋海上的雄姿类似。设计、监造“建威”、“建安”级的法国洋员监督杜业尔,也没有能够看到这两艘军舰的竣工。任职监督期间,感受到船政经费窘迫,这位法国人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突破船政使用每年额定经费为国家不计成本建造舰船的经营体制,主动帮助招徕建造外国商船的业务(最初称为“一号江船”,后出售给上海宁绍商轮公司,更名“宁绍”),想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来帮助解决船政的经费危机。不过杜业尔的举动非但未获得任何好评,后来还招致了诸如自作主张、擅订合约、合同造价太低、有营私之嫌等各种批评,1903年秋季以“遇事擅专”被解除合同,遣撤回国。此后,经营日益窘迫的船政,到了光绪末年,造舰活动便彻底终结,杜业尔参与设计,已经开工的“建翼”鱼雷艇也半途而废。由此,“建威”、“建安”二舰竟成了船政军舰建造历史的绝唱。(24)
革 命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湖北省城武昌城内传出阵阵枪声,辛亥首义爆发。当时武昌附近长江江面上停泊有“建威”、“楚豫”、“湖鹗”、“湖鹏”、“列”字等数艘海军舰艇,其中以法式风格浓郁的“建威”舰吨位最大,事实上居于队长地位。对于武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变,江中舰只开始一概不甚清楚。直到入夜10时,“建威”舰管带郑纶接到了湖广总督瑞澂派专人送来的手令,命令其率两艘湖字鱼雷艇从速开往江岸,炮击民军阵地。因为炮火威力不强,所发挥的效果极为有限。
武昌被民军占领后,在鄂各舰人心日益浮动。“建威”舰帮带大副朱孝先和军官郑礼庆的思想都倾向革命,目睹革命风起,于是连番劝说管带郑纶带领军舰倒戈。郑纶表示“各舰艇所存弹药无几,若海军统制萨镇冰不来,事当易举”。(25)10月14日,鄂军都督黎元洪向武汉江面的海军军舰发出劝降书后,“建威”与部分舰艇正预备起义,突因第二天海军统制萨镇冰乘坐“楚有”率海军主力抵达武汉才告罢,否则“建威”势必成为辛亥革命中海军首义的领袖舰。
萨镇冰抵达武汉后,重新布署海军舰队构成,以与民军作战。“建威”的姊妹舰“建安”也一度被召至武汉,后又分别被派往两江一带。
11月2日,停泊在上海的清末海军“策电”蚊子船经革命党争取,在桅杆上挂起白色桌布宣告起义。“策电”舰起义的当事人回忆,“策电”在吴淞口举起白旗后不久,突然遇到“建安”舰入口,“用望远镜望见‘建安’舰上的官员们都站在炮台边,有的也用望远镜望着我舰,彼此都不动手”。让“策电”感到吃惊的是,吨位、火力都在自己之上的“建安”目睹“策电”悬挂白旗起义的情形,并未加以敌视,在与“策电”擦身而过时,“建安”还用旗语致敬。而后“建安”抵达上海杨树浦码头下锚,立即降下了龙旗,管带饶怀文也离舰上岸,几天后“建安”便加入海军起义行列。(26)几乎与此同时,11月12日,“建威”舰也随大批在宁军舰,在镇江江面起义,加入民军。
民国初年在马江航行中的“建威”舰。军舰舰尾舷外安设了供舰长散步、休憩的阳台,这种被俗称为“海军上将游廊”的设施,在当时的中国军舰上极为罕见。
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刘冠雄领导的海军部重新制定舰船部队编制,模仿前清巡洋、长江舰队的模式,设立第一、第二舰队。“建威”、“建安”仍隶属由长江舰队演变而来的第二舰队。1913年7月,国民党人发起旨在推翻袁世凯统治的讨袁战争,“建威”、“建安”均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参加了湖口、南京等地镇压国民党起义的作战。当年年末,深感到国内局势不稳,为了绥靖长江,通报信息,北洋政府特别任命“建威”舰舰长温朝仪为长江海军总稽查官,负责上海至武汉江段侦探、巡察。经温朝仪申请,北京政府同意“建威”舰隶属总稽查官直辖,成为游离于海军舰队之外,打上了温朝仪个人痕迹的特殊军舰。1914年,江苏省改组水警厅,温朝仪任第一厅厅长。根据其申请,“建威”舰又被划归到江苏水警厅当作水巡船,仍由温朝仪兼任舰长。(27)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建威”、“建安”较少卷入政治事件,诸如护法舰队、直奉大战、沪队独立等事件中,都看不到二舰踪迹,整体行踪显得较为低调,如果不是后来北伐战争中“建威”舰上发生的一件大事,这级军舰在民国初期的生涯简直可以称为平淡无奇。
