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王李恪为唐太宗第三子,杨妃(隋朝公主,隋炀帝之女,李世民表妹)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一直被李世民认为“类己”,青眼有加。长孙无忌认为不可频繁更换太子,坚决持反对态度。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的真实心意,他立即反对是因为李恪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李世民到了晚年,当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威权日隆,已经有左右朝政之势。像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

  昔日李世民号称“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均为他气魄所震慑,往往手足失措。李世民知道后,每当群臣上朝时,便刻意和颜悦色,以免群臣因胆怯而不敢进谏。由此可见当年帝国皇帝是如何的英气逼人。再伟大的英雄,终究会年老,尤其是李世民在家事和兵败高丽和双重折磨下,健康急剧下降,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此时,老态龙钟的李世民躺在龙榻上,与当年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判若两人。

  令李世民痛苦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伤痛,还有那些不好的往事,正一一浮上他的心头,历历在目。他当年与兄弟相争,反目成仇,最终亲手射杀亲兄长李建成,逼迫父亲退位为太上皇,由此登上了皇位。而他的家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长子李承乾和七子李祜先后作乱,图谋帝位;他不放心太子李治,想立三子李恪,却受到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多方阻挠,始终不能如愿;他最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与玄奘高徒辩机私通,丑闻传遍长安。国事也不能令他如意: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最后却兵败高丽,连本人也中了一箭,失了面子不说,还令他几年来辗转病榻,无法痊愈,从此,他再也不能跃马扬鞭、展示他出神入化的箭术;而令他遗憾的是,一箭之仇尚未报,他已经看到了死神的微笑。

  正因为李世民久久陷于无尽的烦恼之中,也由此对生死更加畏惧。英雄到老皆归佛。在家事、国事均不能如意的情况下,他开始有信仰佛教的倾向。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盛唐130年…明君无肖子6
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最负盛名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均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代天骄。但这二人晚年生活均趋于神秘,尤其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方术可以视为当时的宗教,迷信方士,也是迷信宗教的表现。秦皇、汉武只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伟大人物时常有这类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到老皆归佛”。当然,这里的“佛”,并非狭义的佛教,而是广义的宗教。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下诏,称他的宿疾近日见好,当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要求“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当时全国有寺三千七百余所,每寺五人,加上弘福寺的五十人,共度僧尼一万百千五百余人。这是唐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度僧活动,一反之前李世民一再指责佛教庸俗无益的态度。

  这里多谈几句佛教和道教的教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实际上,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无论怎样修炼,怎样服药,怎样折腾,都没有哪个皇帝真正长生不老。因而道教的长生不老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们的困惑。而佛教则在人的生死问题显得高明一筹,它用“轮回”一说解决了死亡的问题——生死不过是一种“轮回”,人死如灯灭,只是肉体在世界死亡,但灵魂不灭。李世民未必就信道教的那一套,但他不甘心死亡的命运,一度让道士为他炼长生不老金丹,又招来道士孙思邈为他看病,显然说明他渴望延续生命,不愿意就此死去。只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死亡的降临。

  不久后,出使印度的王玄策携带印度僧人那逻迩娑婆寐来到长安。那逻迩娑婆寐自称已经有二百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对已经病入膏肓的李世民来说,无异于绝处逢生,立即对那逻迩娑婆寐礼敬有加,让他为自己制作延年之药。为炼药所采制的奇药异石,不可胜数。传说后来李世民死亡,便是服了这种长生之药。

  李世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太子李治,他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煞费苦心。当时名将李靖刚刚死去,剩下的武将中,名望最高的当属李世勣。李世民突然无缘无故地将李世勣贬为叠州(今甘肃)刺史,还告诉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素来对他无恩,恐怕他将来不能服你。我今日是有意罢黜他。如果他立即就走,说明他忠心可信,等我死了,你可重新召他回朝为仆射;如果他徘徊观望,稍微有所犹豫,你可立即杀了他,以绝后患。”结果精明的李世勣受诏后,连家都不回,便直接奔叠州而去,由此逃过一劫。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正值夏季,长安天气炎热,李世民突然邀请僧人玄奘一齐到长安南五十里的终南山翠微宫避暑同住,谈玄论道,问及佛教中有关因果报应等问题。即使是一代天骄,也有他无法克服的魔障,英雄一世的李世民突然问及轮回和因果报应,显然心中有太多不安。尤其是他当年杀兄除弟,有悖常理,内心难免忧虑。

  玄奘做了详细讲解后,李世民深以为然,由此感叹说:“我与大师相逢太晚了,没有能力兴扶佛事了。”实际上,这话并不是他才刚刚认识玄奘,而是说他对佛教的兴趣才刚刚开始,这可以看做是临终时的一种皈依。

  光辉与黯淡,彷徨与失落,最后要走完的路总是人生中最艰难的历程。

  帝国皇帝的结局是注定的。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回忆了所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世的兴衰与荣枯,也预料了未来的方方面面的王朝的承接与守成。尽管之后的每一件事事先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但他还是留下了一个叫武媚的女人。她不仅年轻美貌,而且有着堪比男子的才智和野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代天骄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

盛唐130年:武则天的崛起1
贞观二年(624年)十一月的某一天,神秘人物袁天罡来到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武士彟家中。

  武士彟原为商人,年轻时靠挑担子到各村卖豆腐谋生,后看到当时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好大兴土木,于是开始和同乡许文宝经营木材,从此大富大贵,在山西太原富甲一方。李渊到太原任留守后,与武士彟结交,成为关系密切的好友。后来李渊起兵反隋,武士彟多方支持。唐朝建立后,他被封为十四召“元从功臣”之一,成为了开国元勋,享有犯罪免死的优待。

