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测。做好这些准备后,他下令召见袁崇焕。
  袁崇焕这时正在指挥军队追踪敌军。听到太监传达的圣旨:皇上召见,议论军饷事宜,立即丢下军务赶往宫中。由于上次召见皇上一如既往的信赖,所以袁崇焕不再有惶恐的心情。同时应召的有满桂、黑云龙、祖大寿等将领。当他在太监引导下来到平台时,满桂等人已经先到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的悲剧(3)
朱由检直截了当向袁崇焕提了三个问题:杀毛文龙、敌军进犯北京、故意击伤满桂。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杨太监听来的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的传言。他把先前的杀毛文龙与今日的带兵逗留京城,一并与“密约”联系起来。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并没有什么“密约”,听了这三个问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朱由检以为他默认了,就命满桂脱去衣服显示所受之伤,那意思是指责袁崇焕蓄意而为。其实,当时满桂在城北激战,袁崇焕在城南激战,互不相干。皇帝的意思是,袁崇焕与敌人既有“密约”,故意击伤本方将领。
  袁崇焕没有声辩,朱由检也没有继续审问,就厉声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锦衣卫的士兵一拥而上,把袁崇焕的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投入镇抚司监狱。皇帝的这一决定,让朝廷内外的人们感到震惊,太出乎意料了!文震孟在日记中写道,获悉此事后,“余不觉顿足曰:噫,败矣……袁罪当诛,而此非其时也”。这大概是一般大臣的普遍心态,皇帝的做法实在过于草率。
  当时在场的袁崇焕爱将祖大寿的反应更为激烈,他亲眼目睹顶头上司被逮捕的情景,大为惊讶,以至于浑身战栗,举止失措。这对于一名血战沙场的骁将而言,实在是不同寻常的反应。在一旁的内阁大学士成基命细心地观察到了祖大寿的“心悸状”,立即顿首请求皇上慎重慎重再慎重,并且说,敌人还在城下,不能逮捕最高指挥官。皇上不听。其他内阁大臣也极力劝谏:“临敌易将,兵家所忌。”朱由检回答道:“势已至此,不得不然。”看得出来,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能把关于“密约”的传言摆到桌面上,作为定罪的根据。因此他为逮捕袁崇焕作出这样的解释:朕把辽东事务托付给袁崇焕,他身为督师,对于胡骑如此猖狂,事前一点都没有预防,导致敌军深入内地,虽然日夜兼程赴援,但坐误战机,功不抵罪,暂时革职,听候审查。
  理由固然冠冕堂皇,但是难以掩盖严重的后果,袁崇焕被逮,各路“勤王”将领由谁来统领?朱由检的办法是,提拔大同总兵满桂总理军务,节制各路“勤王”之师。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没有考虑到辽东将领的逆反心态。
  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看到了这一点,在十二月初二日向兵部尚书梁廷栋及时提醒:敌人势力还很厉害,辽东军队没有了主帅,不是战败就是溃散。今日的上策,只有释放袁崇焕来维系军心,让他立功自赎,既可以夺敌人的魂魄,又可以保存辽东的劲旅。
  梁廷栋不以为然:辽兵有祖大寿在,不至于溃散。
  余大成说:哪里有鸟巢倾翻雏鸟可以保存的道理?祖大寿一介武夫,决不会屈从于这一既成事实。
  兵部尚书梁廷栋立即把这个意见转告了在朝房的同僚,刚刚进入内阁的大学士周延儒问余大成:你担心祖大寿会反叛?
  余大成表示肯定,周延儒再问:几天之内?
  余大成答:不出三天。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余大成所料,辽东将士平素对袁督师十分感恩戴德,祖大寿又与满桂积怨甚深,袁督师被逮,要祖大寿听满桂节制,激起辽兵不满。祖大寿唯恐遭到连累,在十二月初四日早晨,悍然率领辽兵东行,踏上回归宁远之路。
  这一突发事件引起朝廷的震惊,敌兵还未退去,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劲旅撤走,后果不堪设想。兵部尚书梁廷栋带了余大成去见皇帝,余大成对皇帝说:祖大寿并没有反朝廷之意,只是害怕由袁督师牵连到他们。要想召回祖大寿,非得有袁崇焕的手书不可。
  朱由检以为言之有理,便责问梁廷栋:尔部运筹何事?动辄张皇失措,事情既然可行,还不赶快去办!
