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与哀愁。
武后对此事的处理颇让人玩味。她没有像对待惯常的告密者那样守口如瓶,而是把告密者和密告内容公诸于众,或许,潜意识中她希望刘祎之能主动站出来和贾大隐对质,申诉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辜负她对他的信任,就像听说丈夫有外遇的妻子,总是忍不住想从丈夫的嘴里证实其实一切只是谣言只是小人挑拨离间。
然而刘祎之没有这么做。因为一切本就是事实。
现在太后知道了,也好。从今后他终可以坦然无愧地直视她的双眼。
(本节未完待续)
刘祎之没有因此而入狱。或者十几年的君臣情分令武后一时之间难以割舍,或者刘祎之一向表现良好似乎还有改造的余地,或者单凭这句话治罪宰相尚觉证据不足,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以武后对付非我族类的残酷无情都算得上异数。有理由相信,太后对于这位一向被自己视为左膀右臂的宠臣的确存有一份真情。
正因为能让太后留情的人如此之少,深思起来越发觉得不甘心:
“我如此待他,他竟然还背叛我。”[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祎之,你何其负朕如此之深!”
愤怒和疑虑如同蚂蚁一般啃食着心田,一点一点地溃烂下去。信任,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光才能铸就,却可以因为一句话而彻底崩溃!裂痕已经造成,就算有心忘却,就算竭力弥补,也依然难复完璧。
太后日益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很快被敏感的刘祎之察觉到了。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那种滋味,他又怎会不清楚?出卖他的,正是一向被他视为知己的下属贾大隐啊!
然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
上司不算计下属,便难以统驭治理;下属不算计上司,职务便难以升迁。臣子不算计同僚,自必竞争对手林立,难有出头之日。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只在旦夕之间,形势如此,聪明人岂敢有片刻懈怠。——来俊臣在他风靡一时的《罗织经》里如是说。
在忠君的名号下,朋友之义,亲属之情,都被全然抛却。为了升官发财,人们在大义灭亲的旗号下毫无顾忌地做着泯灭人伦的事情。
是谁在公开奖励刺激这些丑恶的行为?是谁把凌烟阁变成了斗兽场?
君臣一体,直言无隐……看着自己参与为武后撰写的《臣轨》,刘祎之只觉得可笑,这就是他追求的政治理想吗?
这样的君臣一体,不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势征服。不仅要求臣子彻底弃械投降,而且不容许你保有丝毫隐私,由身体到思想赤裸裸地暴露在强光之下,暴露在帝王的眼皮底下。
是的,你不能有反抗的行为,甚至不应该有反抗的思想。
君臣一体,君为元首,臣作股肱,因此,为人臣者不需要有头脑,只需要有一具供人役使的身体就行了,如果你的一切不能和君主保持一致,对不起,你没有做到君臣一体。
日月当空,光明遍地,所有细节都被照得纤毫毕现。就在这灿烂的阳光下,你背叛了我,我背叛了你。
曾经,他发誓效忠这个赐予他一切的女人;曾经,某人信誓旦旦地声称他是他最好的朋友……
北门,又称玄武门。十年前,他就是从这条捷径直达禁中,成为皇后的座上客。时光上溯得更久远一点,太宗皇帝就是在这里发动兵变,一举除掉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夺得大唐帝国至高无上的皇位。这片深褐色的土地,当年曾浸满了两位不幸皇子的鲜血,人们传说他们怨毒的冤魂至今在这宫墙内徘徊,不曾稍离。
这次事变的胜利者太宗皇帝,一直非常关心史书的撰写,但却对自己亲手弑兄一事直言无讳,“没错,我就是干掉我老哥才做的皇帝,因为他不配!”
谋逆夺嫡骨肉相残的天伦惨剧,被一个“不配”轻轻带过。
天命算什么?皇位只属于最强者!
