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庞德公的家里,诸葛亮认识了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是颍川阳翟(治今河南禹县)人。建安元年(196),庞德公派他十八岁的侄子庞统前往颍川阳翟去见司马徽。经过一番交谈,司马徽叹道:〃德公诚知人,实盛德也。〃便随同庞统来到荆州襄阳城东居住下来。
司马徽善于鉴别人物,但他知道刘表心胸狭隘,所以藏锋匿芒,处处谨慎。当有人问他某某人怎样时,司马徽不论其高下,总是回答一个〃好〃字。后来,他的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对他说:〃别人有疑前来请教,君应帮其分辨。而你总是用一个好字对付,岂不是辜负了请教者的诚意?〃司马徽并不直接回答,只是说:〃你的这一番话,也可用一个好字概括。〃这位颍川来的名士,还真有名士风度。别人丢了一只猪,前来他家妄认,司马徽当即把猪给他。后来,妄认者找到自己的猪,前来认错还猪,司马徽还对他厚词相谢。司马徽好养蚕,有一次蚕快吐丝时,有人前来向他借蚕吐丝用的蔟箔,司马徽便把自己的蚕丢掉,将蔟箔借给他。别人对司马徽的行为不理解,便问他:〃一般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是在别人急需而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这样做。而现在你和别人都急需,你为什么还如此呢?〃司马徽说:〃别人轻易不求我,现在来求我却不答应,会使他难堪。为什么要因小利而使人难堪呢?〃
总之,司马徽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只知读书不谙世事的书生。难怪刘表听说司马徽是个奇士,见到后却大失所望,说:〃世间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其实,司马徽的谨慎与怪异,有很大成分是出于应付刘表和了解新环境,而对于熟人和老朋友,司马徽则是另一种表现。
有一次,司马徽前去拜访庞德公,不巧正赶上庞德公过沔水那边去祀扫先人墓地。按照一般情况,主人不在家,客人应打道回府。然而司马徽却像主人一样,径直走进庞德公的客室。
〃大嫂。〃司马徽这样称呼庞德公的妻子,因为他比庞德公小十岁。
〃哟,是贤弟呀!〃庞德公的妻子热情地打招呼。
〃今天多准备两个人的饭,刚才徐元直告诉我说,一会有个人来找我和庞公。〃
只听庞德公的妻子痛快地答了一声,便开始烧火做饭,忙碌起来。不一会,庞德公回来了,司马徽起身相迎,二人就座,开始叙谈起来。这情景,让不知内情的人看了,真要分不清哪个是主,哪个是客了。司马徽与庞德公的关系如此亲密,作为庞家的亲戚、常客,诸葛亮自然很快地与司马徽相识了。
通过庞德公和司马徽,诸葛亮又认识了庞统。庞统字士元,是庞德公的侄子。从外表看,庞统不像诸葛亮那样英俊聪慧,而是给人一种朴钝的感觉,所以很少有人认识到他内心的灵秀。只有庞德公认为庞统不凡,在他十八岁那年,派他到颍川去见司马徽。经过交谈,司马徽也认为庞统大非常人,将来可以成为南州士人中的一流人物。庞统与庞德公、司马徽关系如此,与诸葛亮相识也是十分自然的。
第13节:第二章十年砥砺(7)
能够有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能够认识渊博精深的学者,对诸葛亮的学问精进是难能可贵的条件。他知道这一切与叔父的努力有关,他从心里感激叔父。然而他更知道如何才能报答叔父,这就是在这些条件下不断地努力学习。他拼命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像个如饥似渴的孩子。
建安二年(197)春正月,料峭的寒风阵阵袭来,令人有刺骨之感。然而,使诸葛亮更加战栗不安的不是这阵阵寒风,而是从豫章西城传来的坏消息:叔父诸葛玄在一次城民反叛中被害了。噩耗传来,诸葛亮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诸葛亮的母亲去世时,诸葛亮的心情是悲痛的。但那时他毕竟是个六岁的小孩,感情世界单纯,易于平复。父亲去世时,八岁的诸葛亮确有天塌地陷之感,但叔父担起了抚养他们姐弟的责任,使诸葛亮感到生活中又有了擎天柱。从那时起,诸葛亮一直在叔父的关怀下成长。他想起了在家乡时叔父对他在学业上的督导,在流离中叔父对他在生活上的关照,在去荆州前叔父对他开辟新生活的鼓励,在到荆州后叔父对他们新生活的苦心安排。
从八岁到十七岁,九年了。这九年里,叔父与他在家庭关系上是叔侄,在感情世界里却是父子。
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听到了这件事,纷纷来安慰他。师友们的劝慰,使诸葛亮渐渐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此时的诸葛亮毕竟不是只知道悲痛的八岁孩子,而是一个有学识、有阅历、有思想的十七岁的青年。〃往者既往矣,来者犹可待〃,不知是谁安慰诸葛亮的这句话,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考。是啊,依靠叔叔关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后的日子全靠自己了。
怎样安排今后的日子呢?家乡是不能回去了。诸葛亮不愿意回到家乡,不仅是因为家乡依然战乱不已,也不仅是两个姐姐在荆州已有婆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叔叔的夙愿。他知道叔叔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将来有所作为。而荆州地区环境安宁,消息灵通,交通便利,教育发达,人才济济,显然比乱纷纷的家乡更适合于学习和发展。
为了能实现叔父的夙愿,诸葛亮决意留在荆州。然而,以何种方式留在荆州呢?凭着叔叔与刘表的关系,凭着大姐婆家蒯氏的势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本可在荆州捞个一官半职。然而,诸葛亮不愿意这样,他觉得这样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详述。为了学有所成,诸葛亮要留在荆州;为了自己的志向,他又不愿入仕刘表政权。他想请庞德公给出个主意。一想到庞德公,他突然心头一亮,还用得着找他吗?像他那样躬耕隐居不是很好吗?!
