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世纪时,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所诞生的三个最强大的帝国,其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几乎是达到了相等的高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它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让后人倍感兴趣的是,它们搏击奔跑的姿态和方法又是出奇地相似。

    亚历山大不愧是一个有知识、有见地、有抱负的伟人。他不同于一般的昏庸帝
君,只贪图淫乐安逸,陶醉于奸佞小人的谄媚之中。从某种角度看,他的军事行动,
万里远征,颇有科学探索的性质。当年他自远征波斯的初期,便带有很多学者行军,
使这些在科学、文化、政治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学者和希腊人,到了他们从来没有去
过的地方,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知道了里海并不是
海湾,而只是一个大湖泊。在此之前,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学者还是一般的希腊人,
对此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具有重大历史和科学意义的幸事。

    罗马振兴时代的杰出人物凯撒大帝,虽出身贵族之家,而自己却是一个平民党
人,并同和平势力的领导者金拉氏的女儿柯尔娜结婚。

    凯撒27  岁时被选为罗马神官及军团司令官, 31 岁时担任国家财政大臣, 34 
岁时担任祭典、竞技等公共事业按察官, 37 岁时成为法官。这时他离执政官的目
标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此期间,为了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他大量营建公共设施,其中包括组织罗
马人为之狂热的竞技活动。他曾一次同时举办了320 组斗剑比赛,使成千上万的罗
马城乡居民全部卷入,并为之振奋不已。而凯撒个人的生活却极为节俭,乃至不惜
负债累累地对平民慷慨施舍。

    当他39  岁时,率领军队出征西班牙。在佳德斯,策马冲到亚历山大的塑像前,
来来回回地徘徊了好久。亚历山大的光辉业绩和杰出才能,激励着他完成了自己的
伟业。

    和亚历山大、凯撒有所不同的是,秦始皇本人并未亲自率军厮杀疆场,但他却
站在了更高角度上驾御群才,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修建郑国渠本来是韩国
的疲秦计,然而他能听从谏议未杀水利专家郑国,反而下令将渠修成为秦所用。为
夺得一个思想家韩非,他不惜发动一场战争,青年将领李信率军伐楚、损兵折将惨
败归来,仍受重用。在大规模的东征中,秦始皇手上有一大批第一流的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如李斯、姚贾、王翦、蒙恬、尉缭等人,均在秦始皇的麾
下,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完成了吞灭六国的大业。

    在融合人种这一问题上,亚历山大作出了前人未有的惊世之举:令东西民族相
互通婚。虽然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巩固大帝国的统一,重点在于政治,但其间也有
一种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在指导着他,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罗马的凯撒为加强属州的统治,移出8 万罗马城市民,分别送到各殖民地区定
居,令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以进行人种的融合,这也是亚历山大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秦始皇发兵50  万一举攻下“百越”。面对戍守的困难,毅然改变吞灭六国的
戍守战略,命部分将卒与越人杂居、通婚。这显然出于政治与军事战略的考虑,却
使“百越”的文明得到了发展,致使“中县人以故不耗减,越人相攻击之俗亦止”。

    亚历山大远在异邦建立了很多城市、军港,无非是出于巩固帝国的军事上的考
虑。而秦始皇面对当时无力彻底吞灭匈奴的现实,不顾时人乃至后人的诅咒,狠心
地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也同样是出于巩固帝国大业的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之举。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军事力量,在人类历史长
河这短暂的瞬间,东西方尽管没有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却是齐驱并进的,两颗璀
璨的明珠一样地辉煌壮丽、光彩照人。然而,人类的足迹并未在此停留,文明也在
不断的创造中越发辉煌夺目。

    当历史的潮头就要奔腾到21  世纪时,人类蓦然回首,那三个古老的帝国早已
流星般地在夜空中陨落,所留下的只有一条不易察觉的轨迹。

    但是,今天的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三个古老帝国的陨落与消失而遗忘历史。与此
相反的是,仍在不惜一切努力去探寻它们的踪迹,聆听这远古文明的足音。由于岁
月的久远以及历史烟尘的遮掩,今天的人类无法再辨清它们的真实面目。于是,主
观的臆想和推测就不可避免地相继出现了。

