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葡诸国海舶来到东方,各有其基地。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果亚,西班牙人在今日菲律宾的吕宋,荷兰人在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及日本的长崎,都有他们的远洋船舶经常靠泊;中国商人则以近洋船舶转驳接运。厚利之下,必有勇夫,自然有人会投资海外贸易。而在中国沿海,也有转口商港出现,葡萄牙人由于天主教教廷将东方划归该国经营,尤其热衷于在中国海岸找到立足点。他们曾经在宁波附近的双屿设立基地,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发兵驱逐双屿葡萄牙人时,该地已有数千葡人居住,并有教堂、货仓、码头、街道,俨然有了相当规模。朱纨驱逐葡人,为人告发擅专诛戮;政府查讯,朱纨自杀,海禁遂得稍纾。此后海禁时紧时开,并无定规。1553年,葡人从广东地方官员手中取得在澳门居住的权利。自那时开始,澳门成为中外交通的据点达四百年之久!。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2)
中国人投资海外贸易者,并不仅限于沿海百姓。安徽商人许一、许二(许栋)等兄弟四人,即以徽商资金投资造船航海经商。许氏四人,即是双屿之役中先后为明廷治罪的商户。同时,汪直、徐海也都是徽商转入海外贸易的人物,倭寇之乱中,汪、徐都是著名的“奸人”。在日本锁国政策下,若干九州岛藩主的部下“浪人”在禁令下谋求国际贸易的厚利。“倭寇”到达中国口岸,有商机则交易,乘人不备则劫掠。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诸人努力清剿,方将浙闽沿海肃清。当事人很清楚,倭寇之中,“真倭”之外,也有华人及西洋人在内。这种海商或海盗,其成分的确是十分复杂的,而其亦商亦盗的特质,其实与西、葡、荷、英的海上势力也是相同的。
明代国际贸易大致情形是,西、葡、荷兰诸国的高桅大船,以马六甲(葡)、吕宋(西)、巴达维亚(荷)为基地,东方海商则由中国近海转驳商货,再由印度洋转大西洋运往欧洲,或由今日墨西哥的阿可坡可转陆路跨越地峡,进墨西哥湾登船横渡大西洋运往欧洲。两条航道的沿路各处,例如东南亚、印度、非洲及美洲殖民地,也消纳一部分中国的商货。日本长崎及印度果亚都是中继站,也是市场口岸。
中国外销商品已如前述,主要为运销欧洲及中东的丝绸、瓷器,另有各种日用的工艺品则是东南亚及美洲市场的商货。中国收到的货款,已不仅是珍宝、香料,最大部分是墨西哥的白银。中国与日本之间,由于金属比价的差额,中国从日本输入铜斤,向日本输出黄金。西洋商舶在这三角贸易中,也赚了不少。当时墨西哥白银遍天下,在欧洲引发了物价革命,在中国则因此创造了东南、华南长期的经济繁荣。银多铜少,出现白银为主币的现象,以致宋元以来已出现的纸币金融竟又回到银本位的通货。
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番薯与玉米为最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在清初人口的剧增,颇与这两种作物的大量种植有关。
中国沿海海商集团的活动,历时两个世纪,其中人物,例如前述汪直、徐海,后来的李光忠、陈老、林道干、林凤、袁进、李旦、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无不狎弄浪涛,腾跃鲸波。以林凤为例,他曾企图袭击吕宋,但败于明廷水师与西班牙的夹击。又如李旦,在巴达维亚、吕宋与长崎都有寓所及事业,纵横于各处的海上活动。李旦的属下郑芝龙,则成为明末海上势力中最强大的力量。其子郑成功,后来开辟台湾,建立了海上扶余。中国沿海的海上活动,或商或盗,终于在18世纪为清廷的水师剿灭,最后一支势力是数入台湾与广东的蔡牵。几乎同一时期,新兴的美国,编练海军,肃清了加勒比海域的海上势力。
这一段海上活动的历史,除了贸易与劫掠外,也有其更为久远的影响。中国华南居民,自此不断移民南洋。以马六甲为例,该地华人小区至今已有数百年。我犹记忆,那次往访,走在街道上,就如回到明代的广东。一般估计,明清两代移居南洋的华人,人口数以百万计!他们的后代,仍以马六甲的娘惹为例,长忆中国祖源,自成族群。
