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火智囊-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士气方面,有人认为部队越打越差。罗友伦以为,虽然打得很艰苦,但士气一直都是很高昂、旺盛的,因为我们受日本人欺负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士气是要看领导者而定;就算在一个师内,每个团的士气也都不一样。假如指挥官勇敢,身先士卒,那他的部下一定也跟他一样很有战斗精神。这些看法,实在很有参考价值。
  战略巨擘可供借鉴
  老毛奇,他的战前的著作,和战后的实况,如有神遇,所作分析皆能与事实合辙。即预测与事实相符。
  老毛奇生于1800年,弱冠后进入了柏林军官学校,正好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当时他就表现出对军事、地理的天分,缘于他对军事地理重要性的理解;稍后他又由于经济紧张的原因,无钱买酒卖文章,即卖文为生,写过一些小说和论文。到了28岁,他就发表了军事理论的奠基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并开始同时关心社会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因此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当时的普鲁士君王曾对人说:“你别看这个瘦小得像铅笔似的年轻人,他确实是肚里有货啊。”
  这以后,他陆续著述均以独到的分析见长。50多岁的时候,他成为威廉王子的副官。这个阶段他专心研究战略战术、交通工具与武器的关系,并研究如何改进军队动员,稍后成为德军总参谋长,以其雄才大略成为军中大脑。因了他在军事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总参谋部成为真正的指挥中枢。他对总参谋部进行改革,内阁赋予他与军政平行的权力。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派出了庞大的军事考察团,对德军总参谋部赞不绝口。他的军事要则是先思而后行,行的要点主要就是进攻,即战争一开始就采取强大攻势,速战速决,他反对一味的防守战略。在德奥战争时他一次性在易北河集结了30万兵力和800门大炮,战争规模在扩大,军队单位在增加,于是发生动员的困难以及机动运输的限制。因此,老毛奇将战略的精华定为分进合击。德奥战争四年后,他又以分进合击的战略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法国军队,在他的督导下,德军的动员和运输工作运行得像钟表一样准确。他曾经将一个军团插入法军两大主力军团之间,将其分割成彼此隔绝、难以呼应的孤立集团,创造了各个歼灭的有利态势,分进合击、敢走险棋。
  老毛奇的另一个战略改革就是新科技的运用,以优击劣,大幅度地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他认为那种把军队集合到一个点上,从正面攻击的兵法已经过时,而应该用一部分兵力牵制敌人,实施进攻,但每一个战术单位都要时刻保持进攻状态,不让对方有任何喘息机会。其间的要点是火力防守,火力进攻,火力掩护前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后来,他又加强了铁路运输,使得机动性大为提高,有助于他的分进合击,外线作战的战略。总的来说,他崇尚他的老师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认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然而当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暂时让位战争,直到战争结束。
   。 想看书来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
幕僚观念的养成及速度、力量的强调
  从变更政工制度,到锐眼识人、心胸的拓展,再到山地战术,可以说是蒋纬国幕僚观念的初步养成。而装甲兵的是与非,以及战车的速度和编制运用,则是他强调幕僚的专业化的落点。
