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丘吉尔传-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使丘吉尔略感安慰的是正在北非展开的“十字军战士”作战计划进展顺利。11月18日盟军对隆美尔部队发动攻击初战告捷,使德军损失坦克55辆,被迫撤退。从马耳他出发的英国战舰“曙光号”和“佩内洛普号”击沉了敌人的运油船“普罗西达号”和“马里乍号”,使敌人坦克的燃料严重不足。据后来的统计,德意军队在“十字军战士”行动中所受到的损失为:伤亡和被俘约3.3万人,损失坦克300辆。而这些损失约9C10是在战役的头一个月中发生的。这次战役使盟军在北非战争中的军事态势得到极大的改善。

12月11日,丘吉尔在启程赴美前夕,在下院对战争发展的新局势作了详细分析。他承认盟国方面遭受了严重损失,存在巨大困难,需要继续艰苦努力。但他同时强调应看到有利的条件,应对战争抱必胜的信心。他说:“现在,不但英帝国,而且美国也在为生存而战斗;俄国在为生存而战斗,中国在为生存而战斗。欧洲的降伏于敌人残暴统治下的所有被征服国家的一切精神和希望都寄托在这四个伟大的作战国家的身上。我以前曾经说过,人类的4C5站在我们这一边。这可能是说少了。曾经能够给人类带来这些可怕祸害的,只不过是这些结帮成伙的恶人和他们的军事或党派组织而已。假如我们不能给他们一个千年难忘的历史教训,那的确会给我们这一代带来耻辱。”

12月14日,丘吉尔乘坐新下水的“约克公爵号”,冒着狂风巨浪和遭遇德国潜艇的危险,经过漫长的8天航程,于12月22日抵达华盛顿,受到罗斯福总统的热烈欢迎。英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不拘礼仪而亲切友好的会谈,双方人员共同举行了代号“阿卡迪亚”的全体会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会议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德国,同时认为阻击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争是这场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联合作战,统一指挥,会议决定在太平洋战区建立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联军司令部,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意见,由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出任联军总司令。

丘吉尔与罗斯福会谈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大联盟。经过大量的电报往返,由26个国家参加发起的这个世界组织的成立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罗斯福总统提出以“联合国”替代原来拟议中的“协约国”作为这一世界组织的正式名称,丘吉尔对此表示赞同。他随即指出拜伦的《蔡尔德·哈罗德游记》一诗中的诗句证明罗斯福总统的提议是多么恰当:

这里,联合国拔出刀来的所在,

我们的同胞们那天在战斗!

这是许多将永垂不朽的事——而且一切

都将永垂不朽!

1942年1月1日,罗斯福到丘吉尔下榻的房间,两人对《联合国宣言》草稿最后敲定。随后,在总统书房里,由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和宋子文分别代表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签署了这个庄严的历史性文件。而汇集其余22个国家的签字的任务则留给美国国务院去办理。宣言声明各签字国政府对英美两国共同发表的“称为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宣言中所包括的关于目的和原则的共同纲领,已经表示同意”,宣言宣称各国政府:

“深信为了保卫生命、自由、独立与宗教自由,为了保全它们本土内和其他地区内的人权与正义,取得对敌国的完全胜利是十分重要的,深信它们现在正从事于一场反对企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势力的共同斗争,特宣告:

“(1)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使用它的军事的或经济的全部资源,来反对同它处于战争状态下的三国公约成员国及其附从国家。

“(2)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同本宣言各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单独停战或媾和。”

《联合国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除了这一重大成就之外,丘吉尔还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受到热烈欢迎的演说;对加拿大作了短暂的访问。在此期间他有过一次轻微的心脏病发作,引起了医生的注意。1月初,丘吉尔在弗罗里达州休息了几天之后,于1月15日赴百慕大群岛,准备乘“约克公爵号”回国。但他一时心血来潮,决定改乘送他来此的波音飞机飞越大西洋,这使他提前了一星期回到伦敦。

丘吉尔传……3 开辟第二战场之争

3 开辟第二战场之争

丘吉尔回国后,立即发现由于社会舆论对战争失利局面的议论导致了不利于政府的消极情绪,他决定就信任问题举行一次议会辩论。1月27日,辩论开始后他首先发言,在宣布隆美尔的部队有2C3的人“受伤、被俘和阵亡”之后,他坦率地称赞隆美尔“是一位极其果敢而机智的敌人……,若撇开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不谈,我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丘吉尔还谈到了对苏援助,谈到华盛顿之行的政治和军事成果,最后,他以退为进地谈到了面临的困难和他应负的责任。他说:“我就是议会和全国应该责备的人,因为我为它们服务得不够好。虽然发生了过去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发生,可是我若得不到它们的信任和诚心诚意的帮助,我也无法有效地为它们服务。”

丘吉尔的演说极为成功。当下院进行信任表决时,丘吉尔内阁以464票对1票的比数获得了几乎一致的拥护。但是,战争局势仍在进一步恶化。在北非,隆美尔发起了重新夺回班加西的攻势。在新加歧,大约6万名驻军2月15日向人数少得多的日本侵略军投降。这一事件被丘吉尔称为“英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灾难和规模最大的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国潜艇仍活跃异常,仅在1942年头两个月就击沉英国商船52艘。这些情况使英国政府的声望不断下降。

为了安抚社会舆论的不满,丘吉尔对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艾德礼任副首相兼自治领事务大臣;克兰伯恩转任殖民地事务大臣;格林伍德虽无行政才能,但他在其党内地位突出,所以仍留在政府内;金斯利·伍德仍任财政大臣,但退出战时内阁;比弗布鲁克正式出任军工生产大臣不到一个月便于2月底因病辞职,被丘吉尔派去履行一次“无明确任务的出访美国的使命”;奥利弗·利特尔顿继任军工生产大臣;拒绝在比弗布鲁克手下供职的克利普斯则担任了掌玺大臣和下院领袖。

