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谀昵崾毓训哪负笕匆蠹稀U獾共皇乔毓慈绱耍厥蓟实脑娓刚严逋跄感螅胍迩滞跛酵ㄈ辏购统枷挛撼蠓蛩酵ǎ严逋跻裁挥惺裁捶从ΑW钪栈菇枳耪獬∷酵ㄉ绷艘迩滞酰鹆宋魅郑┏淞巳隹ぁH绾慰创负蟮乃缴钜酱看馐歉鋈诵形G卣严逋醪⒚挥邪涯盖椎乃缴羁吹枚嘀兀裁挥醒铣湍负蟆! �

  但秦始皇不同。他巡游刻石提倡贞节,其女性观可以从中得以窥测。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这一次巡游他到达了会稽山,祭奠大禹,并且刻石立碑。这次碑刻之上,特意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前三句是不许寡妇改嫁。〃背〃,背叛。〃背死不贞〃指背叛死去的丈夫再嫁就是不忠贞。后三句是禁止两性关系混乱。刻石立碑等于向全国宣布,这是一项制度。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非常重视女性的贞节。由于赵姬之乱,秦始皇有着非常严重的怨母仇女情结。这种仇女情绪严重妨碍了秦始皇选择一位可以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种情绪也使秦始皇非常轻视女性,特别是轻视性关系混乱的女性。   

  秦始皇还表彰过寡妇清,彰显了他的贞妇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始皇尽管轻视女性,但是,他对蜀地一位寡妇却赞扬有加。这位寡妇,是一位成功的〃私人企业家〃,其家族经营丹砂开采,数代不衰。一位寡妇能做到守身不嫁,经营产业,秦始皇大为欣赏,称之为〃贞女〃,并且修了一座著名的〃女怀清台〃(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史记·货殖列传》)。秦始皇一生表彰的女性仅此一位,而且是一位守身不嫁的寡妇。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65节:秘不发丧(6)         

  如果把秦始皇流放生母与表彰寡妇清联系起来看,不难看出,秦始皇提倡女性的贞节倾向非常明显。当然,秦始皇只是要求天下女性贞节,至于他本人,拥有万名佳丽,他也视为正常。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热衷求仙。   

  中国古代的求仙之人大多淡于家庭而重于求仙。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以全部身心都投入的一件事情就是寻求长生不死。他从第二次巡游(前219)之时就已经接见了徐福。从蓄养方士、泰山封禅到数次远距离、长时间地大规模巡游,几乎每一件事情无不是与长生密切关联。他倾注了全部的身心与忠诚,为祈求不死不惜浪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甚至数次被愚弄依然无怨无悔;他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跑,直至病死在长途跋涉的路上;他将自己封闭在一群仅有女人与宦者的天地里,口称〃真人〃;巡游途中他还躬身力行去海中射杀大鱼。秦始皇对〃真人〃虔诚的追求至死不渝。这种殚精竭虑、对求仙的矻矻痴迷使秦始皇不愿也顾不上册封皇后,一门心思全用在求仙事业上。   

  执著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执著的对象。选对了方向的执著能让人成功,误入歧途的执著则无异自戕。缺乏执著一事无成,太过执著亦能致命。秦始皇的执著求仙显然不属于前一种。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四个原因可能是条件至高。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接管权力,这九年应当是他立皇后的第一时间,但是,这一时期他没有册立皇后。从二十二岁接管权力到三十九岁兼并六国成功,这十七年是他可以立皇后的第二时间,他也未立皇后。等到三十九岁称皇帝,自视为天下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神人、圣人,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失去了立皇后的机会。此时他自视功高三皇,名盖五帝,自古至今,无人可比。天下还有哪个女人能够和他匹配成为他的皇后呢?   

  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真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有秦始皇本人知道。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一点推测而已。   

  秦始皇当政之后不仅没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没有立太子。秦始皇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为君者历来十分重视储君。储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样的心理呢?   

  秦国在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前,每位秦王都要立皇后、太子,如果未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没有来得及立。比如秦武王举重受伤而死,由于太年轻,没有儿子,所以没有立太子。但这只是一种特例。         

BOOK。←红←桥书←吧←  

第66节:秘不发丧(7)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父亲庄襄王,个个都是先立为太子,然后才继承大统的。秦始皇何以敢破祖宗法制呢?   

