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领导哪有一点事业心?现代化离我们这里还远呢!大家对前途都丧失了信心。”在另一次谈话中,她还指出:农场的环境令人窒息,干群关系不和,亲近疏远,土政策多,管理方法简单,上海青年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知青典型杨永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反映过知识青年中存在的种种实际困难。当然,普通知青对官僚主义、军阀作风的不满,要比这些大名鼎鼎的典型更强烈。
农场学校教育质量差,也是令知识青年不满意的原因。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子女的前途。60年代初进疆的18岁左右的青年,到70年代末已是35岁上下的壮年了。他们在新疆结婚成家,孩子大部分进了农场办的学校。农场的教师多数是从上海青年中选择的,他们本身只有中学程度,既无学历,又无教学经历,所以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孩子的家长自己在农场中苦了半辈子,眼瞅着出头无望,又担心子女将来会步自己的后尘,离开新疆的念头日久弥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2)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部门调整了知青政策,允许“###”期间下乡的知识青年除少数已婚者留在当地安置以外,大多数返回原居城市重新安排就业。大批下乡知青潮水般涌入城市。这就加剧了新疆农垦系统知识青年的人心浮动。其中,上海青年情绪最大。“###”前,上海市大批动员离城上山下乡的只有到新疆的近10万人。“###”中上海市有数十万青年学生被分配到黑龙江、吉林、内蒙、云南、安徽、江苏、贵州等省、区。1978—1979年间,这部分青年基本返回了城市,唯独分配在新疆的上山下乡“先行者”们,在返城之路上却步步荆棘。
再就新疆农场系统内部来看,除上海知青外,还有北京、天津、江苏、武汉等地的青年,在回城风的鼓荡下,其原居城市都陆续向他们敞开了大门。这样,无论就全国、新疆,还是上海市来说,难圆故乡梦的主要就是新疆农场的数万上海青年了。
其实,留在新疆的上海知青也并不都是同样的命运。尽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对知青调回内地有严格限制,但十几年中不断有人利用权力、关系一走了事。“###”以后,随着给老干部###、落实政策,干部子弟和一些有门路的人纷纷调回内地。如一师十四团某上海知青,伯父是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专门派了两个秘书,花了几千元钱,带了各种证明,连本地人的妻子一同调走。五团某上海知青,父亲是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只给新疆方面打了一个电话,就打通了关节,该知青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妻子也调到西安市。三团两户知青共8口人,通过其中一个人的父亲(国家总行行长)“开后门”调到山西某厂。该团政治处某干部也是上海知青,数日前还给青年做工作,叫大家安心边疆,言犹在耳,本人却率先拔腿远飏。放着干部职务不要,50多元工资不拿,宁肯回去拿29元。知青们反响很大。新疆上海知青中的干部子弟本来寥若晨星,但他们一走却影响到一大片。知青们质问领导:“为什么父母有权,是干部,会拉关系的人的子女,不管符不符合条件,就可以回上海,而我们父母是老老实实的工人、老百姓,就回不去?”领导无法回答。
主要由于以上原因,青年们怨声载道,人心涣散,一股潜在的抵触情绪在涌动在奔流。
(一)赴京上访
上海青年虽远在边疆,在探亲、子女抚养、生活用品供应等方面,始终与上海的父母、亲属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们过去不是不想回沪,但没有想到能回去。1978年底,国家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决定今后知识青年少下乡,以至最后做到不下乡,同时放宽知青返城的限制。消息传来,青年们开始看到了希望。1979年初,云南国营农场知识青年通过请愿、上访实现返城夙愿的消息迅速传到新疆,加剧了上海青年的骚动。