  袁天罡则是当时有名的星相家,知识渊博,极善看相,号称能预知未来,在当时声震朝野,被誉为神人。他在洛阳时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王珪在十年内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为武官;还预言三人为官后要遭贬斥,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王珪由太子李建成举荐,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则出仕左卫率。不久,三人又受宫廷争斗牵连,一起被贬到帯荩ń袼拇ㄎ鞑>谷徽娴脑谡饫镉龅搅嗽祛浮T祛冈俅蜗嗝妫げ狻肮戎涨夜蟆保詈蠖家僦寥罚蠊蝗绱恕T祛复哟嗣锾煜隆

  也就在武士彟家做客的这一天,袁天罡看到了武士彟的次女——打扮成男孩样子的武氏,当即大吃一惊说:“这孩子龙眼凤颈,是贵人中的最贵之相。如果是女孩,不可窥测,会成为女皇。”

  武氏时年五岁,即为日后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后世流传有《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其中,关于武则天的图谶如下:“日月当空,照临天下。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谁?”谶中暗示武则天不善诗文,却以武幸,为天下之主后,铲除李氏子孙,但是李氏皇族还会复生。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

  [袁天罡先后做过隋朝的盐官令和唐朝的火井令,他一生中有许多传奇故事,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据《新唐书》记载,袁天罡在九成宫拜见唐太宗李世民时,李世民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问道:“古有君平(汉代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他替许多大臣看相,无一不验证。李世民的重臣高士廉(李世民皇后长孙无垢之舅)当重问他想做何官。袁天罡:“我自知相命,到今年夏天四月,我的阳数即尽。”百官听了无不惊骇。果然,袁天罡于当年四月故世。]

  童年的武则天生活是幸福的,谁也料不到这样这样一个聪明沉静的女孩,长大后会有惊世骇俗的不平凡人生。变化是从贞观九年(635年)开始的。这一年的五月,唐太祖李渊病死。武士彟听到老友病逝后,十分悲痛,“因以成疾”,最终不治而亡。武士彟一死,家庭矛盾立即爆发。

  武士彟原配相里氏早死,经李渊亲自撮合,由桂阳公主(李渊第五女,嫁隋朝皇室杨雄子杨师道)主婚,国库支付全部结婚费用,续娶杨达(杨雄弟,隋朝宰相)女杨氏为妻。当时武士彟四十五岁,杨氏四十三岁。武士彟尽管位居高官,但却是木材商人出身,在当时高门大族的眼中,是令人不齿的暴发户。所以武士彟能与杨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联姻,实在是意外之喜。但杨氏自认为门第高贵,带着强烈的优越感和嚣张的气焰走进了武家的大门,对武家人并不如何真心看得起,结果为日后家族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杨氏只生有三女,武氏为次女,因为没有儿子,在武士彟死后,便立即受到了武士彟前妻所生的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以及侄子们(武士彟兄子武惟良、武怀运)的排斥——并非因为争夺财产,而是士、庶两个阶层的门第之争。

  这是武则天人生中的第一课。传说她后来残忍好斗,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便是与家族对她母子的冷遇有关。但无论如何,作为士、庶的混血儿,武则天的性格在这次家族斗争中得到了磨练,既倔强,又冷酷,还能忍辱负重,即史书中所说:“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

盛唐130年:武则天的崛起2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李世民颁诏:“内职空缺,选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实。”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听说武士彟的次女武氏美貌出众,便召入后宫。

  入宫前,母亲杨氏不忍受与女儿分别,恸哭悲泣。武则天却从容自如,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意思是见到天子谁知道不会有福,何必儿女情长,悲悲切切。杨氏为女儿的话惊诧不已,武则天的冷静性格和不凡见识由此可见一斑。她将入宫视作了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所以才没有一般女子的悲伤和无奈。这时的武则天才只有十三岁。

  入宫以后,李世民为武氏赐名武媚,宫人们都叫她媚娘。武媚因容貌美丽,举止优雅,被封为才人。才人是级别很低的嫔妃,是后宫中三夫人、九嫔以下二十七世妇中品级最低的一类,跟普通宫女没有太大的区别。

  李世民后宫嫔妃众多,美女如云。其中最著名的有一后四妃:“后”就是长孙皇后,贤淑温良,号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李世民能够大治天下,长孙皇后功不可没,李世民对她极为尊重。长孙皇后早逝,李世民哀伤不已,常举目远眺长孙皇后下葬的昭陵,之后再未立皇后。李世民死后,与长孙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之先例;长孙皇后之下是贵妃韦珪(北周名相韦孝宽曾孙女),美貌惊人,号称“春椒起詠,艳夺巫岫之莲;秋扃腾文,丽掩蜀江之锦”。韦珪比李世民年长,第一个丈夫李珉(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子)因参与杨玄感谋反被隋炀帝杨广诛杀后,一直寡居洛阳。李世民攻取洛阳后,意外看到韦珪,当即惊若天人,娶进了家门。韦珪与前夫李珉生有一女,被唐朝封为定襄县主,下嫁阿史那忠(突厥贵族,唐初名将);贵妃之下是淑妃杨氏,隋炀帝杨广女,真正的皇室贵胄。她是李世民的表妹,二人自小就有来往。尽管她与李唐有灭国之恨,但一直有种说法,说她是李世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淑妃之下是德妃阴氏。前面曾经提到过,阴氏父挖了李家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