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皇帝。
到了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杨坚终于忍不住废周称帝。他穿着黄袍登上皇帝的御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并“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从此中国皇帝身穿黄袍成为定制。之后,杨坚大赦天下,改元开皇,立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隋文帝为谥号,庙号为隋高祖),为隋朝开国皇帝。
夺取皇位后,杨坚计划对付北周宗室诸王,以巩固皇权。群臣中只有宰相李德林一人劝阻。杨坚大骂李德林书生气,此后对李德林的信任减少。杨坚随即对北周宇文氏皇族进行了大肆屠杀,就连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也没有放过。北周初年,民间有童谣唱道:“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静帝宇文阐为隋氏之甥,逊位而崩,诸舅强盛,正应了这句童谣。据统计,共有五十九名王子皇孙惨死。
比起历代开国皇帝得到至高皇位的艰辛,杨坚几乎是顺利得不能再顺利。对此,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评价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但对杨坚疯狂屠杀宇文氏皇族,赵翼则表示了非议:“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所以后来杨坚五个儿子均不得善终,且隋朝为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与北周宇文氏同姓,但不同宗)所灭,均被视为天道的报应。
然而,即使有铁石一般的心肠,杨坚还是有一个最难面对的人——自己的女儿杨丽华(宇文贇皇后)。杨坚曾经说过:“公主(指杨丽华)于我有大功。”这大功显然是对杨坚登上摄政之位而言,到后来杨坚篡夺北周皇统,杨丽华则对父亲表现出了十足的愤慨。杨坚在女儿面前也觉羞愧,于是改封杨丽华为乐平公主,要求杨丽华改嫁。不料杨丽华誓死不从,改嫁一事就此作罢。杨丽华后在跟随自己的弟弟隋炀帝杨广巡游时病死在张掖。
登上皇位的这一年,杨坚四十岁,刚好步入了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就是明白。实际上,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杨坚被公认为才智最高的皇帝。
盛唐130年…开皇之治1
杨坚出生在佛寺,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大。他自幼以大力金刚那罗延自诩,登上皇位后,给自己的新王朝起了个新奇出众的年号——开皇,实际上是以此来附会天命论,表明他是“祗奉上玄,君临万国”。
开皇,这一透露着杨坚锐意进取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当时的局势混乱纷扰,长期的分裂动荡对中国造成了空前绝后的影响,影响波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在这样一种伤痕累累的局面下重新建立起道德和秩序,需要何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杨坚真正得以名垂千古,并非因为他是一个皇帝,而是他当上皇帝后,以非凡的才干对政治结构和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杨坚先是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之制,改依汉魏之旧制,置三师(荣誉称号,并无实权)、三公(顾问性质机构,无实权)及尚书、门下、内史(唐称中书)、秘书(掌管书籍历法)、内侍(宫廷宦官机构,掌宫中事务)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及十二卫府等,分司统职。又置勋官十一等,以酬勋劳;散官七等,以加文武有德望者。
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正副长官(尚书省的令、仆射,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监、令)均为宰相,自此,三省长官为宰相成为定制,三省六部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虽然隋三省体制尚不完备,但整齐划一的三省六部中央政府体制实已确立。
三省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一般居于禁宫之外,总掌全国行政管理,处理日常政务。内史(决策机关)、门下(审议机关)二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当时设置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避免出现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一般位于禁内,佐皇帝决策。在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两省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如南朝重内史,北朝重门下,各用以起草和出纳诏命。一直到唐朝时,才发展成为“中书(内史)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的完备体制,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既分工又合作。
六部指尚书省的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度支(后改民曹,唐改为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外交)、兵部(掌管全国武将的选拔、兵籍、军械等)、都官(后改为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每部设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这样,就形成了都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级机构,其行政层次和管理幅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六部体制定制千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到清朝末年才被新内阁衙门所取代。
