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迫猓寐持巧罘趴瞧こ员ズ茸悖缓笕盟胄路康却�
当时二大王喝得醉醺醺地来到我家,推开新房门,黑咕隆咚地闯了进去,嘴里还说着:你看我那老丈人真是过日子的好手,房子里也不点盏灯,让我娘子在黑暗里坐着。鲁智深倒是能沉得住气,忍住笑一声不吭。那二大王嘴里叫着:娘子,你如何不出来接我?你不要怕羞,我明日叫你做压寨夫人。一面伸手向床上摸去!一摸摸到了鲁智深胖乎乎的肚皮。鲁智深趁势把二大王的头巾带头发揪住,按在地下,举拳打下去。那二大王还糊里糊涂地说:你干什么打老公?鲁智深大喝道:叫你认得老婆长得什么样!拳脚并用,打得二大王直喊救命。众喽罗一见主子被打,慌忙拿着枪棒冲进去救人,却被鲁智深绰起禅杖,打得众强盗兔毛乱飞。二大王趁机逃出房门,跳上马背,折根柳条想打马而去,但那马却任凭怎么打也不跑。二大王叫道:倒霉,连畜生也来欺负我!再一细看,原来是心慌没有解缰绳,连忙把缰绳扯断,骑着马飞驰而去。经过我跟前时,他大骂说:老驴你不要慌,我不怕你飞了,有种的你等着!
我吓得拉住鲁智深说:和尚,你害苦老汉一家人了!我当初只指望你会说因缘,劝他回心转意,谁想你挥拳揍了他一顿,现在他肯定是去山寨里,叫上大队人马再杀过来。那鲁智深满不在乎地说:太公别慌,俺告诉你,洒家原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因为打死了人,出家当和尚。别说这一伙强盗,就是一两千军马来,洒家也不怕他。你们众人若不信,拿拿俺的禅杖看看。庄客们都拿不动那禅杖,鲁智深却捻灯草似的舞动起来。我有些相信他的实力了,忙说道:师父千万不要走了,要救救我们一家人!鲁智深说:太公放心,我死也不走!事到如今,老汉我也只好赌一把了,就吩咐再弄些酒肉让他吃喝,只是别喝醉了。鲁智深却说:洒家一份酒只有一分本事,十分酒就有十分的气力。好,既然这样说,就让这个和尚吃饱喝足吧,最多是一死,老汉我豁出去了!
六、鲁智深竟然和强盗是弟兄,很轻松就化解了难题
时间不长,庄客报告说:少华山上的大头领,带领众多喽啰杀过来了。鲁智深带着点酒意说:你们不要慌,跟在我身后,我打倒一个,你们就捆绑一个,然后解到官府请赏。那大头领在马上挺着枪喊道:秃驴在哪里?早早出来决个胜负!鲁智深大怒,骂道:混帐狗东西,叫你认得洒家。说罢就抡起禅杖打过去。那大头领却突然叫道:和尚且慢动手,你的声音好熟悉,先通个姓名,让我知道你是谁?鲁智深通了姓名,那大头领一听哈哈大笑,翻身下马下拜道:哥哥别来无恙乎?我的二头领原来是败在你的手下了,哥哥怎么做了和尚?鲁智深拉住大头领的手说:原来是打虎将李忠兄弟啊,咱弟兄俩到庄上一叙。
我一看这情况,有点傻了:原来和尚同强盗是一路的,这下大事不好了!大家进到客厅后,鲁智深问李忠说:刚才俺打得那人是谁?你怎么在这里?李忠回答:自从渭州潘家酒楼和哥哥分别后,听说你打死了郑屠,被渭州府衙缉捕,我也慌忙逃走。从桃花山经过的时候,与山上的寨主小霸王周通打了一架,被我赢了他,他就留我在山寨作寨主,坐了头把交椅。鲁智深说:既然兄弟在此当一把手,咱们见一下周通老弟,把话说清楚。刘太公这门亲事再也不要提了,老人家只有这一个女儿,要养老送终,承祀香火,你们把她娶了,叫老人家失去了依靠。你们依着洒家,把这门亲事退了,原来定亲的金子和彩礼都收回去,另寻一家好的姑娘结亲,好不好?周通说:我听大哥的话,以后不再登刘太公家门就是了。鲁智深说:大丈夫做事,可不能反悔! 当时硬是逼着周通折箭为誓,彻底退掉了这门亲事,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思!
后来,我想了许多许多:连官军都奈何不了的桃花山强盗,竟然被一个外地和尚轻易而举地化解了,连续多日萦绕我们全家的一块心病也轻易而举地化解了!果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感觉也对,也不全对。我倒是觉得:在正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拳头硬,有时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水浒传》: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一把手的用人之道:啥人啥打发
《水浒传》边缘人物的内心独语系列之十
智清禅师(开封大相国寺长老):
一把手的用人之道:啥人啥打发
做为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别干工作!不干工作干什么?琢磨人!做到啥树挖啥坑,啥人啥打发,合理安排位置。
一、一把手之间的潜规则
我是开封大相国寺的长老智清禅师。大相国历史悠久,是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在我担任方丈的时期,大相国达到空前的鼎盛,占地540亩,辖64禅、律院,因受帝王崇奉,地位如日中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寺院位于东京的繁华闹市区,形制威严,气派豪华,有人形容它是:
山门高耸,梵宇清幽。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下金刚形猛烈。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
今天师兄智真长老从五台山捎信过来,推荐安排鲁智深到我的大相国寺工作。这件事情本来很正常。在我们一把手之间有个不成约的约定:如果因为某种不便于启齿的原因,不便于在本单位安排新增人员,则联系推荐到其它单位去上班工作。因为大家都是一把手,在本单位都有人事安排权,应该互相关照,互相帮忙,互惠互利。发展到后来,则成了你安排我的亲戚,我照顾你的朋友,互相交换帮忙。这样做,既避开了不清正廉洁,动用特权,安排亲友上岗的嫌疑;又使单位内部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提意见的借口;还使上级监察部门抓不到真凭实据,避免了许多是是非非。这叫“一举三得”,自古以来,当官的要想糊弄百姓,办法多得是!