  于是内阁六部一行高官赶忙来到监狱,对袁崇焕多方开导,袁崇焕执意不肯:祖大寿之所以听我的话,因为我是督师,如今已是罪人,哪里还能得到他的信任?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的悲剧(4)
余大成对他晓以大义:你只手擎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天下之人莫不佩服你的忠义,谅解你的心情。作为臣子,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惜献身。死于敌人与死于法律,究竟哪一个更值得呢?
  袁崇焕这才欣然从命,当即给祖大寿写了书信,言辞极其恳切,要他顾全大局。
  朱由检立即派专人拿着袁崇焕的书信去召回祖大寿。信使星夜疾驰,终于在距离锦州一日路程的地方追上了祖大寿一行。祖大寿下马捧读袁督师的书信,泣不成声,全军上下一起痛哭。随军同行的祖大寿老母问明缘由,果断地说: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失去了袁督师。幸好还没有死,你何不立功为他赎罪,乞求皇上赦免。将士们听了踊跃欢呼,祖大寿这才下令退回北京。
  朱由检闻讯,大喜过望,顿时又闪现出重新起用袁崇焕统领辽兵的念头,甚至还说:“守辽非蛮子不可!”所谓“蛮子”是皇帝对广西人袁崇焕的昵称。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大学士孙承宗也在从中斡旋,一方面希望皇上对祖大寿的行动予以谅解,另一方面送去一封密信,劝祖大寿赶快向皇上检讨,表示愿意立功为袁督师赎罪。祖大寿终于取得了皇帝的谅解。
  袁崇焕之死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袁崇焕被逮捕入狱的消息引发朝廷上下强烈反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乘机制造政治事端。“阉党”余孽上窜下跳,掀起了“钦定逆案”以来第一次翻案风波,并且由袁崇焕牵连到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终于使得袁崇焕的罪状层层加码,丧失了转圜的可能。
  原先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焕时,并没有处死之意,只是“暂时解任听勘”而已。当时朝廷中十分之六七的大臣以为袁崇焕蒙不白之冤,可是慑于皇上的震怒,不敢轻易表白。独有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冒险进言,为袁崇焕鸣冤叫屈,称赞他“义气贯天,忠心捧日”,身为大将,从未为子弟乞求一官半职,自己的住宅、衣食依然朴素如故。这样清正廉明的大臣,希望皇上能够从宽发落,照旧起用。朱由检答复道:等待审问明白,就命他前往边塞立功,重新起用。从中可以窥见皇帝仍旧要他“边塞立功”的心态。
  遗憾的是,朝廷中有人硬要把袁崇焕与党争纠缠在一起,使事情复杂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御史史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在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六日的奏疏中,捏造事实,诬蔑已经辞官的钱龙锡,支持袁崇焕杀毛文龙,与后金谈判。于是扣上一顶大帽子:“卖国欺君,秦桧莫过。”真是奇谈怪论!与蓟辽督师商量平辽方略,是一个内阁大臣的份内事,居然被定性为“卖国欺君”,并与千古罪人秦桧相提并论,居心险恶之极。他还胡说钱龙锡接受袁崇焕贿赂银子几万两,寄存在姻亲徐本高(已故内阁首辅徐阶的长孙)家中。朱由检接到这份奏疏,怒不可遏,没有核对事实真相,贸然下达谕旨:袁崇焕擅自处死毛文龙,与后金谈判,导致敌军进犯,是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罪状,限刑部在五天之内审结上报。
  钱龙锡受到史无端诬蔑,向皇帝声辩,收受贿赂寄存徐本高家,纯属无稽之谈。皇帝不得不承认,这些原本是风闻之词,不再追究。不过事已至此,袁崇焕是否贿赂钱龙锡,钱龙锡是否转移财产,事实的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皇帝要处死袁崇焕的决定已不可改变。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朱由检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大臣,商议处决袁崇焕之事。随即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六科以及锦衣卫堂上官,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事宜。其实,所谓“商议”不过是官样文章,是走过场的形式,主要是听取皇帝的发落。
  朱由检对大臣们说:袁崇焕辜负朕的托付,一味欺骗隐瞒,为了与后金谈判,而处死毛文龙,纵敌长驱直入,顿兵不战,遣散四处勤王援军,种种罪恶,不可胜数。然后用询问的口吻问道:三法司如何判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的悲剧(5)
对于如此重大案件,各位大臣都不敢造次,从宽与从严都不相宜,只得一味顿首,听凭皇帝发落。
  朱由检以为大家并无异议,便宣布他的决定:“依律磔之!”