  李斯秘不发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无真太子〃。〃真太子〃就是秦始皇公开确定的继承人。秦始皇生前一直未立太子,李斯担心的就是这一点。都城咸阳秦始皇的一群儿子们(诸公子)都有可能登上帝位!   

  秦始皇生前既未立皇后又未立太子,仅仅是在临终前才写了一封让长子扶苏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秦始皇明确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明摆着是在丧事完毕之后让长子扶苏即位。   

  秦始皇有多少儿子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拔剑自杀〃。《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有二十余子〃,〃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公子高想逃亡,但是,担心家被抄灭,只好上书主动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大为高兴,允许他为秦始皇殉葬。秦始皇的子女中,留下姓名的儿子只有四位: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将闾、公子高四人。长子扶苏自杀,公子将闾等三兄弟自杀,公子高殉葬,胡亥即位为秦二世,六位公子被杀于杜,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被杀,十位公主在杜被杀。这样统计,秦始皇的儿子至少有二十三位,女儿至少有十位。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儿子,他们个个都可以被立为太子。但是,由于秦始皇的仇女情结使他对这二十多位儿子的母亲没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只有皇长子扶苏秦始皇最器重,也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但是,扶苏因为〃坑术士〃事件公开劝谏秦始皇而被派往北部长城军团去做监军,离开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机会。   

  从秦始皇临终之前下的诏书来看,秦始皇还是看好扶苏的,所以,才会让他到咸阳主持丧葬。但是,历史的一次失误让扶苏失去了两次机会。一是扶苏的进谏让他远离了政治中心;二是扶苏到蒙恬的军团中做监军使他与蒙恬的关系亲近了,这导致李斯担心扶苏即位会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政治倾向有可能使扶苏失去第二次机会。   

  李斯身为丞相,又亲随秦始皇出巡,出巡途中出了秦始皇病亡的大事,他这个丞相自然脱不了干系。历史的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那么,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死!   

  立太子意味着承认自己必死!这对于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秦始皇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现实。他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也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对这个敏感话题。我们在《生死茫茫》一章中讲到秦始皇信任徐福、卢生等方士,两次满足徐福的要求,卢生逃跑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信任与愤怒其实都缘于他对长生的追求。一个如此追求长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个自视为神人、真人、圣人的人,他怎么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能够长生不死,还立太子干嘛,那岂不多余?         

§虹§桥书§吧§。  

第67节:秘不发丧(8)         

  逃避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快乐而逃避现实,古人常说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对人终有一死的铁律,从而以汲汲于求仙的幻想转移这种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然而,他没有想到,逃避并不能改变现实,甚至会更糟糕。意志终究抵挡不住规律。秦始皇渴望长生的个人意志终究败在了生命的规律之下。秦始皇还是无可奈何地终结了他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皇帝,这位竭尽全力追求长寿的一代君主,最后竟然以一具发臭腐朽的尸体走进了他修筑了近四十年的地宫。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话,将会怎样惩办让他尸体腐烂发臭的李斯、赵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开头必有结尾。历史不能回转,谢幕就是谢幕。秦始皇死了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秦国最高权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样,遗诏送到长子扶苏手上,由他来主持丧事;丧事完毕以后,由他顺利地继承王位,然后成为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欢◇迎访◇问◇。◇  

第68节:沙丘政变(1)         

  三十四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意外病故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大事:已经加盖了玺印召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迟迟没有发出。这不是一般的诏书,而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生死存亡的诏书。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专制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诏书。每一次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都是一个帝国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最高权力的瞬间真空会引发各种势力的蠢蠢欲动与激烈角逐,而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化解这一角逐的定海神针。但是,这封体现秦始皇个人意愿的诏书最终却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   

  世事沧桑始皇终作古 千古遗恨诏书变遗诏   

  《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了;   

  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   

  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   

  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先说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   

  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而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了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因此,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这是自己未发。但是,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变遗诏,未得发出。如果事实如此,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   

  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