虽则开创大唐帝国的是高祖李渊,但太宗皇帝的行事作风给大唐留下的烙印无疑更为深刻。嫡长子并不必然就是万众归心的皇位继承人,只要有比他更“配”做皇帝的皇子。
因此,作为北门学士之首的刘祎之为武后出谋划策,扳倒了一个又一个皇子,从未觉得有任何不妥,皇后聪明多才礼贤下士,相王尊师重道谦恭有礼,让他感到自己被重视活得很象人。那时他初登政坛,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皇后看他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欣赏和嘉许。
而今他已不敢说话。
重重心事压抑在心底太久,只好跑进树林里,对着树洞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皇帝长着驴耳朵。”
他以为很安全,可是第二天,风吹过树梢,满世界都在喊:“皇帝长着驴耳朵!”
刘祎之苦笑。笑自己的天真,笑这世事的多变和人生的荒谬。
他没有费心思修补和太后的关系,他也作了两三年的宰相了,如今既已失宠,那些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下属必定会像恶狼似的扑上来将他撕成碎片。而太后,她维护权位的决心迟早会压过心里的那丝不忍,自己必定会被定罪入狱的,不是今天,便是明天。
他已做好了准备,剩下的只有等待。
(本节未完待续)
事情的发展一如刘祎之所料,首席宰相的位子人人觊觎,只愁没地方下嘴。既然发现君臣之间已有裂痕,还有不落井下石的?所谓“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8'(刑罚有不能及的时候,诬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不必担心给人加罪没有名义,只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摸清了太后的动向,便一封接着一封的密函雪片似的往宫里送,今天说他收受贿赂,明天说他私通别人的侍妾。太后意动,决定还是把刘祎之逮捕入狱查个清楚。表面上看当然是大臣们一再弹劾不能不有所举动,但前有李义府公开卖官,后有来俊臣强占人妻,太后都有庇护包容,可见令她心怀耿耿的还是那句还政皇帝了。
不过对于刘祎之太后始终不愿做得太绝,当时监察和司法机关都已被酷吏把持,一旦把人交给他们断然有死无生;朝中群臣大多与刘祎之有利害关系,靠陷害倾轧同僚来换取自己上位机会的风气太后也有所闻,毕竟告发刘祎之的大多是他的直系下属,让他们处理很难得到公平的审判。想来想去选中因事上奏仍滞留在京的肃州刺史(今甘肃省酒泉县)王本立,就是他了吧。
当王本立带人闯进来向刘祎之宣读太后敕令的时候,刘祎之并不奇怪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事实上,他等这天已经等了很久,但却没有想到太后会把他交给一个地方刺史审判!
士可杀,不可辱。唐代京官向来瞧不起地方官,何况他是堂堂宰相。素来心高气傲的刘祎之只觉受辱,愤怒如同火焰一样地燃烧起来,少年时的叛逆和任性刹那间在他的身体里复活:
“你宣读的是什么敕令?”刘祎之轻蔑地盯着王本立,唇边勾起一丝嘲讽的微笑,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冷冷地道,“直接从宫里拿出来的吧?没有经过中书门下的也配叫敕令?”
“不经鸾台(门下省)凤阁(中书省),何名为敕!”这句话被引用的频率极高。人们常以此来说明唐代三省制度下中书门下二省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又以刘祎之的被杀来说明这种制度仍然不能有效地制约君主专制,和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相差甚远。唐制敕令是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才能正式发布。武后临朝称制后却常常不经三省,以墨敕的形式直接发布。刘祎之对此早有不满,此刻说出来,当是已抱定必死之心了吧!
