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在经过了南太平洋群岛进攻作战行动之后,中国空军就立即做出了调整,基本上停止了对美国本土的轰炸,将上千架战略轰炸机转移到了战术级别的战斗中来,让其成为了轰炸的主要力量!
这一转变,立即就带来了巨大的效果,但是美国方面也迅速的做出了调整,原本部署在本土的防空截击机转移到了夏威夷群岛,让战略轰炸机与防空截击机这对冤家再次碰头了!
连续一周之内,轰炸效果不但不理想,而且轰炸机的损失非常高。在第一周的轰炸中,轰炸机的损失率不到0。2‰,而在第二周的轰炸中,轰炸机的损失率就已经达到了1。5‰,整整提高了6。5倍!毫无疑问的,如果按照以前的方法继续进行轰炸的话,那么风险太大了,所以中国空军也立即改变了打击方式。
首先,增加了远程轰炸机的使用密度,并且利用战斗机为这些远程轰炸机护航,以避免遭到美军截击机的拦截。其次,就是向海军提出要求,希望海军派遣护航战斗机为战略轰炸机护航,同时让战略轰炸机的飞行高度降低,以能够得到战斗机的掩护!
这种改变很快就收到了效果。截击机虽然是非常称职的防空力量,但是其主要活动范围在25公里以上的超高空,而在低于这个高度的空域内,截击机糟糕的机动能力,根本就不可能是战斗机的对手。而战略轰炸机在大量使用了远程导弹等射程在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打击弹药之后,也可以避免进入美军战斗机的拦截范围,或者是在美军战斗机赶来之前,可以得到护航战斗机的掩护,解决了轰炸机在低高度上突防危险性大的问题。
轰炸仍然在持续,虽然美国方面想到了很多办法来对付这些挂着数十吨弹药,昼夜不断的进行轰炸的杀手,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美军缺少一环重要的防御力量,即海军舰队!没有海军舰队,任何岛屿防御作战都是非常被动的。比如,中国舰队就可以在美国攻击机的打击范围之外活动,然后派遣战斗机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护航,而自己则不必要冒险进攻。而美国方面因为没有舰队,所以也只能对中国的海军舰队望洋兴叹,只能够进行被动的防御,而无法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打击来自海上的威胁!
正因为美军缺乏防御中坚力量的海军舰队,所以在决定进攻夏威夷群岛的作战方案时,莫怀聪听取了魏明涛的一个小意见,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是直接表明要攻占夏威夷群岛,用正规的方式来打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早在夏威夷群岛进攻战役的前期准备阶段,魏明涛就提出了这一观点。这是他在俄罗斯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即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以力压千钧之势发动进攻,那任何多余的掩饰,以及分散敌人注意力的办法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如果在夏威夷群岛战役中耍花枪的话,那么可能收到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要掩饰自己的根本目的也不太可能,中国既然将战略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上来,而美军此时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就只有这么一个目标了,那么还怎么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呢?
魏明涛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莫怀聪也已经从南太平洋群岛的进攻战斗中总结出了这一经验,既然有足够的实力来赢得进攻的胜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掩饰一个根本无法掩饰的目的,而浪费手里的兵力!所以,从一开始,莫怀聪就决定了这一进攻思想,用所有的力量进攻夏威夷群岛,不进行佯动。这就好比一个武功绝世高手在面对一个才出道的剑客一样,他根本就不需要耍什么漂亮的花招,最简单的招数,在绝世高手的手里都是最厉害的杀招!
轰炸仍然在持续,而后方的进攻准备工作也逐步就位了。在魏明涛提交了参加登陆作战的陆军部队之后两天,海军陆战队也提交了他们的部队名单。
海军陆战队是登陆作战初期阶段的主力部队,其主要任务就是抢夺滩头阵地,并且为后继登陆的部队控制一处港口,或者一处岛屿,作为这次战役的前进基地。而在后继的地面战斗中,陆战队的责任将让给更擅长于地面作战的陆军部队,所以这次战役行动对陆战队的兵力要求并不高。海军陆战队只准备让3个师参加战斗,而其他的陆战队则主要进行休整!
这是莫怀聪的一个特意安排,而这个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陆军可以承担起相当一部分的任务,从而不让陆军感到被疏远,毕竟这是海军的主战场,如果什么好处都自己捞了的话,那么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就更深了,而这对今后的作战行动没有任何一点好处。二是让陆战队有充分的休整时间,说白了,莫怀聪手里能够调动的陆战队也就那么点,如果陆战队兵力充足,具备有独立进攻能力的话,那他也不会去麻烦陆军,完全可以将进攻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限制在海军范围以内了!
可以看得出来,莫怀聪这一安排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私心的。按照当时莫怀聪的主要想法,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结束之后,海军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要战胜美国,在太平洋一个方向上取得胜利是不足的,至少还需要在大西洋上夺取制海权,然后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对美国进行打击。所以,今后海军必然会将重点转移到大西洋上去,到时候,登陆作战将会成为海军的家常便饭,而在那边,莫怀聪就不太希望让陆军来插手了。所以,让陆战队保留足够的作战能力,得到充分的休整,并且补充损失的力量,这是能否在大西洋战场上由海军单独作战的关键因素。当然,现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了,所以让陆军尝点甜头,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而让出这点利益能够改善海军与陆军的关系,让陆军承认海军老大的地位,那就太划算了!