  蒋纬国对部队的政工制度甚为消极,或曰比较轻视,并非那些人的存在毫无价值,而是他们工作草率。他们往往只对层峰表现一种忠诚,其余不在其视线之内。运行起来,徒有其名,不起作用。因为整体的构架有问题,每当设立一个新的机构、新的位置,国人的贪腐陋习便乘势蔓延,新的架构打开舞弊的大门,这对战斗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削弱。
  不过蒋纬国认为政工如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错,他称之为战地政务,目的就是使军事能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支持。譬如说,部队进攻时,政务人员到达目的地后留下三分之一,部队再前进,第二拨跟随,那么第一拨就留在原地,就变成了后方。同样第二拨到达目的地,也留下三分之一待命,部队再前进,第三拨又跟进,于是第二拨又变成了后方。那么最早的第一拨呢,就可以还给地方政府,可以说是良性循环滚动。
  抗战后期,蒋纬国有一条情报线。当时他是装甲兵司令部代表,负责远征军从印度、缅甸退回的车辆、伤兵,收容在上海,并负责车辆翻修。此前,陇海铁路沿线的洪帮弟兄,他们都很尊敬蒋纬国,蒋纬国作为可靠的中转,把汤恩伯的战地情报送到西安交给胡宗南。装甲兵投入战斗时,包括通信、炮弹、油料、战车、皮带、引擎等,他都事无巨细,予以指点交给汤恩伯部队使用。战车第一团里面有个排长,他是一个标准的好干部,在淞沪作战时,他就要去暗杀汤恩伯,他的战车有一门炮、三挺机枪,其中高射机枪也可以平射。他带着部队预备往里冲,蒋纬国派两个兵把他抱住。这人武功底子好,寻常人难以钳制。其实这两个兵是蒋纬国早就派到他身边的,已经监视他三年了,直到他攻打汤恩伯总部时才把他抓住。他在临刑前问蒋纬国:“副司令,你怎么知道我是间谍,你讲清楚,我死也瞑目。”蒋纬国说:“你实在是一个标准的好干部。可是你好到了不尽情理的程度,我就开始怀疑,我盯了你三年,没想到你这么沉得住气。”
  蒋纬国从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毕业后,多方强调部队的教育课程,长期致力于创立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
  他在国防部第三厅工作时,颇觉投置闲散。因为一些重要的战略都是上级直接掌握,他们不大用幕僚,这件事他的感触很深,他分析其中的症结,工作人员虽然是专业幕僚,但是厅长、副厅长都不受重用,一般都是参谋次长掌握业务,而次长又不过是给参谋总长传令而已。这种分工体制问题多多。居高位者掉以轻心,忽略幕僚工作的性质,专业幕僚异化成待遇极高的传令官,久而久之,参谋本部的策划指挥能力就会退化。
  蒋纬国在担任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的校长时,本来蒋老先生想把编排课程的事情交给张某,不料三次教育计划,他都写不成文,后来改由蒋纬国和于国权来做,蒋老先生看了很满意,于、蒋二人的野战修养较全面深入,两人互相补充发展成完善的方案。
  蒋纬国认为战略教育的目的在于展开将领的心胸和视野,有的学员只会搬弄条文,思考严重缺位。蒋纬国就问他们,你们没学过,要从哪里学?他们说,老师教啊!蒋纬国又问,老师从哪里学?他们答:老师的老师啊!蒋纬国又说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怎么办呢?……甚至更早的人孙子、孙武的兵法又是从哪里学呢?总是要有第一人来开创的嘛。他用诱导法来使学员开窍,打开他们屏蔽的思路,最后他把中外大军统帅处理战事的条文拿出来对比,强调学员也有和大军统帅类似的思维,结果这些人大受鼓舞,渐增自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2)
蒋纬国还特别注意山地战术训练,他的山地战术观念走出了传统参谋作业的格式,深入到战术思想的灌输和运用,学员感到耳目一新。他说欧美尤其是西欧的地形都是窝形状,山脊较缓,可堪利用;而中国的山较为挺拔陡峻,无法将西方的山地套用。他既研究进攻也研究防御,以及怎样发挥强势的火力。另外他讲授战术的纵深,在步兵营的后面就是炮兵的阵地以及预备队,一旦突破敌营,即完成战术的贯穿,取得阵地后部队不能离开,要撑住突入口的两边,不让突入口合拢,以便让第二拨的部队超越进去一直抵达核心。所以他的讲授是从攻击、防御、撤退等方面教起,务使学员知其所以然,并且学会如何策划攻击与防御,尤其要使幕僚人员打消硬拼的、伤亡很大的旧有观念。