在地方官制上,鉴于当时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混乱,官僚机构庞杂,以致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杨坚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郡这一级别,改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裁减了大量亢官亢员,上令下送和下情上达更为便捷。并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由吏部对地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各州县级的正官三年一调动;佐官(副职)四年一换任。并制定了“回避”原则,即地方官尽量不选用本地人,避免了势族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这些措施既减少了冗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提高了行政效率,又节省了开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杨坚励精图治,大力整饬吏治。为了杜绝贪污*,他甚至暗中指使自己的亲信假意用种种重利去诱惑地方官吏,而中招者必死。这种行为看起来异常残酷,联想到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剥皮等惊人的手段来对付贪官污吏,便可以看到:要在中国建立起官僚人人自律的体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防止低级官吏贪污,杨坚经常派人四方巡视,仅巡视河北五十二州一次,就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正因为皇帝重视吏治,所以州县地方官吏大多留意治理,大批良臣不断涌现,百姓富庶,社会秩序井然。
真正体现杨坚远见卓识的是他破天荒地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在选拔官吏上不再限于门第,而是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这是中国教育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汉朝任用官吏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魏晋任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家世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祯明元年(587年),杨坚令诸州每年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这被认为中国创立科举制度之始,开“科举取士”之先河。杨坚的儿子杨广即位后,发展了父亲所创建的科举制,设置进士科,科举正式确立。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极大地影响了之后中国的封建历史。科举任人唯贤,重才学而不重门第,由此被天下人视为登龙门的惟一途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
盛唐130年…开皇之治2
在加强政治权力、完善统治机构的同时,杨坚还对法律进行了修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法家治国,制定了残酷苛刻的刑律。之后从汉到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都是沿用秦律。开皇元年(581年),在杨坚的直接组织下,重臣高颎、郑译、杨素负责更定新律,对之前的刑律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最显著的特点是刑律简要,缓刑薄赋,删减前代的酷刑,减省了大量的罪名。判刑的名目有五种: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此外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死刑只分绞、斩二种,流放服刑不超过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这样,比同于前代,即使是相同的罪名,所受的刑罚也有所减轻,即所谓的“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尤其特别的是,《开皇律》中规定,民间有冤屈而县衙门不依法受理者,可申诉至郡及州,若仍不受理,则可上诉中央。
有意思的是,当新刑律开始颁行的时候,刚好有一郎官因小过错触怒了杨坚,杨坚命人在殿前对郎官施行笞刑。谏议大夫刘行本谏言说用刑太过,不合新律。杨坚立即听从,免去了笞刑。不仅如此,杨坚还创造了“三复奏”制度,使得死刑复核制度趋于完备——即各州不得专决死罪,每起死刑案件必须移交大理寺复审,再上奏皇帝裁决,先后要复奏三次,确认无误后才能行刑。
有一次,杨坚查阅刑部奏案,发现所断刑狱犹有数万,于是认为《开皇律》仍然太过严密,导致陷罪者过多。于是下令大臣苏威(西魏、北周著名宰相苏绰之子)、牛弘重新更定新刑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第二次改革后,共废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徙杖等千余条,只保留了五百条罪名,分为十二卷,即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为了使律令更加严谨,杨坚还特意设置律博士弟子数名,专门负责研讨刑律。正因为《开皇律》刑纲简要,疏而不漏,它的制定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为后世立法所沿用。
在社会经济方面,杨坚将北朝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略作改动后,推行到全国。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的“刮户运动”,即由州县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体貌挨家挨户地核对,不在户籍上的要重新登记在册,以此作为征税的凭证。朝廷掌握的人口多了,国家的赋税收人也就有所增加。与“刮户运动”配合的还有“输籍之法”,即由朝廷定好赋税徭役的数目,提前颁布天下。原本向豪强地主纳税的人丁看到朝廷所收的税役低于豪强地主的,当朝廷的编民更实惠,于是主动脱离豪强地主,改向国家纳税。这一措施大大打击了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三得。
之前,西魏、北周的税法都是由苏绰(西魏、北周著名宰相,关中世家)制定,所征税赋较重。苏绰曾经深为叹惜,说:“重税非太平之世税法,希望后世君子能弛减。”苏绰子苏威也以此为己任。苏威被杨坚任为宰相兼度支尚书后,立即奏减赋役,税法务从轻简,杨坚大都听从。由于隋初的赋役比前代大为减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户口不断增加,到开皇九年(589年),全国人口已经增加到六、七百万人。由于人口增多,税收也随之快速增长,出现了仓库充实、府库山积的繁荣景象。
为了防止天下饥荒,杨坚还下令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杨坚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在文化方面,杨坚也着意经营,大力提倡文教。当时中原经过多年战乱,文化典籍多已散逸。杨坚下令朝廷出重金购买私家藏书,购求遗书于天下,每献书一卷,赏绢一匹。经过一、二年时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
军事方面,杨坚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杨坚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杨坚登上皇位后,陆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国库收入大增。经过数年的平稳发展,隋朝迅速强盛繁荣起来——政权稳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锐增,垦田速增,府库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外患不生,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汉朝代替秦朝后,经历了四、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