    亚历山大东征远至中亚的锡尔河,已被他所建立的城堡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但
近来却有史学家提出了亚历山大曾进军到中国境内,并且在西北地区修筑了土长城
和城堡的推论。随后,又有人以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普在公元前一世纪所记载的:
“公元前三世纪至二世纪罗马东向扩土,直达塞累斯国”为依据,结合近年来在陕
西,甘肃等地出土的拜占庭和罗马金币的考古资料,提出了罗马帝国同样东征至中
国的学说。

    假如此说真的能够成立,对中国人来说不能不算作一大幸事。试想,亚历山大
既然已到中国的甘肃,就不可能放掉中原这块肥肉,从确切的史料看,当时的亚历
山大曾有过征服东方直至太平洋的计划,那时他认为一旦到了太平洋,就踏上了世
界的边缘。

    那么,在东方兴起的“春秋五霸”必然要和亚历山大的铁骑决一雌雄。

    尽管西方的铁骑骁勇善战,东方的战车也绝不是拉土块的用具。亚历山大虽通
晓古希腊的兵书战策,东方的孙武、孙膑、伍子胥也对军阵的妙用深得神髓。厮杀
的结果应该是很清楚的。

    假若,后起的罗马大军杀向中国,战况也绝不是横扫地中海那样乐观和得意。
“春秋五霸”已不复存,但“战国七雄”尚在。尽管罗马有费比乌斯、玛尔凯斯以
及后起之秀西庇尔那样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但中国的王翦、尉缭、李牧、廉颇、项
燕也绝非等闲之辈。两千年后的秦俑坑出土的军阵以及将士的风范,虽经千年泥水
浸泡,仍散发着灿烂金光的青铜宝剑。足以今后人判别西方这支劲旅和中国军队交
手后的胜负。

    对此,中国人并不悲观。于是, 1983 年3 月,中国考古学巨匠夏鼐在应日本
广播协会之邀的演讲中,对亚历山大和罗马大军进入中国的学说进行了公开的批判。
亚历山大进入中国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和实物证据,因而“只能算是传奇小说,并
不是历史事实”。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普记载的塞累斯,并非指中国,而是指中亚
一带,即当时欧洲人知道的丝绸来源的最远地点。

    而在中国陕西、甘肃出土的罗马、拜占庭金币,似是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辟
所传过来的,绝非当时的罗马大军来中国所留下的遗迹。

    此说已经否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再也没有显露出东西方军事力量大规模交
手的例证,但这并未否定东西方力量就永远没有碰撞和交手的机会。

    当大秦帝国陨落两千年后的1840  年,契机终于到来了,遗憾的是它到来得太
晚了,此时的东方帝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雄姿。面对西方人坚船利炮的进攻,中
国人败下阵来了。结果,这块被秦始皇圈定的版图,再也无法粘合在一起,而最终
被割裂开来。

    由此,曾经强大的东方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出演了一场漫长的悲剧。

                           第六章 世界第八奇迹

    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完全可以说是第八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
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法国总统希拉克

    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世事兴废,自有它的规律。冥冥之中,自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残蚀着人类
文明。当年安提巴特向世人指出的七大奇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毁于地震,或毁
于大火,或毁于兵燹……迄今为止,只有埃及的金字塔还在风雨日月的剥蚀中傲立
于尼罗河畔,目睹世间的沧海桑田。

    今天的人们再也看不到那早已消失的伟大奇迹的风采了。正因为如此,秦俑的
出土才越发引起人们的瞩目。

    1976  年4 月底,正在访华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听到陕西省临潼发现了真人
大小的秦代兵马俑的消息,极为震惊并感到难以置信。他向李先念副总理询问并得
知了确切情况,立即提出要参观秦俑发掘现场,他的请求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准许和
安排。