但是前线继续传来坏消息。3月初,仰光沦陷于日本人,驻缅英军在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指挥下被迫退往印度边境。为了使印度抵抗日本人可能的入侵,丘吉尔接受艾德礼的建议,成立了处理印度问题的战时内阁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派克利普斯前往印度以说服印度政治领袖接受战后取得自治领地位的建议。但甘地和尼赫鲁对此建议不感兴趣,他们要求立即重建印度政府,尤其要掌握国防部长一职。丘吉尔认为“对此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使谈判不得不中断了。尽管罗斯福发来私人电报试图使谈判继续进行,但未能使丘吉尔改变主意。因而印度的政体在战争中仍无变化。6月4日,因为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击沉了4艘日本航空母舰,减轻了日本从海上入侵印度的危险性,才使人松了一口气。

在此期间,要求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英国,与丘吉尔政府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从苏德前线引开至少40个德军师的前景问题进行商讨。当时,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苏联红军面对着四百多万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的猛烈进攻,所以斯大林多次提出第二战场问题。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此必要,此前他特派总统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和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携带经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订、并由罗斯福总统批准的题为《两欧作战计划》的备忘录前往伦敦,与英国政府讨论落实计划的问题。罗斯福总统4月3日写信给丘吉尔说:

“哈里和乔治·马歇尔所要告诉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两国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够看到俄国人今天所杀死的德国人和所摧毁的装备比你我两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即使还没得到全盘的成功,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只有这样,叙利亚和埃及才能转为安全。纵使德国人发现了我们的计划,也毫不足惧。”

但丘吉尔对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一事一直有着更复杂的考虑,丘吉尔在原则上赞成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但他同时认为,“保卫印度和中东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所承担的大英帝国的首要义务是保卫印度不受日本的侵略”。同时,与其在欧洲大陆作战,丘吉尔认为倒不如进攻北非或者解放挪威北部。因为,“把两个强大国家的全部力量集中和配合在一个激烈的攻势中,是存在着种种困难的,我们决不能让含混不清的词句来使情况更加紊乱。因此,在英美两国军队能够在1943年在欧洲同德国人交手以前,填补空缺的唯一方式,是以英美军队强行占领法属北非,同时与越过沙漠从西边向的黎波里与突尼斯前进的英国军队取得配合。”

由于在具体看法上存在分歧,所以在与美国特使的商谈中,丘吉尔一直强调“要视形势的发展和准备工作的进展而定”。在与莫洛托夫的会谈中,丘吉尔“表现审慎、含糊。关于美国和英国准备在何时何地在西线反击德国的问题,不做正面的肯定回答”。

莫洛托夫在与英国政府的谈判中,还提出与英国签订一项长期盟约,并要求英方在盟约中承认苏联1941年的疆界。丘吉尔认为这样不仅违反英国对波兰作出的保证,而且也违反了大西洋宪章,因而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最后英苏双方同意签署一项为期20年的盟约,但其中不提及疆界问题。鉴于莫洛托夫还将访问华盛顿,所以丘吉尔建议莫洛托夫返回时再经伦敦,届时他将根据华盛顿关于第二战场问题的讨论情况再对此给予具体回答。

就在莫洛托夫出访期间,德军策划了针对苏联的规模庞大的夏季攻势。为了打乱希特勒的战略部署,苏军将领铁木辛哥在哈尔科夫以南发动了一次“破坏性”进攻,虽然德军的反击使其伤亡损重并败退,但这次进攻使德军的作战计划推迟了一个月之久,

丘吉尔对苏德战场的局势变化极为关注,他担心苏联人在得不到英美援助的情况下可能同德国签订和约而退出战争,所以当莫洛托夫返回时他同意了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在致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他申明无法作出具体承诺且使实现登陆带有附加条件。丘吉尔写道:“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丘吉尔的这种作法被认为是为了英国国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

但丘吉尔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共同的愿望和善良的意志并不能克服无情的事实”,对细节的研究和对战略的考虑,使英美军事当局“都发觉没有能力准备这项计划”。为了对这一问题的前景和其他可能性作进一步讨论,6月7日,丘吉尔飞赴美国进行了第三次访问。在与罗斯福的会谈中,除了第二战场问题,丘吉尔还与其讨论并同意在发展原子弹方面开展工作。

6月20日,丘吉尔在白宫收到罗斯福总统亲手交给他的一份电报,上面的消息令他目瞪口呆。电报上说,北非战场上的托卜鲁克要塞被敌人占领,英军25000人被俘。后来进一步证实,被俘人数实际多达33000人。罗斯福当即问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丘吉尔:“我们能帮你什么忙?”丘吉尔回答:“给我们大量希尔曼型坦克,能给多少就给多少,并且尽快运往中东。”罗斯福立刻叫来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随即作出安排,调拨300辆希尔曼型坦克和100门自行火炮,并直接运送到苏伊士运河。这一意义重大的决定,成为丘吉尔此行的重要收获之一。

由于托卜鲁克的失利,当丘吉尔6月26日回国时,等待他的是由一位主要的保守党后座议员约翰·沃德洛—米尔纳提出的“对战争的指挥中心不予信任”的动议,这项动议得到了丘吉尔昔日的盟友、海军元帅罗杰·凯斯爵士的附议。丘吉尔不得不迎接议会中的新挑战。7月1至2日两天,议会中对丘吉尔战时联合政府的批评达到了高潮。批评的言辞十分尖锐和激烈,但在提出建设性的替代措施方面,批评者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