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迟恭。李渊下诏擒拿尉迟恭,准备处死。李世民坚决请求,尉迟恭才勉强保住了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程知节和段志玄,并设法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京师。
太子与秦王积怨益深,势同水火。李渊听信太子谗言,将秦王府幕僚尽贬而出,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数人。这些人人人自危,力劝李世民铲除太子一党。历史总是不断重复,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场惊人的政变即将发生在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天最炎热之时,长安突然盛传突厥将要入侵。太子李建成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权,推荐由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实军队,想借机夺去李世民属下的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密谋,等到饯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设宴,乘机刺杀李世民。不料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漏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紧急,立即入朝将太子的阴谋告诉了唐高祖李渊。李渊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说:“明天上朝时我要问问他们。”叫李世民次日早朝时再说。他知道三个儿子素来斗得厉害,也没有太当回事。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
盛唐130年…喋血玄武门4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埋伏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
长安内城(包括宫城和皇城)通向坊郭的城门,东侧有延喜、景风二门,西侧有安福、顺义二门,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北面有玄武门、安礼门以及至德门,其中,玄武门为北面正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与青龙、*、朱雀合称四大神兽。玄武还与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间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是北方之神。玄武门居龙首塬余坡,地势较高,可以俯视宫城。因北墙外是禁苑——西内苑,没有居民生活区,出入比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经之地。当天守卫玄武门的领班将领名叫常何,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对此却一无所知。
当时,李渊与李世民的谈话内容已经被李渊后妃张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商议对策,李元吉认为应该赶紧布置军队,装病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认为一切都已经布置妥当,只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于死地。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同由玄武门入宫。到临湖殿时,兄弟二人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打马东奔,逃往太子宫。李世民在后面大声叫喊,李元吉张弓回射,但仓皇中竟然拉不开弓。李世民则抢先一步,一箭射死了对他威胁最大的太子李建成。
此时,尉迟恭率领七十骑赶到,一箭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世民亲手射死兄长,神情极为不安,竟然跌下马来,再也爬不起来。李元吉只受了轻伤,赶赶过来,夺下李世民的弓,打算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尉迟恭在后面大声呼喝,李元吉一时之间难以下手,便舍弃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恭穷追不舍,一箭将李元吉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东宫和齐王府将士闻讯赶来,李世民心腹张公谨是个大力士,抢先将宫门关上。东宫和齐王府将士开始猛攻玄武门,形势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面组织随行士卒抵抗,一面派亲信尉迟恭带甲士入宫,取得李渊手谕。
这时,李渊正在后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海池位于太极宫的西北部,为整个宫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门的位置。唐高祖竟然听不到玄武门的动静,可见太极宫的规模是何等之大。
正当李渊玩得高兴时,尉迟恭突然全副武装地入见,按照惯例,这已经是杀头的大罪。李渊见尉迟恭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当时名臣萧瑀、裴寂、陈叔达等人均在场。李渊十分惶恐,便问裴寂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裴寂本是太子一党,此时见李世民得手,惊惧不安,不敢答话。还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陈叔达出面圆场,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见一旁的尉迟恭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李渊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李渊趾头,恸哭许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这种不安也保持了终生,所以才有后来他临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询问因果报应一事。李渊见事已至此,不得不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据说这以后,李渊便被李世民软禁起来,到了八月,被迫正式禅位。李渊则以太上皇的身份搬到位于太极宫之北的西内苑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从此退出唐朝的政治舞台。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唐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即位,时年二十八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尽管玄武门之变只是一场宫廷政变,不过是李氏皇族的“家事”。然而,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却是以这一事件为起点。
盛唐130年…贞观之治1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杨广为戒,忌讳大肆兴修土木工程,与民休养生息。看起来,李世民留心治道,很大原因是因为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意识自己与杨广的惊人相似:都是家中老二;都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都有胸怀四海、放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果说这种相似令李世民悚然而惊的话,那么杨广的凄惨下场无疑更会让他战栗胆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只能收敛起一切欲望,一切从治理天下的需要出发。于是,一场著名的君臣论政在太极宫中展开。
贞观初年,国家初定,国内局势尚不稳定,边疆又面临突厥的军事威胁,李世民对此十分忧虑,多次召集房玄龄、魏徵、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重臣在太极殿论政,谈古说今,讨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治国之道,希望能找到大乱之后实现大治的良策。
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断地从太极宫中发出。
由于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税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李世民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休养生息,抚民以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天下大治后,百姓开始过上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李世民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李世民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既空前又绝后。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太平世界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民康物阜,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终于在李世民手中实现。
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他曾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有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以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他自己以身作则,刚即位便下诏放三千宫女出宫,任其婚配。
盛唐130年…贞观之治2
唐朝立国之初,四方未定,百废待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依旧沿用了隋朝的皇宫——大兴宫,也就是后来唐睿宗即位后所改称的太极宫。李世民即位后,也以节俭为本,没有大兴土木营造新宫。杀兄夺位、逼父退位的阴影一度笼罩在太极宫的上空。据说有一天李世民生了病,听见皇宫中有鬼哭狼嚎之声,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一夜未眠的李世民将这件事告诉了大臣。大将秦琼站出来说:“我和尉迟恭愿意为陛下在门口守卫。”说也奇怪,当秦琼与尉迟恭开始在太极宫守卫后,诡异的声音都消失了,一切都太平无事。从此,鬼怪也怕英雄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中国历来有新年贴门神辟邪驱鬼的习俗,秦琼与尉迟恭替代了传统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成为新一代门神,被贴在千家万户的门上。有意思的是,秦琼与尉迟恭成了前门的门神,单扉的后门还缺少一位。于是魏徵被演绎成“独坐”的后门门神。《西游记》中详细记载了秦琼、尉迟恭、魏徵当上守门神的故事。
李世民是否真的从此能够安然入睡,人们不得而知,但他自即位后,便一直居住在太极宫中。太极宫宫室偏低,每到盛夏渭河水涨之时,宫中就会潮湿闷热,而李世民患有“气疾”,不宜居住在湿地。他确实一度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打算以宫殿破旧为名,重新建造一新殿居住,连材料都准备好了,但突然想到秦始皇、隋炀帝营造宫室而亡的教训,便立即停止了工程。大臣们上书请求皇帝单独建造一阁居住。李世民依旧却节俭为由,坚决拒绝了,即使大臣们多次请求也无济于事。
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李世民甚至亲祭先农,躬御耒耠,藉于千亩之甸,使观者莫不骇跃。京畿地区曾发生大面积的蝗灾,庄稼大受损伤,李世民亲自视察灾情,还气愤地抓起一把蝗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于是举起蝗虫要吃掉。身边的大臣急忙阻止说:“恶物或成疾。”李世民坦然回答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虫。
正因为李世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在贞观时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李世民继位以前,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继位之后,认识到天下不能再“以马上治之”,于是采纳魏徵的建议,大阐文教,发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李世民在弘文殿汇聚四部图书二十多万卷,在殿侧设置弘文馆,精选全国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令他们轮流在弘文馆值宿。又选取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充任弘文馆学生。李世民本人也经常在理政的间隙来到殿内,谈古论今,商量政事,有时到深夜才结束。
李世民另一为人称道的一面是他能勇于求谏。贞观元年(627年)正月,李世民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而他本人也能从谏如流,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徵。
魏徵早年当过道士,参加过瓦岗军,又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谋划过暗害李世民,李世民继位后丝毫不记前仇,委以重任。魏徵刚正不阿,敢于谏诤,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