  蒋老先生规定石祖黄每周都要去见他一次,专谈装甲兵的事情,因为要培养装甲兵,须依托综合之力来培养,不能单靠军事。蒋纬国说:“当时父亲对装甲兵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石祖黄对装甲兵却是一无所知。父亲问不出所以然来,非常着急,所以就借着我回家的机会问我有关装甲兵的问题。我这个装甲兵是土透土透的,我在部队里不声不响,就是不要让他们认为我喝了几杯洋水之后就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我也不会假传圣旨。我在装甲兵里面谨守本分,但是装甲兵有任何缺点,我都会向父亲报告。父亲再交给陆军总部,由陆军总部加以改进。总之,像石祖黄这样不懂装甲兵的人来指挥装甲兵是不行的。”
  后来,经过白崇禧的介绍,徐庭瑶接替石祖黄担任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属于新桂系白崇禧系统,他自己却是安徽人,那时候桂系在安徽的势力很大。徐庭瑶虽掌装甲兵,但是此公对装甲兵之机动性所知不多,他将装甲兵当步兵用。
  战车机动火力,如随步兵移动而移动,则其机动性与火力必大受限制,成为对方火器的明显目标,危险就大了。摩托兵呢,需要下车才能作战,而装甲兵在车内即可作战,这是蒋纬国贯穿毕生的幕僚生涯中屡次强调的。早在1948年徐蚌会战时,他任装甲兵参谋长,就对装甲兵随步兵运用不敢苟同,当时装甲兵以营为单位分到步兵部队,蒋纬国认为此法不伦不类,战车迁就步兵速度,失却战车动能,混在步兵中,正好成为被攻击目标,所以他主张装甲兵应集中单独使用。
  蒋纬国刷新装甲兵的努力是一个有机系统,也包括装甲兵的后勤观念要完全改变。过去谈后勤,都是从后方向前方追补,但是一旦装甲兵运动起来,后方对第一线部队无法追踪,所以一定要战斗体向后方领取补给品,如此就要将载重车编在装甲兵,由装甲兵管制,因为装甲兵知道补给点在何处,而补给点不知道装甲兵在何处。这种新观念,使得建军整训呈现新的编组和面貌,而人事配置也须精简与之相偕。再者,步兵和战车合起来成为装甲兵。步兵、战车、炮兵,再加上配合机动作战的通信,以及所有的战斗支援勤务(包含工兵、兵工、通信、运输、卫勤、化学兵等七种),都要配合机动的速度。战车的机动性多大,所有的勤务就要发挥同样程度的机动性,这些配合都冠以装甲二字。蒋纬国强调,“装甲”两字,并不是指装上铁甲,而是指机动性。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3)
这和德军名将古德里安的用兵心得何其相似乃尔。古德里安*《闪击英雄》论述说:“1929年我已确信,坦克单独行动或协同步兵行动,皆至难获取决定性成果。我精研军史,尤以英伦演习以及沙盘演练可加深如下认识:唯有支援坦克之其他兵种与坦克速度及越野力相偕,坦克方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兵团内,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随坦克之需要而行动。是以不可将坦克编在步兵师内,而须建立包括各兵种的装甲师,以使坦克充分发挥。”古德里安所竭力倡导的闪击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至于兵工,包括所有的修护保养,分为一级到五级。蒋纬国解释说,五级保养则在后方,又称基地保养,它包括某一种程度的制造,例如零件制造。五级保养把总成修好后,就送到前方。总成就是各个单元,例如变速箱、引擎。所以在装甲部队里面,所有的野战勤务都要配合机动作战。通信也是一样,在固定地点通信的效果虽然好,但是如果在机动时无法发挥,这种通信就失效了。
  俗话说“过河拆桥”,装甲部队之要义就是过河拆桥。战斗时,工兵携带材料随时搭桥,等到装甲部队通过后,立刻把桥收起来,桥体轻便,它在路上是车,下河便是一条船,将众船连接之,即为一座桥,以便装甲兵通过,装甲兵一过去,桥又变成船,开上岸后又变成车子。如果无法机动,就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
  装甲兵带动陆军朝向机动化发展,所以装甲兵必须重新改组成为装甲师与装甲旅两种部队,与陆军打成一片,变成陆军的有机部分,而不是设为特种机构,这是蒋纬国强调建军的方向。
  蒋纬国对速度的强调,以及装甲兵战斗编制与运动能力的辩证思考,达至一种科学与艺术相配备的境地。克劳塞维茨以为战争是一种艺术但却属于非常态的艺术,也就是不规则的艺术,蒋纬国的心曲也正在这里。战争后期,装甲部队与步兵编成十个快速纵队,蒋纬国就认为十个纵队是十不能。为什么呢?力量被消解了,所以他写报告希图将其集中使用。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