  所谓“磔”,乃是一种酷刑,即寸寸脔割至死,俗称千刀万剐。至于袁崇焕的家属,他也作了决定:按照法律,原本家属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现在从宽,妻妾子女及兄弟流放至二千里以外,其余人等不加追究。
  内阁大学士以下的大臣,没有一个敢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一致顿首,表示赞同,表示感谢。
  朱由检又追问一句:各位大臣有什么话要讲?
  内阁大臣回答:袁崇焕的罪实在不可宽恕。
  既然大家意见如此一致,朱由检立即命令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往监督行刑。待涂国鼎领旨退出后,朱由检振振有辞地从袁崇焕引申开来,教训群臣:诸臣欺罔蒙蔽,从无一份奏疏揭发奸恶,你们都应当洗心涤虑,多为国家考虑。大小臣等连忙叩头引罪。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草率决定了。如果说,他的死是被错杀、冤杀的,那么在场的大臣个个都是帮凶。
  他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他被押解到西市,接受磔刑,刽子手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围观的百姓立即出钱买下,不多久,身上的肉全部割完,竟然开膛破肚,取出里面的肠胃,百姓一哄而上,抢夺一空。得到一块肉的人,喝着烧酒,把肉生吞下肚。面颊上沾满了血迹,还在唾骂不已。有的人拾得骨头,用刀斧斩碎。因为这个缘故,袁崇焕的尸体可以说是“骨肉俱尽”。只剩下一个首级,还得传往长城沿线的九个重镇,警告那些将领,引以为戒。
  他的死,比熊廷弼要惨多了。一个时代,为国家献身的人,一旦有差错(这种差错本身还有很多疑问),都要死得如此之惨,只能说是国将不国的不祥之兆。呜呼!
  袁崇焕死后,他的妻妾兄弟被流放到福建,财产全部充公。其实,他为官清廉,没有积累下什么财产,正如《明史·袁崇焕传》所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
  袁崇焕之死毫无疑问是一幕悲剧,恐怕任何立场的人都有同感,他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但罪不至死。他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死敌,但是清朝人编写的《明史》并没有落井下石,往他身上泼污水。请看《明史·袁崇焕传》的评论:“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决矣。”多么客观公正的议论!如果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是一大错误;那么朱由检杀袁崇焕便是误杀,错上加错。两者均为亲者痛仇者快,使得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了两员难以对付的大帅。大敌当前,本当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而不应当自相残杀。对于朱由检而言,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斩手足,自毁长城,以后再难谋求足以克敌制胜的帅才,辽事更加难以收拾。所以《明史》要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决矣。”明朝离开灭亡真的不远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败局(1)
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初年,陕西黄土高坡上民变蜂起,高举造反大旗的饥饿民众,拿起武器,与统治者对抗,搅得当局人仰马翻。朝廷上下惊呼“流贼猖獗”,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害怕承担渎职罪,畏罪自杀。一时间,陕西成了一个火药桶,官僚们视为畏途,没有一个愿意继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以“会推”的名义,把看不顺眼的耿介大臣杨鹤,上报给皇帝,要他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但毕竟一介文人,从来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有点犹豫不决。
  杨鹤,字修龄,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任洛南知县、长安知县。万历四十年(1612)被提升为御史,履行监察职责直率无忌,遭到当权者排斥,不得不借口生病,辞官而去。天启初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