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李丞相究竟想让朕等到什么时候?”赵光义打断李昉的话。李昉也不退让,继续禀奏道:
  “陛下要在京师东、西征兵,有两不便。其一,眼下正值春荒,数万壮年被编为军伍,农田之事岂不耽误?其二,征战之事,河北、河东、陕西沿边之地的士卒强猛可用,而京城左近的百姓,已有二十多年不知戈甲为何物,就算是拿起兵器,也未必真能驱之以战。臣以为不如再缓几年,中原以南粮谷丰登,三边之民不必种粮,全民皆兵,所增之数岂止十万?况且京城左近之民正切盼雍熙,乍然征调他们去冲锋陷阵,臣以为不是良策。”
  “李丞相忘了一件事:我宋朝等几年发展了,契丹也发展啊。好比兄弟二人,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弟弟长到十岁时,哥哥已不再是十岁,而是十二岁了。你没听见曹枢密说吗,其太后萧氏知道大宋必然要夺十六州之地,也在加紧备战呢!”赵光义反驳李昉。
  “陛下!此举关系太大,切须谨慎啊!万一我师不利,惹怒契丹,突破三关防线直下河北,其势甚危,不可不预做考虑呀!”
  赵光义不再理他,又问吕蒙正和张齐贤:“二位以为怎样才是?但说无妨,朕绝不加罪!”
  吕蒙正先奏道:“臣以为李丞相的话甚合于当今实际。陛下再等上两三年,想必契丹也不会比现在强壮多少。臣祖贯洛阳,对其地民情略知一二,其地之民确实是喜游弋而惧征战,不便倚恃。”
  张齐贤接着说道:“臣一向遵从李丞相的意见,不过今天臣倒是为陛下的豪气深深感动。自古战争,兵不在多而在精,战在于势而不在于霸。如今我朝两者兼有,兵虽不多,但曹枢密、潘美、宋偓、崔彦进、王侁、张永德等老帅老将雄风正盛,又有郭守文、荆嗣、杜彦圭等后起之秀,再加上河东杨业的貔貅之师,可谓精矣!就其势而言,燕云十六州本来就是中原领土,契丹人乘石敬瑭之懦弱强行夺去,乃是霸道之行,而我朝收复旧疆,其势易振。当然,臣以为李丞相的话也需认真考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这也是古圣人的明训,所以增加三边民兵而不从内地征调,确为良策。”
  “按你的想法,今年无法发兵了?”赵光义显然是急于出兵。
  “臣以为准备一年,未尝不可。”
  “曹枢密,你说呢?”赵光义想从曹彬嘴里听到一个定音。
  曹彬笑道:“既然宰臣都主张稍稍推迟,陛下何不从善如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回 韩王召美人入府(1)
由于李昉等人都不赞成马上对契丹用兵,赵光义不得不把计划往后推迟一段时间,推到什么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赵廷美已经死了,赵元佐的病情也大有好转,朝廷上下都处在安宁状态,看来“雍熙”这个年号改得不错。不过这种表面上的平静背后是否还隐伏着什么危机,这是亟需考虑的事。眼下赵普不会掀什么风浪,曹彬也安抚住了,武臣里最需防范的当属潘美和宋偓。去年贬曹彬之前,命侯莫陈利用到各大将帅处探听口风,潘美态度十分激烈,他会不会闹出什么事?这几年他一直控制着河北大军,万一他和自己反目,纵然有曹彬坐镇,曹彬会与他刀兵相见吗?此人到了非安抚不行的时候了。还有宋偓,侯莫陈利用说他对曹彬出京之事一言不发,像个闷葫芦,闷什么主意哪?去年因为要立李氏为皇后的事,宋氏与自己闹了一场。当时他的确十分气恼,不过幸亏没有发作。宋氏是个不大好得罪的女人,一旦此事处理不好,引起宋偓的不满,就又是一支反对朝廷的生力军!看来皇后要立,宋氏还不能得罪。
  怎么安抚潘美?此事并不难办,他女儿蕾儿已经长成了大姑娘,正好韩王德昌出阁,把蕾儿配给德昌当皇子妃,顺理成章。只要这个名分一定下,潘美就与皇族攀了亲戚。他潘美也要想一想:皇帝要是不信任你,能和你做这门亲事吗?这样一来,潘美的事就彻底解决了。他决定立即着手做这件事。如今蕾儿就鞠养在后宫,问名、纳采这些礼数就十分简单了,需要操持的,一是颁一道圣旨给潘美,不论多忙,也要让他和萼娘回汴京来一趟,参加德昌和蕾儿的大婚典礼;二是要嘱咐德昌明白:蕾儿对皇家社稷非常重要,千万不可惹蕾儿生气。不过德昌是个性格柔弱的孩子,不被蕾儿欺负就算不错了,他哪有本事去欺负蕾儿!
