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蒙哥马利却说:“这才是开始。我和隆美尔初次打交道非常有味道。这一轮是他发的球,我赢了;下次,该我发球了。现在比分是一比零。”
  四把火烧过后的蒙哥马利,把目光瞄向了阿拉曼。他将在那里搭建一个通往辉煌的战争舞台。
  

“变戏法”与“卖破绽”的故事(1)
在名将对名将的搏杀中,他们互为磨刀石。对手越是有名,越会把自己的刀磨得非常锋利。要想不败于对手,刀就要比对手锐利,出手就要比对手迅速。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在亚历山大港东北104公里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拉曼是德意联军在北非进攻的最远处,隆美尔率领他的部队攻到这里时,已是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由于缺少油料补给,隆美尔再也不敢打他所擅长的运动战了,只得以阵地战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10万余人的德意联军部署在长达8至13公里的防线上。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隆美尔在阵地最前沿大面积布雷,其中最大的北部雷区埋设了50万枚地雷。隆美尔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名字:“魔鬼的花园。”
  德意联军阵地对面的英军,却早已从阴影中走了出来,真是补给充足,兵多将广,兵力整整超过德意联军一倍。特别是英军获取了“超级机密”这一武器,对德意联军的情况简直了如指掌。“超级机密”是英军设在伦敦布奇雷庄园的密码破译机构破译出来的德军密码情报。由于德军一直没有发现英军破译了自己的密码,始终用这类密码发报,所以,“超级机密”是英军最机密、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为了保证这一情报渠道的安全,丘吉尔指示:“下金蛋的鸡,从不咯咯乱叫。”他要求“超级机密”只能口头传达,而不得用任何意义上的文字传达。由于当时北非战场对于英军来说至为重要,因此丘吉尔命令情报机关保证向蒙哥马利提供“超级机密”。这样,蒙哥马利对德意联军的动向非常了解,甚至有时希特勒给隆美尔的电报,最先收到的不是隆美尔,而是蒙哥马利。
  有了上述条件,蒙哥马利的心情和隆美尔真是完全不一样。此刻面对隆美尔这样一个强大的、被神化了的对手,蒙哥马利太亢奋了。还有什么能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打败像隆美尔这样一个著名的敌人更能让他心驰神往呢?
  亢奋的蒙哥马利具备了一切反攻的条件!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隐真示假”,不让隆美尔知道自己的企图,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然而,阿拉曼是沙漠地区,要把几十万军队和成千上万吨作战物资在这种没遮没挡的沙漠地区隐蔽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蒙哥马利做到了。他有两个招法:“大变戏法”和“卖个破绽”。这在军事上称为伪装与欺骗。
  先说大变戏法,也就是伪装。他请来电影布景设计师(巴卡斯中校),利用光学原理,造成人视觉的错误。他将4000吨作战物资变成了一个个10吨大卡车大小的样子,远远看去,如同一个个兵营一般。火炮是最难伪装的了,因为火炮轮廓突出。然而,蒙哥马利还是把火炮变没了——他把火炮藏在3吨卡车下面,1200多门火炮远远看去,犹如1200多辆卡车。进攻前夕,蒙哥马利又变出1200辆道具卡车,以掩饰已进入发射阵地的真火炮。
  伪装的目的是隐藏进攻企图。蒙哥马利准备在阿拉曼北线向隆美尔发起进攻,自然要把集结在那里的作战物资伪装起来,不让敌人发现自己将在这个方向进攻。可是,为了给敌人造成更大的错觉,使之更相信英军不会从北线发起进攻,还要做出将在南线发起进攻的样子。作战的目的不是对峙,而是进攻,敌人最怕的不是你在哪里进攻,而是不知道你在哪里进攻。拿破仑曾说过:“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的行动,而是对手的平静,因为这种平静背后通常隐藏着最可怕的行动。”如果隆美尔一点也看不到蒙哥马利可能的企图,那么他很可能在全线保持高度戒备。这一点是蒙哥马利不愿看到。于是,蒙哥马利要卖个破绽给隆美尔,欺骗隆美尔相信:英军将在阿拉曼南线发起进攻!