智真师兄在信中详细介绍了他跟赵员外的关系,说明接收鲁智深实属于迫不得已;又介绍了鲁智深因打死人,避难出家当和尚,后又两番酗酒滋事,大闹五台山的经过。信的最后说:这件事弄得为兄很尴尬,寺里的僧众也意见很大。如果不打发鲁智深离开文殊院,年终的考评会上,有人会借题发挥做文章,提出质询,恐怕师兄的《述职报告》难以过关。所以,万望慈悲收录,让他做个职事人员。师弟脑瓜子灵活,办法也多,替为兄好好管教管教鲁智深,此人眼下凶顽,但久后必成正果!
看罢来信,我又好气又好笑。说句实在话,对师兄的专业水平,社交能力,端架子唬人的本事,我一向是挺佩服的。但师兄这个人也有自己明显的软肋:一是结交朋友过多过滥,自己又心软面薄,往往顶不住人情关,胡乱往单位里进人,使得偌大一个文殊院人满为患;二是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内部的管理,思想教育工作跟不上趟,造成“一手软,一手硬”。结果是腿没少跑,赞助没少拉,钱没少弄,福利待遇没少搞,却没笼络住人心,弄得局面乱糟糟的。我真担心师兄总一天会坐不稳禅椅!
二、谈点当一把手的体会
在抓内部管理上,我的体会是:做为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别干工作!不干工作干什么?琢磨人!也就是要想法摸清单位里每个人的性格、喜好、能力、特长,做到啥树挖啥坑,啥人啥打发,合理安排位置。从而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要大家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了,单位的整体工作也就做好了。一把手自然也就清闲自在,无事可干了。无事可干干什么?继续琢磨人!只有坚持这样的用人方法,才能使单位的人事管理和各项工作,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不过,仔细想一想:智真师兄也够作难的,他面临的情况和我没法比!首先,我在京城,天子脚下,繁华之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每天来庙里烧香的人群中,达官贵胄居多,根本不在乎几个小钱,仅每天“功德箱”里的个人小额捐款,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师兄所在的五台山地处偏远,当时还没有形成旅游热潮,前去烧香拜佛的都是些山野贫民,个人小额捐款少得可怜。其次,在财政供给制度方面,相国寺属于皇家寺院,财政全供,旱涝保收;而五台山文殊院则属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缺乏后台支撑。其三是严重的地区差别。京城里官宦人家多,利用寺庙资源,拉关系要资金,相对容易得多;而师兄地处偏僻,想与官场拉关系就很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师兄能够支撑门面,使寺里香火鼎盛,僧人和闲杂人等工资不少拿,奖金不少发,实属不易!但同时,我也曾提醒师兄:外出跑经济肯定没错,核心问题是一定要强化内部职工管理,特别是把好选人用人关,千万别让后院失火。师兄听后,总是摇摇头说:我太忙,真的太忙,哪顾上抓日常工作啊!
工作忙不假,但真的就没有时间去读点历史,借鉴点什么,应用到工作之中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想再啰嗦一下,谈点个人的体会: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知道这句话的人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在这方面,有两个帝王是我特别推崇的: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他是江苏沛县人,做过秦朝的基层亭长,职务相当低,既不会武功,文化程度也不高,据说人品也不怎么样;各方面条件都和出身楚国贵族的西楚霸王项羽没有可比性,但他在用人方面却技高一筹。据《史记》记载: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高祖刘邦把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归功于自己的知人善任。
另一位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兄长,逼父亲退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前期名声也不怎么好,但是很会用人,笼络了一批誓死效忠他的文臣武将。唐太宗也有一段名言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觉得我扯得有点远:你谈对寺庙管理的体会,扯到帝王身上干什么?你能和人家帝王相提并论吗?我也觉得自己和帝王的身份等级差得太远。但大到国家,小到单位乃至于家庭,就管理工作而言,其理则同。岂不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乎?”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或单位的最高境界,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趋利避害,保持稳定。
三、啥人啥打发是我的用人原则
我正在想入非非的时候,都寺僧扒在我耳边说:方丈,这个新来的僧人怎么安排?我猛地一惊,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鲁智深,只见他:
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鞘内戒刀,藏春冰三尺;肩头禅杖,横铁蟒一条。鹭鹚腿紧系脚絣,蜘蛛肚牢拴衣钵。嘴缝边攒千条断头铁线,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生成食肉食鱼脸,不是看经念佛人。
都寺僧是统管寺内总务的和尚,我扭脸向他征求意见说:你觉得怎么办合适呢?都寺僧说:象这种人很难办。他是五台山智真长老写信推荐来的,要是不收留,就拂了你师兄的面子。可一旦收留下来,他若再喝酒滋事,扰乱清规,那就麻烦了!我听了微微一笑说:老衲自有主张!前面说过,由于我注意用人之长,多年来相国寺的僧人,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比如:声音清脆悦耳的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