王本立目瞪口呆,作声不得。他只是一个小刺史,既不明白皇太后何以突然选中他去主审宰相,也不知道怎么应对现任宰相向他提出的程序问题。姜嗣宗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还是不要自作聪明的好。于是乖乖地带着被刘祎之鄙视了一通的敕令回去向太后复命,说明情况,请求进一步指示。
武后这次是真的愤怒了。挑选王本立去主审本来还是一番好意,不领情就算了,居然这样奚落轻贱!从刘祎之的这句话中,她清楚地读出了对方对她破坏常制的不满,但更令她不能容忍的,是刘祎之对她权威的公然挑衅,这里面的潜在意义,就是对她执政合法性的质疑。
“别以为你随便写两个字就叫敕令了。”
她几乎想见对方眼中那高傲而又轻蔑的神情。这就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如果说私下和同事议论还政皇帝考虑到他和睿宗的师生情谊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这样公开质疑武后敕令的合法性她又怎能姑息!盛怒中的武后立刻以拒捍制使之名将刘祎之逮捕入狱。
太后眼前的第一红人沦为阶下囚的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惊讶着刘祎之被捕前的大胆,但更关心的还是谁将会填补首席宰相留下的空缺,然后再兴起新一轮的攻讦和倾轧,如此周而复始。太阳底下,原无新事。
深宫中的睿宗也听到了风声,为了避免太后猜忌,他一向不敢表露出对朝政的关心,但这次下狱的是他的授业恩师。虽然明知自己也是自身难保,说话未必有多大分量,睿宗还是鼓足勇气,写了份措辞婉转、情真意切的奏章,列举刘祎之的功绩,请求太后宽大处理。
睿宗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皇帝毕竟是皇帝,难得为人请命,太后总还是要给些面子吧。消息传开刘祎之的亲友都很高兴,认为事情有转机,纷纷向他道喜。刘祎之只得苦笑:“你们想得太天真了。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我的死亡而已。”
刘祎之不愧是武后的知己,睿宗的上表令太后不再犹豫,为了将来掌权方便,留下刘祎之等于留下一名强敌。她不会给睿宗以收买人心的机会,更要让天下人看清谁才是真正的主宰,干脆连审判也省了,立刻下令处死刘祎之。作为对昔日宠臣的最后恩遇,特许刘祎之回家受死。刘祎之回到家中,沐浴更衣,神色自若,命儿子起草给太后的谢表。其子悲不能胜,哪里写得出来!旁边的行刑官不住催促,刘祎之于是自己拿过纸笔,援笔立成,洋洋洒洒几大篇,词理恳切,见者无不伤痛。书成之后,刘祎之从容自杀。时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因工作之便看到了这篇文章,赞叹作者的才情,均被武后贬黜外放。
刘祎之是武后十分器重欣赏的人物,他的死亡颇有几分自找的成分。他和武后是两个思想互不相容,自我意识又都非常强烈的人,同样的倔强和骄傲,注定了他们在互相欣赏的同时互不相让,而结局也就注定只能是如斯惨烈了。继刘祎之后,北门学士中最承恩遇的是范履冰和周思茂,于政事损益,多有参预,他们是当时政坛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明堂之制,借建李唐宗庙为由修武周祖庙,皆是出自他们的筹谋。然而武后心境已变,对他们主要是心存利用,不再有私人感情上的牵绊。北门学士由于参与机密太多,除了在太后临朝前便已亡故的苗神客与胡楚宾二人外,其余人等均在武周革命前夕被杀。
元万顷,永昌元年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而死。
周思茂,垂拱四年下狱死。
范履冰,曾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载初元年因举荐不当被杀。
至此,高宗后期至武周革命前曾在政坛翻云覆雨的北门学士,已经全部诛杀殆尽,武后夺权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有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自亲手除掉这批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之后,她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快要攀登到绝顶之际,立足于琼楼玉宇之间,她已经不能有也不再有旁人相伴。
时也?命也?
一丝苍凉的微笑拂过面庞。
他们说太后的外表难以置信的年轻,明明六旬老妇依然美貌如少女。他们说太后的心思不可思议的苍老,如同修炼成精的千年玄狐。
有人说,武后因为不信任人性而鼓励告密;也有人说,武后因为告密反映出的丑恶姿态而对人性彻底失去了信心。
是耶?非耶?
不管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结局都是一样的:毁掉最后一丝丝温情,走向最终的孤独。
——属于王者的宿命般的孤独。
安定公主死后,世间无不可杀之人。
刘祎之事件,证明天下无人可堪信任。
到处都是陷阱,他人即是地狱。自认举世皆敌的太后反而激发起了强烈的战意:她就是要以一己之力征服这个轻视敌视她的世界!
垂拱四年二月,洛阳宫乾元殿在尘土飞扬中轰然倒塌,仿佛象征着昔日辉煌灿烂的李唐时代行将结束。这是太后破旧立新的第一步,她要在这废墟之上修建明堂,不是西周帝王祀天的那种破破烂烂的茅草房,而是属于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