回顾历史,16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西方势力向东方扩张,那时中国的实力还胜于西方,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时机一过,东方与西方的相对条件完全改观,要再过数百年,进入今日,东方才有重起的契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1)
大洋航道的开通,使台湾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台湾,这一个东海上的大岛,是东亚大陆棚的一部分。百万年来,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移动,挤压推起了两大板块相接的部分,形成高耸的中央山脉。台湾东岸是一片峭壁,只有狭窄的谷地,西岸是大陆棚的延伸,过了台湾海峡,即是福建沿海丘陵地。台湾海峡其实不深,海峡的宽度也不大,在上次冰河期的后期,海水退落,距今两万年时台湾还与大陆相连,是以大陆的古代动物,颇多在台湾留下化石。
这样一个位置密切的海岛,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却只有三国与隋代两次留下接触的记录。揆其缘故,台湾孤悬海外,难与大陆交通,当与洋流的方向有关。太平洋西端的黑潮,是由南向北的暖流,流过台湾东侧的海面,再往北经过琉球、日本,顺时针方向流往北太平洋。在东亚的岛屿链内侧,另有一条南向的洋流,穿过台湾海峡,向南转向马来半岛,逐渐变弱而消失。这一条洋流,闽台人士称为黑水洋。由海峡北面宽阔海域流进海峡的狭窄水道,是以海峡内的水流十分湍急。在渡海工具还不良好时,人力操作的船只就会被急流冲走,穿峡而过,不能裁流横渡。明清时代,闽南居民开始移民入台,于横渡黑水洋时常被冲向南方,称为“落漈”(闽南方言)。明清航海工具及技术已相当不错,入台还如此艰难,更何况早期的航海条件!
在大洋航道开通以前,中国的海外交通不外两个方向:北向日本、朝鲜,由浙江或山东北驶;南往东南亚,由福建或广东出海。正东方向并无航线,台湾一岛,不在中国海外交通的路线上,而当地并无大型聚落可以为市场,又无适当产品可以采购谋利,于是台湾竟长期孤悬,未与中国大陆有密切的交通。大陆近海作业的渔船,显然知道有此一岛,是以,北边鸡笼山,南部大员等地名,仍见于航海的记载,也常为通航琉球航线的地理指标,因此不能说中国人不知道有此海外一岛!
在汉人尚未大批移民以前,台湾的原居民已在此生活很久了。从考古资料言,长滨文化的旧石器,形制与大陆南方的旧石器属于同一类型,是以,6000年前,这些居民已来到台湾。台湾北部及东北部考古遗址颇多玉制品,其玉质及工艺均与浙江良渚文化的遗留相似。澎湖新石器文化的石料,在广东及台湾都有同样的石器。高雄凤鼻头新石器文化的遗存,也与福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相类。是以,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当已有从中国东南及南方迁来的居民。台湾的南端与菲律宾隔了一条狭窄的巴士海峡,西北来往并不困难,也应当有移徙的人口,或由南方来,或往南方去。语言学家认为南岛语系的分布,从各地语言排比上看,当以台湾地区的南岛语为这一语系的源头。但是,南岛语系人群,颇多经过曲折的移徙路线,当黑潮由南往北流时会带来南方的移民,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台湾的考古资料还正在累积中,目前所见,已知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尚不能归纳周密的谱系。目前所知,纵向在时间轴上,各处文化之间尚有不少空白;横向在空间轴上,也还未见笼罩全岛的类型。凡此现象,当然是由于材料不足,史阙有关。至少以目前所知情形,似乎这些古文化,既是局部地区的,也未必是延续不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我们以为,台湾目前的原居民族群,未必都是此岛最早的居民。历史上在此生活的族群,或由大陆来,或由南方来,居住在此,长养子孙,却始终不能凝聚为扩及全岛的大型文化共同体,以致分散为许多聚落与族群。今天,原居民的分类不下十余个文化群体;在中国内地居民大量移入前,本地族群与文化的分歧,可能更为有过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2)