青年们开始认真地协商、串联,从农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垦区的前身是兵团农一师。1975年兵团撤销,原农一师所属团场归阿克苏地区直接领导,成立地区农垦局。阿克苏地处南疆西北部。原农一师共十六个团场,分布在阿克苏地区的1市(阿克苏市)5县(乌什县、温宿县、阿瓦提县、柯坪县、沙雅县),沿塔里木河南北两岸分布。农一师是上海知青比较集中的地区。1962年冬至1965年底,先后接收安置了4万余名上海知青。除历年因种种原因调离、逃跑者外,截至1978年底,还有上海知青近29万人。这些人成为闹返城风的主力。 。。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3)
知青们酝酿着举行一次集体行动,并不成文地定下了上、中、下三个解决办法:上策全部返回上海市区;中策去上海近郊崇明、奉贤农场;下策要求分配到工矿企业工作,不再种田。因为有了目的和要求,青年于是组织起来。2月,各团场相继成立“上海青年联合委员会”(简称上青联),又成立阿克苏地区“上青联总部”,驻扎阿克苏市。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对上访工作很重视,在北京的各部门都专门设立了上访接待站(室)。主要是为了###历史以来、特别是“###”期间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上访是公民的正当权利,受法律保护,一时间被群众视为解决问题的捷径。从实际情况看,上访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这股上访风也刮到了新疆。上海青年认识到与其在新疆同当地领导打交道,还不如直接上京,找一个有实权、能根本解决问题的部门,只要他们开放绿灯,知青返城问题当迎刃而解。于是,一个进京上访的代表团很快组织就绪。
1979年春至年底,上海青年先后举行过四次有组织的上访:第一次是3月22日至5月12日;第二次是7月19日至8月24日,只到了乌鲁木齐市,最后被强行收容;第三次是9月1—10日;第四次是12月12—26日。后两次也只到了乌市。下面是上访的主要情况。
第一次上访是在1979年3月下旬,由八个团场的40余名上海知青组成的请愿团启程赴京。为筹划此次行动,阿克苏地区上海青年自愿捐献了人民币1万元。代表团成员办事能力强,熟谙政策,在知青中有一定威信。代表团起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搜集了十余年来上海青年在新疆受歧视、受###的材料,并请受害的当事人写了亲笔申诉信;又把多年来政府颁布的有关职工待遇、职工调动规定,而当地不执行的情况加以调查,作为上诉材料。代表团还制订了严格纪律,严禁个人冒用上访团名义发表意见,考虑可谓周详。
请愿团风尘仆仆行抵北京,上访部门是国家农垦总局。上访团向总局反映了上海青年十余年在新疆的情况,提出了希望调回上海的要求。国家农委副主任张秀山和总局领导人接见了知青代表,明确告诉他们:当年从上海动员大批青年到新疆,是完全正确的;有人说当时是受欺骗去的,是个“大冤案”,并因此提出回上海的要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回上海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并希望青年从国家全局出发考虑问题,不要随波逐流。青年还被告知:上海现有1100万人口,其中市区600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平均密度为38万人,比纽约还高一倍。如果上海支援边疆、支援内地的100万人都回去,将给上海造成很大困难,给边疆和内地造成很大损失。如果盲目增加城市职工人数,超过农业的负担能力,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我们在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
总之,上海青年认为解决自己的困难只有返城,而政府则认为这样做只会引起一连串消极后果,对青年的返城要求当然难以接受。
请愿团返回新疆不久,农场领导就宣布“上青联”是非法组织,勒令立即解散;并要求今后不准再进行串联活动,否则由此产生的后果由上海青年负责。上访团代表也受到压力。于是第一次上访宣告失败。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4)