1927年2月22日黄昏,北伐军兵锋将近的上海笼罩在犹如火山即将爆发前的沉寂、压抑中。晚6时,几乎和外滩海关大楼的自鸣钟敲响同步,黄浦江上忽然腾起一阵阵如同惊雷般的炮声,停泊在江上的鱼雷炮舰“建威”和驱逐舰“建康”向高昌庙军火工厂方向发起猛烈炮击。随之,在上海城内,臂膀上缠着红布条的工人纠察队开始出现在街头,由共产党、国民党等组织领导,为推翻北京政府军阀统治、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而发起的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
当时路透社报道,“建威”和“建康”在短时间内共发射10余发炮弹,实际主要起了起义号角的作用,并没有对军火工厂产生破坏。炮弹除一部分落在华界,造成两名中国人死亡外,其余都误射入法租界。虽然只是击中了两幢居民住宅,但在租界内引起了无比恐慌。法国、英国海军陆战队以及侨民义勇队立即在通往华界的路口布置防线,黄浦江上的法国军舰“阿勒德”、“马恩”被派往“建威”、“建康”附近实施威吓性瞄准,炮击事件遂告结束。
当天,由于“建威”、“建康”未能起到火力支援,工人纠察队没有能够占领军火工厂获取武器。舰炮轰击结束后,驻扎上海的军阀武装即镇压了各处的起义,武装起义当天就归于失败。
事发后,北京政府勒令彻查此事。海军方面对外解释称是因为风闻纠察队要袭击军舰,在见到两艘可疑轮船后,“建威”、“建康”才开火射击。而真实的情况则是二舰舰长当时不在舰上,“建威”大副郭有亨、“建康”大副倪华銮事前都已倾向革命,所以乘机指挥军舰策应起义。由于没有料到炮击会引起列强在沪武装干涉,法国军舰前来威胁后,二人就从舰上悄悄潜逃。上海军阀当局则向海军施压,从舰上抓捕了24名参与此事的官兵。此后,参加上海武装起义一事尚未及查清,3月份海军司令杨树庄即率包括“建威”、“建安”在内的北京政府海军主力舰只归附北伐军,上海也很快借着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而脱离军阀统治的魔爪。
变形记
北伐成功,南京政府成立之后,1929年6月1日设立统一指挥全国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部。中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之际,列强实施了十余年的对华海军装备禁运终于解除。在此良好氛围下,南京政府海军开始了民国以来难得的海军装备更新活动。
改造完毕公试中的“大同”舰,外观上已经看不到一丁点“建安”的影子。
南京政府海军部重新编组军舰序列时,“建威”、“建安”都不在名册内,这级从问世开始似乎动力系统就存在某种缺陷的军舰,可能因为舰况不佳等原因,被列作废舰。南京政府成立后,与建造“永绥”、“咸宁”等新军舰同步,对一些尚可加以利用的废舰进行整修和改造的工程也随之开始。
“建威”级姊妹中,“建安”舰首先驶入江南造船所实施改造。以常理设想,对这样一艘老舰的改造,无非是更新火炮、通讯系统,对动力设备进行彻底更换而已。孰料,江南造船所最终的改造计划竟是一次彻底的易容手术。
1930年2月“建安”进入海军江南造船所,由海军部派出的军官林奇、郎昌炽监修。工程首先开始拆卸尾楼以及更换舰体锈烂的船壳板。3月23日“建安”的主甲板被拆开,锅炉起吊出舰,以更换炉承和锅炉水管。(28)4月25日,在江南造船所维修改造的旧舰“豫章”工竣出坞,“建安”舰立刻见缝插针,被拖曳到船坞内,开始刮除全舰油漆,拆卸后桅杆等作业。(29)至当年11月,“建安”改造工程完成,重命名为“大同”。出坞的一刻,所有熟悉这艘军舰过去形象的人必然都会大吃一惊,眼前出现的“大同”,如果没有人提醒,根本无法和“建安”联系到一起。