大洋航道开通使海上形势丕变。中国海外有了西洋船只的帆影出没于海天之际。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先来,分别在澳门与吕宋岛建立据点,以经营东方。荷兰人接踵而至,在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基地,也在日本长崎占了一个立足点。但是两地相距遥远,而且中国是当时东方贸易的主要对象,荷兰人必须在中国附近找到一个基地。他们先尝试占有澎湖,但中国舰队已在此驻守。澎湖驻军长官沈有容志不在战争,遣人告知荷兰舰队,不必打澎湖的主意,还不如尝试在别处发展。1624年,从事海上活动的华人指引荷兰人驶入大员(今台南安平)海域,登陆建立了基地。不久,荷人建筑堡垒据守,并扩展其势力于台南周边,远达南方的琅峤(屏东)。各地原居民,力量当然不能抵抗,荷人遂在南台湾各处的原居民聚落(所谓“番社”)收税传教,俨然收南台为其殖民地。从此到1661年,郑成功入台,次年驱逐荷人,荷人据有南台湾达三十余年之久。(同时,西班牙人也曾尝试在北台湾建立基地,却未能成功。)荷兰人以台湾为转驳站,将商货由此运往巴达维亚,再由高桅船运到欧洲。当时荷人的东方发展,获利甚丰,堪与西、葡鼎足而立,均是大洋航道的霸主。
其实,中国南部的汉人,在荷兰占据南台湾以前,早已在台湾立足。最初,那些在海峡捕鱼的渔船,往往会在台湾停靠,补充淡水与给养。当海上集团(海寇与海商)活跃时,更是可能以台湾为其活动基地。荷兰人侵入澎湖时,不仅明廷驻军知道大员的情形,引领荷人入台湾的也是熟悉海上形势及航道的汉人。据传说,此人是后来纵横海上的李旦。李旦的继承者郑芝龙,曾在今日嘉义附近占有土地,招徕闽人来台垦拓,由郑家给予耕牛及田亩,收获粮食,即作为郑家海上船舰的补给。据说,在郑芝龙以前,另一海上集团巨擘颜思齐及其伙伴,也曾招收人民开垦。林道干是另一批海上集团的领袖,势力不小,似乎以今日的高雄为活动基地。至今,高雄还有林道干之妹携带黄金的传说。而荷兰人在台发展的情形,据荷人记载,城堡之外,汉人聚落已成市集村落,而且有自己的领袖。后来郑成功大举来台,建议郑氏入台者,即是号为通译的汉人何斌,也是此人引导郑氏舰队由鹿耳门驰入大员。当时在大员的汉人为数不少,有了他们的内应,荷人遂不能抵抗郑氏,终于投降,下滨离去。
李旦、郑芝龙等人的海上集团,亦商亦盗。其实,他们的目的不在掳掠平民百姓,而在收集大陆的丝绸、瓷器、工艺品运交外商,又以外商运来的香药及台湾出产的樟脑、硫黄、鹿皮、药物贩运于中国大陆市场。明末的中国政府,海禁启闭不定,法令无常,地方官吏及管理外贸事务的宦官,擅作威福,谋求私利。这些海上集团,既不能合法经营外贸,遂成为非法的走私集团。在补给接不上或是被官家缉拿时,他们铤而走险,劫掠杀戮,遂成为海盗。荷兰、西、葡舰队,也是如此,常有突袭中国沿海市镇村落,掠夺牛只粮食的事。
海上集团不止一家,他们争夺利权,常有战争。刘香等人,原与郑家同侪,或聚或散,亦敌亦友。最后,郑芝龙兼并各家海上集团,俨然海上霸主。他的力量强大,商船挂上郑家旗号,即可太平无事。明廷无可奈何,只有招抚郑芝龙,收编他为福建地区的水师。但是,政府并不能约束郑氏,唯有听任郑氏坐大,以闽南为基地,称雄海上。清人入关,北方沦亡,建号南京的福王政权也崩溃。福建的唐王倚郑芝龙为后援,即位称帝,唐王政权不能持久,郑芝龙降清。他的儿子郑成功,以唐王敕封的延平王赐国姓,据金门、厦门抵抗清廷。1659年,郑成功入长江,进攻南京,败绩返闽。1661年,郑成功以强势舰队驶入大员,荷兰人不能抵抗。1662年,荷兰人投降,退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从此到1683年清师攻取台湾,郑氏三世治理台湾,延明朝正朔于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