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士长吴旭君阿姨那里得知,当她为外公念《参考资料》有关此事的报导时,老人眼睛一亮,不但让她把这则花絮再念一遍,还说了一句:“这个庄则栋,不但球打的好,还会办外交。此人有点政治头脑。”海容也知道外公这句话。虽然,庄则栋后来一直在干他的老本行体育,并未涉足外交,但是,这位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对于中美接触所做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中美乒乓球队员接触后给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外公会突然转而做出邀请美国队访华的决定。
外公改变决策
为了探究外公在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上的转变过程,2005年年底外公诞辰112周年之际,我专门请教了他的护士长吴旭君。她同我谈起那天的情况:
4月6日晚上,外公提前吃了安眠药,打算睡觉。11时多,吴旭君陪同他吃晚饭。饭后,发现老人已经困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突然,他又说起话来。吴旭君听了一会儿才听出,大意是:“打电话——王海容——美国队——访华!”
吃安眠药后讲的话不算数。这是外公的嘱咐,也是中央定的一条规矩。如此重大的事情,外公当天又刚刚圈阅不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报告,吴旭君是知道的。她不敢做主。“怎么办?我又不能说:主席,你给我写个字据,免得你不承认。当时也没录音机,有录音机谁敢录音呀!请与不请,一字之差,办对了是应该的,办错了……”吴旭君说。 看她没动静,外公生气了:“小吴,你怎么还不去办?”
吴旭君故意说自己刚才在吃饭,没听清。外公信以为真,又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了一遍。这回听清楚了,真是要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吴旭君还是不放心,问外公吃安眠药后说的话算不算数。外公急了,一挥手,说:“算!赶快办,来不及了!”
接到吴旭君电话,海容第一个反应:报告总理!
1972年7月24日,外公在一次与总理等人谈中德建交问题时,提到了临时决定“接球”一事。他说:“那个文件[注:即不邀请美国队的报告],我本来也是看了的,画了圈。后来到了晚上,考虑到还是要请,就叫打电话。结果那边他们也是没有准备,就去请示东京的大使馆,马上发护照,就来了。”
8日,接待美国乒乓球队的请示报了上来,总理兴奋地在上面批注:“(邀美国队访华的)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三十一届国际比赛的消息。”总理巧布坐席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世界舆论为之瞩目。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加拿大、英格兰、哥伦比亚、尼日利亚及美国共5个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成员。总理为安排座席煞费苦心,海容对此记忆犹新。美国代表团无疑是这5个国家代表团中最受世人关注的。而如何把握代表团之间,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不使每个代表团有失落和充当陪衬之感,则需要高超的外交艺术。总理提出一种全新的座席安排方案,即在每个代表团中间设置主座,总理谈完一处,再去下一处继续谈。这样一来,等于既集体会见了5个代表团,又逐一会见了每个代表团,而且还与每个代表团逐一合影,客人皆大欢喜。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总理这样设身处地为客人考虑,平等待人,不辞辛苦地抓住每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启示。
小球与大球
总理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谈话时指出:“我请你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与周总理1971年4月14日会见美国乒乓球队同时,尼克松总统也发表了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的5项具体措施。像准备发给中国到美国来访问的个人或团体的签证、放宽美国货币方面的控制之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二十多年的国门,震动了地球。国际舆论将此称为“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入住钓鱼台
随着中美关系发展步伐的加快,接待美国特使工作提上日程。有关接待人员于1971年夏天入住钓鱼台四号楼,紧锣密鼓开始准备。有关方面对参加这次接待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翻译、联络人员、记录、服务人员、司机和安全人员均做出了严格规定:严守秘密,保证安全。
1971年7月,中美商定,美国派总统特使基辛格转道巴基斯坦来华。周总理决定,由外交部派出接待小组,成员分别是:
章文晋,欧美司司长。建国前与美国军调处人员有过接触,后任驻美大使。
王海容,礼宾司副司长。此前接待过美国作家斯诺,与美国官员打交道还是第一次。
唐龙彬,礼宾司干部。懂外语,后任驻瑞典大使。
唐闻生,英文翻译。欧美司科员,生于美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秘赴巴基斯坦
1971年7月9日上午,接待小组一行到达北京南苑机场。没有什么送别仪式。机场招待了一顿午饭后,他们登上专机,同行者还有中国民航驾驶员徐柏龄等。现在看来那只是架中型飞机,但当时国内的飞机普遍都很小,海容觉得这架已经很大了。大家聊聊天,看看材料,休息休息,飞行共需4个多小时。到达巴基斯坦首都###堡后,中国大使张彤在机场上等候。接待小组住进使馆,讨论工作,分析动态,与国内保持联系,随时听候指示。天黑之后,接待小组由使馆安排出来散步。
中国使馆建在郊区山上,能鸟瞰全城。这是海容生平第一次出国。执行如此绝密的任务,在海容来说应该也是第一次。不知不觉间,海容和他的父亲王德恒烈士之间有了某种相似性。不过,比起单线联系的地下工作者王德恒,海容此行是一个紧密的小组,背靠祖国,她未感紧张。
巴基斯坦天气比中国要热很多。次日晚上,张彤大使和接待小组应叶海亚总统邀请赴宴。叶海亚对为中美“牵线搭桥”感到荣幸,章文晋代表中方致谢。主人考虑得很周到,为海容这个湖南妹子准备了一碗巴基斯坦小辣椒,辣得她浑身冒汗。本来就已挥汗如雨,这下更是湿了个透,不过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初见基辛格
第二天,海容一行仍然留在使馆。第三天,7月11日清早,中方接待小组和美国特使分别乘车前往机场。美方正式人员共有4位,他们分别是: 亨利·基辛格,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约翰·霍尔德里奇,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资深外交官。
温斯顿·洛德,基辛格特别助理。 迪克·斯迈泽,美国东南亚问题专家,职业外交官。 还有非正式人员3位,分别是: 雷迪,特工人员。 麦克劳德,特工人员。 朱莉·皮诺(女),秘书。
中国接待小组从北京出发,美国特使一行从印度出发,双方在同一天抵达###堡。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是秘密的,美国人是公开的。基辛格假称腹痛,骗过在###堡的所有记者,利用两天48小时“养病”的时间去了中国。
20年来,中美之间有着太多的隔阂和敌意。朝鲜停战谈判,双方曾经一言不发,互相怒视,1小时后散会;华沙大使级谈判,双方代表面带严霜,照本宣科后扬长而去也是常事。如今,经过这么多的曲折,双方在极其秘密的条件下坐到一起,双方反映又该如何呢?
