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徽因传-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欣赏到万寿宫塔的造影。城中多清泉,那泉水是从山岩的缝隙中渗出来的,人们在石壁上凿成壁炉式的泉井,泉井的四周长满了羊齿型植物,映得四周清翠幽碧。他们到凤凰的那天,是个赶场的日子,通向城里的各条山道上,涌满了盛装的人流,这些都是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的山民,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背篓。汽车开不过去,拼命按着喇叭。
  最生动的是从水路来赶场的苗族山女,她们的头上包着比斗还大的帕子,带着碗口大的银耳环,穿的衣服是一种野蚕茧织成的侗锦,裙子上边按着许多银钉。剽悍的小伙子们撑着长篙,船头上堆着他们出售的山货,有五彩斑斓的山鸡,有长着獠牙的野猪,还有棕色的山麂。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这个沈从文,真把他的湘西写活了。”
  新鲜而陌生的景物,也让两个孩子兴奋不已。
  他们索性在凤凰找一家小旅店住下,用了两天时间,饱览这个湘西小城独特的风光。
  到了晃县,林徽因突然得了肺炎,高烧到四十度。
  城里无处可住,小旅馆里挤满了难民,梁思成怀着惆怅的心情走在黑暗而泥泞的街上,忽然一家小旅馆里传来悦耳的琴声,他敲了敲门,屋里住着空军学院八位学员,他们也在等车去昆明,思成把徽因得病无处可住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年轻的空军学员慷慨地挤出住房,欢迎他们一家人的到来。
  整座县城没有一家医院,梁思成便找了同车的一位留学日本又懂得中草药的女医生,给林徽因开了中药,半个月之后,林徽因才退了烧,一家人告别朝夕相处的八位学员和那位女医生,又继续赶路。
  他们晓行夜宿。早上起床后,梁思成很快就把铺盖卷打点起来。每到一个地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找那些“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小客店,把两个孩子留在车内,坐在行李上,照顾晕车的外婆。
  他们乘坐的这辆汽车经常“抛锚”。有一次,车开到一个地势险峻的大山顶上,突然停住不动了,当时天色已晚,大病初愈的林徽因,在凛冽的寒风中几乎要冻僵了,乘客们也很害怕,因为这里经常有土匪出没,大家不停地抱怨着。
  梁思成不仅会开车,而且懂得机械原理,便主动与司机一起修车,寻找车究竟出了什么毛病。他把手帕放人油箱,拎上来手帕还是干的,原来是汽油烧光了。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又不能在车上过夜,他便同司机一起招呼旅客,推着车慢慢往山下走。太阳落山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村子奇迹般出现在路旁,大家雀跃起来。
  过贵阳、安顺和镇宁,前面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了。很远就能听到那雷鸣般的水声,车子在离大瀑布两公里的路边停下来,大家便急不可待地循着那轰鸣的水声跑去。
  一道宽约30多米的水帘凌空蹈虚,飞悬在万丈峭壁上,凭高作浪,发出轰然巨响,云垂烟接,万练倒悬,跌人犀牛潭中,飞瀑跌落处,掀起轩然大波,迷蒙的水雾,化作数道长虹,悬挂在半空,若隐若现,幻影重重。
  许多身手矫健的年轻人,早就沿着水帘旁的石级,盘上了天生桥。林徽因站在百丈石崖之下,出神地望着飞挂遥峰的瀑布,听着那轰鸣的水声,对站在身旁的梁思成说:“思成,我感觉到世界上最强悍的是水,而不是石头,它们在没有路的绝壁上,也会直挺挺地站立起来,从这崖顶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去,让石破天惊的瞬间成为永恒,让人能领悟到一种精神的落差。”
  梁思成说:“你记得父亲生前向我们说过的话吗?失望和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它侵入,人也需要水的这种勇敢和无畏。”
  车子在轰鸣的水声中徐徐起动,过普安,下富源,奔曲靖,春城昆明已遥遥在望,那里将有一片新的生活天地。
  林徽因在车子上把一路走过的地方,画了详细地图,交给小冰冰辨认,让她记住走过的路程。