    此时,秦俑工地的建馆工程远比发掘复杂得多。早在3 月9 日,负责博物馆筹
建的人员就已请来了省、地、县、公社及生产队的负责人和当地群众代表,在临潼
县华清池召开了协商会议,作出了“先进入场地做施工准备,修建道路、接通电路、
解决施工用水问题,同时补办征地手续”的共同决议。

    但一接触实际,麻烦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有的社员见工地上的柿树已萌芽,想
收一季柿子到秋后再砍树。有的地块麦苗一天天地见青,靠地活命的庄稼人更心疼,
迟迟不忍铲除。时间一天天过去,清明节就要到了。对祖宗比对自己生命还看重的
当地农民,触景生情,更是不愿迁移工地周围的祖坟。

    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对种种的困难和阻力,不得不请来一位当地领导向社员作思
想动员工作,企图以政治感化来消除阻力。谁知这位领导不但未去施展他的政治演
讲才华,反而别出心裁地另出高招,建议把建馆的投资办一个工厂,或者在当地办,
或者把陶俑分到各省去办,如此方法既经济又实惠……

    这个建议使博物馆的筹建人员目瞪口呆。

    正在纷纷扬扬争执不下之时,秦涌馆筹建组接到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于五月
中旬来秦俑工地参观”的通知。时间如此紧迫,使筹建人员越发焦虑不安。再也没
有耗下去的时间了,筹建人员只好硬着头皮抢修道路和停车场。

    面对几百株碗口粗的柿树,人力砍伐已来不及,只好租用两台履带式拖拉机,
用钢丝绳一株株拉倒,再以人力清除。为防止场地下沉,拖拉机冒着浓烟,用笨重
的躯体来回滚动、碾压。同时,在修出的道路两边撒灰布线,以免轿车开出线外钻
入泥潭发生意外事故。

    5 月14  日下午3 时, 40 多辆车队在洒水车的前导下进入场地,新加坡总理
李光耀走出红旗牌轿车,向秦俑坑走来。

    祖辈未出过远门的当地社员,突然见到如此庞大的华丽轿车队,立即放下手中
的农具,潮水般从四面涌来,在工地两旁筑起人墙,纷纷争抢着目睹重要人物的出
场。

    李光耀总理站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一个高处,眼望这支气势磅礴的地下大军,
很久没有说话,只是脸上不断地泛起惊诧、兴奋、迷惑和难以辨析的复杂表情。四
十分钟后,当他就要离开此地时,才发出了他的肺腑之音:

    “秦兵马俑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当天,新华社向世界播
发了李光耀总理参观秦兵马俑坑的消息。这个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强
烈震动。没有想到秦俑坑发现已两年之久,从未让一个外国人看到秦俑真面目,中
国政府竟破例让李光耀总理享受了殊荣,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风采。极为敏感的外
国人,隐约地感到了中国将逐渐摆脱封闭与保守,透出了开放的曙光。既然曙光已
从东方露出,他们就不会放过这个契机。

    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从世界各地奔向骊山脚下这支地下大军,以肃然起敬
的姿态进行瞻阅。

    当然,行动最迅速,人数最多的是美国人。他们一旦出现在秦俑坑工地,就显
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明。几个人悄悄来到负责接待和宣教工作的女讲解员马青云跟前,
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问道:“我们可不可以到坑中去帮助发掘人员拉几车土?”年
青的马青云一听,惊喜地问道:“你们想去?”几个美国人不约而同地说:“当然
想去。”马青云打量了一下面前几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美国人,心中暗想:这
样既不付工钱又干了活的好事为何不干?看来不只是中国人在学雷锋,美国人也在
学雷锋助人为乐了。她慷慨答道:“可以下去。”几个美国人顿时高兴得跳了起来,
纷纷扑向俑坑,夺过了发掘民工的车子就拉起来,有的挥动铁锨,奋力向外扬土撒
沙。

    这时的马青云没有想到,自己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