  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刚进五月,潘美便携萼娘赶回了汴京。婚庆大典上,赵光义又颁了一道圣旨,封蕾儿为莒国夫人。为此潘美果然感激涕零,萼娘则免不得抱住女儿痛哭一场,嘱咐女儿好生遵守皇家法度,好让父母放心。没过几天,潘美夫妇便回大名府去了。
  蕾儿今年十六岁,很小的时候便被赵光义接进晋王府,后来赵光义做了皇帝,又被接进宫里。伺候在她身边的是个姓吕的女人,跟了她十几年,蕾儿从小就叫她吕妈妈。吕氏年轻时颇有几分颜色,赵光义也时而召她侍寝,但没有生育过,也没有什么名分。吕氏自知出身微贱,也不去争。不过由于有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吕氏有事去找赵光义,赵光义总要见见她。这一次蕾儿出嫁,赵光义让她跟到了韩王府。吕氏从小看着蕾儿长大,和蕾儿感情甚深,所以像看护自己眼珠子似的看护着蕾儿,只要见到蕾儿有一点儿不高兴,便跑去问德昌是不是欺负蕾儿了,就为这个,德昌时常感到委屈,他自认为待蕾儿很好,根本用不着吕妈妈像老母鸡护雏儿一样横在他和蕾儿之间。
  再说这蕾儿一直生活在王府皇宫,又是大家闺秀,除了学习点儿女红便是识字读书,不屑于丝竹歌舞,也从没想过用这些伎艺取悦男人。初婚的一段时间里,德昌贪恋蕾儿的美色,也着实过了几个月“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绸缪日子,时间一长,新鲜劲儿过去了,德昌便有些不自在,觉得蕾儿太端肃,动不动就来一段“正色却邪”。夫妻之间嘛,何必总是那么正颜厉色。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德昌感到有些不满足了,因为他毕竟是个精气正旺的小伙儿嘛。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支小插曲,普天之下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支小小的插曲,竟然一下子插了五十年,搅动了大宋朝数不清的王侯将相,甚至差点儿把大宋朝搅黄了!不过那是后话,眼下还是先把话头儿扯到蜀中。
  成都有位将军名叫刘通,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攻打太原刘继元时,为了增重军威,命刘通率军北上,不料刘通刚走到陕西,就患急病死了。刘通有个女儿叫采苹,从小死了母亲,如今又失去了父亲,无依无靠,只能寄养在外公家里,不料外公家也是连遭死丧,没两年小采苹竟落得无处寄身。邻居龚氏是个殷实人家,见她可怜,便把她收养在自己家里。龚氏见采苹长得清秀,便教她弹琴击鼓,指望日后能让她自己养活自己。就这样过了几年,采苹出落得十分秀美,正好龚家的大儿子龚美想到汴京谋生,龚家老人便让龚美把采苹带上,一来减少家中的开销,二来也爱这孩子聪明艳丽,万一能嫁个贵人,岂不是替她做了件好事?这一年采苹十五岁,跟在龚美身边,虽然以兄妹相称,你想龚美面对着这么个如花似玉的小美人儿,能按得住心性吗?再说离开了成都,谁来拘管龚美?没多久便把采苹拽进自己被窝里了。在龚美看来,只要不让采苹受委屈,就不算对不住她。将来能把她嫁个富贵人家当然更好,万一嫁不出去,自己也能养活她。龚美是个银匠,手艺极佳,打造出的银器美轮美奂,所以到京城不久便名声大噪,不少达官显贵、富商大贾都知道从成都来了个高手儿,排着队请他打首饰。这消息不久也传到赵德昌耳朵里,
  “听说你手艺高超,把汴京城都震动了!”赵德昌打量着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有些不敢相信。
  龚美俯首深拱答道:“是汴京城的老爷们抬举小人,发善心给小人一口饭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七回 韩王召美人入府(2)
“你还挺懂得谦逊啊。”赵德昌见龚美挺会说话,先自喜欢了两分。“本王也想抬举抬举你,可你必须打造出让本王满意的首饰,明白吗?”
  “多谢韩王,多谢韩王!小人一定尽心竭力,为韩王效劳!”
  “你现在只凭一张嘴,本王怎么能信得过你?”赵德昌还是不放心,问道:“有现成打好的首饰样子吗?先拿几个给本王看看。”
  “是是!小人这就去拿!这就去拿!”龚美说着转身要走,又被赵德昌叫住,问道:“你的铺子在什么地方?”