  车子在如画的山色中慢慢地行驶,林徽因耳畔不停地轰响着黄果树大瀑布雷奔云泄的水声,一面刚毅的白色的旗帜在她的心壁上招展。
  那不是生命向死亡投降的白旗。

难以忘却的昆明

  在昆明,没有谁能说出春天是从哪朵花开始的。
  听莺桥边的垂柳,似乎每天都换一茬叶子,永远是翠绿中透着新鲜的鹅黄。季节的嬗变,只有从天空的色泽中才能感觉出来。早春的天空,玻璃那样青,如一层薄薄的卵壳,画家的调色板上调不出那种颜色。云,如丝如缕,总是挂在天空的边角上,如果你不注意,一定误以为是谁挂在那儿的一张网片。
  天气好的时候,看远处的金马山和碧鸡山,山也带着水的意韵,迷蒙飘忽,云梦沼沼。两三声鹏鸪,仿佛从水里传来,淡远了一脉苍苍茫茫的记忆。
  1938年1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昆明后,借住在翠湖巡律街前市长的宅院里。与他们毗邻的还有张莫若夫妇。出门不远就是阮堤,散步时,穿过听莺桥,便是海心亭,亭中有联云:“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两三。”逃难的人可没有这份闲情逸致。梁思成由于脊椎病复发,背部肌肉痉挛,即使穿了那件从未离身的铁背心,也难以站起身子。发作厉害的时候,他痛得昼夜不能入睡,医生诊断,说是扁桃体化脓引起的,于是切除了扁桃体,但又引发了牙周炎,满口的牙也给拔掉了,只能躺在一张帆布床上。医生让他找点简单的事情做,可以分散注意力,免得服用过量止痛药引起中毒,于是他就找了件旧毛衣来拆。过了一段时间,能下床走动了,林徽因便搀起他,到翠湖边散步。有时,他们也约了张奚若夫妇在湖边走一走。
  不久,杨振声、沈从文、萧乾也结伴来到了昆明。他们住在离林徽因、梁思成不远的北门街,蔡锷发动反袁战争时在云南的旧居。这是一栋极平凡的小房子,斑驳陆离的瓷砖上,有“宣统二年造”字样,院子里有两株合抱大的尤利加树。过了一段儿,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带了两个孩子,也绕道香港,经越南河内来到昆明;杨振声的女儿和儿子也来到这里,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外加金岳霖和他养的那只漂亮、雄壮的大公鸡。
  朱自清等一群朋友到昆明后,住处离他们也不算太远,大家见面的机会多起来,很快又恢复了北平文化小圈子的闹热。然而他们聚会的地方,更多是在林徽因家里,隔几天他们便去林徽因家吃下午茶。大家一起谈文学、谈战局。谈累了的时候,大家便去李公朴开的北门书店逛逛,或去顺城街老城墙脚边排档上品尝风味小吃。
  那时,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在昆明航校,经常带一群同学到家里来玩。舅舅来了,是两个孩子的节日。舅舅给他们做飞机模型,还带来黄灿灿的子弹壳做的哨子。他们最喜欢舅舅讲战斗故事。萧乾来了,听得比孩子们还入迷,那些故事,不是林恒肚子里编出来的,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早他一两年毕业的兄弟,而且他也即将毕业,很快要成为那些英雄故事的主人公了。萧乾被深深激动着。每到这时,林徽因便鼓励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久,萧乾写出了那篇在当时文坛颇有反响的《刘粹刚之死》。
  这段日子,记录在林徽因当时写下的几首诗中。这个时期林徽因的作品,大都是纪事性的。如《对北门街园子》:别说你寂寞;大树拱立,草花烂漫,一个园子永远睡着;没有脚步的走响。
  你树梢盘着飞鸟,每早云天,吻你额前,每晚你留下对话,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阳。
  那个永远睡着的园子,总是一班儿文友的脚步踏进它的梦境。园中有一石桌,三五石凳,逛完了北门书店,他们就买些瓜子、话梅到这片幽静之处聊天,继续着刚才的话题。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山最美的夕阳。还有她写的《茶铺》: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刻画着不同的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都暂要时间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夜晚回家,还有远路,白天,谁有工夫闲着看云影?