从舰尾方向拍摄的“大同”舰中部的甲板室结构。“建威”级军舰仅从侧面看,给人的感觉是舰体硕大,但从这张照片的角度便不难看到,实际舰宽很窄。南京政府时代又在本就不宽的甲板上增加甲板室,更显空间逼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甲板室上安装的两门带有防盾的马克沁机枪。
江南造船所对“建安”舰的改造,其实更应该称作是利用“建安”舰体进行的重建。改造后的“大同”舰,拆除了“建安”原有的整个尾楼建筑,变成长首楼船型。舰首部分,在大致保留了司令塔和前桅杆的同时,“大同”舰做了很多改造,变原有的内凹式舰首型线为硬朗的直线条,另外“建安”舰上采用吊锚杆吊放铁锚的方式也被改变,“大同”换装了1吨重的“山”字锚两口,相应将原有的锚穴改造扩大,起锚时可以用锚机直接将锚收入锚穴,相比吊锚杆起锚的方式便利、迅捷了许多。
“大同”舰舰体中部,原有的烟囱机舱棚建筑随着锅炉的换装被全部拆除,代之以两座较“建安”的烟囱直径加大了许多的新烟囱,以及从首楼开始向后一直延伸到舰体中部的甲板室建筑。可能因为江南造船所缺乏装甲安装的经验,主甲板改造的同时,“建安”原有的穹甲和水线带装甲全部被抛弃,甚至连两舷的舷墙都消失不见,“建安”舰因装有水线带装甲而显得向外鼓出的舷侧,变成了笔直的形状。
与机舱棚、甲板室建筑相隔一段,在靠近舰尾的部分,“大同”舰上另建有一座甲板室,依着甲板室装有后桅。不过“建安”被拆除的后桅是钢制,变成“大同”后换装上舰的后桅,因为制造工艺的问题,改成了木质桅杆。原先“建安”在尾楼甲板上设有一座探照灯,随着尾楼的取消,这座探照灯被安装到了后桅杆上。
与这些外观上的大变化同步,“大同”的各种参数、配置比之“建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建安”舰改造时发现船壳板锈坏较多,而江南造船所又缺乏钢制船壳板库存,舰体材质变钢为铁。改造后的“大同”舰排水量达到1050吨,较“建安”多出了近200吨。之所以在拆除了尾楼以及装甲后排水量还会增加,其最为可能的原因就是“建安”舰830吨的排水量只是正常排水量,而“大同”过千吨的数据属于满载排水量。
“大同”舰的长度因为舰首的改造,比“建安”略有增加,达到79。24米,舰宽则随着装甲的拆除缩小到7。92米,长宽比依然是10。军舰舱深5。18米,舰首吃水2。59米,舰尾吃水3。35米。动力性能上,改造后的“大同”舰主机功率锐减为3884马力,最高航速只有17节,正常航速仅为12节。(30)
武器和各种装备方面,改造后的“大同”舰武备一直到1933年10月7日才安装完成。原先的舰首100毫米炮和舰尾的65毫米炮更换为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军舰中部的两门65毫米炮随着耳台的取消被撤除,改在烟囱下方的甲板室和舰尾独立的甲板室之间的空地,安装一门阿姆斯特朗75毫米炮。此外,“大同”舰还装备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两门,分装在驾驶室两旁舷边;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一门,装备在尾部独立的甲板室顶部;马克沁机枪六门,其中两门安装在烟囱后方,两门装于首楼末端,另两门装在飞桥两翼。原“建安”舰设置在主甲板上的两具鱼雷发射管则被取消。经过如此一番改头换面,鱼雷炮舰的身份已经当然无存,出现在民国海军档案中的“大同”舰型被修改作轻巡洋舰。(31)
从清末到民初进行的几次军舰无线电加装活动中,“建安”都没有轮上,改造为“大同”后,终于补充上了无线电设备,安装长、短波真空管式收发报机各一台。配合无线电台的安装,“大同”舰前后桅杆都加高至24。38米,在两桅间架设无线电天线。(32)
结合整体的改造情况分析,重建后的“大同”舰,实际呈现出了类似于“中山”、“咸宁”等舰的外观。而这种舰形,其实就是延续自日制“嵯峨”、“江元”、“楚同”、“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