对于莫怀聪的这一安排,魏明涛虽然表面上装着没有看懂,但是心里却非常的明白,但是魏明涛自己也有个小算盘!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陆军肯定会竭力主张下一步在美洲大陆登陆,而不是去开辟大西洋战场,同时因为利益的关系,空军必然会支持这一方案。所以,到时候,在美洲大陆,极有可能是中美洲地区登陆作战的行动将彻底的发挥陆军与空军的作用,而海军主导进入大西洋的作战方案很有可能被废弃,最多也就是一个辅助方案而已。所以,在决定挑选陆军参战部队的时候,魏明涛主要选择的是轻型部队,而把重型部队全都留了下来。这无疑也是魏明涛的长远打算,只不过他做得更自然,而且也更符合情理!
可以说,夏威夷群岛战役是自澳大利亚战役与新西兰战役之后,陆军与海军之间最大的一次配合行动,但是从一开始,海陆两军的高级将领就在勾心斗角,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利益。只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战斗行动,所以从总参谋长到国家元首都没有进行干预,适当的竞争,反而能够提高军队的效率!
魏明涛与莫怀聪之间的勾心斗角其实早就已经被看穿了,而当时中国政府确实也在计划下一步的战略进攻方向。正如同两人所判断的一样,海军主张在夏威夷群岛战役结束之后,将重点转移到大西洋战场上去,一是进一步打击美国,削弱美国在海外掠夺的资源,二是可以让欧洲国家免受美国的打击,从而发动欧洲国家的战争力量,一起对美进行。而陆军则主张在夏威夷群岛之后应该将重点放到美洲战场上来,但是不一定要在南美洲战场上投入大量兵力,而是应该在中美洲,特别是巴拿马地区来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直接切断美军在南美洲那些部队的退路。而空军是支持陆军这一提议的,甚至表示应该开始在南美洲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加强对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军队的支持。而天军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不管采取陆军还是海军的方案,天军都不会捞到太大的好处!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而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攻占夏威夷群岛,最终确立中国在太平洋上的统治地位,让美国失去在太平洋上与中国竞争的本钱。而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也就已经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一半了!
莫怀聪虽然是一名海军将领,但是也是一个懂得轻重的人,如果此时暴露出陆海两军分歧的话,那对中国军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所以在处理夏威夷群岛进攻战役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多的干预陆军的事情,而是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统筹指挥,以及海军舰队的调动与使用上来。而这也绝对是进攻夏威夷群岛作战行动中的重头戏!
近现代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前提都是有庞大的海军舰队做支撑,另外还需要动员大量的登陆舰艇,以及强大的海运力量。虽然时代在迅速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而登陆作战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在二战中,主要的登陆工具是登陆艇,以及两栖登陆装甲车辆。但是在这次大战中,主要的登陆工具则为战术运输机,气垫船以及地面效应飞行器。这极大的改变了登陆作战的模式,而且对登陆地点的环境要求也降低了很多。比如,完全可以使用战术运输机将大量的部队机降到敌人防线后方的重要地点,摄制敌防御部队对滩头阵地上的登陆部队的冲击行动。而地面效应飞行器与气垫船则可以在很高的海况下正常使用,同时可以避开设置在登陆场上的障碍物,水雷等。同时,大量的重型装备则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直接送到前线部队的手里,从而避免了登陆部队缺乏重装甲力量掩护的情况。总的来讲,登陆作战的方式更为丰富,而防御一方也就更为被动,但是在登陆作战中仍然有两大要素没有改变,即海军舰队的支援力量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强大的海运能力对登陆作战起到的支持作用!这两大要素,是登陆作战行动中永远不可能改变的,而且永远也是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
海军舰队是现成的,这点不需要莫怀聪太过于操心。第11舰队,第12舰队,第14舰队都已经结束了休整,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比如现在第14舰队就在为空军的轰炸机提供掩护。而登陆舰队的支援火力也得到了加强,更多的火力支援战舰已经配属到了登陆舰队里。唯一让莫怀聪感到头痛的还是海运力量,这是中国在当时准备进攻夏威夷时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虽然中国本身的海运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战争中,中美双方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对方的海运船队,使对方无法从海外原料产地获得足够的原料,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在夏威夷战役前期,中国海军中服役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0艘,其中至少有110艘是执行单独猎杀任务的。而美国海军中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也达到了130所左右,至少有100艘在西太平洋上活动,随时准备打击中国的运输船队!
在战场上,潜艇本身并不显山露水,也不是受到关注的力量,但是潜艇的行动,对双方的战略平衡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战争的前两年,中国潜艇在东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击沉的美国运输船只达到了1850万吨,而损失在美国潜艇手里的中国运输船只也达到了1500万吨左右。这还没有算上其他国家的损失。而这两年内,中国新建造的运输船只为1800万吨,美国建造的运输船只为1700万吨(都扣除了不参加远洋运输的小型船只)。换句话说,中美两国损失的运输船与其生产的运输船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战争的第三年,中国损失了2100万吨位的运输船,而美国的损失量则到达了2400万吨!这主要是双方在这一年内投入的潜艇数量更为巨大,同时潜艇的破交作战战术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单艇猎杀转为了数艘,甚至十多艘潜艇配合围剿。而这一年,双方建造的新运输船还不到损失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潜艇的打击下,双方的海运力量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没有战前的巨大储备,以及从各地强行征召的运输船,还有将小型运输船投入到远洋运输中来的话,也许战争在这一年内就会结束了!
第四年,双方都加强了对运输船队的保护,组织了强大的护航舰队,并且专门组织了伪装船队,以此来对付那些埋伏在海面下的杀手。这才逐渐改变了海运损失惨重的局面,但是潜艇的威胁仍然存在。而导致的后果是中美两国不得不把更多的造船力量用到建造运输船,而不是海军战舰上来。同时,增加了潜艇的定单,所以双方的海面舰队其实都一直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之中。而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双方大量的国力消耗在了后方的远洋航道上,包括损失的船只,以及这些船只所运载的物