  不都为着真的口渴四面窗开着,喝茶,翘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这是立体的构画设色在小生活旁边,荫凉南瓜棚下茶铺,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那个茶铺,给予林徽因的记忆永远是温暖而新鲜的,花上一角钱,可以买到一碗香香的米线。主人是一位瑶族大妈,对北平来的几位客人,总是特别热情,他们吃到的米线往往是最好的。有时,还给他们端上一盘爆炒黄鳝丝,或一盘新鲜的田螺。在这里也能吃到“恋爱豆腐果”,那其实是一种油炸米豆腐小风味,有恋人来买这种小食品,茶铺主人便多多地放辣椒末,据说越辣二人的感情越深。因此,他们总是怂恿沈从文和张兆和、萧乾和“小树叶”吃“恋爱豆腐果”。张兆和和“小树叶”不堪那火一样的辣,咽下一口,眼泪全冒出来了。大家便一块起哄:“全吃光啊,吃不光感情就不深!”
  林徽因家的邻居,是一位从四川来的做白铁活的张大爹,他有60多岁年纪,背深深地驼着,他喜欢喝很烈的苞谷酒,脸总是红红的。林徽因经常带了宝宝和小弟,去张大爹临街的小楼前看他做的手艺,一张白铁板,在他手里剪剪敲敲,三下两下,就出来一只漂亮的小水壶。林徽因《小楼》一诗,写下了她当时咸受:张大爹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
  7月,萧乾接到了胡霖从香港发来的电报,去年停刊的《大公报》现已在香港筹备复刊,计划在“8。13”一周年之际出复刊号,请萧乾速速赶往香港,重操旧业。
  兴致勃勃的萧乾,接到电报便和“小树叶”一起跑到林徽因家,林徽因、梁思成也很高兴,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来宽慰“、树叶”。
  临行前几天,萧乾四处向朋友辞行、约稿。人还未走,就风风火火地投入了工作。
  林徽因对萧乾的热情非常赞赏。
  萧乾走后,林徽因对他的工作经常写信给予鼓励和支持。
  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昆明不久,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也先后来了。
  在北平时,营造学社已有普查全国古建筑的设想,现在营造学社的几个骨干都到了昆明,梁思成和林徽因便设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恢复营造学社的工作,对江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考察。为了筹措经费,梁思成曾给中美庚款基金会周诒春写过信,询问能否得到补助。周诒春复信说,只要有梁思成和刘敦桢,基金会便承认营造学社,可以继续给补助。正好刘敦桢从湖南新宁老家来了信,愿到昆明来。这样,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就组建起来了。
  1939年初,明净的春城天空也不再安宁,日本人的飞机不断来骚扰,空袭的警报一响,大家便携家带口出外躲避。昆明文化圈的朋友和营造学社的同仁,纷纷搬到乡下。
  沈从文一家去了呈贡县的龙街。林徽因、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搬到郊区龙泉镇的麦地村。
  学社的办公地址设在麦地村一个旧尼姑庵中,绘图桌与菩萨们共处一殿,只用麻布拉了一道帐子。林徽因一家住在大殿旁一间半泥土铺地的小屋里,屋子潮得可以浸出水来,只好在地上撒些石灰。学社的其他成员和眷属也都住在这座尼姑庵中。
  这一年秋天,梁思成的病经过治疗和林徽因的细心照顾,已基本复原,便和刘敦桢带上莫宗江、陈明达,开始了对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36个县的为期半年的古建筑考察。林徽因负责留守和整理资料。
  1940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设计并亲手建造了龙泉镇3间住房和1间厨房。这座小屋,座落在村边开洼地的边上,背靠高高的堤坝,上面长着一排笔直的松树,南风吹来,野花散发出清新的香气,暂短的平静仿佛又回到往昔的生活。
  老金在他们的住房尽头加了一间耳房,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