对于接待小组来说,基辛格是客人,中方总要有个主人的样子。行前总理当着海容的面给章文晋做过交代——“谨慎不多言是好的,可是要注意场合和需要。这次去接基辛格,你是主人要主动些,不要使从未到过中国的客人觉得太冷淡了。”
美国特使基辛格秘访中国,这个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迹在中美共同发表公告前,一直被成功地严格保密着。不过也有这样一则趣闻说明有意外发生,它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打通中美关系的看法,非常耐人寻味。
据说,基辛格凌晨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同在机场的伦敦《每日电讯报》驻巴基斯坦特约记者贝格一下子认出了他。随即,贝格从机场负责人那里得到确认。他马上赶出一条急电,把这条特大独家新闻发给报社:“据本报驻###堡特约记者贝格报道:记者在拉瓦尔品第机场获悉,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一行人已于七月九日凌晨四时乘坐一架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往中国。”
这条本可提前震动世界的新闻最后下场是被编辑视为废稿扔在一旁。他们实在无法相信这一事实——基辛格去中国!他不要命了吗?
北京48小时
根据中美之间的商定,基辛格此行要在北京停留两天即48小时。
1971年7月11日中午,接待小组及美国特使一行抵达北京南苑机场,这里位于北京南郊,作为军用机场,保密性优于常有飞机起落和人员来往的北京东郊首都机场和西郊机场。
午饭结束后,基辛格一行匆匆聚集到花园,一边散步一边讨论会谈方案。截止目前,事情进行还算顺利。不过,真正的重要时刻还没开始——
下午3点,中国总理周恩来将与美国特使基辛格见面,他们的会谈将决定此行的成败。双方终于落座,面对面。外公两年前的预言变成现实,基辛格就坐在离海容咫尺之遥的位置。总理与基辛格的会谈在钓鱼台开始时,海容引导美方代表在桌旁落座,她匆匆的身影留在了当时拍下的纪录片中。据统计,基辛格在北京停留的48小时中,与周恩来的会谈长达17个小时。
7月11日中午,48小时之后,美国特使基辛格一行6人离开北京。此前包括海容在内的接待小组成员都出席了欢送基辛格的宴会,叶剑英主持宴会。在他的提议下主客同时举杯,祝贺隔绝二十多年后的相会。
基辛格又出现在巴基斯坦,就像这两天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然而,一篇全文加标点在内共170个字的公告已经形成,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篇奇文。5天后的7月16日。中国《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右下角发表了这篇公告,尼克松则在全国电视广播中宣读了这篇公告。世界为之震惊。
中文本内容如下:“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总统访华前的准备
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也是第一次公开访华。这次访问将尼克松访华的确切日期定在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这样一来,准备时间就只有4个多月了。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未与美国建交的国家。
随同尼克松访华的代表团人数定为354人——据说这只是美方原先提出数字的一半。为这样一个庞大代表团提供礼宾服务,是建国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何况还是长期与之处于不正常状态的美国总统访华代表团。可想而知,中方将面临多大的挑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联合国之行
第26届联大前的中国外交
1971年10月,中国在第26届联大期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迄今将近35年了。这一重大外交胜利看似突如其来,实际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中国外交政策经过外公和总理的及时调整,其生命力开始显现出来。1971年,中国与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奥地利、圣马力诺、塞拉勒窝内、土耳其、伊朗、比利时、秘鲁、黎巴嫩、卢旺达、塞内加尔、冰岛、塞浦路斯共计15个国家建交,是建国22年来建交国最多的一年。截至1971年底,中国先后与世界76个国家建立过外交关系。有趣的是:第26届联大赞成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票数也是76张。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收获。新中国在国际上朋友越来越多,成为世界舞台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这背后的意义,在外公看来,应该不亚于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下吧?
来自纽约的好消息
10月20日,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同一天,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开始讨论和表决恢复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