7月下旬,上海知青又发起第二次上京请愿活动。在这以前,被勒令解散的“上青联”不仅恢复了活动,且有新的发展。“上青联”的组织原则规定:遵守宪法、法律,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服从总部决定,统一行动;实行###决议,少数服从多数;“上青联”委员由各单位###推选;全体委员必须有豁出去的大无畏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等等。设在阿克苏的“上青联”总部发出通知,为配合上访团,要求各团场、各连,就本单位领导对上访团及有关人员是否有进行###的情况,以及本单位土政策至今未改的具体情况写信拍电报给上访团,速告中央。
新组建的上访团人数超过上一次,由8个团场的73人组成。上访团起程前,代表纷纷表态:“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有人表示:“没有其他特长,有颗心”,“能力差,决心大”。所有代表均由知青们推选出来,其中不少人是克服家庭阻力后受任的。这次活动募捐了两万元。
7月19—22日,上访团代表先后到达乌鲁木齐市。他们在红山商场、火车站等闹市区组织演讲。演讲场地用1米宽、30米长的白布围成圆圈,布上签有一万多名上海青年的名字。7月21日,他们扛着“第二次赴京上访团”大旗,肩披“走、走、走,坚决走”等白布标语,列队上街###、讲演,还打着十面颜色不同的旗子,上书“为知青铺路”等口号。一幅27米长的“万民摺”则书写着“热血不为亏损洒,壮年回沪献四化”。这次行动来势凶猛,时值7月末,距十一国庆节不过两个月。因为担心上访团到京会产生不良后果,有关做好劝阻工作,说服他们不要到北京上访的指示已经下达。但代表不听劝阻,执意上京,部分代表已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在这种情况下,留在乌鲁木齐市的上访代表被强行收容。已经出发的代表以后也陆续在西安、南京、上海等地被截获,并送回新疆,最后由各人所在的团场派人到乌鲁木齐市领回。至此,第二次上访中途搁浅。这以后,阿克苏等地区上海青年又两次组织上访,但代表们均未能跨出新疆一步。
(二)风波又起
自1979年初阿克苏知青刮起返城风到同年秋,已有成千上万的知青以“病退”、“顶替”、“照顾老弱病残”等理由,通过组织正式办理调转手续,陆续离新返沪。据阿克苏农垦局9月份统计,垦区原有上海知青26万多人,上半年办理回沪手续的6000余人,正在办理回沪手续的5000余人,其中持上海发来商调函的就有3000多人。新疆其他各地区农场也有大批上海知青返城。有条件返沪的人自然兴高采烈,但对剩下的人来讲,在心理上却形成更强烈的冲击。所以,尽管农场知青人数减少,返城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平息上海青年闹事风波,中央有关部门和新疆各级政府尽了很大努力。早在1979年2月4日阿克苏上海青年开始###时,自治区党委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5月,以国家农垦总局副局长王孟闲为组长的工作组到阿克苏垦区进行调查。上海知青第一次上访到北京,国家农垦总局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7月份又派出以副局长刘济民带领的调查组。阿克苏地区党委也花费很大精力处理这一问题,组织工作组分赴各团场听取意见,召开座谈会,进行说服教育。对到阿克苏的上访知青,每次必见。对知青和其他农场职工、家属中存在的问题(如探亲问题、烤火费问题、房建问题、物价补贴问题)等也在着手解决;同时,投资七百多万元筹建塔里木大桥,以解决交通问题。但各级领导机关对知青闹返城的态度是一致的:知青支边的方向完全正确;“上青联”是非法组织,应立即解散;以回沪为目的的要求是无理的,为此所举行的###、怠工、串联、###等活动都是错误的,必须立即停止。由于双方观点差距太大,政府机关的这些工作收效甚微。 。 想看书来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5)
1979年底,阿克苏局势又趋紧张。骚动波及垦区几乎全部团场、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声势越造越凶。知青有组织地进行静坐、示威、###。全垦区发生###21次,###事件由最初的个别团场、连队蔓延到多数团场、连队。1979年全国知青如火如荼的返城浪潮对上海知青的心理产生强烈刺激。他们看到:云南等地农场知青闹得凶,走得最多。本区内北疆阿勒泰的北京、天津青年闹得凶,问题解决得好;所以尽管多次受挫,返城的劲头丝毫不减。12月19日,十团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