  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北线所做的所有隐蔽,在南线都公开出来:在北线,他将油料隐藏起来,而在南线,他公开建立加油站、油库,铺设输油管线;在北线,他把火炮和坦克藏起来,而在南线,他让几十辆大卡车后面拖带着树枝,每天在沙漠地带里转来转去,卷起冲天黄沙,摆出一幅兵力不停地向这里调动的样子。为了做到天衣无缝(即使隆美尔相信了英军将在南线发起进攻,也不让他知道进攻可能的时间段),蒙哥马利还命令“卖破绽”的部队,恰到好处地放慢“卖破绽”工程的速度,让隆美尔感到:英军在南线的进攻作战部署,不会在11月以前完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变戏法”与“卖破绽”的故事(2)
但是,蒙哥马利真正发动进攻的日子,恰恰是11月份以前!
  这就是谋略!这就是战争艺术!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这把被隆美尔这一磨刀石磨出的锐利之刀,终于挥出。这一天,他向集团军所有官兵发表文告,命令他们像大英帝国的雄狮一样,勇猛地扑向敌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发现德国人,就立即打死他。阿拉曼战役,就这样在蒙哥马利的这份文告中开始了。
  历时12天的阿拉曼战役,书写了新的历史。一度纵横北非大漠的隆美尔军团,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转折。同时,蒙哥马利也开始进入其军事生涯的辉煌阶段。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大英帝国的救星。丘吉尔闻知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喜讯后,声音有些颤抖地对蒙哥马利说:“蒙蒂,大英帝国的全体臣民感谢你和你英勇的军队。”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
  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参加指挥了英美军队几乎所有的欧洲战役,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投降后,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此后,他又先后担任过英军总参谋长、北约盟军副总司令等职。1958年,因年龄原因退役。
  他最后退出公共生活是在1968年。那年的一天,蒙哥马利参加英国国会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开幕仪式。他要求手持国剑参加开幕式。国剑是英国女王授予功勋卓著的军官的一种荣誉,很长,分量很重。即使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军人,要手持这种国剑也很困难,更别说已是80岁高龄的蒙哥马利了。然而,倔强的蒙哥马利坚持手持国剑到会。女王讲话时,他实在挺不住了,身体摇晃一下,差点倒下去,幸亏他人上前扶了他一把,搀他坐到椅子上。几分钟后,蒙哥马利慢慢地站起身,悄悄地走出了上议院,也走出了公共生活。从此,他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露过面。
  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在伦敦病逝,终年89岁。
  综合蒙哥马利成功的秘诀,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把意志力作为身体的统帅,用他的话讲,“意志力是人肉体的君主”。他把意志力作为血肉之躯的主人,把正确的意志力作为敏锐思想的主人,把完美的意志力作为判断能力的主人。
   。。

性情中人
这是一位性情中人,爱憎分明,优点与缺点都突出;这是一位一生都追求完美的人,无论何时都有着浓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荣誉感;这是一位典型的军人,勇敢与机智深深浸入他的血液中……他就是美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
  乔治·巴顿生于1885年11月11日。他的家族是个军人世家,老巴顿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巴顿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在夏威夷和本土担任过几十个不同的职务,并被送到骑兵学校、陆军参谋学院和陆军大学学习。这期间,他形成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坦克突击优势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参加了卡萨布兰卡登陆作战。1943年,他任第7集团军司令,和英国名将蒙哥马利一起参加了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1944年,他任第3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和阿登战役。1945年,他率部长驱渡过莱茵河,进抵德国。欧洲战事结束后,他由于反对肃清纳粹残余而引起轩然大波,被免去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到有名无实的第15集团军任司令。1945年12月9日,正当他要退役回国时,突然在一次车祸中受伤,12月22日因伤重去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美军装甲部队之父(1)