  府吏抢先禀道:“回韩王,他家就住在子鱼坊。”
  “子鱼坊?嘿嘿,你可真会找地方,那坊子是汴京富人最多的去处!”赵德昌笑了一声,忽然灵机一动,接着说道:“今天本王正好没事儿,就到你的铺子里看看,也好见识见识你的手艺!”
  “这,这可万万使不得!”龚美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小人的铺子里又脏又乱,王爷是大贵人,小人怎么敢脏了王爷的靴子!”
  “看你这话说的!”赵德昌嗔道。“本王是最喜欢亲民的。什么脏不脏的,别啰嗦了,快走吧!”
  龚美阻止不住,只得带着赵德昌来到自己的银铺前,离老远就叫起来:“采苹,采苹!快开门,王爷驾到了!”
  赵德昌刚把马缰绳丢给府吏,便见袅袅婷婷一个丽人出现在眼前,虽然是个民女的打扮,或者说正因为是个民女的打扮,让德昌这个只见过皇族或显贵人家小姐的王爷一下子看呆了,先不说采苹如何俊美俏丽,单是那股带点野味儿的灵秀劲儿,已经让德昌魂不守舍,直到龚美说了好几遍“请韩王过目”,他才扭过头,心不在焉地瞅了瞅龚美手里的一副镯子和几支鸾凤钗。
  “这女子是你什么人?”赵德昌顾不上品评钗钿,直言问龚美道。
  “回韩王,她是小人的妹妹!”
  “妹妹?你们兄妹长得不太像啊。你到汴京做生活,不带妻室,怎么倒带个妹妹来了?”赵德昌有些不解地问。
  龚美长话短说,把采苹的身世简述了一番,只瞒着他和采苹暗做夫妻一节没有捅破。此时刘采苹已经回到内室,德昌还盯着想看。龚美怕惹赵德昌不高兴,连忙朝里喊道:
  “采苹,快把你头上那支鹊钗拿给王爷看看!”
  刘采苹回到赵德昌面前,伸出玉指拔下头上的鹊钗,递给赵德昌:
  “王爷请看!”
  不想这一声莺啼更让德昌心荡神摇,再看她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德昌哪里还有心思看鹊钗,倒把刘采苹当鹊钗看了!这一切都被龚美尽收眼底,初时他心里好一阵高兴:如果采苹能入了韩王的眼,自己不就成了韩王的妹夫了?转念一想,这些王侯将相见了漂亮女子,哪个不是眼馋肚饥的?自己与采苹虽然不是同胞兄妹,也不算明媒夫妻,但相处日久,毕竟不愿意看着她被人耍弄。可又转念一想:王爷府可不是一般的好人家,哪怕能沾上一点儿,日后的事也好办得多了!他静静地等待着德昌再说什么,不想德昌只吩咐了一句:
  “照这只鹊钗打两副,要对头儿喜的。”
  所谓对头儿喜,就是一只鹊在左,一只鹊在右,这叫做喜鹊成双对。
  龚美立即应道:“请韩王放心,小人把别的活计都撂下,打好了立即送到府上去!”
  说话间过了两三天,龚美拿着两只银钗敲开了赵德昌的府门。开门的是吕妈妈。
  “报上姓名来!”
  “小人姓龚名美,是给王爷送银钗来的。”龚美说着掏出绢帕打开,递给吕妈妈看。一见这么精致两对银钗,吕妈妈不由赞叹道:“好手艺!是你打的?快进来吧!”吕妈妈不是个会客气的人,今天给龚美一副好脸儿,就因为她看出这副银钗肯定是德昌为讨蕾儿高兴为她打制的。
  龚美随吕妈妈来到厅里,赵德昌看也没看,便吩咐吕妈妈拿给蕾儿,又问龚美道:
  “多少钱?”
  “韩王千万不要提钱不钱的,小人初到京城就能孝敬韩王,已是小人天大的福分了。若是收韩王的钱,岂不是不识抬举了?”
  “你凭手艺吃饭不容易,本王岂能亏了你!”赵德昌雍容说道。停了片刻,朝龚美招招手,示意他近前说话,低声问道:
  “你那个小妹谈婚嫁了吗?”
  龚美一听这话,马上猜想到赵德昌是打上采苹的主意了,不由一阵狂喜,应声答道:
  “小人才到京城半年多,哪里就有本事把妹子许人了?王爷有所不知,我这个妹子十分灵巧,丝竹管弦,样样都会,又善击打鼗鼓。要说呢,找小人提亲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