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这里山峦起伏,山谷幽深。众山峦之中,最高的主峰恰好居中,因此名为隆中山。山村也因山得名,称为隆中。隆中山起伏盘旋,势若蟠龙。另一座大旗山与之隔谷相望,它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像只卧虎。这里林木茂密,修竹叠翠,泉水潺潺,池塘清澈,是修身养性、静心读书的好地方。在当时,隆中虽属南阳邓县管辖,但它远离战乱纷扰的南阳郡治,靠近安定富庶的襄阳,所以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这里隐居下来。
隆中不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适于耕种的良田。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
〃万树桑柘美〃,正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清幽的环境,给诸葛亮一个轻松、宁谧的心境,他除了平时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读书自然是一种学习。伴着草屋稻草的幽香,伴着跳动闪耀的烛火,诸葛亮常常苦读至深夜。诸葛亮在隆中期间都读了些什么书?历史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从他日后的一些言行中,可以推想出一些大概情况。
他读过儒家著作。诸葛亮上表追尊甘夫人为昭烈皇后时说:〃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不忘其亲所由生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又说:〃《诗》曰:〃榖则异室,死则同穴。〃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他在《便宜十六策·治人》中说:〃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在《便宜十六策·察疑》中说:〃《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诗经》、《尚书》、《礼记》、《春秋》都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诸葛亮在许多处加以引用,可见他对儒家著作之熟。
第14节:第二章十年砥砺(8)
他读过法家著作。蜀汉建兴元年(223),刘备病危,临终遗诏给刘禅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诏书中所说《申子》、《韩非子》、《管子》均为法家著作。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为他抄写法家著作,认为从这些书中可汲取治国方略。可见诸葛亮对法家著作是早有研究的。
他读过兵家著作。上述诸葛亮为刘禅所抄写的《六韬》,便是一部兵家著作,乃后人托名太公吕尚所撰。此外,诸葛亮在军事论述中,多次讲到孙武、孙膑之谋或其著作。诸葛亮于兵家书研习最深,在其军事论著中,有不少重要见解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转化而来的。至于其著名的八阵图,更是从前代兵家阵图演化而生。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军事思想中详论。
他读过道家著作。诸葛亮《诫外生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曾说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老子关于〃静〃的论述。关于〃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关于〃淡泊〃,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当然,诸葛亮所说的〃静〃、〃俭〃、〃淡泊〃与老子学说尚有差异,但他熟读过道家著作则是毫无疑问的。
他读过史学著作。诸葛亮的很多论述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中最典型者是他的《论让夺》:
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舍相为功,太伯以三让为仁,燕哙以辞国为祸,尧舜以禅位为圣,孝哀以授贤为愚,武王以取殷为义,王莽以夺汉为篡,桓公以管仲为伯,秦王以赵高丧国。此皆以趣同而事异也,明者以兴治,暗者以辱乱也。
范蠡是春秋越国人,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辞去高位独自经商。虞卿是战国时人,受赵王重用,被拜为卿相,后辞相离开赵国,著书立说。太伯是周古公的长子,但将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燕哙是战国燕王,因信用子之,将王位让他,自己为臣,结果酿成燕国大乱。尧、舜是远古时代的氏族领袖,他们禅让王位之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孝哀即西汉哀帝,他宠爱佞臣董贤,封他为大司马,还要把帝位让他,遭到群臣反对。武王即周武王,他率军攻进殷商首都,推翻商朝。王莽是西汉末人,他曾代汉建立新莽王朝。桓公即春秋时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即秦二世,他信任赵高,最后终被赵高杀死。诸葛亮对于让夺的论述,涉及到了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相对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简直是一部古代、近代的历史。不阅读大量的史书,是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历史知识的。
读书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心怀远志之人,决不会仅仅满足于读书一种方式。从兴平二年(195)到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他始终活动于襄阳、隆中地区,向师友们学习活的知识。
在诸葛亮的师长辈中,对他帮助最大的要属庞德公和司马徽了。
庞德公是襄阳地区在野士人的领袖,是德高望重的名士。他多次拒绝刘表让他出来当官的邀请,认为在乱世当中确保自身与子孙安全的方法不是出仕,而是退隐。这种思想对诸葛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诸葛亮和他在一起,思想日益成熟,学问日益精进,久而久之,便从庞德公那里获得了〃卧龙〃的雅号。
司马徽也并非像刘表所说是个〃小书生〃,而是一个大学者。庞德公对司马徽的认识与刘表绝然不同,他送司马徽一个雅号〃水镜先生〃,夸他学问渊博,有知人之鉴。事实上确是如此。
据说庞统第一次去颍川见司马徽时,正遇上他身背箩筐,准备去采桑。庞统想试试司马徽的学问,便从车中探出头来,问道:〃来者可是司马先生?〃〃正是。〃司马徽答道。庞统说:〃我有一个问题想向先生请教。我听说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怎能够屈洪流之量,却干些织妇之事?〃司马徽见问,知道对方也不是凡庸之辈,便说:〃你先从车上下来。〃待庞统下车之后,司马徽便开始给他上课:〃你只知道小路近捷,却不想会有迷路的危险。想当初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忼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司马徽这番话,不但阐明了自己关于富贵的观点,而且句句都有历史典故。他说的伯成,是尧舜时的伯成子高,后来禹坐天下,他便辞官回家种田。他说的原宪,是春秋时宋人,孔子的弟子。此人生活十分贫困,但始终学而不辍。他说的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