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交战双方陷入僵局,各国军事家都迫切要求制造一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还能运动的武器,以突破对方的防御阵地。当时,英国军官欧内斯特·斯温顿上校建议制造一种能够自动推进的机器,类似美国的履带拖拉机那样,能在一条连续的带子上前进。陆军大臣基切纳表示反对。可是海军大臣丘吉尔却积极支持。1915年2月,他组建了一个“创建陆上巡洋舰委员会”进行研制试验。为对德国人保密,还给这个新机器起了一个“水柜”(Tank)的名字,坦克就是它的音译。1916年9月15日,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出现,并初战告捷。
  初战告捷后,坦克名声大振。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英国制造坦克。法国军队在艾斯丁尼将军的力主下,于1917年生产出了坦克。1918年,德国军队也生产出了坦克。
  当时,巴顿正在美国著名将军潘兴上将手下任副官。副官相当于现在的首长秘书,一切行动要围着首长转。巴顿是一个不愿受羁束的人,他喜欢到作战部队去指挥打仗。整天在潘兴屁股后面转,对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于是,巴顿找潘兴要求调到作战部队去。
  潘兴和巴顿非常熟,也很欣赏眼前这个年轻军官。潘兴有一个特点,他要求部下军容整齐,特别是不允许军官的皮鞋上有灰尘。有一次,还是在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中,当部队急行军到达目的地后,军官们很累,顾不上擦皮鞋了。潘兴非常生气,批评了值日军官,命令大家立即起来擦皮鞋。他看到巴顿的皮鞋还是那样铮明瓦亮,就告诉大家:“就照他的样子做!”
  这时,潘兴正思考在美军中建立一支坦克部队的问题,他听完巴顿的请求,点了点头说:“好吧,你要离开这里,我没有意见。我提出两个职位供你选择:一是去指挥一个步兵营;二是去组建一支坦克部队!”
  巴顿听后,心里不免一紧。为什么呢?因为巴顿不愿意当步兵,他觉得当步兵不过瘾,他最想当的是骑兵。巴顿的马术非常好。可以说,他对马术和剑术到了痴迷的地步。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1912年,他和妻子比阿特丽丝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军事五项全能运动,顺道到法国旅游。妻子非常看中这次旅游,把其看做是他们的第二次蜜月。不曾想,巴顿把妻子带到了法国最富盛名的索米尔骑兵学校,听该校副校长、著名剑术大师克莱里讲课。回国后,他就研制了一种马刀,并且立即为骑兵部队所采用,他因此获得了“陆军第一剑术大师”的称号。巴顿的家里养了一群生龙活虎的赛马,他太想当骑兵了。
  可是,他知道潘兴的脾气是吐个唾沫都是钉,不能更改的。步兵不好,可是当时美军连一辆坦克都没有,组建什么坦克部队呀!巴顿曾经看到过坦克,但是当时坦克是新式武器,性能远远不像后来那样先进,存在很大的争议。如果自己组建失败,证明坦克是无用的东西,那么不管战争为他提供多少良机,对他肯定也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他在陆军中的晋升。
  巴顿拿不定主意了,于是,他想起了岳父艾尔。他岳父是一位社会名流,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位纺织巨头。巴顿非常信赖岳父,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岳父。为了避过战争时期的信件检查,他是托朋友把这封信直接送到岳父手中的。
  艾尔的回信非常及时,信中说:“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对战争一无所知。这里,我对你的建议是:应该选择那些你认为对敌人打击最沉重,而能使自己伤亡最小的武器!”
  看完岳父的信,巴顿立即去找潘兴,他说:“长官,我决定去坦克部队。我怀着一种特别的热情接受新的任命,因为我相信我能用轻型坦克给敌人最大的杀伤,而使我们付出的代价最小。”
  1917年11月9日,巴顿接到正式命令,开始组建坦克部队。巴顿有个脾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